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记否,当年中央苏区江西兴国38万人口中就有8万多参加红军,还有那闽西儿女踊跃参军血战湘江;
曾记否,那部几代人传唱的京剧《沙家浜》,是根据发生在苏常地区群众用生命掩护新四军伤员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曾记否,淮海战役中,支援部队作战的民工达540多万,如果把运粮小车摆成5路,可以从南京一直排到北京……
这一桩桩可歌可泣的壮举,就发生在军区驻地的热土上。
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南京路上好八连”高举服务人民的大旗,数十年风雨无阻开展便民活动,“好八连”连史馆以年均接待8万人次参观者的数量,成为向社会展示“人民军队为人民”的闪亮名片。
数十年来,全区官兵视人民为亲人、把驻地当故乡,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安徽霍邱,城西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淮河之畔熠熠闪烁。
上世纪60年代,一场围湖造田工程,让这里一时间闻名全国,也在军民鱼水篇章上留下厚重一笔。
当时,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支援国家恢复经济,部队发扬优良传统,大力开展农副业生产。
1966年初,军区向军委上报了与安徽省共同围垦霍邱城西湖农场的请示,受到毛主席的重视和肯定。毛主席在总后勤部呈送的《关于进一步搞好农副业生产的报告》中批示: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这一批示,后被称为“五·七”指示。
同年秋,城西湖上热火朝天:10万多民工,像当年支前一样,手推小车,浩浩荡荡开进;万余官兵与民工齐心协力,仅用一年时间,把千年湖滩变作万亩良田。至1986年,该农场共生产粮食9亿多斤、食用油1600多吨、造纸2199吨。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脉络清晰勾勒出军区部队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解人民所难的不变本色。
驻地政府和群众不会忘记,三年经济困难的蹉跎岁月,军区部队雪中送炭,拨出被装物资41.4万件援助群众,无数退伍士兵奔赴边远地区参建。
驻地政府和群众不会忘记,在血吸虫病蔓延肆虐的年代,军区从42所医院中抽调1437名医务人员组成血防队,深入苏、浙、皖、沪23个县100多个公社,走村串户为他们治病。
驻地政府和群众不会忘记,在贫困家庭的孩子面临辍学时,军区部队及时扶贫帮困、捐资助学,为他们点燃希望的明灯。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首耳熟能详的歌,唱出军队对人民群众又一份责任担当。
随着使命任务拓展,军区部队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写在了飘扬的战旗上,体现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
长江见证:封堵九江决口,军区官兵叫响“誓与堤坝共存亡”口号,4天4夜不下堤,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钢铁长城;
淮河见证:2万余名官兵、70多万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千里防线上打响抗洪保卫战,安全转移百万群众;
井冈见证:面对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军区部队闻令而动,官兵喊着号子,“扛着电杆上高山”;
映秀见证:在军区联勤部医疗队的帐篷里,“地震宝宝”的啼哭声带来新生的希望……
在这些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军区将士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捍卫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钢铁长城,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乐章。
历史的长河奔涌浩荡。回望南京军区建设发展的恢宏篇章,金戈铁马、波澜壮阔,功勋卓越、彪炳史册。
这是一部穿越时空的思想史!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从万里长征到抗日战场、解放战场、和平年代,每一个转折关头、每一次关键时刻,都会迸射出伟大的真理之光,像一道闪电,划破思想的夜空,如一支火炬,照亮前进的征程。
这是一部气吞山河的奋斗史!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险阻和变故,军区部队官兵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披荆斩棘、攻坚破冰,追风踏浪、勇往直前。每迈出一步,都迸发出振聋发聩的铁石之音;每一个沉实的脚印,都闪亮着勇毅智慧之光。
这是一部生生不息的英雄史!“硬骨头六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红色尖刀连”,王杰、郭俊、周丽平、吴良珠、王庆平……一代代英模群体、一个个时代英雄在岁月的洗礼中前仆后继、血脉赓续,如同一颗颗瑰丽珠宝亮彻星空、光照千秋,激励着后来者奋勇向前、无往不胜。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峰峦上,就是为了能够更清晰地洞察时代风云,更准确地把握前行方向。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我们展开了更加宏伟的蓝图。这注定是一次艰苦的奋斗,更是一次豪迈的进军。行走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上,南京军区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直挂云帆济沧海!
(未完待续)
曾记否,那部几代人传唱的京剧《沙家浜》,是根据发生在苏常地区群众用生命掩护新四军伤员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曾记否,淮海战役中,支援部队作战的民工达540多万,如果把运粮小车摆成5路,可以从南京一直排到北京……
这一桩桩可歌可泣的壮举,就发生在军区驻地的热土上。
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南京路上好八连”高举服务人民的大旗,数十年风雨无阻开展便民活动,“好八连”连史馆以年均接待8万人次参观者的数量,成为向社会展示“人民军队为人民”的闪亮名片。
数十年来,全区官兵视人民为亲人、把驻地当故乡,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安徽霍邱,城西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淮河之畔熠熠闪烁。
上世纪60年代,一场围湖造田工程,让这里一时间闻名全国,也在军民鱼水篇章上留下厚重一笔。
当时,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减轻人民负担,支援国家恢复经济,部队发扬优良传统,大力开展农副业生产。
1966年初,军区向军委上报了与安徽省共同围垦霍邱城西湖农场的请示,受到毛主席的重视和肯定。毛主席在总后勤部呈送的《关于进一步搞好农副业生产的报告》中批示: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这一批示,后被称为“五·七”指示。
同年秋,城西湖上热火朝天:10万多民工,像当年支前一样,手推小车,浩浩荡荡开进;万余官兵与民工齐心协力,仅用一年时间,把千年湖滩变作万亩良田。至1986年,该农场共生产粮食9亿多斤、食用油1600多吨、造纸2199吨。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脉络清晰勾勒出军区部队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解人民所难的不变本色。
驻地政府和群众不会忘记,三年经济困难的蹉跎岁月,军区部队雪中送炭,拨出被装物资41.4万件援助群众,无数退伍士兵奔赴边远地区参建。
驻地政府和群众不会忘记,在血吸虫病蔓延肆虐的年代,军区从42所医院中抽调1437名医务人员组成血防队,深入苏、浙、皖、沪23个县100多个公社,走村串户为他们治病。
驻地政府和群众不会忘记,在贫困家庭的孩子面临辍学时,军区部队及时扶贫帮困、捐资助学,为他们点燃希望的明灯。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首耳熟能详的歌,唱出军队对人民群众又一份责任担当。
随着使命任务拓展,军区部队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写在了飘扬的战旗上,体现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
长江见证:封堵九江决口,军区官兵叫响“誓与堤坝共存亡”口号,4天4夜不下堤,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钢铁长城;
淮河见证:2万余名官兵、70多万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千里防线上打响抗洪保卫战,安全转移百万群众;
井冈见证:面对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军区部队闻令而动,官兵喊着号子,“扛着电杆上高山”;
映秀见证:在军区联勤部医疗队的帐篷里,“地震宝宝”的啼哭声带来新生的希望……
在这些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军区将士用青春和热血铸就了捍卫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钢铁长城,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乐章。
历史的长河奔涌浩荡。回望南京军区建设发展的恢宏篇章,金戈铁马、波澜壮阔,功勋卓越、彪炳史册。
这是一部穿越时空的思想史!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从万里长征到抗日战场、解放战场、和平年代,每一个转折关头、每一次关键时刻,都会迸射出伟大的真理之光,像一道闪电,划破思想的夜空,如一支火炬,照亮前进的征程。
这是一部气吞山河的奋斗史!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险阻和变故,军区部队官兵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披荆斩棘、攻坚破冰,追风踏浪、勇往直前。每迈出一步,都迸发出振聋发聩的铁石之音;每一个沉实的脚印,都闪亮着勇毅智慧之光。
这是一部生生不息的英雄史!“硬骨头六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红色尖刀连”,王杰、郭俊、周丽平、吴良珠、王庆平……一代代英模群体、一个个时代英雄在岁月的洗礼中前仆后继、血脉赓续,如同一颗颗瑰丽珠宝亮彻星空、光照千秋,激励着后来者奋勇向前、无往不胜。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峰峦上,就是为了能够更清晰地洞察时代风云,更准确地把握前行方向。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我们展开了更加宏伟的蓝图。这注定是一次艰苦的奋斗,更是一次豪迈的进军。行走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上,南京军区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直挂云帆济沧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