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需要校友在精神、物资、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营造高校校友捐赠文化氛围,培育校友的捐赠意识,已成为高校校友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 校友 捐赠文化 培育
【作者简介】刘锐,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秘书长。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国家的财政拨款已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的发展需要。因此,以捐赠筹款的方式支持高校的发展这一途径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营造高校校友捐赠文化氛围,培育校友的捐赠意识,已成为高校校友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校校友捐赠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
高校校友捐赠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面向校友筹措无偿赠与资源、校友主动向母校无偿赠与资源的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高校校友捐赠文化建设的因素包括意识层面、建设层面、政策层面。
(一)意识层面
高校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公益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无法有效地向社会提供高等教育的,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是不能向社会销售其产品从而获利的。但是高等教育要发展,仅仅依靠政府拨款也是不够的,因此,校友捐赠和高校自身的其他筹款活动对学校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绝大多数高校而言,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等、靠、要”的办学思想依然存在,高校自身的筹款机制不完善,对校友资源的重视不够,或缺乏正确的校友工作理念等,如某些领导主观上将校友回报母校的行为视为是校友的责任,甚至认为捐赠的获得是学校良好形象和自身努力的结果等,因而影响了校友捐赠的积极性和可能性。
(二)建设层面
从中外高校筹款工作的统计情况看,高校接受捐赠的相当大部分来自校友。美国的高校筹款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校友年度小额捐赠——毕业生每年向母校捐赠小额资金的做法在美国高校已非常普遍。这种校友捐赠的文化营造和传承,可以算是美国高校的特色。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也开始尝试学习这种做法,取得了一些成绩。
校友捐款在形式上是高校自身筹集而来的,但实质上是校友对母校的认同和情感回归的高级表现形式,是高校通过对校友学生时代培养的“感情投入”而赢得的“回报”。如果我们不能为在校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不重视在校生的感恩意识和母校情结的培养,对校友工作的认识和投入不足,培育良好的校友捐赠文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上海交通大学“思源年度捐赠校友爱心助学基金”项目提供大量捐赠的周修典先生深情地回忆说:“当初我们在上海交大读书的时候,不要交学费,国家还有补贴,这些也都是老百姓的钱呀,可以说是老百姓供我们读了大学。现在我们有了一点能力和财力,也应该为社会、为母校作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中国地质大学冯锐、程鸣校友联手捐资300万设立“锐鸣奖学金”,并准备继续“充值”到1000万,他们朴素的话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我们是地大培养的,我们享受国家奖学金完成学业,我们愿意为母校的师弟师妹们顺利成长提供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帮助”。可见,校友的捐赠与其在校期间的经历具有正相关性。
(三)政策层面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捐赠税收优惠的政策,是推动捐赠文化发展的外因。在我国,超出30%的捐款部分无法享受免税优惠,因而不利于社会大额捐赠的实现。而按照美国的税收法律,个人或机构向公益事业捐赠可以免除收入所得税,个人、公司免除的最高比例分别可达当年应纳税收入的50%和10%。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做法,取长补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校校情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能为我国高校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高校校友捐赠文化的建设
外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校友的捐赠行为源自其内心对母校的认同和回报母校的心理需要。所以,推进我国高校校友文化建设更需要从高校自身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校友工作理念
校友是高校品牌软实力展现和硬实力发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已成为高校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必须提高对校友工作的认识,树立校友为本,合作共赢的校友工作理念,强化对广大校友的服务意识,为校友办实事。要正确认识校友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通过产学研合作等各种方式,充分发挥校友的品牌资源、教育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促进校友单位、校友本人和母校事业的共同发展。
(二)建设完善的校友工作体系
培育校友捐赠文化,形成校友捐赠氛围,基础工作就是建立母校与校友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为校友的成长提供切实帮助。
1. 关注校友成长,加强认同感。联系是校友工作的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大多数毕业生与母校的感情联系都停留在零散、无序的状态。而跟踪美国1974年至2004年美国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捐赠调查情况显示:校友捐赠优势已超过非校友的个人捐赠。这一趋势充分证实了在美国校友与母校之间联系之紧密。因此,要以感情为纽带,广泛联络校友,服务校友,校友取得成绩,及时祝贺;校友遇到困难,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只有加强了母校的凝聚力,加强了校友对母校的归属感,才可能进一步唤起校友的母校主人翁意识,使其关注母校未来的美好发展,激发其回报母校的热情。
2. 提供优质服务,拓宽宣传渠道。服务是校友工作的中心。在长期的校友工作实践中,中国地质大学校友办形成了“以校友为本,终生关怀”的指导思想和“热诚、务实、高效”的工作原则,以感情为纽带,以沟通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事业发展为目标,在联络中传播母校信息、宣传校友业绩、联络校友感情、弘扬地大精神,通过多渠道为校友提供信息服务、接待服务、宣传服务、发展服务,支持、鼓励校友建功立业回报母校。实践证明,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了,校友捐赠文化氛围更浓厚了,一个学校关心校友、校友心系母校,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服务今日在校生,赢得明日新校友
1. 建设人性化校园。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将关注的目光从单纯的教学延伸至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建立相关的机制加以保障。中国地质大学开展全员育人活动,其中坚持了近30年的“校长接待日”,全面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求职、人生规划等排忧解难,让在校生真正体会“家”的感觉,增强了其母校情结和归属感。
2. 完善“奖助贷”制度。高校完善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是培养学生感恩情怀的最佳途径。许多学生是在奖学金、助学金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因此,他们在事业有成之后回馈母校的意识很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希望在校的师弟师妹也同样能够分享这种福分,传承这种精神。因此,积极宣传、认真实施“奖助贷”制度,让在校生了解母校对于自己成才的投入和帮助,就能更好地传承这一优良传统,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捐赠意识。
(四)加强高校自身捐赠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
规范、合理地使用和管理校友捐款,母校与校友之间合作项目双赢等正面信息,能有效激励校友的捐赠行为,增大校友追加对母校捐赠的机会。
1. 开展小额校友年度捐赠活动。对于大部分的校友来说,虽然收入不丰,但依然有感恩母校的情怀。学校应当鼓励和重视这部分校友的捐赠愿望,及时引导和大力宣传小额校友年度捐赠活动,“滴水成河,集腋成裘”,让每个校友,甚至每个应届毕业生都有机会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恩。同时及时公布捐赠者的名单,宣传捐赠效果,公示捐赠用途,通过良好的示范效应达到吸引更多校友参加活动的目的。
2. 建立“校级—院级”二级管理制度,使院系成为校友捐赠文化建设和实施的主力军。由于院系更直接地参与了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校友对院系,尤其是其授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的情感更加直接和强烈,因此,建立“校级—院级”二级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动员各院系参与营造校友捐赠文化,形成“爱校爱院”的氛围,对于宣传和组织捐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3. 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在畅通捐赠渠道的同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规范的管理机制,确保落实校友捐赠的使用目的,提高捐赠资金的投资效益,是推动校友捐赠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责任编辑:周振国
【关键词】 校友 捐赠文化 培育
【作者简介】刘锐,中国地质大学校友会秘书长。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国家的财政拨款已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的发展需要。因此,以捐赠筹款的方式支持高校的发展这一途径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营造高校校友捐赠文化氛围,培育校友的捐赠意识,已成为高校校友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校校友捐赠文化建设的因素分析
高校校友捐赠文化是指高校在长期面向校友筹措无偿赠与资源、校友主动向母校无偿赠与资源的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高校校友捐赠文化建设的因素包括意识层面、建设层面、政策层面。
(一)意识层面
高校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公益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无法有效地向社会提供高等教育的,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是不能向社会销售其产品从而获利的。但是高等教育要发展,仅仅依靠政府拨款也是不够的,因此,校友捐赠和高校自身的其他筹款活动对学校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绝大多数高校而言,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等、靠、要”的办学思想依然存在,高校自身的筹款机制不完善,对校友资源的重视不够,或缺乏正确的校友工作理念等,如某些领导主观上将校友回报母校的行为视为是校友的责任,甚至认为捐赠的获得是学校良好形象和自身努力的结果等,因而影响了校友捐赠的积极性和可能性。
(二)建设层面
从中外高校筹款工作的统计情况看,高校接受捐赠的相当大部分来自校友。美国的高校筹款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校友年度小额捐赠——毕业生每年向母校捐赠小额资金的做法在美国高校已非常普遍。这种校友捐赠的文化营造和传承,可以算是美国高校的特色。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也开始尝试学习这种做法,取得了一些成绩。
校友捐款在形式上是高校自身筹集而来的,但实质上是校友对母校的认同和情感回归的高级表现形式,是高校通过对校友学生时代培养的“感情投入”而赢得的“回报”。如果我们不能为在校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不重视在校生的感恩意识和母校情结的培养,对校友工作的认识和投入不足,培育良好的校友捐赠文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上海交通大学“思源年度捐赠校友爱心助学基金”项目提供大量捐赠的周修典先生深情地回忆说:“当初我们在上海交大读书的时候,不要交学费,国家还有补贴,这些也都是老百姓的钱呀,可以说是老百姓供我们读了大学。现在我们有了一点能力和财力,也应该为社会、为母校作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中国地质大学冯锐、程鸣校友联手捐资300万设立“锐鸣奖学金”,并准备继续“充值”到1000万,他们朴素的话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我们是地大培养的,我们享受国家奖学金完成学业,我们愿意为母校的师弟师妹们顺利成长提供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帮助”。可见,校友的捐赠与其在校期间的经历具有正相关性。
(三)政策层面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捐赠税收优惠的政策,是推动捐赠文化发展的外因。在我国,超出30%的捐款部分无法享受免税优惠,因而不利于社会大额捐赠的实现。而按照美国的税收法律,个人或机构向公益事业捐赠可以免除收入所得税,个人、公司免除的最高比例分别可达当年应纳税收入的50%和10%。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做法,取长补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高校校情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能为我国高校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高校校友捐赠文化的建设
外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校友的捐赠行为源自其内心对母校的认同和回报母校的心理需要。所以,推进我国高校校友文化建设更需要从高校自身着手。
(一)树立正确的校友工作理念
校友是高校品牌软实力展现和硬实力发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已成为高校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必须提高对校友工作的认识,树立校友为本,合作共赢的校友工作理念,强化对广大校友的服务意识,为校友办实事。要正确认识校友的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通过产学研合作等各种方式,充分发挥校友的品牌资源、教育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促进校友单位、校友本人和母校事业的共同发展。
(二)建设完善的校友工作体系
培育校友捐赠文化,形成校友捐赠氛围,基础工作就是建立母校与校友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为校友的成长提供切实帮助。
1. 关注校友成长,加强认同感。联系是校友工作的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大多数毕业生与母校的感情联系都停留在零散、无序的状态。而跟踪美国1974年至2004年美国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捐赠调查情况显示:校友捐赠优势已超过非校友的个人捐赠。这一趋势充分证实了在美国校友与母校之间联系之紧密。因此,要以感情为纽带,广泛联络校友,服务校友,校友取得成绩,及时祝贺;校友遇到困难,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只有加强了母校的凝聚力,加强了校友对母校的归属感,才可能进一步唤起校友的母校主人翁意识,使其关注母校未来的美好发展,激发其回报母校的热情。
2. 提供优质服务,拓宽宣传渠道。服务是校友工作的中心。在长期的校友工作实践中,中国地质大学校友办形成了“以校友为本,终生关怀”的指导思想和“热诚、务实、高效”的工作原则,以感情为纽带,以沟通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事业发展为目标,在联络中传播母校信息、宣传校友业绩、联络校友感情、弘扬地大精神,通过多渠道为校友提供信息服务、接待服务、宣传服务、发展服务,支持、鼓励校友建功立业回报母校。实践证明,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了,校友捐赠文化氛围更浓厚了,一个学校关心校友、校友心系母校,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服务今日在校生,赢得明日新校友
1. 建设人性化校园。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将关注的目光从单纯的教学延伸至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建立相关的机制加以保障。中国地质大学开展全员育人活动,其中坚持了近30年的“校长接待日”,全面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求职、人生规划等排忧解难,让在校生真正体会“家”的感觉,增强了其母校情结和归属感。
2. 完善“奖助贷”制度。高校完善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是培养学生感恩情怀的最佳途径。许多学生是在奖学金、助学金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因此,他们在事业有成之后回馈母校的意识很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希望在校的师弟师妹也同样能够分享这种福分,传承这种精神。因此,积极宣传、认真实施“奖助贷”制度,让在校生了解母校对于自己成才的投入和帮助,就能更好地传承这一优良传统,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捐赠意识。
(四)加强高校自身捐赠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
规范、合理地使用和管理校友捐款,母校与校友之间合作项目双赢等正面信息,能有效激励校友的捐赠行为,增大校友追加对母校捐赠的机会。
1. 开展小额校友年度捐赠活动。对于大部分的校友来说,虽然收入不丰,但依然有感恩母校的情怀。学校应当鼓励和重视这部分校友的捐赠愿望,及时引导和大力宣传小额校友年度捐赠活动,“滴水成河,集腋成裘”,让每个校友,甚至每个应届毕业生都有机会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恩。同时及时公布捐赠者的名单,宣传捐赠效果,公示捐赠用途,通过良好的示范效应达到吸引更多校友参加活动的目的。
2. 建立“校级—院级”二级管理制度,使院系成为校友捐赠文化建设和实施的主力军。由于院系更直接地参与了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校友对院系,尤其是其授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的情感更加直接和强烈,因此,建立“校级—院级”二级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动员各院系参与营造校友捐赠文化,形成“爱校爱院”的氛围,对于宣传和组织捐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3. 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在畅通捐赠渠道的同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规范的管理机制,确保落实校友捐赠的使用目的,提高捐赠资金的投资效益,是推动校友捐赠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责任编辑:周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