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辩未必输事实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da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乱下结论,机械武断]
  议论文的表达要求严谨、规范,对于事物和现象的分析应该公允、客观,可是很多考生的思维不够精细和严谨,他们在作文中好下断语,看似斩钉截铁,实则漏洞百出。如在表达“任何人都有一个开始”时,有同学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好的开始没必要。真的没有必要吗?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一个好的开端,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占据一个更高的平台,更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和成功。或许考生是想说“一切伟大的成功和一切伟大的思想都拥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起点并不重要,过程才是关键,过程做好了,结果才会水到渠成”。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文章的深度自然就不同了。
  [前言不搭后语]
  如有些考生提出观点“失败更应该鼓励”,原因是虽然失败了,但也是付出了努力的,只要付出过,无论成功与否,都应该鼓励,所以考了61分的小孩相比考了98分的同学更应该鼓励。这类观点很有代表性,也体现了广大考生在“别人家的孩子”的光芒笼罩下卑微的愿望。但仔细一想,如果失败了不去分析原因,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只是一味地鼓励与肯定,这样的失败今后是否还会一再重演?这样的鼓励是否太廉价?还有考生在对中国学校教育中注重分数和排名的做法深恶痛绝时,他们就想当然地希望逃出窘迫的现实,去寻找令人向往的教育方式。除了宣扬“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外,他们还找到了两个法宝:一个是“用素质教育来代替应试教育”,另一个是用“西方教育来取代中式教育”,这种比较当然是有意义的,但由于知识面的狭窄、人生阅历的缺乏、思考的简单肤浅,导致这些思考更多沦为对中国现行教育的吐槽,甚至是为自己的厌学开脱。
  [只有归纳,不会演绎]
  写作议论文的时候,论证过程非常重要,要增强论证的严密性,必须展现出具体的逻辑过程。可以说,逻辑性是议论文的“生命”。考生一般会用到归纳法,即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事实上,相较于归纳法,演绎法更具有思维的挑战性,但很多考生不会运用。如果说归纳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即由很多同类的事例得出一般结论,演绎论证则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演绎法最重要的是三段论,即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多分析些原因]
  对于社会现象的分析,可以追根溯源,探明事物发生的原因,只有对原因探究得越明白,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脉络把握得越准确。比如下面的片段:对此现象的提出,让许多家长疑惑不已。为什么这种小事还拿出来作漫画作文题材?这不是现在社会的常态吗?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社会功利、攀比之风盛行;二是家长对于孩子错误的教育方式。——《分数面前,应更为理智》
  片段在描述现象后,进而分析漫画背后折射的社会原因,实在是必要而深入。
  [多提供些方法]
  在议论文“解决问题”的环节,考生最大的缺陷就是空喊口号而无实招。诸如“我们一定要……”等大而无当的呐喊,显得空洞而浮泛。如果能在结尾部分联系社会现实,反思当下,提供具体可行的措施,充分展示考生对于社会的关怀与思考,一定会让阅卷教师眼前一亮,大加赞赏。
  如《差别待遇》的结尾部分:由此观之,作为肩负着向国家与社会输送人才责任的学校,更应抛弃条条框框,摒弃墨守成规之道,改革创新,因材施教,用一把把不同的刻刀,雕琢出每一个学子的独特光华,以不同的标准、相同的诚意,培养出各取所长的栋梁之材!
  作者提出的解决措施是“抛弃条条框框,摒弃墨守成规之道,改革创新,因材施教”,既紧扣题目,再次点题,也体现了作者的思维广度。
  [多引用些名言]
  很多考生由于人生阅历的欠缺、思维容量的有限和作文语言的贫乏,很难用准确深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本意,导致“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高考作文中,如果考生能够引用精准恰当的名言,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自然可以使作文脱颖而出。
  如有考生引用《人民日报》的微博评论:“我们只看到马云的成功,却不知道马云曾经一天工作20个小时;我们只知道马云很有钱,却不知马云曾经吃了9个月的泡面。我们只知道马云的豪车,却不知道马云曾经骑单车上班3年。成功学一直在毒害年轻人,勤劳致富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请先做好你自己!”
  马云是作文的高频人物,大家都只是崇拜他如今的成功,作者却引用党报句子提醒我们:一步登天的事业可望而不可即,脚踏实地才是获胜的要诀,抛弃浮躁,脚踏实地,才能迎来成功。这种思考当然要深刻得多。
  [多展示些逻辑推理]
  归纳法和演绎法虽然是两种不同的逻辑论证方法,但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必须注意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做到互相补充、印证。把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使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满分作文《差别待遇》的逻辑思路:
  众所周知,人生来即不平等。自呱呱坠地时起,每一个生命便是一个独自的个体,有着其自身的特质、个性与价值,生而如此,我们又怎能以一条统一的刻线,严苛地视范、丈量一个个鲜活而独立的生命呢?
  千年前,圣人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弟子三千人,有富可敌国的巨贾,有位极人臣的政客……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别对待”,才使得每个人都能各尽其才,各得其所。——《“差别待遇”》
  片段成功地运用了演绎论证的方法,逻辑思维严密,滴水不漏,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简要分析如下:
  大前提:人生来不平等。(不同的个体都有着特质、个性与价值)
  小前提:三千弟子也是生而不平等的。
  结论:圣人孔子“因材施教”,“差别对待”,使得每个人都能各尽其才,各得其所。
  正因为有了具体的分析论证和逻辑过程,才使得作者的观点可信,避免了论证过程中的思维漏洞。
  [多借用些原理]
  原理是思想的高度集中,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凝练思维,如果能够在说理时借用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方面的原理,自然可以增色不少。
  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有考生就运用了“狄德罗袍子效应”: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破旧不堪,风格不对。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考生用它来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不必事事追求极致,很形象,也很新颖。
  议论文的根本在于说理,写作时需要有具体的逻辑推理过程,需要体现出思考的深度与思维的广度,更需要思维碰撞所产生的思想火花,如此,才能写出真正有思辨性的议论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