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韩国的科学技术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并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相当水平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技术引进——技术消化——技术创新”的科技创新模式。本文通过研究韩国各个时期的产业政策以及技术保障战略来探讨其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韩国 科技自主创新
South Korea’s Self-innovative Pattern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o Liyan
Abstract:In the past 30 yea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outh Korea has made tremendous development,which can be largely attributed to its unique self-innovative pattern: introducing technology——learning technology——innovating technology.The thesis aims at studying South Korea’s industry policies and technology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further probing its self-innovative pattern.
Keywords:South KoreanSelf-innovative Pattern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37-02
近30年来,韩国从一个自然资源贫乏、耕地面积狭小、失业人口众多、资金短缺、债台高筑、技术落后的国家,一跃而跻身于“亚洲四小龙”的行列,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韩国的产业结构、出口贸易和科学技术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与韩国的“技术引进—技术消化—技术创新”的科技创新模式是分不开。
1.韩国各时期产业政策的方向

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制定并实施了雄心勃勃的经济开发五年计划,但是韩国当时的技术水平是无法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因此,作为确保所需必要技术的方法,通过引进外资途径进行的技术引进得到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外资引进大部分是机械和设备形式上的引进,从而与资本结合为一体的技术也被一同引进。但是,韩国当时还缺乏能够操作、管理这些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因此,技术指导和训练的必要性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引进外资的条件。在这个阶段,韩国对科学技术实行“拿来主义”,就是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进行模仿、消化和吸收。
自1962年以后的30多年间,韩国用于购买国外技术的开销达239.8亿美元。借助买来的技术和“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奠定了本国科学技术的基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韩国的科技政策由引进模仿逐步转向创新和自主开发,高新技术崭露头角,精密电子、新材料、半导体等高科技项目起步并获得高速发展。韩国半导体、石油化工、造船、汽车等产业能在当今闯天下,都要归功于当时由技术模仿转向自主创新的政策转变。
20世纪90年代是韩国传统产业面临严峻国际竞争形势的时期。因此,韩国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国际竞争力,努力提高传统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多品种少批量的生产体制,同时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往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在这种形势下,韩国通过促进应用型高新技术的开发、加强不同产业的战略技术的开发、重点开发生产一线所需的技术、强化产学研协作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技术确保战略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并把高级技术的自主开发作为技术确保战略的重点。
进入21世纪,韩国政府把发展战略转移到了推动科学技术国际化以及对信息通信、生物工程、纳米、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科技进行攻关开发能与传统技术融合的高新应用技术、公共技术和文化技术。
总的来说,韩国人理解的“科技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始终眼睛向外,争取与国际先进科技比肩。韩国的技术引进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技术信息及资料、技术劳务、技术指导及技术训练、专利使用权、商标使用权等五大类别。韩国除了采用通常办法,如直接花钱购买技术和通过合资消化吸收技术外,还着力采用其他三种形式:一是非贸易型技术引进,就是通过派遣人员接受培训、参观考察和交换技术资料获得技术;二是与外国共同进行研究开发,以技术合作的形式获得技术。如三星电子以前与日本索尼搞技术合作和共同研究,现在其不少产品已在技术上比索尼更胜一筹;三是在国外开办技术型企业和研究中心,通过当地的技术力量获得技术。韩国主要大企业都在美国硅谷设立研究中心或分公司,聘请美国工程师帮助设计、开发,将先进技术引进来。
2.韩国的技术保障战略
韩国在引进技术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技术保障战略有:
2.1 确保技术引进在新技术方法中所占的比重。
根据韩国产业银行的调查,确保在新技术中有92%以上采用的是技术引进。其中46%是以自我开发为中心,引进必要的核心技术;35%以引进技术为中心,只自我开发一部分技术。从各产业来看,食品、纤维、电子、电气等部门的企业采取自我开发为主,只引进必要的核心技术的情况较多:而金属、化学、造船等部门的企业采取引进技术为主。
2.2 确保引进技术的利用程度。
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和消化吸收对引进国家是十分重要的。从韩国的技术引进情况来看,达到当初预期充分利用程度的占73%,其余27%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技术中,在引进初期就中断的占3%,使用一段时期后中断的占5%,其余的占19%。在中断的理由中,利用引进技术生产的产品的市场流通性不足为最多,占52%,以下依次为技术水平落后占11%,实用性不足占10%。按产业来看,化学、纤维等部门的利用程度高,制药、电子、电气、造船、机械、食品等部门的利用程度较低。其中,制药部门的利用程度最低,其原因是产品周期短、引进技术又主要是单纯的产品加工技术而不是核心制造技术。
2.3 确保引进技术的消化和改进。
一般来说,引进技术在经过试用阶段、消化和吸收阶段、改进和发展阶段之后完成国产化。试用阶段是技术引进的必要性指导阶段;消化和吸收阶段是企业充分利用引进技术、并与自有技术进行结合、融入的阶段;改进和发展阶段是形成自我开发新产品或进行技术革新能力的阶段。见下图。

根据韩国产业银行所做的调查,韩国引进技术之后6~10年,大约有一半左右的引进技术达到改进和发展阶段。从韩国的产业部门来看,电子、纤维、食品、制药等部门的国产化速度较快,而化学、造船、电气等部门较慢。
韩国从欧盟引进的技术对其设计技术和零部件、原材料技术的发展影响较大,从日本引进的技术对其制造工程技术和生产基础技术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从美国引进得技术对其软件技术的发展影响较大。
韩国的技术引进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的实施而全面起步的,这对当时几乎没有什么自有技术的韩国产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依靠引进技术,韩国确保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部分技术,这对于产业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4 确保韩国自有技术的开发。
虽然韩国的企业主要是依靠技术引进获得大部分必需的技术。但是与此同时,自有技术开发也在积极开展。尤其是80年代末期技术保护主义开始盛行,韩国的自有技术开发活动更为活跃。技术开发需要投入资源,其成果表现为专利或新实用方法的形式。
1960年,韩国专利和实用新技术的申请数仅为545件,而到了1994年达到了28,564件,增长了52倍,表明了韩国自主技术的开发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进入21世纪以来,韩国在IT、汽车、半导体、造船、钢铁等产业的许多新产品都拥有韩国自已的核心技术。不少韩国技术还被当作同一产业的国际标准。一旦被认定为国际标准,就会大大增加韩国产品的市场份额。据韩国产业资源部的技术标准院一个报告,迄今为止,仅在IT领域,就有22种113项韩国技术被采用为国际标准。
3.结论
韩国在经济开发的初期和发展过程中只能依赖于技术引进,但是通过引进技术的国产化,使得自主开发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也逐步增强了韩国的国家竞争力。韩国的“技术引进—技术消化—技术创新”的科技创新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各国科技要览》,科技文献出版设,1987
[2]《韩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2025年构想》国家科技部译,2004
[3]《200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国家科技部,2004
[4]尹邦奇.韩国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政策,华东科技,1999,02
[5]俗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韩国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举措对我国的启示,华东科技,1999.12
[6]杨明华.借鉴韩国的经验,加快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7]刘志东.韩国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大力建设信息强国,当代韩国,2000.04
[8]成飞龙.韩国金融危机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0,06
[9]刘蔚然、陈顺.韩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2025年构想剖析,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4,03
[10]“自主创新”是未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科技部调研室,中国科技产业,2004
关键词:韩国 科技自主创新
South Korea’s Self-innovative Pattern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o Liyan
Abstract:In the past 30 yea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South Korea has made tremendous development,which can be largely attributed to its unique self-innovative pattern: introducing technology——learning technology——innovating technology.The thesis aims at studying South Korea’s industry policies and technology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further probing its self-innovative pattern.
Keywords:South KoreanSelf-innovative Pattern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37-02
近30年来,韩国从一个自然资源贫乏、耕地面积狭小、失业人口众多、资金短缺、债台高筑、技术落后的国家,一跃而跻身于“亚洲四小龙”的行列,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韩国的产业结构、出口贸易和科学技术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与韩国的“技术引进—技术消化—技术创新”的科技创新模式是分不开。
1.韩国各时期产业政策的方向

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制定并实施了雄心勃勃的经济开发五年计划,但是韩国当时的技术水平是无法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因此,作为确保所需必要技术的方法,通过引进外资途径进行的技术引进得到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外资引进大部分是机械和设备形式上的引进,从而与资本结合为一体的技术也被一同引进。但是,韩国当时还缺乏能够操作、管理这些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因此,技术指导和训练的必要性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引进外资的条件。在这个阶段,韩国对科学技术实行“拿来主义”,就是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进行模仿、消化和吸收。
自1962年以后的30多年间,韩国用于购买国外技术的开销达239.8亿美元。借助买来的技术和“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奠定了本国科学技术的基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韩国的科技政策由引进模仿逐步转向创新和自主开发,高新技术崭露头角,精密电子、新材料、半导体等高科技项目起步并获得高速发展。韩国半导体、石油化工、造船、汽车等产业能在当今闯天下,都要归功于当时由技术模仿转向自主创新的政策转变。
20世纪90年代是韩国传统产业面临严峻国际竞争形势的时期。因此,韩国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国际竞争力,努力提高传统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多品种少批量的生产体制,同时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往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在这种形势下,韩国通过促进应用型高新技术的开发、加强不同产业的战略技术的开发、重点开发生产一线所需的技术、强化产学研协作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技术确保战略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并把高级技术的自主开发作为技术确保战略的重点。
进入21世纪,韩国政府把发展战略转移到了推动科学技术国际化以及对信息通信、生物工程、纳米、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科技进行攻关开发能与传统技术融合的高新应用技术、公共技术和文化技术。
总的来说,韩国人理解的“科技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始终眼睛向外,争取与国际先进科技比肩。韩国的技术引进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技术信息及资料、技术劳务、技术指导及技术训练、专利使用权、商标使用权等五大类别。韩国除了采用通常办法,如直接花钱购买技术和通过合资消化吸收技术外,还着力采用其他三种形式:一是非贸易型技术引进,就是通过派遣人员接受培训、参观考察和交换技术资料获得技术;二是与外国共同进行研究开发,以技术合作的形式获得技术。如三星电子以前与日本索尼搞技术合作和共同研究,现在其不少产品已在技术上比索尼更胜一筹;三是在国外开办技术型企业和研究中心,通过当地的技术力量获得技术。韩国主要大企业都在美国硅谷设立研究中心或分公司,聘请美国工程师帮助设计、开发,将先进技术引进来。
2.韩国的技术保障战略
韩国在引进技术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技术保障战略有:
2.1 确保技术引进在新技术方法中所占的比重。
根据韩国产业银行的调查,确保在新技术中有92%以上采用的是技术引进。其中46%是以自我开发为中心,引进必要的核心技术;35%以引进技术为中心,只自我开发一部分技术。从各产业来看,食品、纤维、电子、电气等部门的企业采取自我开发为主,只引进必要的核心技术的情况较多:而金属、化学、造船等部门的企业采取引进技术为主。
2.2 确保引进技术的利用程度。
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和消化吸收对引进国家是十分重要的。从韩国的技术引进情况来看,达到当初预期充分利用程度的占73%,其余27%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技术中,在引进初期就中断的占3%,使用一段时期后中断的占5%,其余的占19%。在中断的理由中,利用引进技术生产的产品的市场流通性不足为最多,占52%,以下依次为技术水平落后占11%,实用性不足占10%。按产业来看,化学、纤维等部门的利用程度高,制药、电子、电气、造船、机械、食品等部门的利用程度较低。其中,制药部门的利用程度最低,其原因是产品周期短、引进技术又主要是单纯的产品加工技术而不是核心制造技术。
2.3 确保引进技术的消化和改进。
一般来说,引进技术在经过试用阶段、消化和吸收阶段、改进和发展阶段之后完成国产化。试用阶段是技术引进的必要性指导阶段;消化和吸收阶段是企业充分利用引进技术、并与自有技术进行结合、融入的阶段;改进和发展阶段是形成自我开发新产品或进行技术革新能力的阶段。见下图。

根据韩国产业银行所做的调查,韩国引进技术之后6~10年,大约有一半左右的引进技术达到改进和发展阶段。从韩国的产业部门来看,电子、纤维、食品、制药等部门的国产化速度较快,而化学、造船、电气等部门较慢。
韩国从欧盟引进的技术对其设计技术和零部件、原材料技术的发展影响较大,从日本引进的技术对其制造工程技术和生产基础技术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从美国引进得技术对其软件技术的发展影响较大。
韩国的技术引进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济开发五年计划的实施而全面起步的,这对当时几乎没有什么自有技术的韩国产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依靠引进技术,韩国确保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部分技术,这对于产业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2.4 确保韩国自有技术的开发。
虽然韩国的企业主要是依靠技术引进获得大部分必需的技术。但是与此同时,自有技术开发也在积极开展。尤其是80年代末期技术保护主义开始盛行,韩国的自有技术开发活动更为活跃。技术开发需要投入资源,其成果表现为专利或新实用方法的形式。
1960年,韩国专利和实用新技术的申请数仅为545件,而到了1994年达到了28,564件,增长了52倍,表明了韩国自主技术的开发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进入21世纪以来,韩国在IT、汽车、半导体、造船、钢铁等产业的许多新产品都拥有韩国自已的核心技术。不少韩国技术还被当作同一产业的国际标准。一旦被认定为国际标准,就会大大增加韩国产品的市场份额。据韩国产业资源部的技术标准院一个报告,迄今为止,仅在IT领域,就有22种113项韩国技术被采用为国际标准。
3.结论
韩国在经济开发的初期和发展过程中只能依赖于技术引进,但是通过引进技术的国产化,使得自主开发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也逐步增强了韩国的国家竞争力。韩国的“技术引进—技术消化—技术创新”的科技创新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各国科技要览》,科技文献出版设,1987
[2]《韩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2025年构想》国家科技部译,2004
[3]《200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国家科技部,2004
[4]尹邦奇.韩国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政策,华东科技,1999,02
[5]俗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韩国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举措对我国的启示,华东科技,1999.12
[6]杨明华.借鉴韩国的经验,加快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
[7]刘志东.韩国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大力建设信息强国,当代韩国,2000.04
[8]成飞龙.韩国金融危机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0,06
[9]刘蔚然、陈顺.韩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2025年构想剖析,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4,03
[10]“自主创新”是未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科技部调研室,中国科技产业,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