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亥革命在政治领域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清王朝被推翻,结束了帝制,与此同时,一场风俗上的变革也随之展开了,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形成了各种风俗习惯。其中一部分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另一部分则反映着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教迷信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支配,带有落后性和封建性,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到了近代,这种包袱显得越加沉重。辛亥革命后,近代西洋事物涌入中国,人们见到的、听到的都是新的,人们对于新事物永远都有无限的好奇,欲一探究竟,特别是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倡导、推动以及人们思想解放的潮流下,移风易俗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下面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辛亥革命时期移风易俗的具体原因。
1.宏观方面
(1)社会要进步必须改革旧习俗
风俗习惯看起来无足轻重,但它却是支配人们思想,左右人们行为的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中国社会重礼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于不自知中养成敬畏、顺从的习惯,把反抗、质疑视为大逆不道,人们也鲜有反抗、抵制的行为。历朝统治者也都是把封建礼俗作为束缚人们心灵的枷锁和抵制革命的精神工具。辛亥革命后,不少人对革命、新社会依然热情较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为了让革命深入下去,改变旧的社会习俗,势在必行。一方面,旧习俗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每遇开矿、修铁路等兴利之举,莫不惑于风水祸福,阻挠百般。烟毒泛滥,风俗日奢使财富大量浪费,金钱不能用于实业,这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来说也是十分不利的。中国经济要发展,民族工业要发展就必须要消除赌毒,必须要移风易俗。另一方面,随着政治经济条件的改变,人们的风俗习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到辛亥革命后维持旧风俗的保守力量走向衰退,其存在的土壤遭到破坏,移风易俗也就具有了必然性。
(2)南京临时政府的倡导与推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帝制,中国人民数千年来习以为常、谨慎恪守的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失去了政治依托和思想基础,南京临时政府的倡导、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传入以及国内工商业的发展,为民众追求新生活提供了政治保障、学习样板和物质条件。但由于一些陈规陋习积重难返,仅凭社会力量和国民自觉不足以改变,因此政府便颁布相关法令,以帮助国民改变相沿已久、根深蒂固的旧习俗。比如,1912年3月15日内政部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规定“今者满庭已覆,辛亥革命成功后,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仰内务部通行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律知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南京临时政府的这种以劝为主,以禁为辅,加之惩罚三管齐下的措施,效果明显。
2.微观方面
(1)追求时尚
辛亥革命后,尽管政治上只剩“中华民国”一张招牌,但由革命带来的思想上的影响却不会消失,加上西方近代生活方式的进一步传入,工商业的发展,人们追求新式生活的愿望和热情继续升温。人们多愿意穿西服、吃西餐、住洋楼、坐汽车,这可称之为赶时髦,这种赶时髦是一种惊人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潜在的动力。它能迅速而广泛地影响到多数人,改变世人的生活习惯。20世纪20年代初,《晨报》在北京做了一次关于吃西餐的民意调查,在被调查的人中,回答爱吃中国菜的人有190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7%;回答爱吃西餐的人和中西餐兼食的人总共才570人,只占23%。然而这些人,不论是否吃得惯西餐却都仍呼朋唤友去西菜馆,这主要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新潮和时髦。
(2)体现身份地位
辛亥革命前后,西装和中山装常被视为革命党人的标志,当时人称“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厕身新人物之列”。当时的政界要人、工商巨子、进步青年、纨绔子弟,皆以西服来装饰自己,借以标榜新潮。穿着西服皮鞋,戴礼帽住拐仗成为上流社会男子的一种身份象征。在当时的中国国民普遍贫困,而一套西服加上礼帽、皮鞋这一套行头的价格并不便宜,虽然现在无资料可查当时一套西装价值几何,但是料想并不是普通人能买的起的。至于汽车之类的奢饰品,非身份地位高,大富大贵之家不能用的起,正因为这些东西新传入中国,并且价格很高,所以经常是有钱人或是有地位的人的专属品。另外,别墅也是能体现人身份的东西,在一些影视片或是在一些老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普通人的居住情况:低矮的房屋,昏暗的光线,所以在当时住别墅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及其奢望的事,当然住在那里面的人也就成为有身份的人,在当时如果谁能用得起这些东西,那绝对会让人刮目相看。
(3)追求健康和卫生
当时一些公司也注意宣传其产品的保健功能,以适应民众追求健康卫生的理念。天津明星啤酒公司在《大公报》上做广告: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叠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有益身心,实非浅鲜;零售批发,一概从廉。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啤酒,商人们还组织人力写大量的文章刊登在报纸杂志上,宣传啤酒的好处。啤酒的销售对象基本上是以中上层人士为主,而这些人之所以愿意买啤酒,知道它有益健康是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一般酒店设施也体现出健康、安全、卫生的特点。新式旅馆墙上一般都辟有大窗,注意通风采光;房内设有暖气设备,杜绝了炭火取暖可能招致的火险,室内亦设有卫生间,随时供应冷热水。受大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有些中小城镇也出现了以砖瓦、水泥、玻璃、金属等材料建筑成的平房或楼房,这些建筑较中国传统民居结构坚固、合理,采光也好,既不怕火灾还防潮、干净。人们居住环境好了,得皮肤病和传染病的幾率就相对要小一些,有利于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另外,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政府的宣传,人们明白了抽大烟的危害,或自觉或强制,当时的戒烟也有一定效果。
辛亥革命后,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由辛亥革命开始的移风易俗却影响深远。历法、礼仪、婚姻及民众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这场风俗领域的“辛亥革命”从各方面解放了人们的精神,是近代中国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有些人崇洋媚外,流行过外国节日,一些人追求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社会道德缺失,拜金主义盛行。同时还有许多封建的陈规陋习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我们依然面临着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艰巨任务。我们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更深入、广泛的展开移风易俗,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国民,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获得健康、和谐与快速的发展。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形成了各种风俗习惯。其中一部分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另一部分则反映着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教迷信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支配,带有落后性和封建性,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到了近代,这种包袱显得越加沉重。辛亥革命后,近代西洋事物涌入中国,人们见到的、听到的都是新的,人们对于新事物永远都有无限的好奇,欲一探究竟,特别是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倡导、推动以及人们思想解放的潮流下,移风易俗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下面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辛亥革命时期移风易俗的具体原因。
1.宏观方面
(1)社会要进步必须改革旧习俗
风俗习惯看起来无足轻重,但它却是支配人们思想,左右人们行为的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中国社会重礼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于不自知中养成敬畏、顺从的习惯,把反抗、质疑视为大逆不道,人们也鲜有反抗、抵制的行为。历朝统治者也都是把封建礼俗作为束缚人们心灵的枷锁和抵制革命的精神工具。辛亥革命后,不少人对革命、新社会依然热情较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为了让革命深入下去,改变旧的社会习俗,势在必行。一方面,旧习俗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每遇开矿、修铁路等兴利之举,莫不惑于风水祸福,阻挠百般。烟毒泛滥,风俗日奢使财富大量浪费,金钱不能用于实业,这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来说也是十分不利的。中国经济要发展,民族工业要发展就必须要消除赌毒,必须要移风易俗。另一方面,随着政治经济条件的改变,人们的风俗习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到辛亥革命后维持旧风俗的保守力量走向衰退,其存在的土壤遭到破坏,移风易俗也就具有了必然性。
(2)南京临时政府的倡导与推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帝制,中国人民数千年来习以为常、谨慎恪守的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失去了政治依托和思想基础,南京临时政府的倡导、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传入以及国内工商业的发展,为民众追求新生活提供了政治保障、学习样板和物质条件。但由于一些陈规陋习积重难返,仅凭社会力量和国民自觉不足以改变,因此政府便颁布相关法令,以帮助国民改变相沿已久、根深蒂固的旧习俗。比如,1912年3月15日内政部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规定“今者满庭已覆,辛亥革命成功后,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仰内务部通行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律知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南京临时政府的这种以劝为主,以禁为辅,加之惩罚三管齐下的措施,效果明显。
2.微观方面
(1)追求时尚
辛亥革命后,尽管政治上只剩“中华民国”一张招牌,但由革命带来的思想上的影响却不会消失,加上西方近代生活方式的进一步传入,工商业的发展,人们追求新式生活的愿望和热情继续升温。人们多愿意穿西服、吃西餐、住洋楼、坐汽车,这可称之为赶时髦,这种赶时髦是一种惊人的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潜在的动力。它能迅速而广泛地影响到多数人,改变世人的生活习惯。20世纪20年代初,《晨报》在北京做了一次关于吃西餐的民意调查,在被调查的人中,回答爱吃中国菜的人有190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7%;回答爱吃西餐的人和中西餐兼食的人总共才570人,只占23%。然而这些人,不论是否吃得惯西餐却都仍呼朋唤友去西菜馆,这主要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新潮和时髦。
(2)体现身份地位
辛亥革命前后,西装和中山装常被视为革命党人的标志,当时人称“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厕身新人物之列”。当时的政界要人、工商巨子、进步青年、纨绔子弟,皆以西服来装饰自己,借以标榜新潮。穿着西服皮鞋,戴礼帽住拐仗成为上流社会男子的一种身份象征。在当时的中国国民普遍贫困,而一套西服加上礼帽、皮鞋这一套行头的价格并不便宜,虽然现在无资料可查当时一套西装价值几何,但是料想并不是普通人能买的起的。至于汽车之类的奢饰品,非身份地位高,大富大贵之家不能用的起,正因为这些东西新传入中国,并且价格很高,所以经常是有钱人或是有地位的人的专属品。另外,别墅也是能体现人身份的东西,在一些影视片或是在一些老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普通人的居住情况:低矮的房屋,昏暗的光线,所以在当时住别墅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及其奢望的事,当然住在那里面的人也就成为有身份的人,在当时如果谁能用得起这些东西,那绝对会让人刮目相看。
(3)追求健康和卫生
当时一些公司也注意宣传其产品的保健功能,以适应民众追求健康卫生的理念。天津明星啤酒公司在《大公报》上做广告: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叠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有益身心,实非浅鲜;零售批发,一概从廉。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啤酒,商人们还组织人力写大量的文章刊登在报纸杂志上,宣传啤酒的好处。啤酒的销售对象基本上是以中上层人士为主,而这些人之所以愿意买啤酒,知道它有益健康是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一般酒店设施也体现出健康、安全、卫生的特点。新式旅馆墙上一般都辟有大窗,注意通风采光;房内设有暖气设备,杜绝了炭火取暖可能招致的火险,室内亦设有卫生间,随时供应冷热水。受大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有些中小城镇也出现了以砖瓦、水泥、玻璃、金属等材料建筑成的平房或楼房,这些建筑较中国传统民居结构坚固、合理,采光也好,既不怕火灾还防潮、干净。人们居住环境好了,得皮肤病和传染病的幾率就相对要小一些,有利于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另外,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政府的宣传,人们明白了抽大烟的危害,或自觉或强制,当时的戒烟也有一定效果。
辛亥革命后,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由辛亥革命开始的移风易俗却影响深远。历法、礼仪、婚姻及民众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这场风俗领域的“辛亥革命”从各方面解放了人们的精神,是近代中国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有些人崇洋媚外,流行过外国节日,一些人追求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社会道德缺失,拜金主义盛行。同时还有许多封建的陈规陋习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我们依然面临着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艰巨任务。我们要总结历史的经验,更深入、广泛的展开移风易俗,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国民,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获得健康、和谐与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