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一种叫黄姜的中药在市场上价格节节攀高,全国很多地方试图通过“规模种植”扩大经济效益。陕西省山阳县高坝镇就是当时的跟风者之一。2004年,黄姜价格一路跳水,面对滞后的市场信息,农民究竟应该怎样保证自己的利益?
高坝镇位于陕西省山阳县东南部,2003年,县政府开始引导农户种植当时在市场上俏销的黄姜。很快,全县种植面积达到了20万亩,仅高坝镇种植面积便达1万亩以上。2004年,高坝镇的黄姜喜获丰收,然而谈起寄托了他们致富梦想的黄姜,高坝的种植户却无论无何也高兴不起来。
热热闹闹种黄姜
陕西山阳县属于国家重点扶贫县。“我们做梦都想寻条致富路走。”当地普通农户于朝辉的想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此,他和乡亲们曾经做过很多尝试,“养过鸡,种过果树,但都没赚到钱。”2003年,机会似乎来了,山阳县政府根据“以药兴县”方针,倡导大家种植黄姜。
于朝辉看了贴在村里的倡导书以后,脑子马上就活络起来,寻思着这也许是条好路子。但前几次种植养殖失败的教训让他不敢轻举妄动。“我和村里几个人跑到湖北的陨西县,去考察。”他们得到的信息是:“黄姜种植管理方便,市场价格每斤1.3元左右。”这个信息被他们带回高坝后,乡亲们迅速打消了疑虑。
于朝辉家有2亩4分地,全种上了黄姜,前前后后共投入2520元用于买种苗、化肥和农具。按照当地政府的倡导和规划,高坝镇人均耕地不足0.8亩,但黄姜种植率高达80%。多年的贫穷让老百姓对致富的机会格外渴求,同时也让他们对自己地里种植的黄姜寄予了更多的希望。“很多人家跟我一样,连口粮都没种,都想着来年有个好收入。”
高坝黄姜喜获丰收
于朝辉为地里的黄姜花费了不少心机。他特地买来了一些有关黄姜种植的书报,“现在做什么都要讲科学。”这个有高中文化的农民比其他人多了个心眼,浇水、施肥、锄草、打药、搭架,一样一样,严格“照本宣科”。他的付出也没有白费,2004年秋天,2.4亩地共产黄姜12000斤。按照前一年的行情,他的黄姜可以给他带来超过15000块钱的收入。
事实上,整个山阳的黄姜都跟之前当地政府预料的那样,全面丰收,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高坝镇的黄姜销售收入将超过1亿元。
山阳县政府对这次黄姜的规模种植也很重视,不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进行宣传,还特地办了一个加工黄姜的化工厂。
“家家户户都在谈论黄姜,盼着政府或者那些黄姜贩子早点过来。”丰收的喜悦弥漫着这个贫困县的所有农村。“我们还联合了村子里其他人,在有人上门收购的时候不要相互压价。”于朝辉回忆着当时村里像过年一样的情景。
遭遇市场无情打击
黄姜收购贩子终于在2004年的冬天才姗姗来到。起初于朝辉和乡亲们对每斤0.5元的收购价格不屑一顾。但一批批贩子开出的都是这个价格并且好像有继续下降的趋势时,有人坐不住了,开始以每斤0.4元的价格甩卖手里的黄姜。
“我还是不相信,又去了一趟湖北。”于朝辉和很多人一样不能接受这个事实。“那里也好不了多少,价格稍微高点,但除去运费,也差不多了。”
从2004年秋到2005年的春天,山西市场上的黄姜价格一路跳水。“最低的时候每斤只有0.15元,另外还得去除30%的杂质。”于朝辉到现在都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他把黄姜堆在家里,一直观望到2005年初,但市场行情丝毫没有好转,甚至“想卖都没人要了”。
于朝辉曾把最后一丝希望寄托在县里创办的黄姜加工厂上。然而由于全县黄姜外销受阻,种植户们纷纷把种植的黄姜送往县办的加工厂,早已超出了这个县办小厂的承受能力。该厂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他们也想把农户手中的黄姜全部收购,但是作为一个县办企业,资金上确实存在困难。“要想把全县的20多万亩黄姜都放在这一个小厂来消化,肯定是不现实的。”在敞开收购了一个多月之后,县加工厂再也没有能力购进农户手中的黄姜了。
农民离市场有多远?
由于黄姜在2003年的市场上价格节节攀高,全国很多地方跟山阳一样试图通过“规模种植”扩大经济效益。大量黄姜涌入市场,导致2004年黄姜价格一蹶不振。
多年在山阳县农村行走的农民经纪人曾海峰认为,于朝辉他们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他感叹道:“太没有市场意识了。”他指的不仅是于朝辉和他的乡亲,还有山阳当地政府做出的这个决策。
山西省农业局技术站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对记者说,眼下大多数农民跟信息隔着几道“坎”,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相对单一,当信息到达农民手中的时候,往往已经落后于市场的脚步。山阳县做发展黄姜种植产业的决定本身参照的就是这种已经滞后了的市场信息,其结果可想而知。
“农民要想跟上市场的节奏,就必须建立起信息平台与传播途径,这其中,农民经纪人、农业大户等介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的作用不可忽视,各级政府在选择发展项目的时候,不妨听取一下他们的意见。”这位工作人员如是说。
“最好的办法是先有订单,然后再根据订单种植。”一直做农产品生意的曾海峰认为订单农业是信息传导滞后状态下规避风险的好办法。“可以发挥县办加工厂的作用,按照生产能力向农民下订单,以此来调整种植的数量。”
高坝镇位于陕西省山阳县东南部,2003年,县政府开始引导农户种植当时在市场上俏销的黄姜。很快,全县种植面积达到了20万亩,仅高坝镇种植面积便达1万亩以上。2004年,高坝镇的黄姜喜获丰收,然而谈起寄托了他们致富梦想的黄姜,高坝的种植户却无论无何也高兴不起来。
热热闹闹种黄姜
陕西山阳县属于国家重点扶贫县。“我们做梦都想寻条致富路走。”当地普通农户于朝辉的想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此,他和乡亲们曾经做过很多尝试,“养过鸡,种过果树,但都没赚到钱。”2003年,机会似乎来了,山阳县政府根据“以药兴县”方针,倡导大家种植黄姜。
于朝辉看了贴在村里的倡导书以后,脑子马上就活络起来,寻思着这也许是条好路子。但前几次种植养殖失败的教训让他不敢轻举妄动。“我和村里几个人跑到湖北的陨西县,去考察。”他们得到的信息是:“黄姜种植管理方便,市场价格每斤1.3元左右。”这个信息被他们带回高坝后,乡亲们迅速打消了疑虑。
于朝辉家有2亩4分地,全种上了黄姜,前前后后共投入2520元用于买种苗、化肥和农具。按照当地政府的倡导和规划,高坝镇人均耕地不足0.8亩,但黄姜种植率高达80%。多年的贫穷让老百姓对致富的机会格外渴求,同时也让他们对自己地里种植的黄姜寄予了更多的希望。“很多人家跟我一样,连口粮都没种,都想着来年有个好收入。”
高坝黄姜喜获丰收
于朝辉为地里的黄姜花费了不少心机。他特地买来了一些有关黄姜种植的书报,“现在做什么都要讲科学。”这个有高中文化的农民比其他人多了个心眼,浇水、施肥、锄草、打药、搭架,一样一样,严格“照本宣科”。他的付出也没有白费,2004年秋天,2.4亩地共产黄姜12000斤。按照前一年的行情,他的黄姜可以给他带来超过15000块钱的收入。
事实上,整个山阳的黄姜都跟之前当地政府预料的那样,全面丰收,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高坝镇的黄姜销售收入将超过1亿元。
山阳县政府对这次黄姜的规模种植也很重视,不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进行宣传,还特地办了一个加工黄姜的化工厂。
“家家户户都在谈论黄姜,盼着政府或者那些黄姜贩子早点过来。”丰收的喜悦弥漫着这个贫困县的所有农村。“我们还联合了村子里其他人,在有人上门收购的时候不要相互压价。”于朝辉回忆着当时村里像过年一样的情景。
遭遇市场无情打击
黄姜收购贩子终于在2004年的冬天才姗姗来到。起初于朝辉和乡亲们对每斤0.5元的收购价格不屑一顾。但一批批贩子开出的都是这个价格并且好像有继续下降的趋势时,有人坐不住了,开始以每斤0.4元的价格甩卖手里的黄姜。
“我还是不相信,又去了一趟湖北。”于朝辉和很多人一样不能接受这个事实。“那里也好不了多少,价格稍微高点,但除去运费,也差不多了。”
从2004年秋到2005年的春天,山西市场上的黄姜价格一路跳水。“最低的时候每斤只有0.15元,另外还得去除30%的杂质。”于朝辉到现在都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他把黄姜堆在家里,一直观望到2005年初,但市场行情丝毫没有好转,甚至“想卖都没人要了”。
于朝辉曾把最后一丝希望寄托在县里创办的黄姜加工厂上。然而由于全县黄姜外销受阻,种植户们纷纷把种植的黄姜送往县办的加工厂,早已超出了这个县办小厂的承受能力。该厂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他们也想把农户手中的黄姜全部收购,但是作为一个县办企业,资金上确实存在困难。“要想把全县的20多万亩黄姜都放在这一个小厂来消化,肯定是不现实的。”在敞开收购了一个多月之后,县加工厂再也没有能力购进农户手中的黄姜了。
农民离市场有多远?
由于黄姜在2003年的市场上价格节节攀高,全国很多地方跟山阳一样试图通过“规模种植”扩大经济效益。大量黄姜涌入市场,导致2004年黄姜价格一蹶不振。
多年在山阳县农村行走的农民经纪人曾海峰认为,于朝辉他们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他感叹道:“太没有市场意识了。”他指的不仅是于朝辉和他的乡亲,还有山阳当地政府做出的这个决策。
山西省农业局技术站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对记者说,眼下大多数农民跟信息隔着几道“坎”,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相对单一,当信息到达农民手中的时候,往往已经落后于市场的脚步。山阳县做发展黄姜种植产业的决定本身参照的就是这种已经滞后了的市场信息,其结果可想而知。
“农民要想跟上市场的节奏,就必须建立起信息平台与传播途径,这其中,农民经纪人、农业大户等介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层的作用不可忽视,各级政府在选择发展项目的时候,不妨听取一下他们的意见。”这位工作人员如是说。
“最好的办法是先有订单,然后再根据订单种植。”一直做农产品生意的曾海峰认为订单农业是信息传导滞后状态下规避风险的好办法。“可以发挥县办加工厂的作用,按照生产能力向农民下订单,以此来调整种植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