概念:情商是什么?靠谱吗?

来源 :东方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qkxx03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最近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聊天截图,内容如下:
  某人:借我300,有没有,说句话!朋友:(笑)我没有RMB。某人:去银行换人民币。朋友:国际转账手续费超级贵,一次40刀(笑)。某人:那也要借给我啊!困难的时候不借给我,我什么时候能靠得到你呢。朋友几分钟没回复。某人:垃圾,删除了,从来不认识你这种人!
  朋友一脸呵呵,遂发朋友圈让大家围观。据朋友说,这人是他打游戏认识的,还算有过交情。不过这不是重点。
  重点我想大家都发现了,那就是这个人的情商简直低得离谱,甚至到了奇葩的地步。再怎么说,借钱从来没有这么个借法。
  嗯,情商,我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若问情商是个什么东西,你或许也能说出个大概,比如察言观色、顾全大局、能推心置腹、控制自己的情绪之类的。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个段子。说唱KTV时不小心把老板的歌切了,正当众人目瞪口呆之时,这哥们儿来了句:啊,我以为是原唱,就切了。很多人感叹,什么是情商高?这就是情商高!
  那么,情商到底靠谱吗?又真的有办法提高情商吗?情商在科学上有确凿的大规模研究基础吗?很抱歉,针对上面这个问题,答案是没有。
  从心理学上看,情商这个概念属于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呢,又是门常识性的学科,经验多,实证少。
  就像德国人做菜,盐0.5g、糖0.8g、料酒半标准茶匙、油温85摄氏度、烹饪时间3分钟……这样一来,做出来的菜味道都是标准统一的。
  中國人呢?盐少许、糖少许、味精少许……啥都少许,全靠厨师手感上的拿捏,每次都各有韵味。
  但是在科学界,向来讲究一个Reliability(可靠性)和Validity(有效性),喜欢德国人那样反复试验后能得出相同结果的理论,不喜欢中国人这样玩经验主义的洒脱。
  正因为关于情商的研究不系统,实验标准又不统一,所以感觉上总不那么正儿八经(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研究员丹尼尔·戈尔曼博士还为此拟文发了通牢骚)。
  换句话说,情商只是类似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一类的存在,听上去确有其理,接受起来也很自然,但是单单少了用数据说话的后盾。而数据呢,又偏偏是当今主流科学界最看重的东西。就像你面试不能光说自己有多厉害,得拿出考试成绩单来。
  所以,情商这个概念一经提出,便一直争议不断。
  说到概念,必然得先说说历史。情商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又称情绪智力(E m o t i o n a l Intelligence),在1990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和彼得·萨洛维提出,但当时没火,估计是媒体运营团队不给力。
  五年后,时任《纽约时报》的科学记者丹尼尔·戈尔曼经过精心包装,出版了《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瞬间火爆全球。不管是他书写得好,还是营销策略成功,总之是把情商送进了寻常百姓家。
  在戈尔曼看来,情商包括五个方面:
  了解自我:要春游了好开森……如果你能准确察觉自己的情绪,这部分基本就没问题了。
  自我管理:男友作!气得我想打他!不行,要忍住,忍住(锁眉咬嘴状)。这就是自我管理。
  自我激励:挂科了,不怕!从头再来!
  识别他人的情绪:隔壁桌的美女冲我笑了一下,她到底是对我有意思呢,还是对我有意思呢,还是对我有意思呢?
  处理人际关系:我有100种方法让我那16任前男友见面不打起来。
  情商定义看上去简单,不过很多人在理解的过程中还是出了问题。祖师爷约翰·梅耶就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新闻传播时,总有人把情商和宜人、乐观、沉着、自我激励等等这些品质混为一谈。但情商归情商,品质归品质,压根儿就不是一码事嘛。
  他还和同事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再次强调:一些人格特征,比如渴望成就;一些自我概念,比如自控力;还有一些情绪特征,比如快乐,都是独立的概念,独立的说法,万万不可一锅乱炖,然后捞出来不分青红皂白就说是情商。
  以上两段,总结起来就是,情商是一种控制情绪的能力,不是情绪本身;就像智商是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知识本身一样。
  上一节里,我们提到了情商之父戈尔曼的《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本书。有没有发现?书名很嘚瑟啊!上来就说:情商重要,智商靠边站着去吧!
  更有趣的是,书里有一章直接起名叫“Smart is Dumb”。意思是说,你要是再觉得变聪明很重要,那你可就蠢了。人毕竟是群居动物,有社会性,于是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戈尔曼的说法就很有吸引力了。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人最重要。能和人打好交道,不就一帆风顺了吗?于是,情商就被捧上了天,留下智商在角落里一脸委屈:我招你惹你了啊!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
  悉尼大学的心理学讲师凯洛琳·麦克凯恩不喜欢先入为主,她喜欢用数据说话。“喏,你看。”她说,“多项研究表明,智商差距能解释25%的工作表现差别。相比起来,情商只能解释稍稍超过3%的工作表现差别。哪怕是那些要求笑脸迎人服务性行业,情商也只能解释7%的工作表现差别。所以啊,情商比智商重要,简直是无稽之谈。”
  不过话说回来,她这么说并不是全盘否认,一棍子把情商打死。情商虽然在工作表现上没有戈尔曼声称的那么神奇,但对我们的生活还是有重要性的,凯洛琳说。当然,这也只是她个人的看法。
  所以说到底,情商智商哪个更重要?哎呀,太复杂,还不如谈谈豆腐脑到底应该是咸的还是甜的呢……
  目前主流的情商模型有两种,能力模型(Ability Model)和特质模型(Trait Model),两者都有各自的测量方法。先来说说能力模型。
  顾名思义,能力模型衡量的是一个人身上具有的和情绪有关的能力,包括情绪察觉力、情绪运用力、情绪理解力、情绪管理力四种。   能力模型的测量方法很好理解,就是给予场景,让被试者做出选择,并通过社会常规给被试者在上述四种能力上分别打分,最终得出总分。在这一点上,与IQ测试相类似。
  不过这种测量法最大的问题是:在很多社会场景下并没有唯一的正确选项,所以分数本身存在模棱两可的风险(比如帅哥冲你笑,你可以笑回去,也可以装高冷)。
  特质模型和能力模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被试者的自我认知(self-perception)得来的,所以测量方法也是以自测的形式进行。而自测最大的问题,便是失去了科学客观的评判标准(人人都想把自己往好里说对吧)。
  所以综合看来,情商的测量方法都存在不够严丝合缝的问题。情商的概念一直处于争议中,这不失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你的情商真的能提高吗?之前说了那么一大堆,这恐怕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情商和智商稍稍比较下。
  智商是什么?是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理解能力、数学能力、抽象思考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等的综合体现。这些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是被大脑构造和神经学上因素所左右的。所以想在后天提高智商,有难度。
  反观情商,说的是观察、了解、控制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能够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与人相处培养起来的。比如你有個知书达理的基友,那你可能也会变得知书达理。
  《哈佛商业评论》上就刊登了一篇文章,专门说这个事情。其中提到:研究表明,情商会随人们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哪怕并没有刻意培养它。所谓去社会里打磨历练,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高兴了吧。那些随处可见的培养情商的自助书籍真的有它们的效用喔。
  当然了,人各有异。有的人先天情商高,有的人需要后天培养,有的人提高的快,有的人怎么着都提高不了,有的人适合看书自己琢磨,有的人适合去真实情境里体验,有的人……我再说下去,就成废话了。道理想必大家已经明白了。
  啰嗦这么多,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首先,情商的概念并没有现代科学领域内的强大支持,更类似经验主义的产物。再者,我们对情商存在理解偏差。其次,情商并不比智商更重要,起码这种比较本身是否科学有待商榷。再其次,情商的测量方法存在诸多问题。最后,情商作为一个模糊的定义,可以像其它很多能力一样被后天培养。
  看到这里,一些细心的读者会说:不对啊!你不是要告诉我们情商到底存不存在嘛!那它究竟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啊!不带你这样吊胃口的!
  其实呢,从一开始我就没打算能通过寥寥千字给科学界争议了二十多年的问题画上句号。就算强行画了,那也是不自量力,会让更有见地的人笑话的。
  我说这么多,只是想给各位提供一些表面下的东西,不再让大家用人云亦云的方式看待情商,觉得它神通广大。情商也好,生活中其它很多事也好,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非要竖此戈彼,不免过于绝对。就像潜意识,你说有便有,没有便没有,目前来看,谁也不能说谁的不是。
  最后,我想说的是,尽管情商概念本身有争议,但大家都喜欢善解人意、耐心倾听,且有人情味的人。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就算哪一天,情商的小船翻了,我们也会依旧朝着心中那个更完美的自己努力。
其他文献
人们常常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途中经历的人和事,就是生命中美好的风景,启迪和生动着我们的生活。这是不错的,以我的经验,有些景致,是必须在旅途中才能深刻体会的。无论沧桑、洒脱,还是凄婉、缠绵,都能使人心在刹那间升华,生命也因此放出璀璨的光彩。  去年暮秋一天,天色格外清明晴朗,我起了个大早,乘车到三百多公里外的小镇看一个朋友。尽管事先已经约好,到小镇的时候,她却因为一件突发的重要事情在同一时间去了另外
期刊
好朋友蓉在美甲店里做指甲,中间进来一个电话,因为不方便接听,蓉按了免提,电话那端传来一段低沉的男中音。  男:喂,你在哪呢?  蓉:我在做指甲。  男:哦,那一会有什么安排吗?  蓉:没有啊,做完回家了。  男:那麻烦你帮我把衣架上的两件呢子大衣送去干洗吧,下周出差我应该会用到。  蓉:是一件深蓝色和一件咖啡色的吗?嗯。我知道了。  男:那辛苦你啦,没事先挂了。  店里的小妹好奇,忍不住问蓉:“这
期刊
相识20年的老友,给我讲这样一件事。  昨天吃过晚饭,他一如既往地躺在沙发上刷手机看新闻,妻子收拾完碗筷去洗衣服。做完作业的女儿突然走过来,用不满的语气对他说:“爸,你很早就不爱我妈了吧。”  他心里一惊,慌忙放下手机,辩解道:“我怎么会不爱你妈呢?她是我媳妇,是和我结婚的人,也是生养你的人……”  但这个解释,并没有让10岁的女儿满意。女儿瞪着大眼睛,像个蓄谋已久的小敌人,用机关枪似的小嘴巴“笃
期刊
在我的童年和少年记忆中父亲是最疼爱我的人,自1986年入伍福州空军离开家乡,和父亲间的情感就变得难以名状了。今年我的老父亲已届八十二岁高龄,还和老母亲生活在丰县老家。明天就是父亲节了,恰巧儿子润东也从部队回来家乡,爷仨两位父亲。看到满头白发的老父亲心里有些酸楚,其实自己的头发也都白了很多,自己想属于父辈的时代已经慢慢淡去,属于自己的时代也已经走了很远。看着儿子都已经成人了,自己作为父亲的角色也真的
期刊
亲爱的妈妈:  我好像未曾真正给你写过一封信,可能是因为你近在咫尺,少了“家书抵万金”的那般难能可贵;也可能心知母女情深,或是羞于表达,未曾想过靠信件传递。此刻提笔,心情更多是一丝忧愁,因为我害怕,害怕你会以我始料不及的速度老去。  妈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害怕你变老。也许是我从后面抱你时无意瞥见的白发,也许是我牵着你去散步时你那皲裂的双手,也许是我认真望着你的时候,你那眼角的皱纹和那细小
期刊
父亲一生的向往就是种子的芽胚。  用父亲的话说,自己累点没关系,园子里种上菜,街少去,也就少花钱。近90岁的人了,父亲就这么节俭着过了一生。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没有一年不种菜的,他种的菜多是一些土里土气的菜。南瓜、丝瓜、苋菜、萝卜、白菜、辣椒、葱和蒜,花样不多,但数量不少。生活落叶一样稠,有了这些菜,生活中还是多出了滋味,这些儿女们都清楚。  父亲从不忘在菜地的一隅种上两畦韭菜。韭菜的数量一定是不多
期刊
说起于海丹这个名字,您可能会感觉有些陌生,甚至是闻所未闻。但如果给她再加上一个标签,也许您就会恍然大悟了——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雪健发妻。  其实,靠李雪健的影响力来宣传或介绍于海丹,这对她多少有些不公。因为于海丹也是一位优秀的话剧演员,当年李雪健还在空政话剧团跑龙套的时候,于海丹就已经在电视剧里出演女主角了。于海丹出身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她的姑姑是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表哥是著名导演田壮壮,而田壮
期刊
二姐家新装了电话,开通后就从其家中打来电话。电话告知外甥昌盛今年高考喜中榜,被一医学院提前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录取。从医治病是外甥昌盛的理想,此次夙愿得以实现,着实替外甥昌盛感到欣喜,更是替二姐感到骄傲万分。  高兴之余,很多往事又在脑海泛起,眼睛已然有些湿润。那个能触起我个人悲怀的二姐,每提到她,我总止不住心绪黯然。  二姐是我们六兄妹个最受苦的一个。二姐上有大姐、大哥,下有三姐、二哥与我,可在我父
期刊
在图书馆看书,看了整整一下午。对面的一位儒雅的先生很疑惑地说:“你这么爱看书,不会做家务吧……”我有些惊愕,谁说爱看书的女人是不会做家务的呢?而我又有何凭证来证明我是会做家务的呢?哦!我连忙伸出手,说:“瞧瞧吧,这些沧桑老茧能证明我会做家务吧?”他看了看我的手,哑然失笑了。  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有一股悲凉从心中升腾,凭什么要证明我是会做家务的?即使证明我会做家务又如何?以此就可以证明我是个合格的
期刊
最近关于“情商”的新书出版,很多读者留言:筱懿姐,你觉得“情商”到底是什么呢?  肯定不仅仅是“好好说话”、“让别人舒服”、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在我心目中,以下四个女人的情商特别高,而且扭转了我们对“情商”的偏见。袁泉:了解自我,目標明确不走神  今年最火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女二号唐晶的扮演者袁泉,风采盖过女一号,她工作够拼,感情够真,更符合亦舒原著里“姿态好看”的女人形象。  少女时期的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