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什么时候,课本上鲁迅的文章就越来越多了,很多我也喜欢,并不觉得生涩,诸如《孔乙己》《祝福》《故乡》,当然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惯了的鲁迅文章,自然而然就会以此为正宗,看谁都觉得不对劲。有一天在学校门口买到了盗版的鲁迅作品选,这是我最早的“藏书”之一,字体特别小不说,满页的错别字。盗版书的好处在于可以训练阅读能力,这和破车更能锻炼驾驶能力同理。这书跟了我很长时间,一直舍不得丢掉,后来并没有特意去买鲁迅的书,仅有的两三个小册子是文革中出的,花几块钱买过来,就当是收藏。读完了盗版书里所有的鲁迅文章,不管是杂文、小说还是散文,其中并没有收录书信或者日记——不喜欢看那样大部头的《鲁迅全集》,好像有些欣赏动物标本的味道,这样把某个人供起来,正是鲁迅自己一贯反对的。
鲁迅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看了之后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冷嘲和抨击,写文章总想着“匕首和投枪”,说话也很不给人留面子,得罪了好些位朋友,直到有一天,别人明摆着告诉我,你说话太刻薄了,这才意识到原来尖刻也是种毛病。再后来发现鲁迅还有搞笑的一面——没有哪位大家的文章会比鲁迅的更搞笑,比如他的“今天天气哈哈哈”,实在是世故至极。胡适从周作人那里听到过一个有关鲁迅祖父周介孚的故事:一位朋友欠了周介孚的钱,到死也没有还,有一天周介孚梦到这位朋友穿着毛皮大衣说是来还钱,从此以后他每逢吃肉就会疑心是这个朋友还账来了——这样的故事实在让人喷饭,胡适评价说豫才的诙谐很像他的祖父。
鲁迅少年时多变故,这一点对他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也造就了他异样的性格,在一贯推崇厚道为人的中国社会当中,敢于像鲁迅一样批判世事不遗余力的人实在少见,而且其深刻之程度无人能比,每次读到鲁迅关于讽刺当时报刊上种种“八卦”新闻的时候就觉得痛快——虽然几十年过去了,报刊上登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一点也不见少,这也可见鲁迅预见的正确了。大学之后很少读文学类的书,每次想到现代文学——也就是我从事的专业,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尤其是在做周作人研究的时候更是如此,周氏兄弟其实是互补的,鲁迅的尖刻和周作人的平和差不多可以看作一个人的两面,而两兄弟写作时最大的共同点就在于好作反语。如果能深刻地理解他们文章里真实的含义,恐怕就没有读不懂的文学作品了。现代文学专业从前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做研究必从鲁迅始,撇开其他的因素不说,这样的规矩确实是很对的,作为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鲁迅确实树立了一个人格高峰,而之后受他影响的知识分子着实不少,我所服膺的却是鲁迅对人生的观察,这样透彻通明,也许只有绍兴师爷式的人物才能做到吧,而我对绍兴师爷是很景仰的,何况其中还有汪辉祖这样的大家。
中文系的老教授们无一不把《野草》作为鲁迅创作的最高峰,我喜欢的还是他的《故事新编》,随便掂出一篇来,都是让人回味无穷的精品,今天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有什么过时,想想那些令人捧腹的名字,诸如“华山小穷奇”之类的,当做网名,也很不错的。提倡幽默的林语堂我并不喜欢,因为他讲的太虚,鲁迅的幽默比林语堂好多了。
赏 析
在鲁迅逝世七十周年的日子里,作者以“这年头谁还读鲁迅”为标题,运用了双关的修辞:若理解为反问句,是表达很少有人读鲁迅的书了,这很遗憾,若理解为疑问句,是强调哪些人在读鲁迅的书,这很值得庆幸。作者重在告诉人们:鲁迅的著述是颇丰的,鲁迅留给了后人太多的精神财富,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人格高峰,我们应该继续读鲁迅的文章。作者从自己的切身角度切入,强调出自己受到鲁迅潜移默化的影响,敢于批评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使认识更深刻。同时,作者还向人们介绍了鲁迅性格中幽默、搞笑的一面,让我们对鲁迅有了更多的了解。(庞振军)
鲁迅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看了之后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冷嘲和抨击,写文章总想着“匕首和投枪”,说话也很不给人留面子,得罪了好些位朋友,直到有一天,别人明摆着告诉我,你说话太刻薄了,这才意识到原来尖刻也是种毛病。再后来发现鲁迅还有搞笑的一面——没有哪位大家的文章会比鲁迅的更搞笑,比如他的“今天天气哈哈哈”,实在是世故至极。胡适从周作人那里听到过一个有关鲁迅祖父周介孚的故事:一位朋友欠了周介孚的钱,到死也没有还,有一天周介孚梦到这位朋友穿着毛皮大衣说是来还钱,从此以后他每逢吃肉就会疑心是这个朋友还账来了——这样的故事实在让人喷饭,胡适评价说豫才的诙谐很像他的祖父。
鲁迅少年时多变故,这一点对他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也造就了他异样的性格,在一贯推崇厚道为人的中国社会当中,敢于像鲁迅一样批判世事不遗余力的人实在少见,而且其深刻之程度无人能比,每次读到鲁迅关于讽刺当时报刊上种种“八卦”新闻的时候就觉得痛快——虽然几十年过去了,报刊上登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一点也不见少,这也可见鲁迅预见的正确了。大学之后很少读文学类的书,每次想到现代文学——也就是我从事的专业,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尤其是在做周作人研究的时候更是如此,周氏兄弟其实是互补的,鲁迅的尖刻和周作人的平和差不多可以看作一个人的两面,而两兄弟写作时最大的共同点就在于好作反语。如果能深刻地理解他们文章里真实的含义,恐怕就没有读不懂的文学作品了。现代文学专业从前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做研究必从鲁迅始,撇开其他的因素不说,这样的规矩确实是很对的,作为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鲁迅确实树立了一个人格高峰,而之后受他影响的知识分子着实不少,我所服膺的却是鲁迅对人生的观察,这样透彻通明,也许只有绍兴师爷式的人物才能做到吧,而我对绍兴师爷是很景仰的,何况其中还有汪辉祖这样的大家。
中文系的老教授们无一不把《野草》作为鲁迅创作的最高峰,我喜欢的还是他的《故事新编》,随便掂出一篇来,都是让人回味无穷的精品,今天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有什么过时,想想那些令人捧腹的名字,诸如“华山小穷奇”之类的,当做网名,也很不错的。提倡幽默的林语堂我并不喜欢,因为他讲的太虚,鲁迅的幽默比林语堂好多了。
赏 析
在鲁迅逝世七十周年的日子里,作者以“这年头谁还读鲁迅”为标题,运用了双关的修辞:若理解为反问句,是表达很少有人读鲁迅的书了,这很遗憾,若理解为疑问句,是强调哪些人在读鲁迅的书,这很值得庆幸。作者重在告诉人们:鲁迅的著述是颇丰的,鲁迅留给了后人太多的精神财富,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人格高峰,我们应该继续读鲁迅的文章。作者从自己的切身角度切入,强调出自己受到鲁迅潜移默化的影响,敢于批评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使认识更深刻。同时,作者还向人们介绍了鲁迅性格中幽默、搞笑的一面,让我们对鲁迅有了更多的了解。(庞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