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故乡相处流传》是90年代较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作者以新的视角通过对民众无意识下对权贵攀附和处于不同地位的认知的描画,突出中国民众人心的异化和历史的荒谬,引发读者对人生的多重思考和求索。
【关键词】:《故乡相处流传》;集体无意识;民众
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这部小说通过消解、解构中国历来对民众勤劳朴实等优良品质的描述及对历史严肃性的敬重,“透露出作家对历史和人性的悲观态度,残酷和沉重的思索付诸嬉笑怒骂,显示出作家优秀的讽刺才能。小说的反讽得益于对人性、事件和意象的描写”。[1]小说包含四个部分,分别是:在曹承相身边,大槐树下告别爹娘,我杀陈玉成,六0年随姥姥进城。这四个部分代表了不同时期富有意义的历史重大事件:曹操、袁绍的官渡之争;朱元璋的移民政策;慈禧下巡和太平天国的失败;以及五八年的大炼钢铁和六0年的自然灾害。小说以第一人称出现,为了克服第一视角局限又兼第三视角功能,又担当起全文客观叙述者角色,并且在这两个角色中切换自如,通过这两种不同视角,写出了不同时代民众无意识背后的对人性的深思。
一、集体无意识背后的权力意识
小说揭示了强大却不被人们意识的民族心理,这种强大却深藏不露的民族心理就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 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它表现在很多方面,有对罪恶的集体失语,有对不良现象的集体麻木,有对违法事件的集体参与……这些在人类的自身发展和历史长河进程中,暗藏在人们意识背后,是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纵观古今中外,每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的背后都暗藏着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2]。这种精神在中国表现为民众思想的狭隘、盲从和对官场的媚态迎合。
小说第一部分写曹丞相在延津训练民兵要攻打袁绍,世世代代的庄稼汉都放下手中的活练兵,妇女们不纺棉花了和小孩子们一起去看练兵。大家都怀着对曹丞相无比爱戴之情,盲目地沉浸在这样热闹快活的阵营中。等袁绍的兵攻打延津,曹丞相望风而逃,民众转而指骂曹丞相拥护袁绍。孬舅道出人们的心声“一个普通的百姓,遇到大事所趋,有什么办法?风吹草倒,扯帆拉蓬,人家怎么着,我就怎么着;一个老百姓,还能要求他挽狂澜于既倒、反潮流当英雄吗?顶多是思想觉悟不高,识别能力不强。” [3] 他们看似盲从的背后,是一套中国式的为人处事之法宝:“识时务”及对权贵附炎趋势,他们的讨好和顺从只是对强者的敬畏,认为唯有迎合才能自保。
历史上多把民众写成麻木、茫然但善良。刘震云的笔下的民众却是一群善妒且恶毒的民众。文中白蚂蚁是给曹丞相捏脚的苍白少年,曹丞相在位的时候,大家对白蚂蚁和他爹溜须拍马,等曹丞相逃跑后,大家就由之前的羡慕和巴结变为嫉妒和怨恨,非置白蚂蚁为死地不可,且处死他的手段极其残暴。这与鲁迅笔下那群沉醉于看行刑的人同样的嘴脸。表面看作者在尽力刻画民众之盲目,实则也批判了隐藏于这种无意识下人残暴的本性。在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性研究“斯坦福监狱实验”中,也充分得到了体现,显示出人的权力意识,而只要得权势,普通人也能够轻而易举地变成残忍的压迫者。
二、集体无意识背后的行为意识
小说由于不再拘泥于历史事实,具体的历史场景也成了只要无关写作宏旨就可以随意变化的叙述因素,这种描绘使得小说在讽刺性摹拟中变得滑稽可笑。但刘震云的小说并没有在滑稽可笑的目标上稍作停留,而是随即趋向于一种历时性的观察和共时性的对比,让历史与现实碰撞,在民众无意识的背后为行为意识归因。[4]
享有“盛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的曹操,在小说第一部分是个患有脚气、脚趾间留着黄水、笑声“嘿嘿嘿”、屁声不斷又爱玩寡妇的无赖;在小说第二部分变成一介平民,被朱元璋移民去延津,路上飽受折磨,死于瘟疫;小说第三部分是延津一个为权躬身的拣麦穗的平民;第四部分曹操和袁绍摇身一变成了封建地主分子,饿死在自然灾害里。这些都打破了那句励志的经典名言“你改变不了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自己”。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是受环境和身份所牵制,同一个人因所处环境和地位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反应。历史上一代枭雄曹操,以胸怀气概被后人赞誉,但放在卑微的角色里,为了讨活生计,他也逃离不了民族的媚性和劣根。
作者在沉重的历史故意里用诙谐的文字重编荒谬,但情节又合情合理,意在博得读者一笑中让人思考人格无意识背后的人性。
参考文献:
[1]牛婷婷.从叙述声音看《故乡相处流传》的反讽艺术[J].名作欣赏,2013(30).
[2]杨瓅.集体无意识视角下的《故乡相处流传》[J].科教文汇,2012(7).
[3]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刘国强.思想的狂欢:刘震云小说中的戏拟表达[J].名作欣赏,2010(11).
【关键词】:《故乡相处流传》;集体无意识;民众
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这部小说通过消解、解构中国历来对民众勤劳朴实等优良品质的描述及对历史严肃性的敬重,“透露出作家对历史和人性的悲观态度,残酷和沉重的思索付诸嬉笑怒骂,显示出作家优秀的讽刺才能。小说的反讽得益于对人性、事件和意象的描写”。[1]小说包含四个部分,分别是:在曹承相身边,大槐树下告别爹娘,我杀陈玉成,六0年随姥姥进城。这四个部分代表了不同时期富有意义的历史重大事件:曹操、袁绍的官渡之争;朱元璋的移民政策;慈禧下巡和太平天国的失败;以及五八年的大炼钢铁和六0年的自然灾害。小说以第一人称出现,为了克服第一视角局限又兼第三视角功能,又担当起全文客观叙述者角色,并且在这两个角色中切换自如,通过这两种不同视角,写出了不同时代民众无意识背后的对人性的深思。
一、集体无意识背后的权力意识
小说揭示了强大却不被人们意识的民族心理,这种强大却深藏不露的民族心理就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 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它表现在很多方面,有对罪恶的集体失语,有对不良现象的集体麻木,有对违法事件的集体参与……这些在人类的自身发展和历史长河进程中,暗藏在人们意识背后,是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纵观古今中外,每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的背后都暗藏着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2]。这种精神在中国表现为民众思想的狭隘、盲从和对官场的媚态迎合。
小说第一部分写曹丞相在延津训练民兵要攻打袁绍,世世代代的庄稼汉都放下手中的活练兵,妇女们不纺棉花了和小孩子们一起去看练兵。大家都怀着对曹丞相无比爱戴之情,盲目地沉浸在这样热闹快活的阵营中。等袁绍的兵攻打延津,曹丞相望风而逃,民众转而指骂曹丞相拥护袁绍。孬舅道出人们的心声“一个普通的百姓,遇到大事所趋,有什么办法?风吹草倒,扯帆拉蓬,人家怎么着,我就怎么着;一个老百姓,还能要求他挽狂澜于既倒、反潮流当英雄吗?顶多是思想觉悟不高,识别能力不强。” [3] 他们看似盲从的背后,是一套中国式的为人处事之法宝:“识时务”及对权贵附炎趋势,他们的讨好和顺从只是对强者的敬畏,认为唯有迎合才能自保。
历史上多把民众写成麻木、茫然但善良。刘震云的笔下的民众却是一群善妒且恶毒的民众。文中白蚂蚁是给曹丞相捏脚的苍白少年,曹丞相在位的时候,大家对白蚂蚁和他爹溜须拍马,等曹丞相逃跑后,大家就由之前的羡慕和巴结变为嫉妒和怨恨,非置白蚂蚁为死地不可,且处死他的手段极其残暴。这与鲁迅笔下那群沉醉于看行刑的人同样的嘴脸。表面看作者在尽力刻画民众之盲目,实则也批判了隐藏于这种无意识下人残暴的本性。在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性研究“斯坦福监狱实验”中,也充分得到了体现,显示出人的权力意识,而只要得权势,普通人也能够轻而易举地变成残忍的压迫者。
二、集体无意识背后的行为意识
小说由于不再拘泥于历史事实,具体的历史场景也成了只要无关写作宏旨就可以随意变化的叙述因素,这种描绘使得小说在讽刺性摹拟中变得滑稽可笑。但刘震云的小说并没有在滑稽可笑的目标上稍作停留,而是随即趋向于一种历时性的观察和共时性的对比,让历史与现实碰撞,在民众无意识的背后为行为意识归因。[4]
享有“盛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的曹操,在小说第一部分是个患有脚气、脚趾间留着黄水、笑声“嘿嘿嘿”、屁声不斷又爱玩寡妇的无赖;在小说第二部分变成一介平民,被朱元璋移民去延津,路上飽受折磨,死于瘟疫;小说第三部分是延津一个为权躬身的拣麦穗的平民;第四部分曹操和袁绍摇身一变成了封建地主分子,饿死在自然灾害里。这些都打破了那句励志的经典名言“你改变不了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自己”。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是受环境和身份所牵制,同一个人因所处环境和地位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反应。历史上一代枭雄曹操,以胸怀气概被后人赞誉,但放在卑微的角色里,为了讨活生计,他也逃离不了民族的媚性和劣根。
作者在沉重的历史故意里用诙谐的文字重编荒谬,但情节又合情合理,意在博得读者一笑中让人思考人格无意识背后的人性。
参考文献:
[1]牛婷婷.从叙述声音看《故乡相处流传》的反讽艺术[J].名作欣赏,2013(30).
[2]杨瓅.集体无意识视角下的《故乡相处流传》[J].科教文汇,2012(7).
[3]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刘国强.思想的狂欢:刘震云小说中的戏拟表达[J].名作欣赏,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