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基础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s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首要前提是要构建一系列制度基础。为此,要构建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土地市场、公共财政制度等,使各项制度联动并进,为城乡良性互动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城乡关系 统筹发展 制度基础
  
  随着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这一重要战略措施,我国的城乡关系开始迈入良性互动的新时期,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着眼点在于制度的建设,总体的改革思路是在完善“少取”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多予”和“放活”的力度。
  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将居民划分为农村和城市户口,城乡居民因户口类别的不同而享受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权利,“农民”被严重身份化。农民如果向城市迁移,在非户口所在地要得到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必须付出高昂的成本。这一现状严重地影响我国城镇化的步伐,大量进城打工的农民,虽常年居住在城市,但由于户口的原因,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要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必须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迁徙权。这是构建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缩小城乡差距的必要措施,也是实现城乡之间人口自由合理流动,加速我国城镇化的前提。同时,户籍管理制度关系到人口的流动、迁徙等全局性的问题,必须由国家审时度势,做出决策。其改革制度取向,一是淡化国家政策的城市取向,使户籍与其所附着的各种福利待遇逐步分离,平等对待城乡居民原本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二是逐步放宽对农村居民迁往城市的限制,给流动人口更多的迁徙自由权。可以先从小城镇进行试点,最终扩大到城市。三是建立新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以居住地、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为依据划分城乡户口,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
  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就全国范围来讲,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群体基本是城镇人口,广大农村人口能享受到的社会保障范围很小,大多依靠的是土地的保障,全国9亿多农村人口中,7亿多未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虽有大量的进城务工农民常年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他们并未被纳入到城镇社会保障对象之中。
  总体来讲,城镇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居民。但基于城乡在经济、社会条件的差距,试图快速实行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不现实、不可行的。较妥善的路径是分头并进,一是加强对农村卫生服务的建设,尤其是财政的支持力度。以农村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和卫生监测为支持重点,缩小城乡卫生服务差距。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的投向应该做出调整,应以乡村两级为主,明确政府在乡级卫生机构建设中的财政支出范围,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县乡两级缺乏财政支柱,必须加大上级对乡镇卫生院的资金供给,以提高其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村级卫生机构的建设,提高农民对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得性。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较高,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体系是一个渐进过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村老龄人口数量庞大,短时间内国家难以包揽农民的养老保障,必须依靠农民自身及村集体,这也是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基本途径。因此,应实行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障相结合。要考虑到各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允许存在一些差异性,避免一刀切。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应使筹资标准和保障标准互相适应,考虑当地农村的负担能力。此外,还要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解决贫困人口的问题。三是逐步实行城乡并轨,可以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先行试点,逐步推进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以试点地区作为过渡环节,为统一并轨创造经验。此外,还应积极地把进城务工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的范围。
  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制度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据统计,目前我国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约为4亿。如此庞大的群体,在城镇并不能获得足够的就业空间,大量无技术的农民工只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城镇居民不愿意承担的脏、累、险的工作。总体上来讲,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依然面临诸多的限制和歧视,更谈不上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如此庞大的群体,在城镇中如果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必将带来城市秩序的紊乱。这既是对进城务工农民极大的不公,也是对劳动力资源极大的浪费。
  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必须把城乡劳动力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建立城乡统一、公平、有序的劳动力就业市场。首先,规范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制度,取消各种对农民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扫清农民进城务工的制度障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合理流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构建完善的劳动力就业市场。规范、完善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是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也是其制度平台。规范的劳动力就业制度包括工资形成的市场机制和集体谈判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劳动立法、工会发挥作用的方式和程度等。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有关农民工工资支付的法律法规,构建并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工会作为劳动者的组织,应发挥其应有的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功能。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以组织的力量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最后,应该构建惠及农民工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在城市管理方面,有关部门应把进城农民工作为城市居民的一部分,纳入统一到管理和服务体系中。在事关农民工切身利益的住房、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针对农民工构成复杂这一现状,采取低水平、广覆盖的方针,多形式、分步骤地把农民工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一体的土地市场
  我国现有的土地面积不足19亿亩,且每年还以1000万亩的速度递减,农村的土地制度与城市的土地制度仍然存在着二元性,农民对土地的权利一直处于弱势。由于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土地依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必将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全国的失地农民至少有4000万左右。由于农村土地使用权管理及市场发育的不完善,土地使用权合理转让存在诸多的障碍,农民无法摆脱对土地的依附。在土地征用过程中,侵犯农民土地合法权益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制度,应该逐步整合城乡土地市场与土地管理制度。一是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权益,在赋予农民更大的土地自由交易权的基础上,给他们提供以承包权作抵押的机会。通过抵押承包权实现与土地权利相连的经济权利,进而实现城乡土地同等的权利。法律也应提供更多的灵活性,我国《物权法》对农民在处理其房屋及其房屋下面的宅基地方面的权利限制过于严格,农村宅基地的转让至少应该对所有农民开发,而不仅仅是同一村集体的农民。二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设立专项基金,鼓励规模化经营。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可以允许农村集体的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交易,促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构建土地流转的长效保障机制,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的权益保障。三是规范土地征用制度。提供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增强补偿的公平性,改善征地的程序。完善补偿计算方法,使其更公平,为社会所接受。对征用土地的用途进行限制,缩小强制性征地范围。在保证国家计划用地基础上,把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交由农村集体开发,让农村土地作为资本直接参与工业化、城镇化,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的效益。
  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采取的主要财政模式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国家公共需要的经济行为。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由于二元分割的城乡结构,长期以来没能有效地覆盖农村地区,农民没有享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结果,尤其是后农业税时期,乡镇基层政权由于缺乏财政支持,难以有所作为,开始悬浮起来,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应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分区域、分阶段,集中财力优先安排农民最急需、公共性强的公共品和服务。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公共建设投资力度,优先解决水、电、路等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逐年增加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改变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农民投资投劳的方法,把中小型基础设施逐步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范围。二是提高财政支农的比重,开拓农业发展资金的筹集渠道。要尽快制定农业投入法,修改和完善农业法、预算法,明确各级政府财政支农的责任,努力增加预算内支农的资金比重。要确保国家新增财力向农业倾斜,每年国家的新增财政都要拿出更大的份额用于农业的发展,积极开拓农业发展资金的筹集渠道。三是健全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包括水利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国土整治等。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积极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四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我国的农户大部分经营规模小,农产品成本高,单靠政府的价格支持和补贴限制极大。政府应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力度,逐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免费,提高公共经费的保障水平,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历史和现实证实,以诞生于完全不同于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革命和建设注定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这表现在理论的传入,被先进的共产主义者吸收、消化,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指导革命、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各个时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曲折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强有力的武器,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作为一种非内生性的思
【摘要】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适应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应进一步提高对制度反腐的理性认识,从构建完善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入手,全面加强制度反腐建设,确保制度反腐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发挥功效,实现反腐倡廉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关键词】反腐败 制度建设 困境 体系构建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党的
【摘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举措。在活动中,密切联系群众,紧密结合实际和动员大众广泛参与,巧妙运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活动形式、传媒形式,认真解决大众关心的疑点、焦点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鲜明特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特点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摘要】因刑事责任能力免罪,使得司法实务中出现了罪刑失衡现象。新旧学派和当前我国刑法学界对刑事责任能力本质的界定不同。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应当是刑罚适应能力,刑事责任能力应当剔除出犯罪构成,不作为定罪依据,而仅作为量刑依据,以体现刑法的公正性与科学性,符合防卫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刑事责任能力 犯罪构成 刑罚适应能力     当前,对于刑事责任能力在犯罪构成理论体系中的定位,刑法学界存在颇多争议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理论研究,提高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的民主素质,完善党内基层民主运行机制,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关键词】党内基层民主 运行机制 基本经验    党内基层民主是指在党的基层组织中开展的民主,是党的广大基层组织及普通党员群众的民主实践活动。党内基层民主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进入了高发期,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我们在观察、分析、判断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时,必须坚持法治的视野、法治的立场、法治的原则、法治的方式和法治的程序,将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  【关键词】预防 处置 群体事件 现实思考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呈直线上升趋势,1993年发生0.87 万起,20
【摘要】加入WTO后,面对国际品牌汽车企业冲击和进口关税大幅度调整,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虽然还是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分割过于均匀、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合理等。未来若能在开发自主品牌和研发新技术等方面多下功夫,中国仍有望发展成为汽车产业中心。  【关键词】市场分割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有效贸易保护率 规模经济    引 言    我国的汽车工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