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财产品巨亏遭上海银监会点名批评、“现代派”被曝存高利贷嫌疑、活利贷闯监管红线、高息揽储被叫停、员工疑帮忙洗钱被刑拘……这一系列应接不暇的事件,让渣打在中国的曝光度迅速蹿升。到底这家出身英国、崛起于亚洲、在中国历史最久的外资银行,究竟怎么了?
渣打去年的业绩并不算差。根据年报,其2011年净利润达48.5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2%,总营业收入163.7亿美元,同比增10.8%。在去年底标普对银行业的重新评级中,首批公布的欧美大型银行中,渣打是唯一被上调的,从A+上调至AA-。
金融危机后,渣打把目光专注于亚洲、非洲和中东市场。尽管全球经济下滑,渣打在中国依然表现强劲,英国渣打集团行政总裁冼博德近日表示,“渣打银行预计到2012年底内地分支行的数目可扩展至100间。”这一数字远超花旗与汇丰在此前公布在内地分支行的数目。
可是,大规模的扩张并没有给渣打带来品牌美誉,恰恰相反,其管理能力受到了不小的考验。
以状告其理财产品总和巨亏6800万元的渣打客户宋文洲为例,其购买的股票挂钩可转换结构性投资产品,该产品结构由A、B计划构成,在A计划阶段最高的预期收益为30%,在满足一定条件后,A计划转为B计划,B计划阶段产品的表现与某只挂钩股票的股价表现完全挂钩,涨跌同步。这就表示,宋文洲的最终受益完全取决于挂钩股票的表现,挂钩股票如果在投资第一年即为下跌,那么宋文洲将拿不到A计划中的本金和计息收益。
前不久,洪晃在微博上炮轰德银,称自己被“理成无产阶级”。她所购买的理财产品与宋文洲的理财产品类似,均为外资银行发行的境外代客理财产品(QDII),这些产品大部分不保本,并且产品的设计和理财协议条款极为复杂。
根据财汇数据,截至4月13日,可统计的53只QDII基金过往一个月业绩无一为正,国内首批“出海”的Q D I I普遍出现亏损,其中,有的单位净值损失最多时达70%。相对于中资银行,外资银行更加青睐“靠天吃饭”的QDII,不少外资银行运作的QDII多达几十款,渣打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复星集团投资总监吴京华曾在微博上表示:“外资行的产品设计和理财协议条款极为复杂,可以将银行的风险控制得最小,但对客户而言收益极低,风险极高,基本就是稳赔不赚的生意。不过倒是很适合国内的有钱人,外资私人理财的客户,说出去多有面子。”
吴京华的话似乎一枪戳中要害,选择这些理财产品的客户大多是相信这些外资银行在国际上的品牌,对自己所购买的产品却并不了解。
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朱小黄曾对《英才》记者表示,“私人银行在中国还是一个很新的词汇,它伴随中国富裕阶层而来。类似洪晃的例子在近年并不少见,一些人甚至钱赔光了都不知道自己买的是哪家公司的股票。”
经济危机之后,外资银行似乎集体“发烧”,管理漏洞、人事更迭、风险管控问题频发,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所言:“历经上次危机冲击后,外资行在理财市场恢复声誉和信任,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渣打去年的业绩并不算差。根据年报,其2011年净利润达48.5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2%,总营业收入163.7亿美元,同比增10.8%。在去年底标普对银行业的重新评级中,首批公布的欧美大型银行中,渣打是唯一被上调的,从A+上调至AA-。
金融危机后,渣打把目光专注于亚洲、非洲和中东市场。尽管全球经济下滑,渣打在中国依然表现强劲,英国渣打集团行政总裁冼博德近日表示,“渣打银行预计到2012年底内地分支行的数目可扩展至100间。”这一数字远超花旗与汇丰在此前公布在内地分支行的数目。
可是,大规模的扩张并没有给渣打带来品牌美誉,恰恰相反,其管理能力受到了不小的考验。
以状告其理财产品总和巨亏6800万元的渣打客户宋文洲为例,其购买的股票挂钩可转换结构性投资产品,该产品结构由A、B计划构成,在A计划阶段最高的预期收益为30%,在满足一定条件后,A计划转为B计划,B计划阶段产品的表现与某只挂钩股票的股价表现完全挂钩,涨跌同步。这就表示,宋文洲的最终受益完全取决于挂钩股票的表现,挂钩股票如果在投资第一年即为下跌,那么宋文洲将拿不到A计划中的本金和计息收益。
前不久,洪晃在微博上炮轰德银,称自己被“理成无产阶级”。她所购买的理财产品与宋文洲的理财产品类似,均为外资银行发行的境外代客理财产品(QDII),这些产品大部分不保本,并且产品的设计和理财协议条款极为复杂。
根据财汇数据,截至4月13日,可统计的53只QDII基金过往一个月业绩无一为正,国内首批“出海”的Q D I I普遍出现亏损,其中,有的单位净值损失最多时达70%。相对于中资银行,外资银行更加青睐“靠天吃饭”的QDII,不少外资银行运作的QDII多达几十款,渣打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复星集团投资总监吴京华曾在微博上表示:“外资行的产品设计和理财协议条款极为复杂,可以将银行的风险控制得最小,但对客户而言收益极低,风险极高,基本就是稳赔不赚的生意。不过倒是很适合国内的有钱人,外资私人理财的客户,说出去多有面子。”
吴京华的话似乎一枪戳中要害,选择这些理财产品的客户大多是相信这些外资银行在国际上的品牌,对自己所购买的产品却并不了解。
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朱小黄曾对《英才》记者表示,“私人银行在中国还是一个很新的词汇,它伴随中国富裕阶层而来。类似洪晃的例子在近年并不少见,一些人甚至钱赔光了都不知道自己买的是哪家公司的股票。”
经济危机之后,外资银行似乎集体“发烧”,管理漏洞、人事更迭、风险管控问题频发,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所言:“历经上次危机冲击后,外资行在理财市场恢复声誉和信任,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