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性的旗帜
陌年竟末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
2008年5月18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死难平民所举行的哀悼日,也是第一次从制度上为自然灾害死难的普通百姓降半旗致哀。2008年5月19日至21日,这个历经了万险千难的古老民族,为数万逝去的同胞祈福,我们这个饱经雨雪风霜的文明古国,为数万国民呜咽不止。这是第一次,黎民百姓可以配享国家哀悼。废墟之上,阳光重临大地;废墟之下,虽然多少生命已然在黑暗中寂灭。但是,我们要以最隆重的仪式,使逝者安心上路。
我们举国致哀,是对逝者的哀悼。生命的流逝让我们有了一份更多的伤痛,同胞的不幸让我们更多了一份沉重的心情。我们举国致哀,是对逝者的怀念,更是承诺,我们要让已逝去的同胞们知道,他们尚来不及照顾的老父老母一定会老有所养,他们再不能呵护的年幼的孩子也会在社会的大家庭中幸福、茁壮地成长,我们要让他们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成为社会对他们的承诺,成为民族对他们的承诺。燃一柱心香,为逝者送行,祈求那些远在天国的灵魂得到安宁。
我们举国致哀,是对生者的激扬。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面对死去的孩子。妈妈哭了;面对死去的父亲,女儿哭了:面对死去的百姓。总理哭了。”我们举国致衷,是让哀痛得以表达,同时也让坚韧得以持续:我们举国致哀,是让死难者以死难的名义安息于民族的血脉,让幸存者以幸存的名义更好地活下去;我们举国致哀,是用我们的坚强向世人及已故的亡灵展示。在他们奋斗过的地方,我们将继续奋斗下去。
我们用三天的时间告慰逝者,我们用三天的时间宣泄情感,我们用三天的时间表达哀痛。但是我们知道,我们不能一直生活在伤痛之中,沉重的哀悼之后,我们要擦干眼泪,相互扶持,继续上路。
默哀,只是短短三分钟;哀悼日,也不过三天时间。但是这三分钟、这三天,对我们的影响,或将持续一生,因为它让我们明白,应该如何对待生命、尊重生命。
手牵手,向前走
柴晓华
朋友别哭,你要记住我们的模样,黑头发,黄皮肤,来生我们一起走。
——题记
我们双眼保持着眺望,我们双耳保持着聆听,我们的心一直在感动。为那一方厚土感动,为那一抹微笑……
从5月14日那天起,他就开始在家蒸馒头。村里人问他蒸那么多干什么,他总是以笑代答。有人劝他不要再做了,一旦余震来临,连自己都逃不掉,哪还能顾得上这些馒头。他什么也不管,仍旧在继续,将蒸的馒头一个个切成薄片,然后放在锅里烤干;感觉没烤干,又放到院子里晒。后来,他总是站在院子里望着那些焦黄而又散发着麦香味的干馍片出神,有时显得很庄重,有时嘴角露出一些微笑,有时不停地叹息。
有人说他被地震吓傻了,也有人说他得了老年痴呆症,不管怎么样,他依旧独自一人或痂或呆,或喜或悲,依旧在精心地照料着他做的那些馍片。当别人忙着买帐篷准备外宿时,他却在专心蒸馍;在别人安心地躺在帐篷里时。他却在屋里看电视,与其说他在看电视,还不如说他在看电视上的画面。因为他一个字也不认识。
我返校的那天早上,刚坐进车里就看见他背着一袋子东西,急匆匆地走来,司机问他是否要坐车,他摇了摇头。他问我是不是要上学去,我点点头。他极难为情地对我说。能不能帮他把这些东西带到市里,捐给市抗震救灾捐款中心。刹那间我懂了,这些日子他的喜悲。
我使劲地点头,告诉他我会帮他捐给灾区人民的,一定会的。
车启动了,我使劲地往后看。他的步伐依然矫建,他的背影依然伟岸,当他的身影早已消失时,在泪眼迷蒙中我仿佛看到了灾区人民在津津有味地吃他做的最天然的馍片。
我是叫同学跟我一起把那袋馍片抬进市抗震救灾捐款中心大楼的,很多人都疑惑地看着那硕大的袋子,又带着询问的眼神望向我。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位农村老人向灾区捐的馍片。片刻,所有人都沉默了。他用最原始最单纯的方式默默地为灾区人民捐献了一份来自于他的力量。
每天都在感动着,每天都是心系灾区,情系灾区。
中国龙
张俊红
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震撼了全中国,震撼了全亚洲,也震撼了全世界!这场地震令全中国人的心紧紧地揪在一起。
星期日晚上,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晚会。抗震救灾,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此时此刻,一切语言都变得空洞,一切行动都凝聚成两个字——救灾。灾区人民的一切就是全中国人民的一切,看到一位位热心人为灾区捐款捐物,不由为他们的善良感动得潸然泪下,邰丽华在晚会上说过“只要你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 千只手去帮助别人,只要你心地善良,别人也会伸出一千只手来帮助你。”含情的话语,纯真的心让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我只有在心底默默地祝福灾区人民一切安好,只有默默地向中国这个经历了太多磨难的国家致敬。是的,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千百万的人民战士在断壁中进行艰苦的斗争——为了在黑暗的废墟下焦急等待的生命;千百万的志愿者自发地组织队伍向灾区运送物资——为了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抗震救灾,众志成城I”这短短的16个字,把13亿颗火热的中国心牢牢地串在一起。在灾区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有13亿人在他们身边;在灾区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会有13亿双手伸向他们!就像那句话:“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很渺小,再微薄的力量乘以13亿也会变得很强大1”
2008年,是中国承受灾难最多的一年,湖南的雪灾,四川的震灾;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年,奥运会在首都北京的顺利举行;2008年,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有着太多太多难忘的回忆,而经历的种种磨难把中国打造成了一块真金,真金是不怕火炼的!中国是一个任何磨难都打不倒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坚强的民族!我相信,中国人会在世界面前证明:中国将永沅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心向明天吧,所有的人们!
黄祖泗
读着这一期“情系灾区学子征文”的三篇文章时,2009年的春节刚刚过去。尽管。2008年的北京奥运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但我仍带着一种“送瘟神”的心情目送它离我远去。因为这一年,它予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实在太多:雪灾、震灾、金融危机 尤其是五月,在我的心底,这是人类世界最残酷的一个“五月”,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没有经历过如此惨绝人寰的场景,这个“五月”的每日每时每刻,我们的心都一次又一次地被狠狠撕裂着。
但,灾难的五月也有感动且至今还感动着我们。五月十九日,那天,十三亿人民,上至口家领袖,下至黎民百姓,在不同的地方却在同 时刻,为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罹难者口默致哀、殷殷祈福。那一时刻,一位诗人这样写道:“这 刻,行人止步,喇叭悲鸣;这一刻,高山低头,河流失声,这一刻。生者和死者的眼睛一起闭上;这一刻,撕裂的山峰,落下它的巨石。”杭州的作者陌年竟末以他独特的眼光审视了这个“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死难平民所举行的哀悼日”,以“人性的旗帜”为题,彰显了“尊重生命”这个主题。
至今。我都很后悔,后悔没能坚持启动已装了几箱矿泉水的车,而听从了亲友的劝阻。于是我没有了《手牵手,向前走》的作者柴晓华那样的经历,没有能够亲眼看到灾区人民那“爱”的伟大行止,没能亲身体验到灾区人民身上体现出来的那无与伦比的大爱之情。感谢作者,她通过一位在震后“或痴或呆,或喜或悲,依旧在精心地照料着做的那些馍片”的老人,“特写”般地展示了灾区入平凡中的伟大,让我感动。
至今,我都自惭,我想献血,但看见那长长的献血队伍,我却止步,并给自己找了众多可以不献的理由。我捐了款捐了物,但在捐的时候却在思量千万别超过同事尤其是领导所捐的数额。与《中国龙》的作者相比,我自愧弗如。我有“写字”的能力且常自认文笔不错,被不少编辑朋友誉为“快手”,但至今都不曾拿起笔像众多征文作者那样献出自己的那份爱。在那五月的大多日子里,我能做的,就是偶尔与我的学生们坐在电视机前含着泪水观看着那抗震救灾的或惊骇或感动的画面,最能提得上“桌面”的,也只能是在避震过程中撑着胆子安慰着我的那些还未完全成人的孩子们。《中国龙》的作者以“龙”作譬,就是要告诉世界:“多难”中“兴”起的“邦”是一个“任何磨难都打不倒”的“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伟大的国家。这样的立意,显然已“超越”了地震本身,其意义是久远的。
感谢《高校招生》编辑老师的信任,让我为这些“征文”作点评。读了这么多作者满贮深情厚谊的文章,尽管这些文章还说不上“锦绣”,但每次读之,我都感动着。我想,不因别的,定是作者大多都是如我每天都朝夕相处的学生一样,他们是祖国的明天。我又想,所有的生活都还将继续下去的,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因为我们都如此的热爱着生活,而只有生活才是永恒的。心向明天吧,所有的人们!
陌年竟末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
2008年5月18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死难平民所举行的哀悼日,也是第一次从制度上为自然灾害死难的普通百姓降半旗致哀。2008年5月19日至21日,这个历经了万险千难的古老民族,为数万逝去的同胞祈福,我们这个饱经雨雪风霜的文明古国,为数万国民呜咽不止。这是第一次,黎民百姓可以配享国家哀悼。废墟之上,阳光重临大地;废墟之下,虽然多少生命已然在黑暗中寂灭。但是,我们要以最隆重的仪式,使逝者安心上路。
我们举国致哀,是对逝者的哀悼。生命的流逝让我们有了一份更多的伤痛,同胞的不幸让我们更多了一份沉重的心情。我们举国致哀,是对逝者的怀念,更是承诺,我们要让已逝去的同胞们知道,他们尚来不及照顾的老父老母一定会老有所养,他们再不能呵护的年幼的孩子也会在社会的大家庭中幸福、茁壮地成长,我们要让他们知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成为社会对他们的承诺,成为民族对他们的承诺。燃一柱心香,为逝者送行,祈求那些远在天国的灵魂得到安宁。
我们举国致哀,是对生者的激扬。往者灾犹降。苍生喘未苏。“面对死去的孩子。妈妈哭了;面对死去的父亲,女儿哭了:面对死去的百姓。总理哭了。”我们举国致衷,是让哀痛得以表达,同时也让坚韧得以持续:我们举国致哀,是让死难者以死难的名义安息于民族的血脉,让幸存者以幸存的名义更好地活下去;我们举国致哀,是用我们的坚强向世人及已故的亡灵展示。在他们奋斗过的地方,我们将继续奋斗下去。
我们用三天的时间告慰逝者,我们用三天的时间宣泄情感,我们用三天的时间表达哀痛。但是我们知道,我们不能一直生活在伤痛之中,沉重的哀悼之后,我们要擦干眼泪,相互扶持,继续上路。
默哀,只是短短三分钟;哀悼日,也不过三天时间。但是这三分钟、这三天,对我们的影响,或将持续一生,因为它让我们明白,应该如何对待生命、尊重生命。
手牵手,向前走
柴晓华
朋友别哭,你要记住我们的模样,黑头发,黄皮肤,来生我们一起走。
——题记
我们双眼保持着眺望,我们双耳保持着聆听,我们的心一直在感动。为那一方厚土感动,为那一抹微笑……
从5月14日那天起,他就开始在家蒸馒头。村里人问他蒸那么多干什么,他总是以笑代答。有人劝他不要再做了,一旦余震来临,连自己都逃不掉,哪还能顾得上这些馒头。他什么也不管,仍旧在继续,将蒸的馒头一个个切成薄片,然后放在锅里烤干;感觉没烤干,又放到院子里晒。后来,他总是站在院子里望着那些焦黄而又散发着麦香味的干馍片出神,有时显得很庄重,有时嘴角露出一些微笑,有时不停地叹息。
有人说他被地震吓傻了,也有人说他得了老年痴呆症,不管怎么样,他依旧独自一人或痂或呆,或喜或悲,依旧在精心地照料着他做的那些馍片。当别人忙着买帐篷准备外宿时,他却在专心蒸馍;在别人安心地躺在帐篷里时。他却在屋里看电视,与其说他在看电视,还不如说他在看电视上的画面。因为他一个字也不认识。
我返校的那天早上,刚坐进车里就看见他背着一袋子东西,急匆匆地走来,司机问他是否要坐车,他摇了摇头。他问我是不是要上学去,我点点头。他极难为情地对我说。能不能帮他把这些东西带到市里,捐给市抗震救灾捐款中心。刹那间我懂了,这些日子他的喜悲。
我使劲地点头,告诉他我会帮他捐给灾区人民的,一定会的。
车启动了,我使劲地往后看。他的步伐依然矫建,他的背影依然伟岸,当他的身影早已消失时,在泪眼迷蒙中我仿佛看到了灾区人民在津津有味地吃他做的最天然的馍片。
我是叫同学跟我一起把那袋馍片抬进市抗震救灾捐款中心大楼的,很多人都疑惑地看着那硕大的袋子,又带着询问的眼神望向我。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位农村老人向灾区捐的馍片。片刻,所有人都沉默了。他用最原始最单纯的方式默默地为灾区人民捐献了一份来自于他的力量。
每天都在感动着,每天都是心系灾区,情系灾区。
中国龙
张俊红
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震撼了全中国,震撼了全亚洲,也震撼了全世界!这场地震令全中国人的心紧紧地揪在一起。
星期日晚上,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晚会。抗震救灾,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此时此刻,一切语言都变得空洞,一切行动都凝聚成两个字——救灾。灾区人民的一切就是全中国人民的一切,看到一位位热心人为灾区捐款捐物,不由为他们的善良感动得潸然泪下,邰丽华在晚会上说过“只要你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 千只手去帮助别人,只要你心地善良,别人也会伸出一千只手来帮助你。”含情的话语,纯真的心让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我只有在心底默默地祝福灾区人民一切安好,只有默默地向中国这个经历了太多磨难的国家致敬。是的,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姐妹。千百万的人民战士在断壁中进行艰苦的斗争——为了在黑暗的废墟下焦急等待的生命;千百万的志愿者自发地组织队伍向灾区运送物资——为了那些无家可归的灾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抗震救灾,众志成城I”这短短的16个字,把13亿颗火热的中国心牢牢地串在一起。在灾区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有13亿人在他们身边;在灾区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会有13亿双手伸向他们!就像那句话:“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很渺小,再微薄的力量乘以13亿也会变得很强大1”
2008年,是中国承受灾难最多的一年,湖南的雪灾,四川的震灾;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年,奥运会在首都北京的顺利举行;2008年,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有着太多太多难忘的回忆,而经历的种种磨难把中国打造成了一块真金,真金是不怕火炼的!中国是一个任何磨难都打不倒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坚强的民族!我相信,中国人会在世界面前证明:中国将永沅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心向明天吧,所有的人们!
黄祖泗
读着这一期“情系灾区学子征文”的三篇文章时,2009年的春节刚刚过去。尽管。2008年的北京奥运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国家,但我仍带着一种“送瘟神”的心情目送它离我远去。因为这一年,它予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实在太多:雪灾、震灾、金融危机 尤其是五月,在我的心底,这是人类世界最残酷的一个“五月”,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没有经历过如此惨绝人寰的场景,这个“五月”的每日每时每刻,我们的心都一次又一次地被狠狠撕裂着。
但,灾难的五月也有感动且至今还感动着我们。五月十九日,那天,十三亿人民,上至口家领袖,下至黎民百姓,在不同的地方却在同 时刻,为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罹难者口默致哀、殷殷祈福。那一时刻,一位诗人这样写道:“这 刻,行人止步,喇叭悲鸣;这一刻,高山低头,河流失声,这一刻。生者和死者的眼睛一起闭上;这一刻,撕裂的山峰,落下它的巨石。”杭州的作者陌年竟末以他独特的眼光审视了这个“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死难平民所举行的哀悼日”,以“人性的旗帜”为题,彰显了“尊重生命”这个主题。
至今。我都很后悔,后悔没能坚持启动已装了几箱矿泉水的车,而听从了亲友的劝阻。于是我没有了《手牵手,向前走》的作者柴晓华那样的经历,没有能够亲眼看到灾区人民那“爱”的伟大行止,没能亲身体验到灾区人民身上体现出来的那无与伦比的大爱之情。感谢作者,她通过一位在震后“或痴或呆,或喜或悲,依旧在精心地照料着做的那些馍片”的老人,“特写”般地展示了灾区入平凡中的伟大,让我感动。
至今,我都自惭,我想献血,但看见那长长的献血队伍,我却止步,并给自己找了众多可以不献的理由。我捐了款捐了物,但在捐的时候却在思量千万别超过同事尤其是领导所捐的数额。与《中国龙》的作者相比,我自愧弗如。我有“写字”的能力且常自认文笔不错,被不少编辑朋友誉为“快手”,但至今都不曾拿起笔像众多征文作者那样献出自己的那份爱。在那五月的大多日子里,我能做的,就是偶尔与我的学生们坐在电视机前含着泪水观看着那抗震救灾的或惊骇或感动的画面,最能提得上“桌面”的,也只能是在避震过程中撑着胆子安慰着我的那些还未完全成人的孩子们。《中国龙》的作者以“龙”作譬,就是要告诉世界:“多难”中“兴”起的“邦”是一个“任何磨难都打不倒”的“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伟大的国家。这样的立意,显然已“超越”了地震本身,其意义是久远的。
感谢《高校招生》编辑老师的信任,让我为这些“征文”作点评。读了这么多作者满贮深情厚谊的文章,尽管这些文章还说不上“锦绣”,但每次读之,我都感动着。我想,不因别的,定是作者大多都是如我每天都朝夕相处的学生一样,他们是祖国的明天。我又想,所有的生活都还将继续下去的,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因为我们都如此的热爱着生活,而只有生活才是永恒的。心向明天吧,所有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