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城乡平衡、城乡一体,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据统计,200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3.2亿元,人均GDP达40145元,约折合4837美元,完全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一、2004年厦门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情况
2004年厦门市按照“优化本岛、拓展海湾、扩充腹地、联动发展”的海湾型城市战略部署,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
(一)政策制定
一是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出台《关于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若干意见》,从创新农村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机制、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农村城市化工作机制、多元化农村发展投入机制、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农业农村服务机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机制、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机制、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机制等十个方面提出要求。
二是建立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障机制。开创全省先河,制定出台了《厦门市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按照“行政推动、政策引导、农民参保、财政补贴”的原则,采取多档选择、低进低出、高进高出,并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体系并轨运行。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厦门岛内进行试点。
三是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地方性法规《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将农民纳入低保,使低保工作法制化,确保做到“应保尽保”。同时,采取“政府政策主导、财政资金引导、农户量力而出、商业保险介入”的办法,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004年参保人数达49.7万人,覆盖率由2003年的51.1%上升到2004年的80.6%,居全国前列。
(二)发展规划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围绕构筑海湾型城市这个目标,把全市1565平方公里纳入了海湾型城市这个总体框架进行规划,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十一五”编制工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各区的分区规划,全面地统筹安排城乡布局、产业分工、功能区划。
二是做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如何统筹城乡建设,正确处理好农业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开展了《厦门市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厦门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合理制定今后全市农业发展战略及相应的农业功能分区和定位,切实有效地指导农业投资、产业布局与村镇建设。
(三)项目投入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投资进一步向岛外和农村倾斜。2004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4.6亿元,其中岛外136.9亿元,增长56.6%,占全市的45%,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这也是厦门历史上对岛外和农村地区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岛外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5.82亿元,增长1.34倍,建成了一批岛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16.8亿元,增长22.6%。由市、区政府和市水务集团共同投资2.5亿元,全面启动农村自来水进村入户工程建设,2004年完成投资1.6亿元,完成了101个行政村439个自然村主次干管工程。为鼓励农民使用自来水,市政府还专门制定优惠水价,每吨水费比城市低0.5元。去年市里还把公共客运交通体系延伸到各行政村,解决广大农民出行难的问题。
二是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岛外完成社会事业投资8.50亿元,增长1.2倍。为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4年到2007年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共4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共确定改造建设项目163个。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教育和卫生条件。
三是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农业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建成10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个畜禽生产基地、5个水产养殖基地和1.4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市区两级共安排专项资金3500万元,用于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安排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400万元,用于加固工程、防护林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向海沧、翔安区提供总额为2.1亿元和1.2亿元的“三农”贷款,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户创业基础建设。
二、今后工作重点
厦门市统筹城乡发展已经破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统筹城乡的进一步深入,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农民增收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建设任务还很艰巨。今后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城乡统一制度,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三农”的发展,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要保持稳定,狠抓落实,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还要根据厦门市“三农”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以及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保障和教育制度,建构起能够覆盖全体公民的公共保障和教育网络,凡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保障和教育待遇,要创造条件,让农民也应同样享有。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制度。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各级财政负担的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财政新增的相当一部分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开支用于农村。
(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投资将进一步向岛外(农村)倾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5年筛选提出的市重点建设项目70项(含87个单项工程),年度投资138亿元以上,其中安排岛外项目28项,年度投资90亿元,占全部重点项目投资的65%。预计2005年岛外固定资产投资投入占全市的比重,将在去年45%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将超过岛内达到50%以上。
(三)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协调进步
1.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抓好二批已下达的尚未完工的136个项目建设。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农村卫生院职能转型,基本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体系,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和新发传染病的快速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提高农村基本医疗水平。
2.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认真做好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的试点工作,争取尽早在岛外推开。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巩固和提高农村基本合作医疗参保率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农村全面推行农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 从源头上解决农民因病返贫的问题。全面启动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确保符合条件的家庭进入保障范围。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基本学习费用保障制度,确保农村贫困学生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1.加强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实施一批在《厦门市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规划内农业生产用地内,以农村“六小工程”为重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和基本农田水利项目建设。
2.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扩大订单规模和范围,规范订单合同行为,力争全年订单面积新增2万亩,达到14万亩。推进生态风景、绿色通道、沿海防护、绿色海岸和林分改造等林业五大生态工程建设,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3.加强防灾减害能力建设。做好岛外各区中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实施一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项目。重点做好海堤除险加固工程等建设,建设涵盖所有小(二)型水库的区级洪水预警系统和重要防洪工程远程监控系统,水利防洪防汛远程预警系统建设监测系统、水库防汛公路、防火便道和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新一代多普勒气象雷达的作用,建立突发性农业自然灾害的预警预防机制,制订和完善各种防灾减灾预案。
4.加强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测设施建设。继续扶持闽南果蔬、中埔蔬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农村商品零售网络建设,鼓励岛内商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辐射,设立商业网点。加快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测试中心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机制。
(作者单位:厦门市发展计划委)
一、2004年厦门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情况
2004年厦门市按照“优化本岛、拓展海湾、扩充腹地、联动发展”的海湾型城市战略部署,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海湾型城市建设。
(一)政策制定
一是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出台《关于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若干意见》,从创新农村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机制、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农村城市化工作机制、多元化农村发展投入机制、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农业农村服务机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机制、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机制、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机制等十个方面提出要求。
二是建立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障机制。开创全省先河,制定出台了《厦门市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按照“行政推动、政策引导、农民参保、财政补贴”的原则,采取多档选择、低进低出、高进高出,并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体系并轨运行。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厦门岛内进行试点。
三是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地方性法规《厦门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将农民纳入低保,使低保工作法制化,确保做到“应保尽保”。同时,采取“政府政策主导、财政资金引导、农户量力而出、商业保险介入”的办法,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004年参保人数达49.7万人,覆盖率由2003年的51.1%上升到2004年的80.6%,居全国前列。
(二)发展规划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围绕构筑海湾型城市这个目标,把全市1565平方公里纳入了海湾型城市这个总体框架进行规划,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十一五”编制工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各区的分区规划,全面地统筹安排城乡布局、产业分工、功能区划。
二是做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如何统筹城乡建设,正确处理好农业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开展了《厦门市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厦门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合理制定今后全市农业发展战略及相应的农业功能分区和定位,切实有效地指导农业投资、产业布局与村镇建设。
(三)项目投入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投资进一步向岛外和农村倾斜。2004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4.6亿元,其中岛外136.9亿元,增长56.6%,占全市的45%,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这也是厦门历史上对岛外和农村地区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岛外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5.82亿元,增长1.34倍,建成了一批岛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16.8亿元,增长22.6%。由市、区政府和市水务集团共同投资2.5亿元,全面启动农村自来水进村入户工程建设,2004年完成投资1.6亿元,完成了101个行政村439个自然村主次干管工程。为鼓励农民使用自来水,市政府还专门制定优惠水价,每吨水费比城市低0.5元。去年市里还把公共客运交通体系延伸到各行政村,解决广大农民出行难的问题。
二是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岛外完成社会事业投资8.50亿元,增长1.2倍。为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4年到2007年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共4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共确定改造建设项目163个。这些项目的建成,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教育和卫生条件。
三是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农业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建成10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个畜禽生产基地、5个水产养殖基地和1.4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市区两级共安排专项资金3500万元,用于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安排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400万元,用于加固工程、防护林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向海沧、翔安区提供总额为2.1亿元和1.2亿元的“三农”贷款,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户创业基础建设。
二、今后工作重点
厦门市统筹城乡发展已经破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统筹城乡的进一步深入,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农民增收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建设任务还很艰巨。今后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城乡统一制度,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三农”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三农”的发展,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要保持稳定,狠抓落实,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还要根据厦门市“三农”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以及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保障和教育制度,建构起能够覆盖全体公民的公共保障和教育网络,凡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保障和教育待遇,要创造条件,让农民也应同样享有。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制度。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各级财政负担的范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财政新增的相当一部分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费开支用于农村。
(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投资将进一步向岛外(农村)倾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5年筛选提出的市重点建设项目70项(含87个单项工程),年度投资138亿元以上,其中安排岛外项目28项,年度投资90亿元,占全部重点项目投资的65%。预计2005年岛外固定资产投资投入占全市的比重,将在去年45%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将超过岛内达到50%以上。
(三)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协调进步
1.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抓好二批已下达的尚未完工的136个项目建设。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农村卫生院职能转型,基本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体系,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和新发传染病的快速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提高农村基本医疗水平。
2.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认真做好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的试点工作,争取尽早在岛外推开。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巩固和提高农村基本合作医疗参保率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农村全面推行农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 从源头上解决农民因病返贫的问题。全面启动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确保符合条件的家庭进入保障范围。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基本学习费用保障制度,确保农村贫困学生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1.加强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组织实施一批在《厦门市农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规划内农业生产用地内,以农村“六小工程”为重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和基本农田水利项目建设。
2.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扩大订单规模和范围,规范订单合同行为,力争全年订单面积新增2万亩,达到14万亩。推进生态风景、绿色通道、沿海防护、绿色海岸和林分改造等林业五大生态工程建设,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3.加强防灾减害能力建设。做好岛外各区中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实施一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项目。重点做好海堤除险加固工程等建设,建设涵盖所有小(二)型水库的区级洪水预警系统和重要防洪工程远程监控系统,水利防洪防汛远程预警系统建设监测系统、水库防汛公路、防火便道和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新一代多普勒气象雷达的作用,建立突发性农业自然灾害的预警预防机制,制订和完善各种防灾减灾预案。
4.加强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测设施建设。继续扶持闽南果蔬、中埔蔬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农村商品零售网络建设,鼓励岛内商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辐射,设立商业网点。加快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测试中心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机制。
(作者单位:厦门市发展计划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