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网络谣言也在各种网络社交平台持续泛滥,所谓“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已成为一种网络消极现象。当前,部分大学生刚进入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时,缺乏与之相对应的网络教养。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网络教养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根据宿迁市大学生网络教养的现状,从高校培育、学生自我培育的角度提出建设性的网络教养培育策略。
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网络硬件设施及网络覆盖越来越好,上网费用越来越低,这些都为大学生上网创造了基本条件。网络已经深深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且成为大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网络教养的概念
由于网络教养概念会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我国还没有对其形成共识。中国台湾学者洪海雄将“网络教养”定义为:“具备操作网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能够有效且正确操纵该技能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网络及其使用有相应的能力;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该观点实质是强调了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获取及运用的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员卜卫认为:“网络教养的内容包括: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网络及其使用有相应的能力;培养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培养保护自己安全的能力,即在网上能够处理不良信息,保护自己不受侵害的能力。”该观点缺乏对网络教养含义的思想道德教育。笔者认为,网络教养不仅仅是在网络上表现出的文化与品德的修养,也包括对网络信息的正确识别与风险防范能力、网络技能的正确使用能力。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笔者通过结合在校大学生的现状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大学生的网络教养了解程度、对网络信息的判断等。该问卷一共发放了761份,有效回收共543份,回收率为71%。男生259人,女生284人。同时,随机抽取了21名学生进行交流。为保证本次问卷结果的真实性、科学性及有效性,本次问卷一律采用自愿原则和匿名原则。本研究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
三、大学生网络教养基本状况及分析
关于“当热点新闻事件发生时,您更加信任哪些媒体?”的问题中,选择官方认证的主流媒体占67%,不轻信任何媒体的占27.3%,“网络大V”等自媒体的占5.7%。这说明官方媒体具有较高的信任度,但网络舆情处理不及时或方式不恰当损害了公信力。
关于“您在网络上分享或传播信息时是否随性?”的问题中,选择看内容与否再决定转发和点赞的占68.7%,不分享或不传播的占20.3%,随手转发或点赞仅占9.3%。这表明大学生群体传播信息并不随性,更多看内容是否投其所好。
关于“面对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您有何做法?”的问题,有71.4%的大學生认为违反法律,要抵制举报。也有24.2%的大学生认为不道德,但偶尔会浏览。还有4.4%的大学生认为很正常,坦诚承认经常浏览。这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对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
关于“您上网时是否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的问题,有意识地避免泄露个人隐私但是有中招者占74.9%,尽可能使用匿名信息者占15.4%,经常会不小心泄露自己隐私的占8.8%,对此无所谓的占0.9%。这说明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较强,但对潜在的危险重视不足。
四、大学生网络教养培育策略
(一)高校角度
目前,我国网络教养教育的开展并未普及,但值得鼓励的是已有部分大学开展了网络教养相关课程。例如,北方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等少数学校已经组织力量编写了《网络道德》等网络教养方面的书籍,并将其纳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
之中。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网络教养的主要场所之一,要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教育其自身的目的性、计划性,合理科学地安排课程,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等多方面、多渠道的影响,加大对网络教养的实施力度,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教养水平。鼓励高校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网络教养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角度
大学生应当健全网络人格,处理好虚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心理品质和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正确处理好网络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避免出现网络双重人格,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此外,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专区学习了解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自身的法制观念,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大学生应当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审美情趣,自觉抵制网络低俗娱乐文化,净化网络环境。
五、结语
本文主要围绕大学生网络教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着重阐述了大学生网络教养的概念及培育策略,对宿迁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教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汇总数据的基础上,笔者剖析了大学生网络教养的积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大学生网络教养培育策略,以期促进大学生网络教养的有效培育。
(宿迁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当代大学生网络教养的培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指导老师:钟颖
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网络硬件设施及网络覆盖越来越好,上网费用越来越低,这些都为大学生上网创造了基本条件。网络已经深深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且成为大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网络教养的概念
由于网络教养概念会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我国还没有对其形成共识。中国台湾学者洪海雄将“网络教养”定义为:“具备操作网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能够有效且正确操纵该技能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网络及其使用有相应的能力;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该观点实质是强调了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获取及运用的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员卜卫认为:“网络教养的内容包括: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网络及其使用有相应的能力;培养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培养保护自己安全的能力,即在网上能够处理不良信息,保护自己不受侵害的能力。”该观点缺乏对网络教养含义的思想道德教育。笔者认为,网络教养不仅仅是在网络上表现出的文化与品德的修养,也包括对网络信息的正确识别与风险防范能力、网络技能的正确使用能力。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笔者通过结合在校大学生的现状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大学生的网络教养了解程度、对网络信息的判断等。该问卷一共发放了761份,有效回收共543份,回收率为71%。男生259人,女生284人。同时,随机抽取了21名学生进行交流。为保证本次问卷结果的真实性、科学性及有效性,本次问卷一律采用自愿原则和匿名原则。本研究还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
三、大学生网络教养基本状况及分析
关于“当热点新闻事件发生时,您更加信任哪些媒体?”的问题中,选择官方认证的主流媒体占67%,不轻信任何媒体的占27.3%,“网络大V”等自媒体的占5.7%。这说明官方媒体具有较高的信任度,但网络舆情处理不及时或方式不恰当损害了公信力。
关于“您在网络上分享或传播信息时是否随性?”的问题中,选择看内容与否再决定转发和点赞的占68.7%,不分享或不传播的占20.3%,随手转发或点赞仅占9.3%。这表明大学生群体传播信息并不随性,更多看内容是否投其所好。
关于“面对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您有何做法?”的问题,有71.4%的大學生认为违反法律,要抵制举报。也有24.2%的大学生认为不道德,但偶尔会浏览。还有4.4%的大学生认为很正常,坦诚承认经常浏览。这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对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
关于“您上网时是否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的问题,有意识地避免泄露个人隐私但是有中招者占74.9%,尽可能使用匿名信息者占15.4%,经常会不小心泄露自己隐私的占8.8%,对此无所谓的占0.9%。这说明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较强,但对潜在的危险重视不足。
四、大学生网络教养培育策略
(一)高校角度
目前,我国网络教养教育的开展并未普及,但值得鼓励的是已有部分大学开展了网络教养相关课程。例如,北方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等少数学校已经组织力量编写了《网络道德》等网络教养方面的书籍,并将其纳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
之中。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网络教养的主要场所之一,要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教育其自身的目的性、计划性,合理科学地安排课程,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等多方面、多渠道的影响,加大对网络教养的实施力度,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教养水平。鼓励高校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网络教养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角度
大学生应当健全网络人格,处理好虚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心理品质和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正确处理好网络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避免出现网络双重人格,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此外,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专区学习了解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自身的法制观念,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大学生应当培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审美情趣,自觉抵制网络低俗娱乐文化,净化网络环境。
五、结语
本文主要围绕大学生网络教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着重阐述了大学生网络教养的概念及培育策略,对宿迁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教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汇总数据的基础上,笔者剖析了大学生网络教养的积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大学生网络教养培育策略,以期促进大学生网络教养的有效培育。
(宿迁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当代大学生网络教养的培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指导老师:钟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