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0万元的货,回款只有二三十万”。3.15来临之际,一位保健品供货商称,明明在超市销售出了价值100万元的货物,然而最终打到供应商账户里的却仅仅只有二三十万元。那么到底剩下的货款去了哪里?该人士透露,都进了一个名叫“超市进场费”等一揽子收费的黑洞之中。而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最终为之埋单的是毫不知情的消费者。
现状:商品进超市要剥六层皮
明明在超市销售出了价值100万元的货物,然而最终打到供应商账户里的却仅仅只有二三十万元。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诡异事件?
3.15前夕,一位从事保健品销售的供货商痛斥本地超市进场费等一系列费用层层盘剥严重。“一个品牌要进大卖场,商品还未产生销量就得拿出十几万元打点超市上上下下。”该人士透露,一个品牌要进入超市销售,收费名目繁多。比如进场费,她透露前两年的行情甚至最高要达到4000元,最近逐步被压到了两三千元。但这些只是明面上的进场费而已。还有不少暗门“进场费”同样需要供货商打点。“进场费是跟超市总部谈妥的。”该人士表示,但是具体到无锡的超市门店,则有各色人士需要打交道,比如采购经理、店长、生鲜部经理,甚至送货的人。“给多少要看个人胃口的。也有人一开口就要好几万元的。”该人士表示,就是进货人也需要巴结,一年至少给个两三次,每次两三百元最起码了,为的就是让进货人多照顾一点自家品牌产品。而有些销量好的供货商也只能出手大方些,一次性甚至要上千元。因此这笔暗门“进场费”往往可能也要花上十几万的费用。
第二个则是条码费,如食品类单个收费2000元。这个条码是商品上市销售前,必须经过的审核的程序,比如要通过工商、质监、防疫等三个职能部门的审查程序,才能得到这个条码。当然条码费也不是金口,如果要进入的品牌有十几个品种,也就是十几个条码,那么可以享受一个打包价1.5万元。第三种则是促销人员培训费,供应商若要招聘促销人员来卖场专门促销该品牌产品,也得按人头给超市交培训费。而眼下这个市场行情基本是每人2000元起步。而如某大型超市这样的热门超市,则为3500元/人。这些促销人员的工资开销全部是供货商埋单,但是却要为超市干活,比如早市帮着去捡菜或者整理货架等。
第四个费用则是陈列费。消费者去逛超市,促销区域的商品多少会让您多看一眼,是否值得购买。这个位置也是供货商买来的。一米见方的促销区每个月1000元打底。
第五个费用叫店庆费。消费者每年都可以在超市的促销海报上看到各种周年庆。这些周年庆也是超市敛财的好时机,每家供货商每次要奉献一两千元。别以为交完前面五个费用就万事大吉了,还有一个终极大杀手在后面等着——末位淘汰费。“如果你不给红包、不给陈列费、不去上上下下打关系。那么不好意思,你这牌子离退出超市也不远了。”据业内人士介绍,每家超市都会定期清理一批销量“不怎么样”的品牌,而这些品牌多半位置偏远,很难进入消费者的视野。而位置如此偏离,很大程度也是因为该品牌没有按照潜规则运作。事实上,该人士表示也遇到过一些销量不错的品牌,但是由于对超市方“讨好”不够,同样被清退,那么之前对超市的投入则是完全白费了。而对于超市来说,及时清退这些品牌,则意味着可以开始新一轮的品牌引进,进场费等收取,又是一场循环往复。
担忧:不敢举报主要怕黄了生意
对于超市这一系列盘剥,供货商也明确地知道,这在法律上被称之为商业贿赂。但是却很少有人会去投诉举报。“一旦举报,我们就没法再进任何超市了,除非不想做了。”业内人士透露,据他们了解,也有供货商因此跟超市起纠纷,而前往相关部门举报,但是最后被罚款的往往还是供货商。追根刨底就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一行为,至少目前还是监管空白。而且取证难度也相当大。比如很多超市都是采取直接从货款中扣除这些费用,这样就不会留下明确的证据。当然有些超市也会在收取这些费用时,给供货商开出收取服务费、陈列费的单据,理论上而言这个就是证据。
但是对于供货商来说,最可怕的是举报后生意没法做了。超市之间也会互通消息。举报了这家超市,他们再想进入其他超市,就会因为曾经举报的“劣迹”而被拒绝入场。该人士在多年从业中就眼睁睁地看着好几个品牌因为受不了重重盘剥而只能被迫退出市场。
行动:正清理整顿超市违规收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按照商务部等五部委要求,从2月起到6月底将清理整顿大型卖场、超市违规收费乱象。此次清理整顿主要针对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向供应商违规收费的超市、百货店、电器专业店等大型零售企业及其下属门店。方案规定六项收费被重点禁收,主要包括合同签订或续签费用、条码费、店内码费用、装修和装饰费、节庆、店庆、新店开业、重新开业、企业上市等费用,供应商未完成约定销售额须返还的利润等。
据无锡市商务局相关人士介绍,无锡正着手成立由商务、工商、公安、国税、发改委等多部门组成的清理整顿小组。该行动将根据商务部下发方案要求无锡的相关零售企业自查自纠,被列入整顿范围的商场或者超市要对照文件,看看自己与供货商合作时存在哪些不合理的收费,然后将自查自纠情况上交给主管部门。
上海炒货业曾“叫板”降低进场费
2006年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因进场费收取模式难以实现,黯然撤出韩国、日本。实际上,进场费的问题并不单单涉及这家大零售商,也不单单出现在超市行业,家电、百货甚至餐饮行业都有“进场费”,十分普遍。在家电销售行业,进场门槛也颇高,不光要有进场费,店方搞宣传、促销都得拉厂方“出血”。服装、化妆品等进入百货商场,就得有铺场费、保底数、宣传费等,都得厂方或代理商“埋单”。一名服装代理商告诉记者,要把一只品牌服装打进无锡的知名大商场,不花上几万元钱是不可能的。这种进场费制度,呈愈演愈激之势,供应商与店家之间的矛盾屡屡出现。上海炒货行业协会就曾向某大型超市“叫过板”,呼吁大卖场降低进场费。最近,国内有些家电企业与家电连锁店之间又因渠道费用的增加而矛盾激增。
一位本地超市总经理坦言,他们也是跟某大型超市学的。原来向厂家费用收得并不多,洋卖场进来后,进场费收得很多。如果他们不跟进,岂不是白白损失。于是,“他们收多少,我们也收多少。”据了解,现在国内零售商大多采用这一模式,一些超市甚至依靠进场费来填补商品经营上的亏损。当然也有一些大企业、大品牌很“牛”,像“可口可乐”、“宝洁”等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国际大品牌,对卖场、百货商店就能摆出“朝南坐”面孔,另外很多著名品牌越来越流行走专卖的模式,这样可以减少更多的费用。
“家乐福模式”在日本、韩国遭遇抵制
专家认为,进场费是由固定的法人收取、入账,并公开操作的,与私下交易、不入账的回扣有本质区别,还无法用商业贿赂来限定它。无锡市经贸委分管商业的副主任黄建华指出,家乐福之所以能成功,主要靠其集聚效应。强大的人气给家乐福带来了很大的利好,它租下楼面开店的同时,出租一定的铺位。这些铺位的租金已足以持平家乐福自己的租金了,而数目巨大的进场费和商品折扣也就成为它的利润之源。现在许多大卖场都是如此,卖货收的是现金,而给供应商的货款要等几个月才付。卖场就能套用这笔货款快速开店。一些家电连锁、百货连锁都是如法炮制。但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就会全线崩溃。普尔斯马特超市就是个例子。黄建华说,“家乐福模式”在日本、韩国等法制健全的市场,遭遇了来自市场、政府隐性或显性的抵制,一块大利润被切断,而在中国却能如鱼得水,是因为中国现代商业发展不成熟、市场法制不健全。中国生产企业产能太大,终端在博弈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企业为了生存,只能忍气吞声。商务部去年推出的《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至今尚未实施。北京也出台过类似政策,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他认为,诸如进场费之类的问题最后只能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的充分化、法制化来解决。(据《无锡商报》)
现状:商品进超市要剥六层皮
明明在超市销售出了价值100万元的货物,然而最终打到供应商账户里的却仅仅只有二三十万元。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诡异事件?
3.15前夕,一位从事保健品销售的供货商痛斥本地超市进场费等一系列费用层层盘剥严重。“一个品牌要进大卖场,商品还未产生销量就得拿出十几万元打点超市上上下下。”该人士透露,一个品牌要进入超市销售,收费名目繁多。比如进场费,她透露前两年的行情甚至最高要达到4000元,最近逐步被压到了两三千元。但这些只是明面上的进场费而已。还有不少暗门“进场费”同样需要供货商打点。“进场费是跟超市总部谈妥的。”该人士表示,但是具体到无锡的超市门店,则有各色人士需要打交道,比如采购经理、店长、生鲜部经理,甚至送货的人。“给多少要看个人胃口的。也有人一开口就要好几万元的。”该人士表示,就是进货人也需要巴结,一年至少给个两三次,每次两三百元最起码了,为的就是让进货人多照顾一点自家品牌产品。而有些销量好的供货商也只能出手大方些,一次性甚至要上千元。因此这笔暗门“进场费”往往可能也要花上十几万的费用。
第二个则是条码费,如食品类单个收费2000元。这个条码是商品上市销售前,必须经过的审核的程序,比如要通过工商、质监、防疫等三个职能部门的审查程序,才能得到这个条码。当然条码费也不是金口,如果要进入的品牌有十几个品种,也就是十几个条码,那么可以享受一个打包价1.5万元。第三种则是促销人员培训费,供应商若要招聘促销人员来卖场专门促销该品牌产品,也得按人头给超市交培训费。而眼下这个市场行情基本是每人2000元起步。而如某大型超市这样的热门超市,则为3500元/人。这些促销人员的工资开销全部是供货商埋单,但是却要为超市干活,比如早市帮着去捡菜或者整理货架等。
第四个费用则是陈列费。消费者去逛超市,促销区域的商品多少会让您多看一眼,是否值得购买。这个位置也是供货商买来的。一米见方的促销区每个月1000元打底。
第五个费用叫店庆费。消费者每年都可以在超市的促销海报上看到各种周年庆。这些周年庆也是超市敛财的好时机,每家供货商每次要奉献一两千元。别以为交完前面五个费用就万事大吉了,还有一个终极大杀手在后面等着——末位淘汰费。“如果你不给红包、不给陈列费、不去上上下下打关系。那么不好意思,你这牌子离退出超市也不远了。”据业内人士介绍,每家超市都会定期清理一批销量“不怎么样”的品牌,而这些品牌多半位置偏远,很难进入消费者的视野。而位置如此偏离,很大程度也是因为该品牌没有按照潜规则运作。事实上,该人士表示也遇到过一些销量不错的品牌,但是由于对超市方“讨好”不够,同样被清退,那么之前对超市的投入则是完全白费了。而对于超市来说,及时清退这些品牌,则意味着可以开始新一轮的品牌引进,进场费等收取,又是一场循环往复。
担忧:不敢举报主要怕黄了生意
对于超市这一系列盘剥,供货商也明确地知道,这在法律上被称之为商业贿赂。但是却很少有人会去投诉举报。“一旦举报,我们就没法再进任何超市了,除非不想做了。”业内人士透露,据他们了解,也有供货商因此跟超市起纠纷,而前往相关部门举报,但是最后被罚款的往往还是供货商。追根刨底就是因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一行为,至少目前还是监管空白。而且取证难度也相当大。比如很多超市都是采取直接从货款中扣除这些费用,这样就不会留下明确的证据。当然有些超市也会在收取这些费用时,给供货商开出收取服务费、陈列费的单据,理论上而言这个就是证据。
但是对于供货商来说,最可怕的是举报后生意没法做了。超市之间也会互通消息。举报了这家超市,他们再想进入其他超市,就会因为曾经举报的“劣迹”而被拒绝入场。该人士在多年从业中就眼睁睁地看着好几个品牌因为受不了重重盘剥而只能被迫退出市场。
行动:正清理整顿超市违规收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按照商务部等五部委要求,从2月起到6月底将清理整顿大型卖场、超市违规收费乱象。此次清理整顿主要针对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向供应商违规收费的超市、百货店、电器专业店等大型零售企业及其下属门店。方案规定六项收费被重点禁收,主要包括合同签订或续签费用、条码费、店内码费用、装修和装饰费、节庆、店庆、新店开业、重新开业、企业上市等费用,供应商未完成约定销售额须返还的利润等。
据无锡市商务局相关人士介绍,无锡正着手成立由商务、工商、公安、国税、发改委等多部门组成的清理整顿小组。该行动将根据商务部下发方案要求无锡的相关零售企业自查自纠,被列入整顿范围的商场或者超市要对照文件,看看自己与供货商合作时存在哪些不合理的收费,然后将自查自纠情况上交给主管部门。
上海炒货业曾“叫板”降低进场费
2006年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因进场费收取模式难以实现,黯然撤出韩国、日本。实际上,进场费的问题并不单单涉及这家大零售商,也不单单出现在超市行业,家电、百货甚至餐饮行业都有“进场费”,十分普遍。在家电销售行业,进场门槛也颇高,不光要有进场费,店方搞宣传、促销都得拉厂方“出血”。服装、化妆品等进入百货商场,就得有铺场费、保底数、宣传费等,都得厂方或代理商“埋单”。一名服装代理商告诉记者,要把一只品牌服装打进无锡的知名大商场,不花上几万元钱是不可能的。这种进场费制度,呈愈演愈激之势,供应商与店家之间的矛盾屡屡出现。上海炒货行业协会就曾向某大型超市“叫过板”,呼吁大卖场降低进场费。最近,国内有些家电企业与家电连锁店之间又因渠道费用的增加而矛盾激增。
一位本地超市总经理坦言,他们也是跟某大型超市学的。原来向厂家费用收得并不多,洋卖场进来后,进场费收得很多。如果他们不跟进,岂不是白白损失。于是,“他们收多少,我们也收多少。”据了解,现在国内零售商大多采用这一模式,一些超市甚至依靠进场费来填补商品经营上的亏损。当然也有一些大企业、大品牌很“牛”,像“可口可乐”、“宝洁”等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国际大品牌,对卖场、百货商店就能摆出“朝南坐”面孔,另外很多著名品牌越来越流行走专卖的模式,这样可以减少更多的费用。
“家乐福模式”在日本、韩国遭遇抵制
专家认为,进场费是由固定的法人收取、入账,并公开操作的,与私下交易、不入账的回扣有本质区别,还无法用商业贿赂来限定它。无锡市经贸委分管商业的副主任黄建华指出,家乐福之所以能成功,主要靠其集聚效应。强大的人气给家乐福带来了很大的利好,它租下楼面开店的同时,出租一定的铺位。这些铺位的租金已足以持平家乐福自己的租金了,而数目巨大的进场费和商品折扣也就成为它的利润之源。现在许多大卖场都是如此,卖货收的是现金,而给供应商的货款要等几个月才付。卖场就能套用这笔货款快速开店。一些家电连锁、百货连锁都是如法炮制。但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就会全线崩溃。普尔斯马特超市就是个例子。黄建华说,“家乐福模式”在日本、韩国等法制健全的市场,遭遇了来自市场、政府隐性或显性的抵制,一块大利润被切断,而在中国却能如鱼得水,是因为中国现代商业发展不成熟、市场法制不健全。中国生产企业产能太大,终端在博弈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企业为了生存,只能忍气吞声。商务部去年推出的《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至今尚未实施。北京也出台过类似政策,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他认为,诸如进场费之类的问题最后只能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的充分化、法制化来解决。(据《无锡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