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学习的评价强调学生评价要重视激励与改进功能,旨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关注个体和小组的共同进步。如何发挥好合作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热心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合作学习评价 激励 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互助形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促进自己以及他人学习。它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通过小组合作,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差生学习,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教师要采取正面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既要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又要评价学习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教师的期待与评价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行有效的合作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在多年的合作评价的实践中,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合理分组
为了成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前或课上,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地进行分组。常见的分组形式有:
(1)就近组合式。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调整座次,分出层次,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2)差异组合式。这种小组通常有四人组成,其中有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比如讨论、描述图片就常用这种形式。
(3)自由搭配式。由学生自由组合讨论、练习,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统一评价标准
小组合作学习有三个评价形式:自评、互评和师评。我们要统一评价标准,尽量减少评价主体的不同而带来的评价主观上的差异,确保评价的公平性。每一组内培训一个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 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 使得小组成员间能很好地交流,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以保证小组活动卓有成效,同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关心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三、评价内容要全面
为了全方位的反映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各种学习表现,主要的评价内容有:
1、识字与写字方面。要评价掌握汉语拼音的能力,从形、音、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的识字能力。
2、课堂表现方面。要评价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能力;要对作品、古诗的能力进行评价;要重视对常用知识的了解和把握;重视评价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3、作文方面。要重点评价表达水平,还要评价选择材料和修改作文能力。
4、口语交际方面。要评价听与说的能力。
5、综合性方面。要评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各项能力的测评真正落实并富有实效,我们可以对上述各项内容进行分项测评。这种测评的意义在于:能够对每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作出准确评价,使发现和发挥其优势,树立信心、产生兴趣、强化动机,进而在优势项目的带动下实现优势迁移,促进其他项目的发展。
四、发挥教师的监督、引导、调控作用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意识到简单地把学生置于讨论小组中是不会奇迹般地产生效果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监控。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知识上的、学习方法上的、人际关系处理上的等等,教师要对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仔细监控合作学习的进行,及时发现和指导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学生学习的进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顾问。
在学习的过程中,组内成员的学习状况都不相同,教师要认真观察,防止部分学生不开口,只依耐成绩好的学生去表演的“搭车”现象。
五、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
合作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要对学生的学习做出阶段性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及时从评价的结果中得到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指导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因此,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合作中进步。
目前,我们对合作学习评价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积极性?如何让评价更直观、高效、简洁?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每位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将从理论到实践继续进行积极探索,让评价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蔷 《语文教师行动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靳玉乐《合作学习》 四川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3年第12期第16页
4、 《分项的优势及操作》2000年第3期第28页
关键词: 合作学习评价 激励 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互助形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促进自己以及他人学习。它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通过小组合作,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差生学习,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所有学生共同发展。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教师要采取正面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既要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又要评价学习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教师的期待与评价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行有效的合作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在多年的合作评价的实践中,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合理分组
为了成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前或课上,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发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灵活地进行分组。常见的分组形式有:
(1)就近组合式。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调整座次,分出层次,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2)差异组合式。这种小组通常有四人组成,其中有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比如讨论、描述图片就常用这种形式。
(3)自由搭配式。由学生自由组合讨论、练习,这样组成的小组,组内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统一评价标准
小组合作学习有三个评价形式:自评、互评和师评。我们要统一评价标准,尽量减少评价主体的不同而带来的评价主观上的差异,确保评价的公平性。每一组内培训一个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 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 使得小组成员间能很好地交流,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以保证小组活动卓有成效,同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关心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三、评价内容要全面
为了全方位的反映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各种学习表现,主要的评价内容有:
1、识字与写字方面。要评价掌握汉语拼音的能力,从形、音、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的识字能力。
2、课堂表现方面。要评价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能力;要对作品、古诗的能力进行评价;要重视对常用知识的了解和把握;重视评价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3、作文方面。要重点评价表达水平,还要评价选择材料和修改作文能力。
4、口语交际方面。要评价听与说的能力。
5、综合性方面。要评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各项能力的测评真正落实并富有实效,我们可以对上述各项内容进行分项测评。这种测评的意义在于:能够对每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作出准确评价,使发现和发挥其优势,树立信心、产生兴趣、强化动机,进而在优势项目的带动下实现优势迁移,促进其他项目的发展。
四、发挥教师的监督、引导、调控作用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意识到简单地把学生置于讨论小组中是不会奇迹般地产生效果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监控。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知识上的、学习方法上的、人际关系处理上的等等,教师要对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仔细监控合作学习的进行,及时发现和指导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学生学习的进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顾问。
在学习的过程中,组内成员的学习状况都不相同,教师要认真观察,防止部分学生不开口,只依耐成绩好的学生去表演的“搭车”现象。
五、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
合作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要对学生的学习做出阶段性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及时从评价的结果中得到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指导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因此,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合作中进步。
目前,我们对合作学习评价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积极性?如何让评价更直观、高效、简洁?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每位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将从理论到实践继续进行积极探索,让评价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蔷 《语文教师行动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靳玉乐《合作学习》 四川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3年第12期第16页
4、 《分项的优势及操作》2000年第3期第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