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病毒病发生与防控

来源 :西北园艺·果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hao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田间被害症状
   被害植株葉片失绿、黄化、皱缩或黄绿相间,茎秆上出现褐色坏死斑或条纹,叶脉坏死,果实褪为黄褐色,果实上呈现褐色坏死斑。
  2   病毒种类及来源
   侵染辣椒的病毒多达38种,田间发病重的往往由2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所致,单一的某种病毒侵染一般不会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
   根据定边县近年病毒病发生规律及其危害程度,田间植株表现症状,初步推断当地辣椒病毒病可能是马铃薯Y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其他病毒复合侵染所致。
   病毒是分子生物,离不开寄主的活细胞。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主要是种苗带毒、杂草带毒及其他的染病植物(如马铃薯、番茄、瓜果等)带毒。部分病毒是本地就有的,少数是外来入侵。
  3   传播途径及其媒介
   辣椒病毒主要是通过蚜虫、粉虱和蓟马等媒介昆虫传播,其次是农事操作(如整枝、打杈、摘果)和微伤摩擦传播。
   辣椒植株感病后,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才会表现出症状。当年辣椒拉秧收获后,病毒通过媒介昆虫带毒传播到农田周边的多年生宿根杂草上或大棚温室中种植的其他作物上越冬。第2年再通过传毒媒介昆虫将病毒传染到辣椒植株上,造成侵染危害。
  4   发生条件
   辣椒病毒的发生与气候、传毒昆虫、越冬中间寄主及播种育苗环境、种子及品种有关,经常周期性发生逐年加重。辣椒连作重茬地块往往发病严重,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高温、干旱有利于昆虫(如蚜虫)大量发生与危害,导致病毒病发生严重。管理粗放、植株生长衰弱、周边杂草丛生的地块,辣椒病毒病发生较重。
  5   防控技术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充分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及化学防治措施,将辣椒病毒的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以提高辣椒种植的经济效益。
   1)农业防治。选择抗病毒的品种,培育优质壮苗,发病初期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合理轮作倒茬,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最好与葱蒜类蔬菜及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保持辣椒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其抗病能力。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前茬落叶及田块周边杂草,集中深埋或者烧毁。
   2)物理防治。在育苗场所及定植大棚,田块悬挂粘虫板,黄板诱杀蚜虫和粉虱,蓝板诱杀蓟马。应用银灰色地膜驱蚜。大棚、温室通风口安装防虫网,阻止外界蚜虫等传毒昆虫进入棚室危害并传毒。
   3)生物防治。保护利用传毒媒介昆虫的天敌,可以人工释放丽蚜小蜂、七星瓢虫及草蛉等天敌,能有效控制蚜虫等传毒媒介昆虫的危害。
   4)化学防治。播种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10分钟或用55 ℃温汤浸种20~30分钟。育苗期注意防虫,苗期5片叶后,用噻虫嗪灌根1次(稀释2 000倍),发现蚜虫及时喷施吡虫啉、啶虫脒等。定植后及时防病毒病。定植后10~15天,喷1次防病毒药剂。开花坐果后每10~15天喷1次防病毒病药剂。及时防治蚜虫等传毒媒介昆虫。防病毒病药剂:宁南霉素、香菇多糖、氨基寡糖素、几丁聚糖、克毒宝等。防蚜虫等传毒媒介昆虫的药剂:吡虫啉、溴氰虫酰胺、啶虫脒等药剂。注意交替用药,轮换用药。
其他文献
以数控技术实验教学目标为基础,通过科研反哺,示范性开设三弧段等距型面轴磨削基础实验,并开创性设置砂轮位移在线测量实验。通过该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全方位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有效提高本科生综合应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对根系表型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加速水分和养分高效吸收利用型种质的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本试验采用室内纸
鲁西南地区是我国芦笋主要产区之一。为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选取20个国内外主推芦笋品种,从产量、植株农艺性状和抗病性等方面对其进行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Atlas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是由霜霉菌〔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侵染所引起的真菌病害。该病近年来在延安市宝塔区发生普遍,对蔬菜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笔者对其发生
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自动化技术应运而生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社会发展与进步。将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