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者邓克愚(1893-1982),曾名卓名,湖北京山人。辛亥革命时,参加武昌学生军,奉命守卫藩库和官铸局。1924年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政治法律学科。学成归国后曾任湖北省府秘书兼科长、湖北教育厅科长、湖北师范学校校长等职,后转入司法界。1950年加入中国新法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后加入九三学社。1957年6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满清光绪末年到宣统三年之间,我国维新和革命的浪潮真是一浪高一浪地弥漫了全国,虽然清廷防范甚严,但终于辛亥八月十九日之夜武昌一声枪响,满清帝制在中国历史上即告结束。回忆这次革命的主导思想比较简单:就是推翻满清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没有夹着丝毫争权夺利的个人企图,所以容易成功,至其主要力量则纯系军队的兵士和学校的学生两组织而成,与所谓造时势的英雄亦无与属。关于这次革命的整个经过,多有专著,惟对于黎元洪之出任鄂军都督及武昌危急黎元洪之出走刘家祠堂二事,则言人人殊且多失实。兹就本人之所见闻,回忆记录如下。
一、黎元洪之出任鄂军都督系革命党人事前决议
在武昌起义之前,湖北革命党人都认为黄兴有军事才能,宋教仁有政治才能,为理想的两位革命领导人物。希望他们能长住武汉,从事革命领导工作。但是他们为了整个革命事业,又不能不四出奔走,不可能长住武汉。武汉革命党人也曾公推刘公为鄂军都督,刘英为副都督。但他们两人都是文人,不谙军事,不能应变。到了辛亥三月,武汉革命的形势逼人,急于起义。为了适应迫切需要,孙武、张振武、蒋翊武、蔡济民、刘九穗、万鸿楷等同志偕同各标营队代表曾在洪山宝通寺开过一次会,咸谓一旦起义,是必须具有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同志出任领导,方能一面指挥军队作战,一面应付大局。当场有提议吴禄贞或蓝天蔚为鄂军起义都督者,都认为该两将军也确为理想人物,但是蓝天蔚为奉天新军协统,军驻沈阳,吴禄贞为新军第六镇统制,军驻保定,皆远在异地,革命可以随时爆发,远水难救近火。军队里的同志都是一些兵士,只有几个下级军官,也不孚人望。为了应变起见,有人提议最好是请黎元洪出任鄂军都督。黎为湖北人望所归,正得军心,在全国军界号称知兵大员,假如他能出来,那对于我们革命前途是有莫大裨益。又有人说他是满清的大军官,我们联系不上,万一他不愿和我们一道革命,我们把革命的秘密泄露给他了,那怎么办?又有人说,我们姑且决定他为起义的鄂军都督,到了有利的形势下,再公开的请他出来。哪怕他不肯干,我们也不必事先和他联系,灵活运用好了。众然其说,于是大家决定改推黎元洪为武昌起义的鄂军都督,由是黎元洪之为鄂军都督,早在辛亥三月即已决定。
八月十九日之夜,武昌仓卒起义,众推工程营队官吴兆麟为临时总司令,经过一夜的战斗,革命军占领了制台衙门及其它重要据点。制台瑞澂、统制张彪均逃上军舰,其余敌人亦或降或逃,革命军迅速地光复了整个武昌省城。八月二十日黎明,各革命同志纷纷围集楚望台临时总司令所在地,会商如何展开革命大业问题。吴兆麟、蔡济民等提议应即派人分途去邀请黎元洪及各革命同志与城中资高望重的绅耆父老,于是日上午十时齐集谘议局,讨论办法。当即决议派人四出邀请,约在上午九时许,工程营头目马荣、程正瀛两人回楚望台报告,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现在黄土坡谢国超家,我们已派人到谢家看守。吴兆麟、蔡济民及军中诸同志均以黎元洪早在三月间即已有请其出任都督之决议,今日请其出任都督,正其时也。当派各军代表偕同马荣、程正瀛率兵一拨前往谢家迎黎。黎以事出仓卒,事先毫无所闻,殊表不安。经众强请,乃偕往楚望台见吴兆麟。吴见黎到,即指挥部队举枪吹号为礼,官兵皆大呼都督不已。黎对革命大众亦表示谦退并致慰勉之词。众遂推黎至阅马厂谘议局,已上午十一时矣。为各营代表所邀请之人如汤化龙、夏寿康等数十人已到谘议局。大家即到会议厅,会议公推汤化龙主席,后正式提请黎元洪为湖北都督。黎以满清高级军官从未参加革命活动,一旦出任革命军的湖北都督,恐人不服,后向大众表示谦退。经蔡济民一再陈说同志们的真诚拥戴和各种利害,黎仍有难色。蔡拔出手枪,厉声曰:势已至此,公如再事推让,我等只有自杀以谢死难诸先烈。黎知大势所趋,乃欣然承诺,不再推诿。全体欢声雷动,遂就谘议局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即以鄂军都督名义发号施令,掌握湖北军政大权,浸假而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矣。
黎元洪系北洋海军学校毕业,原出身海军。甲午之役,投海遇救,即得清廷官吏之青睐,始为鲁抚咨送南洋候差,为两江总督张之洞派充自强军翻译并监修南京狮子山炮台。炮台建成后,兼任该炮台教官。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又调黎充湖北护军马队营帮带,随派往日本见习。回国升该营管带,未几又派往日本考察日本陆军编制。归国升湖北前锋四营统带,后湖北扩军,升湖北常备军三协协统兼护第十一镇统制。旋十一镇改为二十一混成协,任该协协统。宣统元二年间,清廷在安徽河南连续举行过两次南北军秋操演习。北军总指挥为段祺瑞,南军总指挥为黎元洪。当时中国知兵大员有北段南黎之称。黎著有帅兵术行世。清廷对黎企待甚殷,提拔正快,黎对清廷亦极知感,本无革命排满思想,故在八月十九日之夜,第八镇炮队猛攻制台衙门时,尚欲坐镇四十一标以防该标第三营之响应。及蛇山革命军的枪弹直向四十一标营房猛射不止,方知这股革命的洪流是不可以阻挡的,乃率参谋刘文吉、管带谢国超、执事官王安澜等至黄土坡刘文吉家换衣,转避谢国超家。在当时的情况下,黎元洪是确有逃避革命的企图,这就说明了历史是群众创造的,英雄是时势造成的这一真理。至于骂他为床下英雄,则殊非事实。
二、武昌危急时黎元洪之出走刘家祠堂
辛亥九月十二日袁世凯由彰德到孝感督师,九月十三日汉口陷落,十月初六汉阳复陷落,革命军总司令黄兴于初七日夜十一时由汉阳撤退武昌。初八日武昌军政府召集紧急会议,黄兴到场说明汉阳失陷原因后,即讨论武昌军队应否即时撤退武昌,移至安全地带的问题。黄兴力主放弃武昌,集兵南京,俟南京攻下,再组织精锐北伐。张振武发言坚决反对黄兴的撤退之说,力主坚守武昌待援。出席同志一致赞成张振武的主张,并决议凡能战斗人员与军事首脑如都督等,可移至离城八里之洪山宝通寺或离城十五里卓刀泉之刘家祠堂安心办公。当日黄兴乘军舰东下,黎元洪即一面委蒋翊武为总司令以继黄兴之后,一面派宪兵司令邓贤才亲率保卫都督府的宪兵队即日开拔葛店,加紧部署,准备必要时前往葛店驻节。九月初十,汉阳龟山的重炮开始向武昌射击,以武昌蛇山南麓的军政府为目标。十一日炮击更烈,午后一时军政府中弹,未几又连续中弹,军装室起火,军政府的前后左右纷纷落弹。武昌人心惶惶,相率出城逃难,黎元洪乃率同少数重要职员杜锡钧、杨开甲、萧慕何等于是日下午二时出城向葛店进发。傍晚行至离城六十里许之王家店,接到清军下令停战三日之报告,即止于王家店住宿一夜后转回刘家祠堂,又得到清军继续停战三日的通告,且有停战议和的可能,遂在刘家祠堂住了三日。然后回到武昌省城,往昙华林东路高等小学办公,旋迁往藩署。至派往葛店打前楼的宪兵队直至民国元年五月才调回武昌,是黎元洪在武昌危急时确有撤退葛店的准备,但他本人此时是绝对没有到过葛店,有人谓其已逃往葛店,则亦非事实。我当年曾加入宪兵队驻葛店,对此可加以说明。
辛亥八月十九日之夜,武昌起义。予正肄业于武昌草湖门外宝积庵湖北农业学校。二十日下午予与同学数人绕道文昌门进城。回家时予父已为其学生萧佐汉等拥往谘议局开会。八月二十三日予父即奉黎元洪之命组织鄂军宪兵队任宪兵司令长,保卫都督府和维持武昌的军纪风纪。故当其要撤离武昌之前即命予父亲率宪兵队先至葛店打前楼。予家居数日与同学数人报效湖北学生军。学生军只成立了甲乙两队,甲队驻武昌王府口武昌甲楼。乙队驻武昌小朝街武昌丁楼。甲队是以原住甲楼的湖北铁道学校的学生为骨干,乙队是由各校因战事不能回家的学生组织而成。予与农校同学数人编人乙队,队长熊罴,沔阳人,原为陆军特别小学班长。甲乙两队共约二百余人,开始与陆军中学的学生共同守护武昌官钱局和藩库,及汉口陷落,乃抽调一部分勇敢的同学约五六十人去汉口破坏清军歆生路口的重炮。在英租界上岸时,经过检阅,认为这些同学没有受过相当的军训,要去破坏敌人的重炮是徒遭牺牲。于是把这批同学送进汉口几个医院做看护去了。至汉阳危急时,留在武昌的一部分同学就解散了。予被解散后,即投入予父所带之宪兵队,任营部司书,随军住葛店,直至民国元年五月才随军回武昌,是年秋方离队回校复学。
责任编辑 张 鑫 周峥嵘
满清光绪末年到宣统三年之间,我国维新和革命的浪潮真是一浪高一浪地弥漫了全国,虽然清廷防范甚严,但终于辛亥八月十九日之夜武昌一声枪响,满清帝制在中国历史上即告结束。回忆这次革命的主导思想比较简单:就是推翻满清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没有夹着丝毫争权夺利的个人企图,所以容易成功,至其主要力量则纯系军队的兵士和学校的学生两组织而成,与所谓造时势的英雄亦无与属。关于这次革命的整个经过,多有专著,惟对于黎元洪之出任鄂军都督及武昌危急黎元洪之出走刘家祠堂二事,则言人人殊且多失实。兹就本人之所见闻,回忆记录如下。
一、黎元洪之出任鄂军都督系革命党人事前决议
在武昌起义之前,湖北革命党人都认为黄兴有军事才能,宋教仁有政治才能,为理想的两位革命领导人物。希望他们能长住武汉,从事革命领导工作。但是他们为了整个革命事业,又不能不四出奔走,不可能长住武汉。武汉革命党人也曾公推刘公为鄂军都督,刘英为副都督。但他们两人都是文人,不谙军事,不能应变。到了辛亥三月,武汉革命的形势逼人,急于起义。为了适应迫切需要,孙武、张振武、蒋翊武、蔡济民、刘九穗、万鸿楷等同志偕同各标营队代表曾在洪山宝通寺开过一次会,咸谓一旦起义,是必须具有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同志出任领导,方能一面指挥军队作战,一面应付大局。当场有提议吴禄贞或蓝天蔚为鄂军起义都督者,都认为该两将军也确为理想人物,但是蓝天蔚为奉天新军协统,军驻沈阳,吴禄贞为新军第六镇统制,军驻保定,皆远在异地,革命可以随时爆发,远水难救近火。军队里的同志都是一些兵士,只有几个下级军官,也不孚人望。为了应变起见,有人提议最好是请黎元洪出任鄂军都督。黎为湖北人望所归,正得军心,在全国军界号称知兵大员,假如他能出来,那对于我们革命前途是有莫大裨益。又有人说他是满清的大军官,我们联系不上,万一他不愿和我们一道革命,我们把革命的秘密泄露给他了,那怎么办?又有人说,我们姑且决定他为起义的鄂军都督,到了有利的形势下,再公开的请他出来。哪怕他不肯干,我们也不必事先和他联系,灵活运用好了。众然其说,于是大家决定改推黎元洪为武昌起义的鄂军都督,由是黎元洪之为鄂军都督,早在辛亥三月即已决定。
八月十九日之夜,武昌仓卒起义,众推工程营队官吴兆麟为临时总司令,经过一夜的战斗,革命军占领了制台衙门及其它重要据点。制台瑞澂、统制张彪均逃上军舰,其余敌人亦或降或逃,革命军迅速地光复了整个武昌省城。八月二十日黎明,各革命同志纷纷围集楚望台临时总司令所在地,会商如何展开革命大业问题。吴兆麟、蔡济民等提议应即派人分途去邀请黎元洪及各革命同志与城中资高望重的绅耆父老,于是日上午十时齐集谘议局,讨论办法。当即决议派人四出邀请,约在上午九时许,工程营头目马荣、程正瀛两人回楚望台报告,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现在黄土坡谢国超家,我们已派人到谢家看守。吴兆麟、蔡济民及军中诸同志均以黎元洪早在三月间即已有请其出任都督之决议,今日请其出任都督,正其时也。当派各军代表偕同马荣、程正瀛率兵一拨前往谢家迎黎。黎以事出仓卒,事先毫无所闻,殊表不安。经众强请,乃偕往楚望台见吴兆麟。吴见黎到,即指挥部队举枪吹号为礼,官兵皆大呼都督不已。黎对革命大众亦表示谦退并致慰勉之词。众遂推黎至阅马厂谘议局,已上午十一时矣。为各营代表所邀请之人如汤化龙、夏寿康等数十人已到谘议局。大家即到会议厅,会议公推汤化龙主席,后正式提请黎元洪为湖北都督。黎以满清高级军官从未参加革命活动,一旦出任革命军的湖北都督,恐人不服,后向大众表示谦退。经蔡济民一再陈说同志们的真诚拥戴和各种利害,黎仍有难色。蔡拔出手枪,厉声曰:势已至此,公如再事推让,我等只有自杀以谢死难诸先烈。黎知大势所趋,乃欣然承诺,不再推诿。全体欢声雷动,遂就谘议局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即以鄂军都督名义发号施令,掌握湖北军政大权,浸假而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矣。
黎元洪系北洋海军学校毕业,原出身海军。甲午之役,投海遇救,即得清廷官吏之青睐,始为鲁抚咨送南洋候差,为两江总督张之洞派充自强军翻译并监修南京狮子山炮台。炮台建成后,兼任该炮台教官。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又调黎充湖北护军马队营帮带,随派往日本见习。回国升该营管带,未几又派往日本考察日本陆军编制。归国升湖北前锋四营统带,后湖北扩军,升湖北常备军三协协统兼护第十一镇统制。旋十一镇改为二十一混成协,任该协协统。宣统元二年间,清廷在安徽河南连续举行过两次南北军秋操演习。北军总指挥为段祺瑞,南军总指挥为黎元洪。当时中国知兵大员有北段南黎之称。黎著有帅兵术行世。清廷对黎企待甚殷,提拔正快,黎对清廷亦极知感,本无革命排满思想,故在八月十九日之夜,第八镇炮队猛攻制台衙门时,尚欲坐镇四十一标以防该标第三营之响应。及蛇山革命军的枪弹直向四十一标营房猛射不止,方知这股革命的洪流是不可以阻挡的,乃率参谋刘文吉、管带谢国超、执事官王安澜等至黄土坡刘文吉家换衣,转避谢国超家。在当时的情况下,黎元洪是确有逃避革命的企图,这就说明了历史是群众创造的,英雄是时势造成的这一真理。至于骂他为床下英雄,则殊非事实。
二、武昌危急时黎元洪之出走刘家祠堂
辛亥九月十二日袁世凯由彰德到孝感督师,九月十三日汉口陷落,十月初六汉阳复陷落,革命军总司令黄兴于初七日夜十一时由汉阳撤退武昌。初八日武昌军政府召集紧急会议,黄兴到场说明汉阳失陷原因后,即讨论武昌军队应否即时撤退武昌,移至安全地带的问题。黄兴力主放弃武昌,集兵南京,俟南京攻下,再组织精锐北伐。张振武发言坚决反对黄兴的撤退之说,力主坚守武昌待援。出席同志一致赞成张振武的主张,并决议凡能战斗人员与军事首脑如都督等,可移至离城八里之洪山宝通寺或离城十五里卓刀泉之刘家祠堂安心办公。当日黄兴乘军舰东下,黎元洪即一面委蒋翊武为总司令以继黄兴之后,一面派宪兵司令邓贤才亲率保卫都督府的宪兵队即日开拔葛店,加紧部署,准备必要时前往葛店驻节。九月初十,汉阳龟山的重炮开始向武昌射击,以武昌蛇山南麓的军政府为目标。十一日炮击更烈,午后一时军政府中弹,未几又连续中弹,军装室起火,军政府的前后左右纷纷落弹。武昌人心惶惶,相率出城逃难,黎元洪乃率同少数重要职员杜锡钧、杨开甲、萧慕何等于是日下午二时出城向葛店进发。傍晚行至离城六十里许之王家店,接到清军下令停战三日之报告,即止于王家店住宿一夜后转回刘家祠堂,又得到清军继续停战三日的通告,且有停战议和的可能,遂在刘家祠堂住了三日。然后回到武昌省城,往昙华林东路高等小学办公,旋迁往藩署。至派往葛店打前楼的宪兵队直至民国元年五月才调回武昌,是黎元洪在武昌危急时确有撤退葛店的准备,但他本人此时是绝对没有到过葛店,有人谓其已逃往葛店,则亦非事实。我当年曾加入宪兵队驻葛店,对此可加以说明。
辛亥八月十九日之夜,武昌起义。予正肄业于武昌草湖门外宝积庵湖北农业学校。二十日下午予与同学数人绕道文昌门进城。回家时予父已为其学生萧佐汉等拥往谘议局开会。八月二十三日予父即奉黎元洪之命组织鄂军宪兵队任宪兵司令长,保卫都督府和维持武昌的军纪风纪。故当其要撤离武昌之前即命予父亲率宪兵队先至葛店打前楼。予家居数日与同学数人报效湖北学生军。学生军只成立了甲乙两队,甲队驻武昌王府口武昌甲楼。乙队驻武昌小朝街武昌丁楼。甲队是以原住甲楼的湖北铁道学校的学生为骨干,乙队是由各校因战事不能回家的学生组织而成。予与农校同学数人编人乙队,队长熊罴,沔阳人,原为陆军特别小学班长。甲乙两队共约二百余人,开始与陆军中学的学生共同守护武昌官钱局和藩库,及汉口陷落,乃抽调一部分勇敢的同学约五六十人去汉口破坏清军歆生路口的重炮。在英租界上岸时,经过检阅,认为这些同学没有受过相当的军训,要去破坏敌人的重炮是徒遭牺牲。于是把这批同学送进汉口几个医院做看护去了。至汉阳危急时,留在武昌的一部分同学就解散了。予被解散后,即投入予父所带之宪兵队,任营部司书,随军住葛店,直至民国元年五月才随军回武昌,是年秋方离队回校复学。
责任编辑 张 鑫 周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