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故乡相处流传》的集体无意识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0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故乡相处流传》是90年代较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小说,作者以新的视角通过对民众无意识下对权贵攀附和处于不同地位的认知的描画,突出中国民众人心的异化和历史的荒谬,引发读者对人生的多重思考和求索。
  【关键词】:《故乡相处流传》;集体无意识;民众
  刘震云的《故乡相处流传》这部小说通过消解、解构中国历来对民众勤劳朴实等优良品质的描述及对历史严肃性的敬重,“透露出作家对历史和人性的悲观态度,残酷和沉重的思索付诸嬉笑怒骂,显示出作家优秀的讽刺才能。小说的反讽得益于对人性、事件和意象的描写”。[1]小说包含四个部分,分别是:在曹承相身边,大槐树下告别爹娘,我杀陈玉成,六0年随姥姥进城。这四个部分代表了不同时期富有意义的历史重大事件:曹操、袁绍的官渡之争;朱元璋的移民政策;慈禧下巡和太平天国的失败;以及五八年的大炼钢铁和六0年的自然灾害。小说以第一人称出现,为了克服第一视角局限又兼第三视角功能,又担当起全文客观叙述者角色,并且在这两个角色中切换自如,通过这两种不同视角,写出了不同时代民众无意识背后的对人性的深思。
  一、集体无意识背后的权力意识
  小说揭示了强大却不被人们意识的民族心理,这种强大却深藏不露的民族心理就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 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它表现在很多方面,有对罪恶的集体失语,有对不良现象的集体麻木,有对违法事件的集体参与……这些在人类的自身发展和历史长河进程中,暗藏在人们意识背后,是人们无法回避的问题。纵观古今中外,每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的背后都暗藏着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2]。这种精神在中国表现为民众思想的狭隘、盲从和对官场的媚态迎合。
  小说第一部分写曹丞相在延津训练民兵要攻打袁绍,世世代代的庄稼汉都放下手中的活练兵,妇女们不纺棉花了和小孩子们一起去看练兵。大家都怀着对曹丞相无比爱戴之情,盲目地沉浸在这样热闹快活的阵营中。等袁绍的兵攻打延津,曹丞相望风而逃,民众转而指骂曹丞相拥护袁绍。孬舅道出人们的心声“一个普通的百姓,遇到大事所趋,有什么办法?风吹草倒,扯帆拉蓬,人家怎么着,我就怎么着;一个老百姓,还能要求他挽狂澜于既倒、反潮流当英雄吗?顶多是思想觉悟不高,识别能力不强。” [3] 他们看似盲从的背后,是一套中国式的为人处事之法宝:“识时务”及对权贵附炎趋势,他们的讨好和顺从只是对强者的敬畏,认为唯有迎合才能自保。
  历史上多把民众写成麻木、茫然但善良。刘震云的笔下的民众却是一群善妒且恶毒的民众。文中白蚂蚁是给曹丞相捏脚的苍白少年,曹丞相在位的时候,大家对白蚂蚁和他爹溜须拍马,等曹丞相逃跑后,大家就由之前的羡慕和巴结变为嫉妒和怨恨,非置白蚂蚁为死地不可,且处死他的手段极其残暴。这与鲁迅笔下那群沉醉于看行刑的人同样的嘴脸。表面看作者在尽力刻画民众之盲目,实则也批判了隐藏于这种无意识下人残暴的本性。在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性研究“斯坦福监狱实验”中,也充分得到了体现,显示出人的权力意识,而只要得权势,普通人也能够轻而易举地变成残忍的压迫者。
  二、集体无意识背后的行为意识
  小说由于不再拘泥于历史事实,具体的历史场景也成了只要无关写作宏旨就可以随意变化的叙述因素,这种描绘使得小说在讽刺性摹拟中变得滑稽可笑。但刘震云的小说并没有在滑稽可笑的目标上稍作停留,而是随即趋向于一种历时性的观察和共时性的对比,让历史与现实碰撞,在民众无意识的背后为行为意识归因。[4]
  享有“盛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的曹操,在小说第一部分是个患有脚气、脚趾间留着黄水、笑声“嘿嘿嘿”、屁声不斷又爱玩寡妇的无赖;在小说第二部分变成一介平民,被朱元璋移民去延津,路上飽受折磨,死于瘟疫;小说第三部分是延津一个为权躬身的拣麦穗的平民;第四部分曹操和袁绍摇身一变成了封建地主分子,饿死在自然灾害里。这些都打破了那句励志的经典名言“你改变不了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自己”。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是受环境和身份所牵制,同一个人因所处环境和地位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反应。历史上一代枭雄曹操,以胸怀气概被后人赞誉,但放在卑微的角色里,为了讨活生计,他也逃离不了民族的媚性和劣根。
  作者在沉重的历史故意里用诙谐的文字重编荒谬,但情节又合情合理,意在博得读者一笑中让人思考人格无意识背后的人性。
  参考文献:
  [1]牛婷婷.从叙述声音看《故乡相处流传》的反讽艺术[J].名作欣赏,2013(30).
  [2]杨瓅.集体无意识视角下的《故乡相处流传》[J].科教文汇,2012(7).
  [3]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刘国强.思想的狂欢:刘震云小说中的戏拟表达[J].名作欣赏,2010(11).
其他文献
【摘要】:《影的告别》是《野草》中的第二首散文诗,文章通过写影子脱离形的过程揭示了灵魂深处的彷徨无助。学界历年来较多的关注《影的告别》中影与形的关系问题,在《影的告别》中,鲁迅先生巧妙的把自己的内心以及灵魂比喻成影,备受现实生活环境折磨的苦难比喻成“形”。通过影的独白,灵魂深处的无奈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彷徨再次被揭露出来。  【关键词】:鲁迅;《野草》;形与影  一、沉睡的影  在《影的告别》中,以诗
期刊
【摘要】:《围城》是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讽刺小说。它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其中,英文版( Fortress Besieged)由美国作家兼翻译家珍妮·凯利译出初稿,再经美国学者茅国权审阅、润色、排序和注释,出版后受到热烈欢迎。本文通过对《围城》译本的分析,旨在通过接受美学角度对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接受美学;《围城》;翻译策略  一、引言  《围城》
期刊
张洁小说《无字》是对一个世纪的中国妇女命运的总结,审视作品中几代人物,尤其是女性的命运,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背景上,展开了女性生命历史的追溯,在描摹人物的坎坷人生中表达出对生命的体味、对生活和命运的感悟。在这部长达八十万字的三卷本长篇中,小说情节主要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一是从离婚后进入精神病院的吴为的惨状开始,追诉吴为、胡秉宸、白帆三人的复杂关系及胡秉宸的经历;二是与前一线索交叉并行的,讲述墨荷、叶莲
期刊
【摘要】:余秀华的诗歌在创作的过程颇引人关注,她用极具穿透力的语言展现了底层乡村女性的生活经验。本文将基于对余秀华诗歌的剖析,通过其自身境遇,生活环境等因素,在底层女性的苦难中,寻找行吟在生命深处的余秀华。  【关键词】:女性;疼痛;底层;苦难;美  余秀华,一个女性的残疾的底层诗人,笔者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在于她诗歌所包含的特征,蕴含在心中的女性的力量,身体上的疼痛,来自底层的生活环境,正是这些塑
期刊
【摘要】:《琵琶记》作为中国南戏之祖,主要讲述了蔡伯喈,赵五娘和牛小姐三人之间的爱恨纠葛。故事以蔡伯喈在新婚之期被逼进京赶考为开端,高中状元后又与牛小姐另结新婚,而后赵五娘寻夫发展至故事的高潮,终以大团圆结束故事。看似圆满,团圆背后却隐藏着人物的各色悲剧与心酸,更折射出全剧的深刻主题。  【关键词】:悲剧性;团圆;婚姻;悲苦  “秋灯鸣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子,也有
期刊
【摘要】:当代工笔花鸟画家对工笔花鸟画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容忽视的,他们突破传统,画家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品。实现中国花鸟画的繁荣。只有关注当代人的精神,真正关心和投入现实生活,遵守艺术发展的规律,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当代花鸟画家将自己融入社会、融入自然,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来肩负起社会责任。  【关键词】:图式;工笔花鸟;传统;创新  1.对图式的理解  1.1图式的含义  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创作出
期刊
【摘要】:福建舞蹈传到台湾后,有的逐渐增加脚色和花样,有的成为一种表演的民俗技艺,有的吸收戏曲等因素又发展为一种新舞蹈,有的衍化出新的套路,增加了新角色。从福建传到台湾的舞蹈,经过长期台湾特定环境的发展,虽然目前已形成自己风格,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华经典、民俗传统并存”的舞蹈文化建构,以期厘清台湾地区传统舞蹈的史实脉络,阐明中华舞蹈文化主要经由福建移植台湾地区,两岸长期互动,在同中有异的
期刊
恩施市太阳河乡位于鄂、渝边陲,这里物产丰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国土面积358平方公里,2.4万以土家族、苗族、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儿女在这里繁衍生息。  太阳河民歌是太阳河各族人民长期创造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品种繁多、内容丰富。从总体上说,太阳河民歌的文学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现题材多样  太阳河民歌从歌词的题材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礼仪歌、情歌、历史古人歌、儿歌、叙
期刊
【摘要】:该书从历史角度全面细致地梳理了语文课程发展历程中的各种问题与冲突,分别从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知识、课程分课这五部分进行全面梳理并发表作者自己的观点。当前语文课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研究为推动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本文先梳理书本内容,再写一点自己的小想法。  【关键词】:语文课程问题;述评  引言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面”,本书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语文课程
期刊
【摘要】: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对音乐的发展有非常强烈的影响,甚至被世人称为“乐圣”,其代表著作非常的多,同时又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的作曲者,而《悲怆》的出现是在贝多芬眼盲时期,全篇的乐章都在叙述贝多芬对命运做抗争的英雄气概,文章就第三乐章的音乐曲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分析  悲怆的创作的时间是在贝多芬被耳聋折磨的时期,但是的贝多芬经历了绝望和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