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阅读是阅读类型之一,指带着提出某些新见解的目的去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答案,能超越作者本意,产生创造性结论的阅读。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也是最困难的一种形式,它不仅要求读者具有以某种方式阅读某种读物的能力,而且还要求读者必须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显示出读物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阅读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欲望的过程,也是令人振奋的阅读活动。因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同时,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爱德堡曾说:“读书是一种创造性的工程,当读者阅读长篇小说时,就是在完成与作者相类似的工作,因为读者能以想象力来充实小说中的内容。”创造性的阅读要求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在感受、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读出书中作者没有意识到或未发现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并通过想象和联想,对自己的新思想、新情感进行“改造”,进而对文本进行开拓和创新、补充和完善,达到一种新的思想境界。因而,创造性阅读不仅仅是读懂文本内容,更是对文本的想象、联想、补充、猜测。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而后者才是创造性阅读的核心和标志之所在。
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过程应包括五个环节:
(一)感受。阅读过程是主客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文本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而主体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地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的信息。因此,阅读的第一要义就是解读文本,一方面通过对字、词、句、段落、篇章的感悟掌握文本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对语言文字之间联系的分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理解文本的思想。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体验,感受出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享受,这是进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基础。
(二)推想。与西方重形体刻画,追求形似不同,汉语重在表达意境,追求神似。汉语在表意时有很强的潜隐性,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特点,隐含的信息量十分丰富。作品一旦被作者创作出来,就不再属于作者,而属于读者。读者往往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做合理的推想,对作品进行再加工、再创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阅读过程其实就是读者对作品中作者有意留下的空白和未定性因素逐步填补、充实、升华、完善的再创造的过程。当然,阅读时脱离文章具体的语言环境,抛弃或背离作者的创作思想去随便猜读、凭空推想、任意发挥,将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质疑。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问题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造的前提。”阅读也是如此,在感受文本的基础上,绝不可盲目地接受现成的事实或观点,而要以怀疑的态度、批判的精神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检验;而对于自己的猜读、推想、再加工、再创作,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鉴别和验证。事理越辩越明,只有大胆质疑,才会有思考;只有深入思考,才会有发现;只有不断发现,才会有创新。正如朱憙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却教其无疑,至此方得长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创造性阅读的第三步必须学会质疑,在阅读中,要想前人未曾想,疑前人未所疑,发前人未曾发,大胆地同作者辩论,寻找自己观点和设想的佐证。
(四)生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使学生精神得到成长和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的重要手段与基本途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在不断的质疑中,通过阅读主体的潜心内化,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见解,渐进地、动态地生成新的意义,得出更完备、更精细、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这正如美国学者阿普斯对创造性阅读的看法:“这是带着创造某些新事物的目的而从事的一种阅读,是去发现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的问题的答案。”现代心理学指出: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世界,都有属于自己的感性世界和经验世界,都有自己对事物的判定和辨别能力。由于个体认知水平的制约,有时对事物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荒谬的。因此,在“生成”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对文本的人文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界定。
(五)迁移。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向演化知识运用能力的转化方面培养,这是语文教学要实现的基本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他还说:“教课之本旨并非教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自观其他类似文章。”(《1963年1月书简》)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是一个从“入乎其内”到“出乎其外”的过程。“入乎其内”就是要会对文字符号进行“解码”,感受文章或作品的内容,感受作者的观点态度,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出乎其外”即会迁移,借助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掌握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化知识为能力。创造性阅读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就是掌握独立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以上五个环节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环环相扣,紧密关联,构成创造性阅读的全过程。创造性阅读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读书的境界。在知识、信息无限丰富的时代,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要想让我们的学生不被社会淘汰,只有教会他们创造性地阅读,才能使他们做书本的主人,做创新的主人,成为不断进取的时代弄潮儿!
爱德堡曾说:“读书是一种创造性的工程,当读者阅读长篇小说时,就是在完成与作者相类似的工作,因为读者能以想象力来充实小说中的内容。”创造性的阅读要求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在感受、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读出书中作者没有意识到或未发现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并通过想象和联想,对自己的新思想、新情感进行“改造”,进而对文本进行开拓和创新、补充和完善,达到一种新的思想境界。因而,创造性阅读不仅仅是读懂文本内容,更是对文本的想象、联想、补充、猜测。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而后者才是创造性阅读的核心和标志之所在。
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过程应包括五个环节:
(一)感受。阅读过程是主客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文本作为一种客体,它负载着作者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而去影响读者这一主体,而主体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地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或逆反客体所负载的信息。因此,阅读的第一要义就是解读文本,一方面通过对字、词、句、段落、篇章的感悟掌握文本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对语言文字之间联系的分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理解文本的思想。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体验,感受出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享受,这是进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基础。
(二)推想。与西方重形体刻画,追求形似不同,汉语重在表达意境,追求神似。汉语在表意时有很强的潜隐性,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特点,隐含的信息量十分丰富。作品一旦被作者创作出来,就不再属于作者,而属于读者。读者往往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做合理的推想,对作品进行再加工、再创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阅读过程其实就是读者对作品中作者有意留下的空白和未定性因素逐步填补、充实、升华、完善的再创造的过程。当然,阅读时脱离文章具体的语言环境,抛弃或背离作者的创作思想去随便猜读、凭空推想、任意发挥,将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质疑。巴甫洛夫说:“怀疑是发现问题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造的前提。”阅读也是如此,在感受文本的基础上,绝不可盲目地接受现成的事实或观点,而要以怀疑的态度、批判的精神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检验;而对于自己的猜读、推想、再加工、再创作,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鉴别和验证。事理越辩越明,只有大胆质疑,才会有思考;只有深入思考,才会有发现;只有不断发现,才会有创新。正如朱憙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却教其无疑,至此方得长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创造性阅读的第三步必须学会质疑,在阅读中,要想前人未曾想,疑前人未所疑,发前人未曾发,大胆地同作者辩论,寻找自己观点和设想的佐证。
(四)生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使学生精神得到成长和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的重要手段与基本途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在不断的质疑中,通过阅读主体的潜心内化,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见解,渐进地、动态地生成新的意义,得出更完备、更精细、更有说服力的答案。这正如美国学者阿普斯对创造性阅读的看法:“这是带着创造某些新事物的目的而从事的一种阅读,是去发现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的问题的答案。”现代心理学指出: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世界,都有属于自己的感性世界和经验世界,都有自己对事物的判定和辨别能力。由于个体认知水平的制约,有时对事物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荒谬的。因此,在“生成”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对文本的人文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界定。
(五)迁移。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向演化知识运用能力的转化方面培养,这是语文教学要实现的基本目标之一。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他还说:“教课之本旨并非教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自观其他类似文章。”(《1963年1月书简》)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是一个从“入乎其内”到“出乎其外”的过程。“入乎其内”就是要会对文字符号进行“解码”,感受文章或作品的内容,感受作者的观点态度,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出乎其外”即会迁移,借助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掌握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化知识为能力。创造性阅读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就是掌握独立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以上五个环节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环环相扣,紧密关联,构成创造性阅读的全过程。创造性阅读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读书的境界。在知识、信息无限丰富的时代,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要想让我们的学生不被社会淘汰,只有教会他们创造性地阅读,才能使他们做书本的主人,做创新的主人,成为不断进取的时代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