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及现实环境出发,首先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目前分业监管体制的合理性。然后提出了以审慎监管为核心充分发挥央行统一监管职能的四条建议。
关键词:分业监管;宏观审慎;信息共享;创新工具;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7-0213-01
一、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合理性
我国采取“银、证、保三足鼎立”的监管模式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首先,这种监管模式是与经营模式相匹配的。我国目前金融机构虽然有一点混业经营的痕迹,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普遍,而且那些也不是如发达国家那样意义上的混业经营,所以实际上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仍处于分业经营。
其次,从成本收益角度来讲,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体制是有经济效率的。体制变迁是一种隐形的、巨大的支付代价。我国现在金融监管“三足鼎立”的分业格局是经过改革形成的,如果我们设想再将监管机构“三合一”,变革的成本过大,不利于制度推行,而且存在着分离与合并两次转变成本的巨大浪费。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一分业监管”的体制,如果转变为统一监管体制,必定会造成监管与经营的脱节。
再次,这种监管体制基本适应金融环境及监管目标的调整。我国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界限比较清晰,银行经营标准的银行产品,证券机构经营标准的证券产品。同时,金融监管目标也影响监管体制的选择。我国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是促进金融机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所以在这样的目标下我们选择了“分业经营”的经营模式,相应地必然要选择“分业监管”的监管体制。
二、在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下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是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环节。在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下,以宏观审慎监管填补金融监管体制真空,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宏观监管架构,是我国金融监管当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赋予中国人民银行更大的系统性风险监管职能,强化央行金融稳定功能
同美欧日等经济体不同,中国的金融体系以居民高储蓄率、国际收支双顺差和政府主导为基本特色。在实体经济强劲增长的环境下,它容易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总是与流动性过多、信贷超常增长等因素相关连。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一直以来承担着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职责,拥有金融监管的信息、经验、技术手段和人才等优势。因此,我国可以通过立法确立中国人民银行应承担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宏观审慎监管的职能,并赋予其广泛的监管权力,确保其宏观审慎监管的主体地位,使其在金融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防范系统性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2.搭建央行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平台
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框架属于分业监管体制,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分别由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负责监管。但美国次贷危机的突然爆发充分暴露了分业监管体制存在的缺陷,充分说明了严重落后于金融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步伐的分业监管体制有可能使金融市场丧失其融资基本功能,给实体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同时,近年来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现行的分業监管体制更形成了严重的挑战,“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不可避免存在漏洞。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央行和管理当局能及时识别、分析、评估和判断系统性不稳定因素,提高分析、把握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能力。这就需要加强央行、监管机构、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应当建立宏观审慎监管共享数据库,建立统一的、独立的、可自动生成统计指标和金融监管指标的金融信息系统,形成统一、集中、高效的金融信息来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创新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尽管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强调了宏观审慎在各方面的重要性,但具体的实施仍然离不开相关规则的制定和工具的研究开发。宏观审慎工具是应对金融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手段,相对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的政策和工具可以更有针对性。从理论上讲,这有助于克服直接的货币政策手段潜在的不利刺激和时间稠度问题,以防止资产价格泡沫。
结合宏观审慎监管的本质与目标,建议采取宏观审慎监管方式或工具如下:首先,要采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口径,定义广义杠杆率,将杠杆率、存款准备金与存款保险纳入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如果说资本充足率关注的是股本,那么,杠杆率、存款准备金同时着眼于资产方和负债方,存款保险进一步关注负债方。三管齐下有助于实现对网络效应与机构脆弱性融资的监管。其次,要限制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保障适度的货币流动性水平,避免期限错配等原因导致融资流动性与资产流动性过分紧张。同时,要限制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而不仅仅是限制净资产相对于总资产的规模。第三,要识别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资产,而不仅仅是高风险资产。如果仅仅采取微观审慎监管规则关注后者,就很难发现次贷危机中诸如回购协议的问题。回购协议类似于担保贷款,由于有担保,它通常被看作低风险资产,从而只需要较低资本要求。但实际上,它具有系统重要性,且菲常脆弱易变,同样需要高度关注。第四,要采取选择性工具调控资产价格引发的流动性螺旋,如改变贷款成数等。最后,要控制信贷违约互换之类的赌博型衍生产品。
4.拓展监管视野,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一国金融市场的波动容易导致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爆发危机,因此应加强国际监管合作,防止危机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为解决危机问题赢得宝贵的时间。
关键词:分业监管;宏观审慎;信息共享;创新工具;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7-0213-01
一、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合理性
我国采取“银、证、保三足鼎立”的监管模式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首先,这种监管模式是与经营模式相匹配的。我国目前金融机构虽然有一点混业经营的痕迹,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普遍,而且那些也不是如发达国家那样意义上的混业经营,所以实际上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仍处于分业经营。
其次,从成本收益角度来讲,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体制是有经济效率的。体制变迁是一种隐形的、巨大的支付代价。我国现在金融监管“三足鼎立”的分业格局是经过改革形成的,如果我们设想再将监管机构“三合一”,变革的成本过大,不利于制度推行,而且存在着分离与合并两次转变成本的巨大浪费。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一分业监管”的体制,如果转变为统一监管体制,必定会造成监管与经营的脱节。
再次,这种监管体制基本适应金融环境及监管目标的调整。我国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界限比较清晰,银行经营标准的银行产品,证券机构经营标准的证券产品。同时,金融监管目标也影响监管体制的选择。我国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是促进金融机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所以在这样的目标下我们选择了“分业经营”的经营模式,相应地必然要选择“分业监管”的监管体制。
二、在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下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是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环节。在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下,以宏观审慎监管填补金融监管体制真空,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宏观监管架构,是我国金融监管当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赋予中国人民银行更大的系统性风险监管职能,强化央行金融稳定功能
同美欧日等经济体不同,中国的金融体系以居民高储蓄率、国际收支双顺差和政府主导为基本特色。在实体经济强劲增长的环境下,它容易产生的系统性风险总是与流动性过多、信贷超常增长等因素相关连。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一直以来承担着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职责,拥有金融监管的信息、经验、技术手段和人才等优势。因此,我国可以通过立法确立中国人民银行应承担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宏观审慎监管的职能,并赋予其广泛的监管权力,确保其宏观审慎监管的主体地位,使其在金融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防范系统性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2.搭建央行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平台
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框架属于分业监管体制,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分别由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负责监管。但美国次贷危机的突然爆发充分暴露了分业监管体制存在的缺陷,充分说明了严重落后于金融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步伐的分业监管体制有可能使金融市场丧失其融资基本功能,给实体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同时,近年来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现行的分業监管体制更形成了严重的挑战,“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不可避免存在漏洞。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央行和管理当局能及时识别、分析、评估和判断系统性不稳定因素,提高分析、把握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能力。这就需要加强央行、监管机构、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应当建立宏观审慎监管共享数据库,建立统一的、独立的、可自动生成统计指标和金融监管指标的金融信息系统,形成统一、集中、高效的金融信息来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创新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
尽管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强调了宏观审慎在各方面的重要性,但具体的实施仍然离不开相关规则的制定和工具的研究开发。宏观审慎工具是应对金融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手段,相对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的政策和工具可以更有针对性。从理论上讲,这有助于克服直接的货币政策手段潜在的不利刺激和时间稠度问题,以防止资产价格泡沫。
结合宏观审慎监管的本质与目标,建议采取宏观审慎监管方式或工具如下:首先,要采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口径,定义广义杠杆率,将杠杆率、存款准备金与存款保险纳入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如果说资本充足率关注的是股本,那么,杠杆率、存款准备金同时着眼于资产方和负债方,存款保险进一步关注负债方。三管齐下有助于实现对网络效应与机构脆弱性融资的监管。其次,要限制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保障适度的货币流动性水平,避免期限错配等原因导致融资流动性与资产流动性过分紧张。同时,要限制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而不仅仅是限制净资产相对于总资产的规模。第三,要识别具有系统重要性的资产,而不仅仅是高风险资产。如果仅仅采取微观审慎监管规则关注后者,就很难发现次贷危机中诸如回购协议的问题。回购协议类似于担保贷款,由于有担保,它通常被看作低风险资产,从而只需要较低资本要求。但实际上,它具有系统重要性,且菲常脆弱易变,同样需要高度关注。第四,要采取选择性工具调控资产价格引发的流动性螺旋,如改变贷款成数等。最后,要控制信贷违约互换之类的赌博型衍生产品。
4.拓展监管视野,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一国金融市场的波动容易导致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爆发危机,因此应加强国际监管合作,防止危机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为解决危机问题赢得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