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书·艺文志》的古文经学倾向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x198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书·艺文志》继承刘歆《七略》的古文经学立场,表现出《左传》优于《公羊》等今文经学的倾向。针对今文学派提出的“《左氏》不传《春秋》”和“《左氏》不祖孔子”这两条主要论点,刘歆一方面肯定《左传》“传”的性质,另一方面将左丘明与孔子建立直接联系,以提高《左传》的正统性和信服力。
  关键词:《左传》 《汉书·艺文志》 《七略》刘歆 今古文之争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目录学著作,内容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共收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种之后有小序,每略之后有总序,对先秦学术思想的源流、演变有精要叙述。
  今古文经学之争是贯穿汉代学术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学术史的学术现象。秦始皇焚书致儒家经典残缺不全。汉兴,一些经书由先秦博士或其他儒生学者凭记忆口授,以汉代通行的隶书誊写流传,是为今文经;另有许多先秦典籍历秦火而残存,或深藏秘府,或散落民间,进而在历次求书、献书中陆续出现,此为古文经。刘歆是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为传播、推广古文经做了诸多贡献。班固《汉书·艺文志》由刘歆《七略》删削而来,也鲜明地体现出古文经学倾向。
  《左传》是今古文之争的焦点。皮锡瑞《经学通论·春秋通论》指出:“汉之今古文家相攻击,始于《左氏》《公羊》,而今古文家相攻若仇,亦唯《左氏》《公羊》为甚。”本文拟从《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春秋》的小序入手,探析其中体现的古文经学倾向,及其对古文经学传播的推动作用。
  一、《六艺略·春秋》小序中的《左传》
  《六艺略·春秋》小序中对于《春秋》《左传》的叙述是这样的:“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
  《春秋》是孔子删削鲁国史记而成,此说即依据《汉志》。这段内容还涉及孔子参阅鲁国史记,得到了鲁太史左丘明的帮助;《左传》为左丘明所作《春秋》经之“传”;左丘明著《左传》的动机是担心口传心授所产生的讹误与分歧;《左传》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湮没无闻,是为了避免当世权贵的迫害。这段记载,字里行间显示出《左传》相较《公羊》《谷梁》《邹》《夹》等的优越性,即《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亲身参与、耳闻目睹了《春秋》经的编创过程,而其他各传在孔子殁后数百年仅依靠口耳相传,难免偏离了孔子的本意。
  关于《左传》的作者归属,学界存在左丘明、子夏、吴起、鲁国左姓人甚至孔子本人等观点。关于《春秋》经与《左传》的成书过程,《汉书·艺文志》中的叙述既非唯一的、也非最早的记载。另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的材料:“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十二诸侯年表序》述及孔子作《春秋》,左丘明作《左氏》,乍看似可与《汉志》互证,然而,两处记载实质上存在三点重要分歧:其一,据司马迁所述,孔子作《春秋》依据的是周史记而非鲁史记;其二,《汉志》中的鲁国太史左丘明在孔子西观周史之时并未出场,《十二诸侯年表序》依然肯定了他的作者身份,然而未明确“鲁君子”左丘明与孔子有何关系;其三,虽然《左氏》是左丘明参照“孔子史记”所作,然而其文体是否为《春秋》经之“传”?《十二诸侯年表序》下文将其与《虞氏春秋》《吕氏春秋》等杂家著作并列,那么,在司马迁的认知中,《左氏》的文体性质为何?吴秉坤认为,据《十二诸侯年表序》看,《左氏春秋》向读者提供了“微言”背后的历史情境,以帮助读者理解孔子的“大义”,其性质类似于今天的学术史资料汇编,虽然能帮助人们理解《春秋》,但能否称之为“传”却是有疑问的。《十二诸侯年表序》之外,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亦提及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两处对读使人疑惑:《十二诸侯年表序》中,左丘明的著作名为“左氏春秋”,为何此处却言“国语”?此“国语”和今天通行的《国语》是同一部书吗?“左氏春秋”和“国语”有何关系?二书与左丘明又有何关联?杨伯峻解释:《报任安书》此处改“春秋”为“国语”,是为避免与上文“孔子厄陈蔡作《春秋》”用字重复,且《报任安书》举例很多是非历史的,不足为信。
  关于孔子作《春秋》的早期材料,还有杜预注引《严氏春秋》引《孔子家语·观周篇》:“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虽然此处孔子“笔削”的仍为周史而非鲁史,然而,孔子“观书于周”时有左丘明陪同。可知,左丘明不仅与孔子同时代且两人关系親密,也明确了《左氏》为《春秋》经之“传”的性质。《孔子家语》长期以来被视为王肃伪作,70年代出土的秦简改变了这个定论。然而,现行《孔子家语·观周篇》中并未保存这条有关《左传》的材料。
  综上,《汉志》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有三点较大分歧,与《孔子家语·观周》则大体相同。既然刘歆要强调《左传》的正统性与优越性,那么让左丘明参与《春秋》的创作、突出其与孔子的交集显然更为有利。在接受左丘明在场的前提下,《汉志》“鲁史”说相较《十二诸侯年表序》《观周篇》的“周史”说,显得更为合理:左丘明作为鲁国在职官员,陪同孔子长途旅行似乎有所不便;舍“周史”而就“鲁史”,则恰好为左丘明的出场提供了充分原因。左丘明在孔子编创《春秋》的场景中出现,大大提高了左丘明话语的信服力;而周室“载籍残缺”,鲁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也证明了保存“礼制”和“史法”的《左传》的意义。《汉志》明确了《左传》为《春秋》之“传”的性质和地位,加强了左丘明与孔子、与《春秋》的直接联系,借此肯定《左氏》优于《公羊》的学术价值,为以《左传》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做了极好的宣扬,这种立场继承刘歆《七略》。   二、刘歆对《左传》的推广
  《左传》以民间私学的状态潜滋暗长,直至西汉哀帝时刘歆为《左传》等古文经争立学官,引发了首次今古文之争。通观历代今古文之争,今文学家攻击《左传》的论点大致有二:一是《左氏》不传《春秋》,二是《左氏》不祖孔子。
  所谓“《左氏》不传《春秋》”,就是说《左氏》从文体性质上讲并非讲解《春秋》经的“传”。此说最早见于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中所引太常博士的观点,后世持此论点者有晋王接、北宋刘安世、南宋朱熹等。胡念贻《〈左传〉的真伪和写作时代考辨》认为:《左传》是一部史书,虽然在写作中参考了《春秋》,但并非为解释《春秋》而作。此外,刘歆之父刘向也不以《左氏》为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西汉人引《公羊》《谷梁》,固称为《春秋》,汉初的《新语》《韩诗外传》《新书》等,皆广引《左氏传》,有的亦称为《春秋》。其大量引《左氏传》而不称《春秋》者,经我的考查,仅有刘向的《新序》《说苑》。” “《左氏》不传《春秋》”的论据大致有三:其一,《左传》与《春秋》的条目不能一一对应;其二,《左传》与《春秋》时有矛盾,如用历不同;其三,《左传》中的解经文字有明显的窜入痕迹。
  所谓“《左氏》不祖孔子”,即否认《左传》作者与孔子的关系。《后汉书·儒林传》范升:“《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公羊》《谷梁》《邹》《夹》诸学以口授方式流传,都有自己的传授体系。相传,《公羊》《谷梁》之学的祖师是子夏的弟子公羊高、谷梁赤。今文经学先行,古文经学后出,时人的思维习惯要求《左传》像《公羊》一样也有清晰的传授系统。《汉书·儒林传》为《左传》建构了从张苍至刘歆贯穿整個西汉的传授体系,而未溯及秦以前;故又有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引刘向《别录》,补充了“左丘明—曾参—吴起—吴起子期—铎椒—虞卿—荀况—张苍”的传承系统。虽然这份名单不甚可信,但终归是建立起了从左丘明以至汉代的完整传授体系,解决了谱系不清的问题,只余下左丘明和孔子的关系有待说明了。
  今文学家否认左丘明和孔子存在关系。他们认为,《左传》的作者和《论语·公冶长》中的左丘明不是同一人,因为《左传》叙事文字中有多处与孔子“尊周”的思想相悖,如“周郑交质”等。刘歆则强调左丘明和孔子关系亲密:“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左传》不但源自孔子嫡传,且远远早于《公》《谷》,理所当然优于后者。
  刘歆在其撰写的秘府藏书目录《七略》中,再次强调了《左传》的经传性质和左丘明与孔子的密切关系,高度肯定以《左传》为代表的古文经学的价值。《七略》中将今古文经传并列,以古文经在前、今文经在后,显示出作者对古文经学的偏爱。《六艺略》总序中更是直接批评今文经学的治学方法:“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敝。”这些都保存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目录学是“治学之门径”,《汉志》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目录学著作,对古文经学的传播和发展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郭丹.左传与两汉经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1).
  [2]卢毅.刘歆与经古文学[J].唐都学刊,2000(03).
  [3]宁登国.“《左传》原本”发覆[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
  [4]李景文.刘氏父子与古文经学的兴起——以《别录》、《七略》为个案[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01).
  (作者简介:张冰,女,研究生,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其他文献
夜游周庄  华灯初上小阁窗,彩镜摇红入仙乡。  独解兰舟逐细浪,柔波空映艳梅妆。  微醺拂风飘仙乐,莺语清音绕柔肠。  伤怀离恨天涯远,相思无计夜偏长。  咏团扇  清风新雨暑消散,常恐美人悲画扇。  纨素蝉翼同裁出,玉竹通心愁何乱。  答红楼梦引子  鴻蒙开辟有情种,常盼魂梦与君同。  暮暮朝朝夜夜心,无关风月只关情。  幽兰  孤兰生幽庭,馥馥沐清风。  叶立失天时,待君雨露恩。  赏莲  凌
期刊
天高云淡,蓝得耀眼  那遥遥边际与大海相连  谁会在意。海面上渺小的  破旧的皮筏和疲倦的我  我似乎被大海包围  成了海水的一部分  是真的融入了吗  人潮涌动。我被簇拥着  感受着喧嚣的气息  可是自己的呼吸依旧急促  小心翼翼,步步惊心  有时反问  那小心隐藏着的究竟是什么  难道不能敞开在人前吗  起伏的心跳声伴着沉默  自然不會“有人”回答  害怕人群的我,逃避着  内心的怯
期刊
霜落梧桐,叶难留。  尘涤潺水,蛙聲休。  染鹤向偻立滩头。  唳怨风声里,嘈然酒家楼,  落霞映遍万重天。  举步阡陌间,桑叶田,  寒风萧瑟迷人眼。  笼锁雀,宫锁心,  愁自眉梢叹悠悠。  不堪回首往昔忆欢颜。  为抗西凉归期罔,  伊人泪,日憔悴,  马革裹尸报以年年侯。  且知郎君锦衣相伴,  拱手江山,淡然天伦何妨留?  妾之梦,爱之怨,  枉然断送郎君手。  莫叹,  骑马相奔走三关
期刊
月光,冷冷的,凉凉的,似水似梦  流过轻吟浅唱的知了  流过轻颤吐蕾的绿叶  流過波光粼粼的池塘  流过睡眼蒙眬的你我  静夜,悄悄地,慢慢地,随风而动  树的剪影一片一片  环绕池塘安静地沉睡  偶尔有几只萤火虫在丛间飞舞  或几滴小水珠跌落叶子  投入大地温暖的怀抱  夜是暗的,但有满天星光  调皮的星星失足滑落  在夜空中划出弧线  惹得其他伙伴纷纷寻找  刹那照亮了静夜  照着早早入巢的倦
期刊
无助的你,站在肆虐的寒风里  任由发丝凌乱也无动于衷  只是默默站在那里  独自在陌生的城市  莫名失意。被無尽的寂寞  吞噬,你都咬牙坚持  把所有的软弱藏在心底  一个人的时候。你固执地用  倔强和不羁表现强势  偏执和勇敢表现无谓  直到听到电话里  熟悉的声音,给了你  无条件的宽容和安慰  匮乏的言辞  将你所有的顾忌  一瞬间击垮  距离将你的伤痕和他的关心  无限扩大  听到熟悉的声
期刊
我不知这条路走了多少遍  只记得  总有你的陪伴  回忆。过往的如梦如烟  再也打捞不起  露台的阳光依偎着百叶窗  是这样地静,没有声响  没有你熟悉的背影,嚶咛低语  只有这孤单,伴着这寂寞的时光  形单影只,茕茕孑立  一个人的感觉竟如此新鲜  抑着悲痛,咀嚼离别  可我依旧不懂  路,还是那条路  路里的旧时光还在  但旧时光里的人是何时消逝的  物是人非  生活是一条漫漫无际的苦路  但
期刊
大柳树下的笑  小的时候,隔墙的东面,住着族人二爷二奶。常听自己的奶奶带着一些羡慕和眼红的絮叨,人家东屋的老两口多享福,多自在。我们也都记得,二爷二奶生了五六个叔叔,个个如狼似虎、膀大腰圆,往一起一站,那一长排在村子里就是势力,有时说有点霸道和蛮横也不过分。有这群叔叔在村里下田,二爷二奶自然就有了资本。老两口一人一支长杆烟袋往嘴里一叼,格外地神气。烟袋很精致,长脖黄铜烟锅,还有一个可以转动的铜套,
期刊
月明星稀  倾泻出几缕思念  趁夜,汇入涓涓细流  水波清澈缱绻、荡漾  眼望处,早已寻不到踪迹  是谁?流浪于湖边意外搁浅  忧伤淡淡掠过湖面  掀起层层涟漪  恰好触碰到那朵湖心的白莲  转身,叠成一个圈  我的思念随波流转  枯叶凋零  流云總是变幻万千  低沉沉的黑夜更加腼腆  彼岸的灯火意兴阑珊  一季萧秋将一枚枚落叶打散  秋风为何改变了伊人的容颜  落叶流泪,遥望天边  回眸处伊人憔
期刊
媚人  雁影印苍穹,  轮回南北地。  路遥两极处,  一鸣憾谁心?  四季风雨伴,  痴情我僧尼。  彼岸有佛光,  魂飞向暖意。  媚情  媚眼王府山,  冬雾两缠绵。  谁言佛无花?  神针映幽潭。  从此魂一体,  时刻把手牵。  前世回眸处,  今生是流年。  日月常轮回,  乾坤有奇緣。  追寻谁不舍?  痴情终无憾。  媚蓝  梅红冬将去,  春色佳人恋。  痴情那梅魂,  深潭映湛
期刊
摘要:“雪”以其洁白、轻盈、纯净,成为一座深厚的矿藏。东北地处北疆,冰冻期漫长,生长于此的诗人都有关于“雪”的细腻体验。对雪季、雪景的熟稔,使东北诗人钟情于“雪”的叙述,并在描写中沾染地域特征:不同于南方“断桥残雪”的柔媚、西北戈壁“四月飞雪”的极端暴烈,东北的“雪”频繁、敦厚,在广袤的平原与山林间不动声色地越积越深。本文旨在浅析王小妮、郭力家、李琦笔下“雪”的特点,展现地域对诗人创作的影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