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有朋友看到我书架上整齐排列的妹尾河童作品时,都会问:“怎么会喜欢他的书?”我不好意思说实话:妹尾河童的“窥看”创作法,太合我心意了:像蜘蛛一样趴在天花板上,窥视工作间、厕所、舞台、旅馆房间……不舍昼夜,不遗巨细,真叫过瘾!
取之妹尾,还之河童,我一直盼望有个机会能“窥看”一下妹尾河童———其实就想看看他的速写簿。据说他的朋友们都把他的速写簿影印成小册子传阅,虽然上面的画最终变成书一本接一本出版了,但本本叠加起来,也抵不过真实的速写簿对我的吸引力。
就像球迷关心球星的鞋,影迷留意影星的衣,作为一名“艺迷”(艺术发烧友),我对所有艺术家们的速写簿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上面都画些什么呢?毛边的线条、半成品的颜色、未加工的构图?哎呀,太好奇了!在公园或是车站的一角,也能看到手持速写簿写生的艺术家,可没等我凑上前去看,就被他们警惕、冷淡的目光拒绝在一米之外。越看不到越想了解:都画些什么呢?
黄健翔说的好:“你不是一个人”,当英国艺术家丹尼·格雷戈里还是个坐在餐桌边画画的孩子时,就希望能得到一本介绍速写簿的书,让他可以窥看艺术家的创作世界,但遗憾的是,这本书一直没有出现,长大后,丹尼开始自己寻找和积累,把那些喜欢将线条、色彩填入每一页的作者的灵感草图本和插图绘本收集起来,出版了《手绘的奇思妙想:49位设计师的创意速写簿》一书,与同好之人分享。
当这本266页的书被送到时,我先是眼睛一亮:可以探寻“艺术家们的私人空间”,可随后又发愁:正是忙得焦头烂额之时,哪有时间开始这场漫长的约会?!在将它送上书架前,我恋恋不舍地翻了翻,一句话跃入眼中:“我的速写簿和我的工作完全相反,它就好比是一个可以装进口袋的假期”,就因为这句话,我将海绵里的水挤了又挤:缩短睡觉的时间,延长加班的时间,终于在两天之内将这本书读完了。
艺术家离不开速写簿,就像海狸离不开水坝,对于他们而言,速写簿意味着:日记本。备忘录。秘密的日历。旅行的副产品。治疗师。老友。最心爱的爱人。游乐园。私人的空间。书桌。相机。文件夹。新作品的试验田。图案的实验室。大脑的储藏室。随身的工作室。发言人。狩猎场。另一种艺术创作的跳板。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打开49位艺术家的速写簿,读到的是记忆、思绪、梦境、日记、故事,每一本速写簿都是每一位艺术家生活的缩影:“我的速写簿使我对周围的环境都存留着一种敏感。”全职艺术家瑞克会在坐地铁时打开速写簿,开始画时,陌生人似乎也变得熟悉起来;作家保罗·莫戴纳用速写簿记录一闪而过的灵感,“我将它们从脑中搬到画纸上,使我有更多的空间继续好奇”;对于比尔·布朗而言,带着速写簿意味着会迷失在世界的种种细节里,他曾试着丢弃它们,虽然走了很多地方,却发现自己看到的反而少了。
著名漫画家R·克伦博曾以自己出版的速写簿激励无数青年走上绘画之路,他希望有20个自己,什么也不要做,只要将成千上百本速写簿画满,他说:“描绘生活也就是学习生活。”
我喜欢克里斯汀学习生活的方式:出生于菲律宾的她,每周一都会在速写簿上列出“美好的事情”清单,并在随后的几天进行补充,那些写有“好事情”的字条,被涂上鲜艳的水彩,好像欢庆的彩带飘荡在速写簿上。
还有插画师斯莱德,他用速写簿记录双胞胎孩子的生活点滴:“为孩子们创作速写簿是为了庆祝他们的诞生,要知道,做父亲的感觉很好,我期望自己能在他们长大前将这些飞逝的时光记录下来”。
斯莱德的画,触动我的记忆:当初,就因为看到欧阳应霁用无印出品的笔记本画速写,我也买来无印的本子,在上面画上自家小孩的成长,都是一些糗事、趣事、乐事,起初是单幅,后来拓展成四格,画了几本之后,发现:适合写的笔不适合画,对自己说:好了,就到这里吧!从此再没画过一笔。
但窥看过49位艺术家的速写簿之后,我的心底又涌起画点儿什么的冲动,自称为速写簿“传道士”的艺术教师简·拉弗兹鲁,不放过说服每一个人都制作速写簿的机会:“首先要多做练习,其次找一个时间,坐下,画画吧!”
我真的坐下来,拿出一本崭新的无印笔记,开始制作速写簿:画什么呢?就画生活里有趣的瞬间,我想起晚上开车时,自家小孩将毛茸茸的大脑袋放在我的肩头一蹭一蹭的,问:“你和我摩擦生电呢?”答:“不是,我正冲后视镜做爱因斯坦那个著名的伸舌头表情呢!”在瑞姆·亨思的速写簿里,有一组漫画:一对夫妻边开车边聊天,我借鉴来,背景不变,人物换成我们母子,很不错的“致敬”之作嘛!从这幅画起,我的兴趣全来,火力全开,一天画一幅,几天的功夫,一本笔记就用去一半。
保罗·莫戴纳说过:真正的美就蕴藏在粗糙的速写作品的错误之中。虽没能如实地还原生活,但我用画笔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生活质感,我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瞬间,再不会遗失在记忆里,不知踪迹。
装在口袋里的假期,让我享受到一段美美的视觉旅程,我重新爱上画画的感觉。这就是书籍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