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口中山路老街骑楼,这里是许多老字号聚集的地方。
浓重的商业气息,代理业、百货业和餐饮业的发展,催生了海口老街的一个个品牌商号。尽管岁月逐年遮盖了它们往日的容颜,尽管它们渐渐被遗忘和不为年轻人所熟悉,但是,它们毕竟是那个年代的见证者,更是这个城市的一段历史记忆。
当64岁的符文秋站在修缮完成的水巷口10栋骑楼前,望向最靠内的那间三层骑楼时,儿时的回忆又猛然溢了出来。那间骑楼的门楣上雕刻着南富二字。这间名为“南富”的店铺,在解放前属于符文秋的父亲———从事办庄的文昌商人符宛中。
“这一带那时候可热闹了,一排过去全都是做生意的商铺。”虽然当时符文秋年纪尚幼,对于家族老字号的记忆几乎是空白,但即使时隔将近半个世纪,这一带商铺林立的繁华景象却依然深刻在她的脑海中。
负责修复骑楼的海旅集团总工程师刘涛介绍,在对水巷口10栋骑楼修复的时候,他们在骑楼的门楣上发现了6家老字号,南富、泰和丰、旭记都在其中。刘涛的另一个身份,是海口骑楼老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研究会在骑楼老街中,已经挖掘出了不少老字号。然而,让刘涛烦恼的是,除了旭记、裕大等几家著名的商号外,其他大部分商号的资料都无从得知。
而关于这些老商铺的材料,早在七八年前就开始对海口城市历史进行研究的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张兴吉也只能从一些零碎的历史材料中拼凑出来。在张兴吉看来,海口的商铺资料保存不全,其中一个原因与其规模不大,经营时间不长有关。店铺负责人更迭太快,加上政权的动荡,海口很多商铺倒闭十分频繁。因此,想挖掘这些商铺的故事并非易事。
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对这些商铺零碎的记载中,一探海口当年商业的繁荣景象。而这些涉及诸多行业、数量繁多的老字号,也是昔日海口商业最好的见证者。
九八行:
海南土特产从这里销往外地
海南地处热带,物产丰富。海口市是海南岛水陆交通的枢纽,岛内土特产集散、贸易在此,因而九八行(土特产代理业)十分发达。各县商贩收购土特产运来海口,委托九八行代销,九八行从中得利———卖100元的货,代理商获2元,货主获98元。九八行就是因这种分配方式而得名。
清末民初,九八行著名的商号当属“安记”和“旭记”。此外,还有缺少资金的数家土产办庄如“齐记庄”、“和记庄”等。
“安记”的创始人梁建绩祖居水巷口路。他早年丧父,因其叔叔膝下无子,便将他过继抚养。梁建绩的叔叔经营咸鱼店、小兑换点等小商铺,其过世后,留给了梁建绩一笔不多的遗产。
但极具商业头脑的梁建绩却凭借着这笔小资金开创自己的事业,在他的中年时期便成为当时海口有名的富商。
梁建绩的创业之路从当“水客”开始———带水产品前往香港销售,再从香港买回日用品销售。在挖得第一桶金后,他便在中山路开设了自己的九八行———“安记”。
“旭记”创始人云旭如是琼山县府城镇甘蔗园人。年轻时的云旭如靠当小商贩起家,开设了“旭记”。云旭如中年早逝,所幸其后人云昌漠善于经营,除继承云旭如所经营的赤糖、槟榔、瓜子等土特产出口外,还大量进口“洋纱”进行销售。此后,云家的产业不断扩张:在热闹的博爱北路开设经营布匹的“嘉华号”,在水巷口开设专营汇兑的“尚亦庄”、专营代理业的“同懋号”。这几家不同行业的商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资金雄厚,盈利丰盛。
抗战胜利后,运往海口的各县土特产日益增多,许多小型的代理行不断涌现。这些代理行多由各县农户、商贩组成。当时对代理行一般都称“行家”,以其代理的主要土特产,分为“赤糖行家”、“槟榔行家”、“生猪行家”等。在这些小型的代理行中,当时较著名的有“万兴和”、“合丰行”、“祖安号”等商铺。与此同时,包括“南华行”、“南生庄”等在内的新的土特产运销商也纷纷设立。这些商家争相购买土特产,将它们源源不断地销往广州、香港、上海、天津等地。
百货业:
巨大需求量催生大量商铺
解放前,几百万岛民对日用品的巨大需求量催生了海口繁华的百货业。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中山路、博爱路,聚集了一大批百货店铺。这些从事百货业的商铺,大体上分批发、零售两种。
据史料记载,较早期从事百货批发的商号有位于中山路的“瑞隆号”。后来的“赖发盛”和“荣生号”则逐渐成为百货业批发商的龙头。但这两家的好景却并不长久。前者的第二代因嫡、庶之间的不和而倒闭;后者则因经营上后继无人而最终没落。
由于从事百货批发的商号数量很大,因此一场拉拢各县批发商和“互挖墙脚”争抢管理人才的激烈战争在各商号之间打响。
而提起当时著名的百货零售商,当属“精华公司”、“远东公司”。
1919年开业的“精华公司”位于当时海口市比较繁华的城内街,即如今的博爱北路。公司有六个股东,都是当时嘉积镇上以经营布匹、百货业为主的商号。其中著名的富商、大亚旅店后来的经营者王先树也是股东之一。
在“精华公司”开业前,市面上较有规模的是位于中山路上的“中兴商店”。在当时尚未时兴明码标价的背景下,这家商店因奉行“不二价”而深受消费者信赖。开业后,“精华公司”也效仿“中兴商店”的做法,加之其店面位置理想,店铺陈设华丽大方,店员服务态度极好,而且股东们个个都是商界极有管理经验的人,很快,“精华公司”便将“中兴商店”比了下去。
曾在“精华公司”工作过的陈南洲回忆道:“岛外来客、岛内人民,凡是到过海口的,对精华公司都留个好印象。”
眼见同乡业者在海口开设“精华公司”取得巨大成功,嘉积商人马元山、柯德三等人筹集四万光洋,在博爱北路上买下了一间少有的大铺宇,成立“远东公司”,希望能在海口百货业中分得一杯羹。
“远东公司”经营的商品品种与“精华公司”大体相同,而铺宇又正好是斜对面,两家公司间由于竞争难免勾心斗角。最开始,“远东公司”并不比“精华公司”逊色,但随着南洋和本岛经济的不景气,人们的购买力下降,“远东公司”没能像“精华公司”一样熬过难关而最终倒闭,铺宇也转卖给了富商王先树。在这间铺宇中,王先树成立了后来成为海口姑娘少奶奶们心中“时尚风向标”的“裕大公司”。
饮食业:
全天供应尽显“人间烟火”
若问起海口美食,老海口中的饕餮之徒们必会向你推荐博爱路、新华南、新华北等老街的很多食店或小吃摊点:博爱南的老字号牛腩店、博爱北的牛腩火锅、新华南的清补凉……闲逛于老街中,从早到晚,你总能为你的舌尖寻到诱人美味。
美食的荟萃,在上世纪初的博爱路、新华北、新华南一带,是另一番更为极致的“人间烟火”。由于客商云集,在这一带,早、午、晚都有品种丰富的中茶和西茶供应,各种粉面类小摊、粥摊、甜品小食等也是一应俱全。
在20世纪前后,博爱路一带已经有“金华号”、“金海号”等较为有名的茶楼酒馆。抗战前的海口市,大小酒楼、中西茶点多达上百家。
大规模的酒楼多设在如今的新华北、新华南一带。“琼南酒楼”、“中国酒家”、“长安酒家”等都是具有一次承领上百席酒席能力的大酒家。这些酒家大都楼高几层,装潢华贵,服务周到。而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经营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琼南酒楼”。
“琼南酒楼”的主办人覃启杰,人称“琼南四爹”。他不但经营方法高超,烹调技术更是十分精湛。“琼南酒楼”出品的“琼南大包”、“琼南伊面”等都是令人赞叹的绝佳美味。新中国成立后,“琼南酒楼”几经改名,最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更名为“海口饭店”。
浓重的商业气息,代理业、百货业和餐饮业的发展,催生了海口老街的一个个品牌商号。尽管岁月逐年遮盖了它们往日的容颜,尽管它们渐渐被遗忘和不为年轻人所熟悉,但是,它们毕竟是那个年代的见证者,更是这个城市的一段历史记忆。
当64岁的符文秋站在修缮完成的水巷口10栋骑楼前,望向最靠内的那间三层骑楼时,儿时的回忆又猛然溢了出来。那间骑楼的门楣上雕刻着南富二字。这间名为“南富”的店铺,在解放前属于符文秋的父亲———从事办庄的文昌商人符宛中。
“这一带那时候可热闹了,一排过去全都是做生意的商铺。”虽然当时符文秋年纪尚幼,对于家族老字号的记忆几乎是空白,但即使时隔将近半个世纪,这一带商铺林立的繁华景象却依然深刻在她的脑海中。
负责修复骑楼的海旅集团总工程师刘涛介绍,在对水巷口10栋骑楼修复的时候,他们在骑楼的门楣上发现了6家老字号,南富、泰和丰、旭记都在其中。刘涛的另一个身份,是海口骑楼老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研究会在骑楼老街中,已经挖掘出了不少老字号。然而,让刘涛烦恼的是,除了旭记、裕大等几家著名的商号外,其他大部分商号的资料都无从得知。
而关于这些老商铺的材料,早在七八年前就开始对海口城市历史进行研究的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张兴吉也只能从一些零碎的历史材料中拼凑出来。在张兴吉看来,海口的商铺资料保存不全,其中一个原因与其规模不大,经营时间不长有关。店铺负责人更迭太快,加上政权的动荡,海口很多商铺倒闭十分频繁。因此,想挖掘这些商铺的故事并非易事。
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对这些商铺零碎的记载中,一探海口当年商业的繁荣景象。而这些涉及诸多行业、数量繁多的老字号,也是昔日海口商业最好的见证者。
九八行:
海南土特产从这里销往外地
海南地处热带,物产丰富。海口市是海南岛水陆交通的枢纽,岛内土特产集散、贸易在此,因而九八行(土特产代理业)十分发达。各县商贩收购土特产运来海口,委托九八行代销,九八行从中得利———卖100元的货,代理商获2元,货主获98元。九八行就是因这种分配方式而得名。
清末民初,九八行著名的商号当属“安记”和“旭记”。此外,还有缺少资金的数家土产办庄如“齐记庄”、“和记庄”等。
“安记”的创始人梁建绩祖居水巷口路。他早年丧父,因其叔叔膝下无子,便将他过继抚养。梁建绩的叔叔经营咸鱼店、小兑换点等小商铺,其过世后,留给了梁建绩一笔不多的遗产。
但极具商业头脑的梁建绩却凭借着这笔小资金开创自己的事业,在他的中年时期便成为当时海口有名的富商。
梁建绩的创业之路从当“水客”开始———带水产品前往香港销售,再从香港买回日用品销售。在挖得第一桶金后,他便在中山路开设了自己的九八行———“安记”。
“旭记”创始人云旭如是琼山县府城镇甘蔗园人。年轻时的云旭如靠当小商贩起家,开设了“旭记”。云旭如中年早逝,所幸其后人云昌漠善于经营,除继承云旭如所经营的赤糖、槟榔、瓜子等土特产出口外,还大量进口“洋纱”进行销售。此后,云家的产业不断扩张:在热闹的博爱北路开设经营布匹的“嘉华号”,在水巷口开设专营汇兑的“尚亦庄”、专营代理业的“同懋号”。这几家不同行业的商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资金雄厚,盈利丰盛。
抗战胜利后,运往海口的各县土特产日益增多,许多小型的代理行不断涌现。这些代理行多由各县农户、商贩组成。当时对代理行一般都称“行家”,以其代理的主要土特产,分为“赤糖行家”、“槟榔行家”、“生猪行家”等。在这些小型的代理行中,当时较著名的有“万兴和”、“合丰行”、“祖安号”等商铺。与此同时,包括“南华行”、“南生庄”等在内的新的土特产运销商也纷纷设立。这些商家争相购买土特产,将它们源源不断地销往广州、香港、上海、天津等地。
百货业:
巨大需求量催生大量商铺
解放前,几百万岛民对日用品的巨大需求量催生了海口繁华的百货业。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中山路、博爱路,聚集了一大批百货店铺。这些从事百货业的商铺,大体上分批发、零售两种。
据史料记载,较早期从事百货批发的商号有位于中山路的“瑞隆号”。后来的“赖发盛”和“荣生号”则逐渐成为百货业批发商的龙头。但这两家的好景却并不长久。前者的第二代因嫡、庶之间的不和而倒闭;后者则因经营上后继无人而最终没落。
由于从事百货批发的商号数量很大,因此一场拉拢各县批发商和“互挖墙脚”争抢管理人才的激烈战争在各商号之间打响。
而提起当时著名的百货零售商,当属“精华公司”、“远东公司”。
1919年开业的“精华公司”位于当时海口市比较繁华的城内街,即如今的博爱北路。公司有六个股东,都是当时嘉积镇上以经营布匹、百货业为主的商号。其中著名的富商、大亚旅店后来的经营者王先树也是股东之一。
在“精华公司”开业前,市面上较有规模的是位于中山路上的“中兴商店”。在当时尚未时兴明码标价的背景下,这家商店因奉行“不二价”而深受消费者信赖。开业后,“精华公司”也效仿“中兴商店”的做法,加之其店面位置理想,店铺陈设华丽大方,店员服务态度极好,而且股东们个个都是商界极有管理经验的人,很快,“精华公司”便将“中兴商店”比了下去。
曾在“精华公司”工作过的陈南洲回忆道:“岛外来客、岛内人民,凡是到过海口的,对精华公司都留个好印象。”
眼见同乡业者在海口开设“精华公司”取得巨大成功,嘉积商人马元山、柯德三等人筹集四万光洋,在博爱北路上买下了一间少有的大铺宇,成立“远东公司”,希望能在海口百货业中分得一杯羹。
“远东公司”经营的商品品种与“精华公司”大体相同,而铺宇又正好是斜对面,两家公司间由于竞争难免勾心斗角。最开始,“远东公司”并不比“精华公司”逊色,但随着南洋和本岛经济的不景气,人们的购买力下降,“远东公司”没能像“精华公司”一样熬过难关而最终倒闭,铺宇也转卖给了富商王先树。在这间铺宇中,王先树成立了后来成为海口姑娘少奶奶们心中“时尚风向标”的“裕大公司”。
饮食业:
全天供应尽显“人间烟火”
若问起海口美食,老海口中的饕餮之徒们必会向你推荐博爱路、新华南、新华北等老街的很多食店或小吃摊点:博爱南的老字号牛腩店、博爱北的牛腩火锅、新华南的清补凉……闲逛于老街中,从早到晚,你总能为你的舌尖寻到诱人美味。
美食的荟萃,在上世纪初的博爱路、新华北、新华南一带,是另一番更为极致的“人间烟火”。由于客商云集,在这一带,早、午、晚都有品种丰富的中茶和西茶供应,各种粉面类小摊、粥摊、甜品小食等也是一应俱全。
在20世纪前后,博爱路一带已经有“金华号”、“金海号”等较为有名的茶楼酒馆。抗战前的海口市,大小酒楼、中西茶点多达上百家。
大规模的酒楼多设在如今的新华北、新华南一带。“琼南酒楼”、“中国酒家”、“长安酒家”等都是具有一次承领上百席酒席能力的大酒家。这些酒家大都楼高几层,装潢华贵,服务周到。而其中最为成功的,就是经营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琼南酒楼”。
“琼南酒楼”的主办人覃启杰,人称“琼南四爹”。他不但经营方法高超,烹调技术更是十分精湛。“琼南酒楼”出品的“琼南大包”、“琼南伊面”等都是令人赞叹的绝佳美味。新中国成立后,“琼南酒楼”几经改名,最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更名为“海口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