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世界各地的那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学术责任感的美术馆正在积极摆脱“自治”的象牙塔的束缚,强调在内容策划上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在活动形式上对社会本身的介入。
黄浦江边,外滩钻石地段,来来往往的行人似乎都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虎丘小区的门口突然悬挂起了三盏仿制的水晶吊灯,外观华丽,珠光宝气,煞是好看。同样的吊灯,还出现在小区对面的外滩美术馆大厅内。这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韩国艺术家兼设计师崔正化精心设计的装置作品,以直接介入的姿态与小区发生关系,营造了一种艺术结合生活的整体环境,让人们在美术馆空间外,也能感受到快乐的艺术。
这是由侯瀚如策展的《日以继夜,或美术馆可为之若干事》参展作品之一,日前在上海外滩美术馆正式开幕。一般美术馆都是白天展出,晚上打烊,如今才开张不久,相继成功举办了蔡国强与曾梵志个展的外滩美术馆却要“日以继夜”,里面的“花样经”着实令人好奇。
面对疑惑,侯瀚如的解释却非常简单:“之所以把它叫作‘日以继夜’,一来是为了配合展览分为日间和夜间的设计,二来是希望这样全新的形式能‘日以继夜’地发展下去。以中小型规模的外滩美术馆为实验,探讨美术馆在社会空间与社会生活里的更大作用及其可能性。”
在侯瀚如的规划下,《日以继夜》整个展览将由两组风格鲜明独立但又相互交织的部分组成:日间展览以及晚间的“艺术夜生活”系列活动。日场是由9位中外艺术家参加的群展,侧重于物质性的形态,是一个展览稳定而可触摸的一面;而晚上,民众被邀请到美术馆体验在白天和普通的夜生活中难以接触的事物,包括了从演讲到音乐会的“夜校”计划,以及由参展艺术家们分别推荐而集成的电影盛宴,整座美术馆将成为艺术爱好者聚集交流的舞台。
没有边界的展示空间
在筹备作品的过程中,许多参展艺术家都特地到上海做了2——3周的驻地计划,以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外滩美术馆及其建筑的前世今生,它的内部结构,乃至美术馆周边社区的环境和生活。他们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入手,对当代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以各种独特的材料和语言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无论使用何种形式,艺术家们都将自己的表达与展场的特点相结合,为本次展览度身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包括了来自未来的“文物”、反映上海都市生活的影片、一只从美国唐人街辗转回到中国的大青蛙的故事、咖啡厅里呈现的《甜品》、日光灯管排出的迷宫……所有展出的作品与活动将凝聚成一个平台,充分展示了艺术家对于城市生活及其中多彩而冲突的独立生活片段的个性化的演绎,既是艺术品,也是艺术家和观众间的一场游戏。
台湾艺术家涂维政的创作一向以虚构的考古学作为反思和解读历史的方法,质疑所谓的“历史的真实”。在本展中,涂维政提出了一个《影像与声音博物馆》的系列计划,透过真假难辨的历史文物,对整个城市环境和体制进行一种人文式的测量与反思。作品在美术馆二楼至五楼的前厅中,以《电影前史展览室——从影像玩具到投影机的历史》、《城市景观与人的测量影像》、《上海之美——光与声音装置》、《影像银行——环境切片寻宝游戏》四部分呈现。
这一系列计划的参与度和互动性非常强。在《城市景观与人的测量影像》中,艺术家特别邀请了不少上海本地民众参与创作了该作品。他们以身体当作标尺去测量城市环境中的直线、厚度、大小、圆弧等物理空间元素,并将测量的影像制作成黑白老照片的效果,营造出现实与时间错置的谬误感。这是艺术家以上海“未来的老照片”的形式,来观察城市景观的独特性以及城市和民众的关系所进行的艺术实验。再如《影像银行——环境切片寻宝游戏》更是一个有意思的互动游戏,在仿银行金库的大面抽屉墙中,放置着艺术家事先拍摄的外滩源区域环境景物的微观照片。观众根据所取得的照片去寻找被摄物的来源,并拍照存证,以此换取由艺术家提供的纪念品。
位于二楼的电影放映室,已经被复古花纹的廉价墙纸覆盖了白墙,观众座椅则被包裹了假名牌(LV)的经典花纹。一看就知道,这也是崔正化的作品,他巧妙地将美术馆的空间改造为充斥着假正统、仿经典以及廉价华丽质感的“艺术圣殿”,表达了艺术家对于现今荒谬的世俗世界的批判和反思。除此之外,艺术家还在美术馆六楼咖啡馆的中庭空间,装置了名为《谎言的谎言》的作品,用无数亚克力珠子串联而成,顺着天窗的光源飞泻而下。中庭四周的白墙亦被廉价的镜面墙纸完全覆盖,反射出珠链俗丽而又璀璨的光芒。崔正化创作的精髓就在于其颠覆传统形式、解构既有价值、探问艺术真义的能力。
在亚克力珠子悬挂着的外墙上,展示的是来自上海的艺术家周铁海的作品《甜品》。这是艺术家的一位法国朋友以法文撰写的一篇近乎疯狂的假借“美食学”为托词的文字,以金色刻字的形式粘贴于咖啡厅的玻璃落地窗上。文章的文词冗长拗口,无法转译成任何其他语言,即使以法文为母语的人也感觉晦涩难懂。而其内容则嘲讽了被认为是法国及其品位代表的美食学,以及所谓“文字方面的学术与知识权威”。此外,周铁海在文字间插入源于互联网的小型图画,状似时尚、魅惑甚至充满肉欲,悬挂在落地玻璃窗间的狭窄白墙上。同时,咖啡厅和电梯里播放这篇文章的朗读声音。于此,文章、绘画连同声音,构成了作品的一个完整的艺术环境。周铁海用这种顽皮又充满嘲弄的方式,揭示了所谓的法国“高品位”,这一深受当今新贵追捧的陈词滥调、西方话语及其思想中的霸权主义。
这个展览的作品不再被规整而单调地悬挂在展墙上。在策展人和艺术家们创造性的思考和工作中,从二楼展厅一直到六楼咖啡馆,从电梯到各层的前厅,从美术馆的外墙到中实大楼的地面,从房梁到玻璃墙,整个美术馆的每个部分都被互相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流畅一体的展览空间,无处不给观众带来惊喜。
来美术馆过“夜生活”
如果没有夜生活,任何人都无法真正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本质。能够定义这座城市的,不是城市中疯狂激增的建筑物的数量。恰恰相反,也许只有在霓虹灯和摩天大厦阴影下的黑暗里弄之间游走,才能捕捉到这里真正的生活。《日以继夜,或美术馆可为之若干事》为公众创建了一个全新而又独特的地点,以最富创造力与激情的方式来享受“艺术夜生活”。
“艺术夜生活”由“夜校”和“电影观摩”两个部分组成。前者包括了18场内容各异的讲座、对话、工作坊、表演等,后者则安排了27场电影欣赏活动,这些电影是由9位参展艺术家所推荐的,并且都是影响过他们思想与创作的作品。“艺术夜生活”将在展期中的9个周末夜间展开,既是对白天展览在时间上的延续,又是展出作品所涉及话题的拓展,更是美术馆面对社会现实和当代文化现象的积极回应。同时,由于各场“夜校”活动将由本地的艺术机构和媒体来主持,美术馆也将由此成为本地的艺文创作者、研究者和爱好者聚集交流的平台。
作为上海本地历史最久的艺术类刊物,《艺术世界》将为“夜校”带来“都市时間与声音论坛”。而另一家以学术性著称的《艺术当代》杂志则将推出一场关于“替代性艺术空间”的对话。本地年轻的影像教育和研究机构“瑞象馆”组织的四场讲座活动则通过案例研究来探究城市中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动力,最终提醒人们关注这个以商业伦理所构建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所处的尴尬境遇。另外,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创作学系的姚大钧先生将邀请年轻的声音艺术家徐程与美院的“开放媒体工作室”一起进行一场实验性的声音艺术表演。最后一场活动的主题为“美术馆与公共项目”,它将作为整个“艺术夜生活”活动的总结。活动将邀请国内重要美术馆的馆长、策展人围绕“艺术夜生活”讨论美术馆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公共活动对美术馆角色转变、功能拓展所起到的作用。
说起开设“艺术夜生活”的原因,侯瀚如说,上海是个不夜城,但有特点的夜间文化活动不多,“我想把美术馆打造成一个具有创意的文化基地,来丰富上海的夜生活。”为此,整个活动邀请了上海艺术界、文化圈和普通公众共同参与,整整45场活动以实验性和探索性的方式在美术馆的空间展开,促使人们从白天的物质负担中脱身出来,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私密、精神与梦想的世界。
美术馆的可能性
策展人在介绍文字中提到,“这场‘展览’正演化成一个动态而复杂的生产、交流体系,已超越了常规的策展模式。这是毫不避讳的对‘个体’的宣扬——各自迥异的生活经历、艺术家特有的创作方法形成了各个艺术家的‘个体性’以及专门针对场地所做的特定计划和意识所形成的‘个体性’。”
应该说,《日以继夜》并非常规的专题展览,而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是具有不同个性的艺术家对上海这个特定文化背景的研究结晶,他们创造了新的视角来见证城市生活的转型。同时每位艺术家也都用自己的方式构建与背景的联系,这种新型关系为他们的作品带来更多的实验与原创式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社会生活延伸进了美术馆空间,而艺术家则基于美术馆将自己个人的思考和判断介入社会话题;最终艺术得以回归社会现实,并不断为艺术本身的存在提供现实土壤。
侯瀚如表示,展览中他最关注的,是外滩美术馆与周边发生的关系。建筑是对人的生活的一种定义,规定人的生活方式,发挥社会生活组织的作用。为此,他事先對外滩美术馆这个建筑与空间作了一些研究,发现这是中国最早的西方现代博物馆建筑。所以,他要求参展的艺术家尤其是外国艺术家,要有两三周在美术馆驻地创作,熟悉美术馆的建筑、空间和周围环境,并为此度身定制作品。而他所确定的参展作品,许多与博物馆、与记忆有关,强调作品与空间的关系,与周围居民、机构的关系。他期待经过这样的努力,外滩美术馆这个新机构会尽快地扎根于上海,成为具有原创性且独具特色的当代艺术机构。
“艺术,就是要摧毁话语权!”侯瀚如认为他所策划的展览,和正在举办的上海双年展有不谋而合之处:都想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打破现有的展览体制。今天,世界各地的那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学术责任感的美术馆正在积极摆脱“自治”的象牙塔的束缚,强调在内容策划上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在活动形式上对社会本身的介入。在开馆近半年的时间里,外滩美术馆同样也以展览、讲座、研讨会等各种形式表达着相同的姿态。
恰如侯瀚如所说的那样:“把我们变成真正的‘当代人’,就是‘日以继夜’努力的方向。而且,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美术馆可为之若干事’中最为重要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日以继夜,美术馆可为之若干事》也是外滩美术馆得以融入当代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当代的美术馆”的一次积极尝试。
黄浦江边,外滩钻石地段,来来往往的行人似乎都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虎丘小区的门口突然悬挂起了三盏仿制的水晶吊灯,外观华丽,珠光宝气,煞是好看。同样的吊灯,还出现在小区对面的外滩美术馆大厅内。这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韩国艺术家兼设计师崔正化精心设计的装置作品,以直接介入的姿态与小区发生关系,营造了一种艺术结合生活的整体环境,让人们在美术馆空间外,也能感受到快乐的艺术。
这是由侯瀚如策展的《日以继夜,或美术馆可为之若干事》参展作品之一,日前在上海外滩美术馆正式开幕。一般美术馆都是白天展出,晚上打烊,如今才开张不久,相继成功举办了蔡国强与曾梵志个展的外滩美术馆却要“日以继夜”,里面的“花样经”着实令人好奇。
面对疑惑,侯瀚如的解释却非常简单:“之所以把它叫作‘日以继夜’,一来是为了配合展览分为日间和夜间的设计,二来是希望这样全新的形式能‘日以继夜’地发展下去。以中小型规模的外滩美术馆为实验,探讨美术馆在社会空间与社会生活里的更大作用及其可能性。”
在侯瀚如的规划下,《日以继夜》整个展览将由两组风格鲜明独立但又相互交织的部分组成:日间展览以及晚间的“艺术夜生活”系列活动。日场是由9位中外艺术家参加的群展,侧重于物质性的形态,是一个展览稳定而可触摸的一面;而晚上,民众被邀请到美术馆体验在白天和普通的夜生活中难以接触的事物,包括了从演讲到音乐会的“夜校”计划,以及由参展艺术家们分别推荐而集成的电影盛宴,整座美术馆将成为艺术爱好者聚集交流的舞台。
没有边界的展示空间
在筹备作品的过程中,许多参展艺术家都特地到上海做了2——3周的驻地计划,以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外滩美术馆及其建筑的前世今生,它的内部结构,乃至美术馆周边社区的环境和生活。他们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入手,对当代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以各种独特的材料和语言作出了积极的回应。无论使用何种形式,艺术家们都将自己的表达与展场的特点相结合,为本次展览度身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包括了来自未来的“文物”、反映上海都市生活的影片、一只从美国唐人街辗转回到中国的大青蛙的故事、咖啡厅里呈现的《甜品》、日光灯管排出的迷宫……所有展出的作品与活动将凝聚成一个平台,充分展示了艺术家对于城市生活及其中多彩而冲突的独立生活片段的个性化的演绎,既是艺术品,也是艺术家和观众间的一场游戏。
台湾艺术家涂维政的创作一向以虚构的考古学作为反思和解读历史的方法,质疑所谓的“历史的真实”。在本展中,涂维政提出了一个《影像与声音博物馆》的系列计划,透过真假难辨的历史文物,对整个城市环境和体制进行一种人文式的测量与反思。作品在美术馆二楼至五楼的前厅中,以《电影前史展览室——从影像玩具到投影机的历史》、《城市景观与人的测量影像》、《上海之美——光与声音装置》、《影像银行——环境切片寻宝游戏》四部分呈现。
这一系列计划的参与度和互动性非常强。在《城市景观与人的测量影像》中,艺术家特别邀请了不少上海本地民众参与创作了该作品。他们以身体当作标尺去测量城市环境中的直线、厚度、大小、圆弧等物理空间元素,并将测量的影像制作成黑白老照片的效果,营造出现实与时间错置的谬误感。这是艺术家以上海“未来的老照片”的形式,来观察城市景观的独特性以及城市和民众的关系所进行的艺术实验。再如《影像银行——环境切片寻宝游戏》更是一个有意思的互动游戏,在仿银行金库的大面抽屉墙中,放置着艺术家事先拍摄的外滩源区域环境景物的微观照片。观众根据所取得的照片去寻找被摄物的来源,并拍照存证,以此换取由艺术家提供的纪念品。
位于二楼的电影放映室,已经被复古花纹的廉价墙纸覆盖了白墙,观众座椅则被包裹了假名牌(LV)的经典花纹。一看就知道,这也是崔正化的作品,他巧妙地将美术馆的空间改造为充斥着假正统、仿经典以及廉价华丽质感的“艺术圣殿”,表达了艺术家对于现今荒谬的世俗世界的批判和反思。除此之外,艺术家还在美术馆六楼咖啡馆的中庭空间,装置了名为《谎言的谎言》的作品,用无数亚克力珠子串联而成,顺着天窗的光源飞泻而下。中庭四周的白墙亦被廉价的镜面墙纸完全覆盖,反射出珠链俗丽而又璀璨的光芒。崔正化创作的精髓就在于其颠覆传统形式、解构既有价值、探问艺术真义的能力。
在亚克力珠子悬挂着的外墙上,展示的是来自上海的艺术家周铁海的作品《甜品》。这是艺术家的一位法国朋友以法文撰写的一篇近乎疯狂的假借“美食学”为托词的文字,以金色刻字的形式粘贴于咖啡厅的玻璃落地窗上。文章的文词冗长拗口,无法转译成任何其他语言,即使以法文为母语的人也感觉晦涩难懂。而其内容则嘲讽了被认为是法国及其品位代表的美食学,以及所谓“文字方面的学术与知识权威”。此外,周铁海在文字间插入源于互联网的小型图画,状似时尚、魅惑甚至充满肉欲,悬挂在落地玻璃窗间的狭窄白墙上。同时,咖啡厅和电梯里播放这篇文章的朗读声音。于此,文章、绘画连同声音,构成了作品的一个完整的艺术环境。周铁海用这种顽皮又充满嘲弄的方式,揭示了所谓的法国“高品位”,这一深受当今新贵追捧的陈词滥调、西方话语及其思想中的霸权主义。
这个展览的作品不再被规整而单调地悬挂在展墙上。在策展人和艺术家们创造性的思考和工作中,从二楼展厅一直到六楼咖啡馆,从电梯到各层的前厅,从美术馆的外墙到中实大楼的地面,从房梁到玻璃墙,整个美术馆的每个部分都被互相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流畅一体的展览空间,无处不给观众带来惊喜。
来美术馆过“夜生活”
如果没有夜生活,任何人都无法真正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本质。能够定义这座城市的,不是城市中疯狂激增的建筑物的数量。恰恰相反,也许只有在霓虹灯和摩天大厦阴影下的黑暗里弄之间游走,才能捕捉到这里真正的生活。《日以继夜,或美术馆可为之若干事》为公众创建了一个全新而又独特的地点,以最富创造力与激情的方式来享受“艺术夜生活”。
“艺术夜生活”由“夜校”和“电影观摩”两个部分组成。前者包括了18场内容各异的讲座、对话、工作坊、表演等,后者则安排了27场电影欣赏活动,这些电影是由9位参展艺术家所推荐的,并且都是影响过他们思想与创作的作品。“艺术夜生活”将在展期中的9个周末夜间展开,既是对白天展览在时间上的延续,又是展出作品所涉及话题的拓展,更是美术馆面对社会现实和当代文化现象的积极回应。同时,由于各场“夜校”活动将由本地的艺术机构和媒体来主持,美术馆也将由此成为本地的艺文创作者、研究者和爱好者聚集交流的平台。
作为上海本地历史最久的艺术类刊物,《艺术世界》将为“夜校”带来“都市时間与声音论坛”。而另一家以学术性著称的《艺术当代》杂志则将推出一场关于“替代性艺术空间”的对话。本地年轻的影像教育和研究机构“瑞象馆”组织的四场讲座活动则通过案例研究来探究城市中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动力,最终提醒人们关注这个以商业伦理所构建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所处的尴尬境遇。另外,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创作学系的姚大钧先生将邀请年轻的声音艺术家徐程与美院的“开放媒体工作室”一起进行一场实验性的声音艺术表演。最后一场活动的主题为“美术馆与公共项目”,它将作为整个“艺术夜生活”活动的总结。活动将邀请国内重要美术馆的馆长、策展人围绕“艺术夜生活”讨论美术馆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公共活动对美术馆角色转变、功能拓展所起到的作用。
说起开设“艺术夜生活”的原因,侯瀚如说,上海是个不夜城,但有特点的夜间文化活动不多,“我想把美术馆打造成一个具有创意的文化基地,来丰富上海的夜生活。”为此,整个活动邀请了上海艺术界、文化圈和普通公众共同参与,整整45场活动以实验性和探索性的方式在美术馆的空间展开,促使人们从白天的物质负担中脱身出来,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私密、精神与梦想的世界。
美术馆的可能性
策展人在介绍文字中提到,“这场‘展览’正演化成一个动态而复杂的生产、交流体系,已超越了常规的策展模式。这是毫不避讳的对‘个体’的宣扬——各自迥异的生活经历、艺术家特有的创作方法形成了各个艺术家的‘个体性’以及专门针对场地所做的特定计划和意识所形成的‘个体性’。”
应该说,《日以继夜》并非常规的专题展览,而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是具有不同个性的艺术家对上海这个特定文化背景的研究结晶,他们创造了新的视角来见证城市生活的转型。同时每位艺术家也都用自己的方式构建与背景的联系,这种新型关系为他们的作品带来更多的实验与原创式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社会生活延伸进了美术馆空间,而艺术家则基于美术馆将自己个人的思考和判断介入社会话题;最终艺术得以回归社会现实,并不断为艺术本身的存在提供现实土壤。
侯瀚如表示,展览中他最关注的,是外滩美术馆与周边发生的关系。建筑是对人的生活的一种定义,规定人的生活方式,发挥社会生活组织的作用。为此,他事先對外滩美术馆这个建筑与空间作了一些研究,发现这是中国最早的西方现代博物馆建筑。所以,他要求参展的艺术家尤其是外国艺术家,要有两三周在美术馆驻地创作,熟悉美术馆的建筑、空间和周围环境,并为此度身定制作品。而他所确定的参展作品,许多与博物馆、与记忆有关,强调作品与空间的关系,与周围居民、机构的关系。他期待经过这样的努力,外滩美术馆这个新机构会尽快地扎根于上海,成为具有原创性且独具特色的当代艺术机构。
“艺术,就是要摧毁话语权!”侯瀚如认为他所策划的展览,和正在举办的上海双年展有不谋而合之处:都想打破美术馆的围墙,打破现有的展览体制。今天,世界各地的那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学术责任感的美术馆正在积极摆脱“自治”的象牙塔的束缚,强调在内容策划上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在活动形式上对社会本身的介入。在开馆近半年的时间里,外滩美术馆同样也以展览、讲座、研讨会等各种形式表达着相同的姿态。
恰如侯瀚如所说的那样:“把我们变成真正的‘当代人’,就是‘日以继夜’努力的方向。而且,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美术馆可为之若干事’中最为重要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日以继夜,美术馆可为之若干事》也是外滩美术馆得以融入当代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当代的美术馆”的一次积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