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课堂提问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pz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之一。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讽。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等,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有利于教师更为科学有效的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作到课堂高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师生关系,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师生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形成师生间各抒己见、自由争论、畅所欲言的活动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形成浓厚的“问题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方面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充分估计到学生会怎样思考、怎样提问、怎样回答。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作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避免轻率否定,不做简单结论;禁止粗暴武断,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条件,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探求真理。教师还可以转换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欢迎和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整个课堂教学应优化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采用多种方式的课堂提问
  
  长期以来,课堂提问的基本过程可以总结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提问学生再回答”这种单一模式,学生养成了被动思考和回答的习惯,有些学生甚至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或害怕教师提问。学生的提问意识、主动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升高反而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提出的寻求信息的问题越来越少,他们通常期待着回答问题,而不是主动提问。因此,在实施“师——生”课堂提问的模式的同时,教师也应留出应有的空间,实施“生——师”、“生———生”的提问模式,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这样。问题来源于学生,又通过学生解决,真正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要比教师提问达到教参所规定的结论更有意义,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过程其实就包含了对新旧知识的选择、分析、判断和创造引而学生提问则使学生成为问题的真正拥有者,成为课堂学习信息的直接提供者,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课堂。同时,学生的提问可以使学生从自己的内心体验出发,从中获得发现的惊帝与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以及创造的快乐。
  三、同样的期待、同样的难度、同样得数量面向全体学生提问一些学者认识到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提问少数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所以建议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而在具体建议中却提出针对不同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其实这仍然反映了提问的不同面向和不同期待。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仅是指对所有的学生提问同样数量的问题,而且也包括以同样的期待、同样的难度来提问问题,这是因为当教师对某些学生降低提问要求时。就主动的对全体同学降低了要求。对某些学生降低提出要求可能是因材施教,可有时却未能达到目的,因为这些学生可能会因为意识到教师对自己提出了容易的问题而进一步确认自己的不良处境,从而更为消极性对待自己和学习。同时其他同学则因为已经知道该问题的答案而不再做进一步的思考/毕竟,难度稍高于学生现有本平的问题更有价值。因此,教师提问时要坚持以同样的期待、同样的难度、同样的数量来面对所有的学生。尽管这在开始耐会比较难,因为某些学生可能的确回答不出,但只有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确认他们都能回答出问题,才能最好地引出学生最高的可能表现,促进学生的最好发展。
  四、适当引导学生回答适当引导不是简单的提示,而是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启发,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寻找答题思路。比如:原意不变,改变问题的措辞;缩小提问的范围等。课堂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有相当的难度。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其他文献
《石钟山记》中记述了苏轼父子考察石钟山的情景:  至奠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  月夜绝壁之下,湖水之上,阴森恐怖,使人“心动”“大恐”。读者顿生困惑:苏东坡何以夜入险境?这岂不有悖常情?其实;苏轼父子夜探石钟山,似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中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形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发展。  自主学习就是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自学。多年来,我们的班级授课制一直是老师主讲,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即使是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也只能是沿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去回答,学生的
期刊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各方面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其意义就显得尤为深远。我认为,要彻底改变环境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局面,要彻底治疗“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难提高”的语文顽疾,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最好的方法就是在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也是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不论是读写还是听说,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语文教学的成败,我觉得更取决于一个学生情商的高低。所以为学生搭起情感交流的舞台,才能使他们像新课表所提倡的那样,主动与教材、教师、同学、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构建,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效果。    一、搭起学生与文本情感交流的舞台。    (一)“听”中感梧文本,如教学《春》时,
期刊
我国古典诗歌诰如烟海,抒发思乡之情是其中一个永远的主题。“对写法”是指明明自己思念故乡,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李白《菩萨蛮》一词的主题可理解为游于思乡。“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是眼前景,“螟色人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是触景生情,设想自己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那么,这楼头的眺望者是因何而发愁呢?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语文课程的特点做出了新的规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体现在重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能力的训练。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等。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在
期刊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落后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语文新课标也强调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建设开发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而传统的教学观念恰恰压抑了学生创造品质的发展。我们教育者要及时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应以学生的
期刊
语文课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理想的创新形式的语文教学应该飞扬着激情,燃烧着思想,闪烁青春,充盈着情思。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敢想、敢为的创新勇气,不怕挫折的创新意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深刻的感知能里,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似及创造性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的创造能力呢?    一、课堂教学横式的建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常言说,教有法而无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仍然不能令人满意。著名的特级教师、有“北魏南钱”之称的钱梦龙老师就批评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确实是这样,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
期刊
如同临阵的士兵秣马厉兵一样,初三学生在复习中往往注重知识的积累,惟恐有所疏漏;初三教师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的系统、梳理,然后灌输,殊不知,提高本领比磨刀霍霍更重要。所以在复习中师生合作,学会探究,共同总结规律,形成理论,进而转化成能力,才能事半功倍,从容应对中考。下面是我在执教冀版语文第二册现代文复习课的课堂设计与反思。  我认为,语言的积累是初中三年一以贯之的任务。大而言之,文学素养的提高,语感的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