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在脑血管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与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静脉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在本院确诊的颅内静脉畸形(IVM)患者12例,使用螺旋CT扫描,对动脉期影像表现以及静脉期影像表现进行分析,使用电子切割法和“血管生长”法处理图像,使用图像融合技术、多平面体积重组技术和容积重建技术对颅内静脉畸形(IVM)进行有效的三维重建并且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确诊的12例颅内静脉畸形(IVM)患者当中,多发4例,单发8例,额叶1例,颞叶2例,小脑半球8例,基底核2例;其中5处引流至一侧横窦4例,3处分别引流至岩下窦及大脑大静脉3例,引流至直窦1例。结论使用多平面体积重组技术、容积重建技术以及图像融合技术可以对颅内静脉畸形(IVM)进行有效的三维重建,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颅内静脉畸形
中图分类号:R4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6X(2016)03-0210-02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3.15颅内静脉畸形(IVM)是一种十分少见的疾病,近年来,影像学诊断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IVM检出率也在日益增高。螺旋CT在脑血管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与图像融合技术是显示IVM三维重建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是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诊断价值,并对比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IVM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16~70岁,平均(48.62±3.81)岁。有5例患者表现呕吐、头痛和行走不稳,3例患者表现为癫痫,2例表现为肢体乏力,2例无临床症状患者在螺旋CT对其进行头部扫描检查时偶然发现。有8例患者病变位于幕下,4例患者病变位于幕上。
1.2检查方法:使用CT扫描头颅的螺旋容积,其间隔为0.625mm,层厚为1.25mm,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120mA~150mA[1];采用一定量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含量为370mg/ml的碘帕醇)的静脉注射。在分别扫描过程中,对这12例患者的CT扫描影像、动脉期影像和静脉期影像进行分析,使用电子切割法和“血管生长”法处理图像,使用图像融合技术、多平面体积重组技术和容积重建技术对IVM进行有效的三维重建,并且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根据IVM诊断标准[1]:(1)供血动脉缺乏;(2)在静脉期出现病灶;(3)髓静脉有许多细小的扩张;(4)经扩张的室管膜下静脉(深部型)或者穿脑静脉(表浅型)引流。采用多平面体积重组技术和容积重建技术,IVM的形态和位置进行初步的判定,分别使用脑血管静脉期的薄层图像和动脉期的薄层图像对脑血管动脉期螺旋CT成像和脑血管静脉期螺旋CT成像进行有效的重建,同时通过电子切割法和“血管生长”法以及图像融合技术的使用来对图像进行处理。
2结果
2.1IVM的引流静脉血流汇入部位和病变部位[2]:在选取的12例IVM患者当中,病变位于幕下的患者8例,其畸形在小脑半球位置,其中,5处引流至一侧横窦4例,3处分别引流至岩下窦及大脑大静脉3例,引流至直窦1例;病变位于幕上的患者4例,其畸形在额叶位置的1例,在颞叶位置的1例,引流静脉汇入大脑内岩上窦和静脉;IVM在基底核位置的2例,引流静脉经大脑大静脉引入直窦及窦汇。
2.2IVM的病变数量[2]:在选取的12例IVM患者当中,多发4例,单发8例。多发患者的畸形基本上都在左侧小脑半球位置,而且都是由相对独立的“中央静脉”和髓静脉所构成的。
2.3使用螺旋CT扫描的成像表现:“中央静脉”图像呈现条状、点状且略高密度影的患者2例,伴发小脑出血的患者4例,其图像主要呈现出小脑半球的高密度出血灶的现象,螺旋CT扫描没有发现明显异常情况的患者6例,其周围都没有出现无水肿带和明显的占位效应。
2.4脑血管动脉期的成像表现:IVM“中央静脉”和髓静脉密度淡薄的患者9例,基本上看不到病灶的患者2例,12例患者的影像学结果都没有呈现出IVM引流静脉的“海蛇头”特点[3]。
2.5脑血管静脉期的成像表现:扫描平面和引流静脉的走行关系导致“海蛇头”特点不明显显示的患者3例,清晰显示病灶且呈现病灶“海蛇头”特点的患者9例[3]。
2.6脑血管动脉期、静脉期和病灶融合成像的表现:在确诊的12例IVM患者的病灶CTA都表现出“海蛇头”特征,而且其相关组成和引流静脉全过程中的三维影像都可以完整地、清晰地显示[3]。
3讨论
IVM是一种十分少见的疾病,是一种颅内静脉系统变异,其发生机制和发病因素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诊断难度。本文结果显示,采用多平面体积重组技术和容积重建技术,同时通过电子切割法和“血管生长”法以及图像融合技术,可以对颅内静脉畸形进行有效的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颅内静脉畸形病灶,其相关组成和引流静脉全过程中的三维影像都可以完整地、清晰地显示出来。它的操作不仅简单、无创伤性,而且快速、经济,其图像也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客观性以及全面性。
参考文献
[1]胡海菁,陈旭,徐新超,等.CT血管成像与图像融合在颅内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8,5(2):59-63.
[2]陈爽,张晓龙,冯晓源,等.CT血管造影在颅内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2):902-904.
[3]陈旭,胡海菁,刘成辉,等.三维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价值[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4):198-202.
(收稿日期:2016-2-22)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颅内静脉畸形
中图分类号:R4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6X(2016)03-0210-02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3.15颅内静脉畸形(IVM)是一种十分少见的疾病,近年来,影像学诊断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IVM检出率也在日益增高。螺旋CT在脑血管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与图像融合技术是显示IVM三维重建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是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其诊断价值,并对比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IVM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16~70岁,平均(48.62±3.81)岁。有5例患者表现呕吐、头痛和行走不稳,3例患者表现为癫痫,2例表现为肢体乏力,2例无临床症状患者在螺旋CT对其进行头部扫描检查时偶然发现。有8例患者病变位于幕下,4例患者病变位于幕上。
1.2检查方法:使用CT扫描头颅的螺旋容积,其间隔为0.625mm,层厚为1.25mm,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120mA~150mA[1];采用一定量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含量为370mg/ml的碘帕醇)的静脉注射。在分别扫描过程中,对这12例患者的CT扫描影像、动脉期影像和静脉期影像进行分析,使用电子切割法和“血管生长”法处理图像,使用图像融合技术、多平面体积重组技术和容积重建技术对IVM进行有效的三维重建,并且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根据IVM诊断标准[1]:(1)供血动脉缺乏;(2)在静脉期出现病灶;(3)髓静脉有许多细小的扩张;(4)经扩张的室管膜下静脉(深部型)或者穿脑静脉(表浅型)引流。采用多平面体积重组技术和容积重建技术,IVM的形态和位置进行初步的判定,分别使用脑血管静脉期的薄层图像和动脉期的薄层图像对脑血管动脉期螺旋CT成像和脑血管静脉期螺旋CT成像进行有效的重建,同时通过电子切割法和“血管生长”法以及图像融合技术的使用来对图像进行处理。
2结果
2.1IVM的引流静脉血流汇入部位和病变部位[2]:在选取的12例IVM患者当中,病变位于幕下的患者8例,其畸形在小脑半球位置,其中,5处引流至一侧横窦4例,3处分别引流至岩下窦及大脑大静脉3例,引流至直窦1例;病变位于幕上的患者4例,其畸形在额叶位置的1例,在颞叶位置的1例,引流静脉汇入大脑内岩上窦和静脉;IVM在基底核位置的2例,引流静脉经大脑大静脉引入直窦及窦汇。
2.2IVM的病变数量[2]:在选取的12例IVM患者当中,多发4例,单发8例。多发患者的畸形基本上都在左侧小脑半球位置,而且都是由相对独立的“中央静脉”和髓静脉所构成的。
2.3使用螺旋CT扫描的成像表现:“中央静脉”图像呈现条状、点状且略高密度影的患者2例,伴发小脑出血的患者4例,其图像主要呈现出小脑半球的高密度出血灶的现象,螺旋CT扫描没有发现明显异常情况的患者6例,其周围都没有出现无水肿带和明显的占位效应。
2.4脑血管动脉期的成像表现:IVM“中央静脉”和髓静脉密度淡薄的患者9例,基本上看不到病灶的患者2例,12例患者的影像学结果都没有呈现出IVM引流静脉的“海蛇头”特点[3]。
2.5脑血管静脉期的成像表现:扫描平面和引流静脉的走行关系导致“海蛇头”特点不明显显示的患者3例,清晰显示病灶且呈现病灶“海蛇头”特点的患者9例[3]。
2.6脑血管动脉期、静脉期和病灶融合成像的表现:在确诊的12例IVM患者的病灶CTA都表现出“海蛇头”特征,而且其相关组成和引流静脉全过程中的三维影像都可以完整地、清晰地显示[3]。
3讨论
IVM是一种十分少见的疾病,是一种颅内静脉系统变异,其发生机制和发病因素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诊断难度。本文结果显示,采用多平面体积重组技术和容积重建技术,同时通过电子切割法和“血管生长”法以及图像融合技术,可以对颅内静脉畸形进行有效的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颅内静脉畸形病灶,其相关组成和引流静脉全过程中的三维影像都可以完整地、清晰地显示出来。它的操作不仅简单、无创伤性,而且快速、经济,其图像也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客观性以及全面性。
参考文献
[1]胡海菁,陈旭,徐新超,等.CT血管成像与图像融合在颅内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8,5(2):59-63.
[2]陈爽,张晓龙,冯晓源,等.CT血管造影在颅内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2):902-904.
[3]陈旭,胡海菁,刘成辉,等.三维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价值[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6(4):198-202.
(收稿日期:20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