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今为止,我都清晰地记得踏进斯坦福时,吸到第一口空气的气味!”时隔4年,张晴回忆起那一刻仍历历在目。他当时兴奋得绕着巨大的校园跑了一圈,那种仿佛拥抱了另一个世界的酣畅淋漓,让他难以忘怀。
然而,你不会想到,在来斯坦福读MBA之前,张晴是有着11年经验的中国外交官。从与国家领导人同坐一架专机,到窝在狭小办公室里,带着三五名员工在心理咨询领域打拼,38岁的张晴只想说:“我的命运换跑道了!”
What matters most to you?(什么对你最重要?)
张晴的身板永远笔直,这得益于外交生涯的训练:精英、规矩、稳妥。他的人生本不该有意外:17岁上大学,24岁从北大国际关系专业硕士毕业,然后直接踏入令同龄人仰慕的外交部大门。在接下来的11年里,他曾常驻澳大利亚,也曾专注于中国和东南亚的区域合作。
“不同职业有不同规则,关键是你的内心喜欢哪种规则。外交部是个很不错的地方,适合别人,但不一定适合我。我最后选择了去闯荡。”张晴说。于是,已经升到副处级的他决定离开。这一年,他35岁。
35是个尴尬的数字,外交没法谋生,也超过了大多数招聘岗位的年龄上限,张晴必须回到学校重选赛道。
他,选择了斯坦福。
先问诸君一个问题:What matters most to you?(什么对你最重要?)
这问题有点儿哲学意味,可是所有的斯坦福MBA申请者都必须做出书面回答。成功申请者的回答也千奇百怪:从救助被恐怖主义和饥饿扼杀的乌干达儿童,到钻过虫洞寻找美丽新世界……
张晴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北京的冬日,他在麦当劳吃饭,随手将喝完的矿泉水瓶扔进垃圾桶。当他坐回到座位时,发现一个服务员拣出矿泉水瓶,送到餐厅外等着收瓶子的老奶奶手里。寒风中,老奶奶像收到宝贝一样接过塑料瓶,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微笑。这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原本感觉超级良好的“精英人生”是否真的有意义?
一名精英外交官开始重新思考人生,这很可能也打动了斯坦福。他成为斯坦福GSB(商学院)历史上录取的第一个中国外交官。
经历了两年学习之后,张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被录取,因为MBA is not only about business but about life(MBA不仅关系商业,更关乎人生)。
与怪咖为伍
我们可以相信,斯坦福以其特有的方式和标准,招募到一批牛 (qí) 人 (pā)。张晴的同学里,有人曾在非洲贫困地区挨家挨户卖卫生纸,有人在全球德州扑克职业赛上拿到冠军,也有人为美国宇航机构造出过火星车,各种怪咖会聚课堂。斯坦福毕业的女孩“天空路”曾在一篇文章中如此评价这些怪咖:“他们就像一团团炽烈的火,不断发出光和热,让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激动一把。”
顺便说一句,在这一届400多名学生中,只有10个中国人,张晴便是其中之一。然而,金融、财经、商业模型,这些难不倒来自商业世界的同学,但张晴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张晴坦言,在斯坦福的那两年压力非常大。他特别害怕自己像班上那些莫名其妙消失的同学一样,成为被斯坦福淘汰的5%。班里的一个美国女孩甚至压力大到差点得了抑郁症。
当时,他遇到过一件非常糟糕的事。一个讲授“谈判学”的老师留了作业,让大家在网上提交。张晴因为网络故障错过了提交时间,结果这个女教授直接给了他一个“Fail”(不及格)。
这样的成绩如同晴天霹雳。他一次次地找到老师“谈判”,说了很多客观理由,但老师严厉地说了一句话:“You should be proactive!”(你应该主动改变!)
这句话时至今日都敲打着性格里有些被动的张晴:不要找借口,你必须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
后来,张晴补交了一篇长达5000字的论文给老师,但始终不知道女教授给他的成绩是什么。直到2013年快毕业,张晴才松了一口气,那个成绩是“通过”。
北大7年,斯坦福2年,经历了两所中美顶尖学校,张晴感触斯坦福教给他最多的不是知识。日后,正是这些“心灵鸡汤”改造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毕业后坚定地选择了创业。
认清理智与情感
当下,张晴的身份是“心理口碑”创始人。他选择“心理”这个稍显冷门的领域创业,也和斯坦福那门鼎鼎大名的“神课”“Touchy Feely ”有关。
这门课程的正式名称是“Interpersonal Dynamics (人际关系情商课)”。基本形式是:十几个学生被关在同一个房间里度过7个小时,室内发生的一切必须严格保密。在房间里,无论谁开口说了什么,其他人都必须诚实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态度——“我不喜欢你看问题的方式”,“我觉得你很傲慢”……于是,愤怒、指责、争吵、委屈充斥着房间里的每个角落,让人无处可逃。
凡是上过课的人最后都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人是根据强烈的情感和直觉做出决定,而不是理智,所以沟通的过程中,应该先真诚地去了解问题背后的情感原因。一旦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磕绊,你就都可以会心一笑了。
心理学的训练令张晴受益匪浅。毕业后,他希望做一个倾听和倾诉的网站,后来逐渐调整为现在的“心理口碑”:一个链接咨客和心理咨询师的第三方网络平台,意图为普罗大众提供最便捷的心理咨询。
2014年10月26日,“心理口碑”正式上线,目前已有百余名心理咨询师加入,咨询量在逐步增加。咨客在接受完服务后,可以在网上给咨询师做出评价。看着很多咨客留下的真诚话语,张晴会由衷地感受到快乐。
要抵制住外部融资的诱惑,以及竞争对手的数据刺激,张晴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心理口碑”几乎没有任何融资,“因为现在还不需要”。
当然,张晴也遇到不少困难,但这个斯坦福毕业的创业新兵告诉自己不要紧张——要一步步按照自己的节奏向前发展。现在,他和团队正在开发一款基于微信端的新产品,朝着梦想的方向继续迈进。
然而,你不会想到,在来斯坦福读MBA之前,张晴是有着11年经验的中国外交官。从与国家领导人同坐一架专机,到窝在狭小办公室里,带着三五名员工在心理咨询领域打拼,38岁的张晴只想说:“我的命运换跑道了!”
What matters most to you?(什么对你最重要?)
张晴的身板永远笔直,这得益于外交生涯的训练:精英、规矩、稳妥。他的人生本不该有意外:17岁上大学,24岁从北大国际关系专业硕士毕业,然后直接踏入令同龄人仰慕的外交部大门。在接下来的11年里,他曾常驻澳大利亚,也曾专注于中国和东南亚的区域合作。
“不同职业有不同规则,关键是你的内心喜欢哪种规则。外交部是个很不错的地方,适合别人,但不一定适合我。我最后选择了去闯荡。”张晴说。于是,已经升到副处级的他决定离开。这一年,他35岁。
35是个尴尬的数字,外交没法谋生,也超过了大多数招聘岗位的年龄上限,张晴必须回到学校重选赛道。
他,选择了斯坦福。
先问诸君一个问题:What matters most to you?(什么对你最重要?)
这问题有点儿哲学意味,可是所有的斯坦福MBA申请者都必须做出书面回答。成功申请者的回答也千奇百怪:从救助被恐怖主义和饥饿扼杀的乌干达儿童,到钻过虫洞寻找美丽新世界……
张晴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北京的冬日,他在麦当劳吃饭,随手将喝完的矿泉水瓶扔进垃圾桶。当他坐回到座位时,发现一个服务员拣出矿泉水瓶,送到餐厅外等着收瓶子的老奶奶手里。寒风中,老奶奶像收到宝贝一样接过塑料瓶,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微笑。这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原本感觉超级良好的“精英人生”是否真的有意义?
一名精英外交官开始重新思考人生,这很可能也打动了斯坦福。他成为斯坦福GSB(商学院)历史上录取的第一个中国外交官。
经历了两年学习之后,张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被录取,因为MBA is not only about business but about life(MBA不仅关系商业,更关乎人生)。
与怪咖为伍
我们可以相信,斯坦福以其特有的方式和标准,招募到一批牛 (qí) 人 (pā)。张晴的同学里,有人曾在非洲贫困地区挨家挨户卖卫生纸,有人在全球德州扑克职业赛上拿到冠军,也有人为美国宇航机构造出过火星车,各种怪咖会聚课堂。斯坦福毕业的女孩“天空路”曾在一篇文章中如此评价这些怪咖:“他们就像一团团炽烈的火,不断发出光和热,让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激动一把。”
顺便说一句,在这一届400多名学生中,只有10个中国人,张晴便是其中之一。然而,金融、财经、商业模型,这些难不倒来自商业世界的同学,但张晴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张晴坦言,在斯坦福的那两年压力非常大。他特别害怕自己像班上那些莫名其妙消失的同学一样,成为被斯坦福淘汰的5%。班里的一个美国女孩甚至压力大到差点得了抑郁症。
当时,他遇到过一件非常糟糕的事。一个讲授“谈判学”的老师留了作业,让大家在网上提交。张晴因为网络故障错过了提交时间,结果这个女教授直接给了他一个“Fail”(不及格)。
这样的成绩如同晴天霹雳。他一次次地找到老师“谈判”,说了很多客观理由,但老师严厉地说了一句话:“You should be proactive!”(你应该主动改变!)
这句话时至今日都敲打着性格里有些被动的张晴:不要找借口,你必须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
后来,张晴补交了一篇长达5000字的论文给老师,但始终不知道女教授给他的成绩是什么。直到2013年快毕业,张晴才松了一口气,那个成绩是“通过”。
北大7年,斯坦福2年,经历了两所中美顶尖学校,张晴感触斯坦福教给他最多的不是知识。日后,正是这些“心灵鸡汤”改造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毕业后坚定地选择了创业。
认清理智与情感
当下,张晴的身份是“心理口碑”创始人。他选择“心理”这个稍显冷门的领域创业,也和斯坦福那门鼎鼎大名的“神课”“Touchy Feely ”有关。
这门课程的正式名称是“Interpersonal Dynamics (人际关系情商课)”。基本形式是:十几个学生被关在同一个房间里度过7个小时,室内发生的一切必须严格保密。在房间里,无论谁开口说了什么,其他人都必须诚实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态度——“我不喜欢你看问题的方式”,“我觉得你很傲慢”……于是,愤怒、指责、争吵、委屈充斥着房间里的每个角落,让人无处可逃。
凡是上过课的人最后都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人是根据强烈的情感和直觉做出决定,而不是理智,所以沟通的过程中,应该先真诚地去了解问题背后的情感原因。一旦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磕绊,你就都可以会心一笑了。
心理学的训练令张晴受益匪浅。毕业后,他希望做一个倾听和倾诉的网站,后来逐渐调整为现在的“心理口碑”:一个链接咨客和心理咨询师的第三方网络平台,意图为普罗大众提供最便捷的心理咨询。
2014年10月26日,“心理口碑”正式上线,目前已有百余名心理咨询师加入,咨询量在逐步增加。咨客在接受完服务后,可以在网上给咨询师做出评价。看着很多咨客留下的真诚话语,张晴会由衷地感受到快乐。
要抵制住外部融资的诱惑,以及竞争对手的数据刺激,张晴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心理口碑”几乎没有任何融资,“因为现在还不需要”。
当然,张晴也遇到不少困难,但这个斯坦福毕业的创业新兵告诉自己不要紧张——要一步步按照自己的节奏向前发展。现在,他和团队正在开发一款基于微信端的新产品,朝着梦想的方向继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