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服务水平 推动教育信息化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ong2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化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并已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分析妨碍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原因,以教师发展为基础,运用信息时代学习理论,合理制订支持政策,提升服务水平,推动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发展;信息时代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1)15-0006-03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知识快速更新,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信息化对教学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它已经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网络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教育改革战略目标——“两基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和“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2]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步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信息化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们认为,形成学习型社会重点在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信息化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国家对教育的要求,高校教务处为迎接信息化浪潮,科学地运用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库和信息化平台,推动信息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极具实践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01年 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免费向社会公开发布其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教育的全部课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开放课程资源运动(MIT Open CourseWare,MITOCW),为全球教育资源共享做出了表率。[3]我国教育部于 2003 年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National Essential Courses, NEC),旨在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向社会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学习型社会营造良好环境。[4]
  随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推进,高校普遍加大了对信息化的投入,一方面陆续开放并逐渐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教育资源库,另一方面积极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如:清华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南京易学的天空教室、卓越的高校网络平台等。然而,教育资源库和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率低下,远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在教师方面,将网络教学作为面子工程,精品课程申报过后,就对其不闻不问;教师对数字化教学存在抵触情绪,只想完成课堂教学,不愿花时间去了解这些平台; 在遇到问题时,无人咨询,缺乏及时的技术支持;网络互动教学增加的工作量,无法获得认定。在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宣传,很多学生不知道有资源库的存在;因为教师是为了申报而进行互动教学,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缺乏积极性,对学生的提问、作业未及时回应,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受挫,进而造成学生参与度降低。
  三、 信息时代学习理论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担任指导引领的重要角色,因此关键在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师发展问题早已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国高校教师发展需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由理论讲授为主转变为以教学技能的培训为主;第二,注重发挥院校在教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院校成为教师发展的主要组织者;第三,通过恰当的外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个体的内在追求来调动教师发展的积极性。[5]
  混合学习理论主张把传统学习方式优势和数字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它的基本精神是“淡化中心,强化结合”,这种学习理论符合教与学规律,适合我国国情,对当今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深化教改更有现实意义。[6]
  信息时代学习的发生应当满足下述条件:以真实问题为起点,以学习兴趣为动力,以学习活动的体验为外显行为,以分析性思考为内隐行为,以指导、反馈为外部支持。[7]
  四、具体措施
  教务处作为学校的服务窗口,应积极为广大师生的发展提供服务,因此,教务处一方面制订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运用信息时代学习理论,以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率为核心,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机制。
  1.激励机制
  修订优秀课程、校级精品课程评审办法,确定适宜学校实际情况的网络课程建设和验收评价指标体系,考虑教师的网络工作量,改变之前一次性验收的弊端,采取长期考察,从资源数量、互动教学活动次数、持续时间、受益学生数、学生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对优秀网络课程进行公示并给予授课教师一定的奖励,实现“以评促建”的良性循环,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育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同时对不合格课程予以公示并取消已有荣誉。
  2.培训机制
  根据混合型学习理论,我们将面对面课堂授课与网络数字化学习两者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强调信息化教学技能的掌握;根据信息时代学习的发生条件,积极构建环境,促进学习的发生。
  (1)以真实问题为起点。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教学平台,以网络教学中具体的活动为起点,教师角色包括开设网络课程、建立教学班、发布公告、发布作业、批改作业、发起讨论、点评讨论、答疑等,学生角色包括阅读公告、完成作业、参与讨论、网络提问等。
  (2)以学习活动的体验为外显行为。学习活动分为教师、学生两种角色,前者要求教师完成一系列网络教学任务,掌握使用平台开展网络学习的基本技能,同时,教务处在平台上开设“数字化教学”课程,受训教师以学生身份参与网络教学活动,通过真实体验上述学习活动,不但为日后辅导学生打下基础,而且促使受训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化教学技能。
  (3)激发学习兴趣。上述活动属于基于工作的学习,教师通过在日常教学中应用所学技能,培养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力,进而良性循环,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
  (4)触发分析性思考。不少学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现实需要,如:多名教师如何共同开展课程资源建设?教师团队如何开展网络互动教学?如何引入学生参与机制,激发学生热情,减轻教师工作?这些都表明受训教师在进行分析性思考,力求更深入地融入工作情景。通过一段时间的网络教学,许多教师反映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网络教学工作量减轻,避免了诸如资源建设、答疑等重复工作。
  (5)以指导、反馈为外部支持。教务处积极做好服务,及时解答疑问,充分利用网络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丰富“数字化教学”网络课程的资源,建设“永不下课”的课堂,一方面对反映较多的问题,如:修改课程名称、删除教学班、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等,采取设立答疑库、制作并上传操作录像等方式,给出具体解决办法;另一方面不断扩充有利于教学的实用技能,如Word转Flash、Word转PDF、PPT转Flash、屏幕操作录像等;同时,公布E-mail、QQ、联系电话等联系方式,疏通交流渠道,使得问题的反馈和指导更加顺畅、快捷,基本做到24小时内处理完毕,部分属于软件范畴的需求,教务处与开发企业保持联系,积极反馈意见,修补漏洞。
  (6)以交流促发展。召开教师讨论会,既有课堂形式又有网络形式,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大家相互讨论、交流经验,尤其是创造性地解决网络教学中问题的经验,有效地形成虚拟学习社区。部分教师由于经验丰富、成绩显著,受到大家的尊重,职业声誉显著提升,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目前逐步形成了以“明星教师”为核心,教务处为辅的指导反馈模式,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3.服务学生
  教学是互动的过程,光有教师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必须培养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应用。
  (1)积极做好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的宣传,在学校、教务处、网络中心、图书馆等教学相关的网站首页上增加教学平台的链接,方便查看和访问。
  (2)针对集中问题,制作并上传操作录像,指导学生动手解决。
  (3)公布联系方式,及时热情为学生服务,如:密码遗忘、问题解答等。
  五、结束语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学校教育资源和平台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一方面,平台利用率大幅提升,目前已建立网络课程165门,开设网络教学班265个,教师参与人数达到229人,受惠学生高达25790人,资源量、日访问量稳步增长,收效显著。另一方面,在“数字化教学”的指导帮助下,早期参与学习者不但可自行解决常见问题,而且还能协助身边的新成员,他们的信息化技能水平明显增强。当然,今后相关服务工作必须跟上,适应发展的需要,如:随着资源和数据的日益增长,应采取数据容灾、异地备份等技术手段提供安全保障。
  当今正处在信息时代,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深化教育信息化,教务处必须提高服务水平,以教师发展为基础,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激发个人的内在追求,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将课堂授课与数字化学习相结合开展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努力创造信息化学习发生的基本条件,利用技术促进学习。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曾兰芳,郑兰琴.关于我国大学本科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向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5):84-90.
  [2]潘懋元.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理解与实践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2010,11(3):1-5.
  [3]Hal Abelson.The Creation of Open CourseWare at MIT[J].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2008,2(17):164-17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D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193
其他文献
针对保德煤矿刘家堰和枣林2处回风井主通风机存在的“大马拉小车”、节能减排效果较差的问题,提出基于主通风机的高压变频节能改造技术。对改造前的设备运行情况、耗电情况以
本文主要介绍了网络结构和系统技术要求、网络中各功能实体的介绍、网络实体间接口的扩展与相应协议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