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想象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想象力;小学语文;培养;提高
想象能力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路开阔,反应敏捷,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强,掌握的知识广博而灵活;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转,学得很死板。这正式想象力不同而产生的学习差异,可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想象,不但可以获得间接的知识,还可以使知识深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想象,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创见”,激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并把想象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来抓。
一、营造氛围,鼓励想象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在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气氛与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只有在欢愉舒畅的自由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才敢于去尽情想象。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一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大胆的想象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二、据文绘图,展开想象
布莱克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进步诗人和画家。他从小喜欢想象,六岁那年放学路过一座公园,在夕阳的余辉里,树木花草呈现出一片迷离的五彩斑斓的颜色。这情景让小布莱克目荡神迷,顿生奇想,眼前出现了一片美妙的梦幻:许多漂亮的仙女身穿彩衣,生着翅膀,在公园里嬉笑游戏。这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奇妙的想象世界。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为学生插上遐想的翅膀,丰富学生的想象。如教学古诗《登鹳鹊楼》时,先介绍鹳鹊楼,然后逐句理解。上联就登楼所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把黄昏时的一片雄浑开阔景象熔铸在十个字里。下联:诗人由眼前壮丽景色,又想到了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于是又吟唱出极富哲理的诗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不仅倾注着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且富哲理意味,给读者提供了联想的广阔田地。在学习了这首诗后,学生思维活跃,脑海中出现了壮观的景象。这时,让学生把诗意绘成图,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记忆,更加体会其真实内涵。不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了特别强烈的优势兴奋中心,此时,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汇成一幅图,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小小识字,调动想象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中国的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固定的读音和字义,需要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地揣摩理解,多积累,天长日久对字义理解就会精准。中国汉字多,字形千变万化,对小学生、外国人来说,记中国汉字的字形很让人头痛,这时候在教学中如果多问一问“这个字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这种问题,就给孩子提出了需要他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事实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处处存在着想象力激发的机会,让我们抓住时机,让学生得到最大化的锻炼。
如在识记生字“灭”时,学生说的记字方法很有趣,有学生说,在火上一压就灭了,有学生运用自己在消防小画册上看到的,锅里的油着火了,用锅盖盖上,地上汽油着火了撒一层沙子,若是床上棉被着火了,就泼一盆水,把火压住。学生结合自己的见识,想象得多么丰富,说得多好啊。
四、情感训练,深化想象
对一些课文朗读时理解抽象的词语,要求学生用讲故事或具体描述的形式进行理解,把文中略写的部分加以详细叙述,让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象。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应指导学生明确朗读,读小女孩的痛苦生活时应用较慢、较低的语调读,读出同情的思想感情,读后再想象一下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卖火柴的艰难情景;在朗读小女孩擦火柴时出现美好幻觉时用欢快的语调读,读中想象和体会小女孩的美好向往;读小女孩悲惨结局时,用缓慢、低沉的语调,以表示对小女孩的同情和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愤慨。读写练习也是训练想象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例如《穷人》《凡卡》等文章所写的情节虽然完整,但事情还可以继续或有新的发展。据此可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起点,并联系课文和生活实践,来想象新的局面,构想新的情节,使其合理地延续下去。
五、情境教学,唤起想象
在教学中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而创设情景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作用的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景创设,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语文学习的“场”,在这种“场”境氛围里,学生融入其中,有利于学生的感悟与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而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感受语文学习兴趣的回归。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永恒的主题,并非朝夕之功即能收效,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晓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10)
关键词:想象力;小学语文;培养;提高
想象能力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路开阔,反应敏捷,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强,掌握的知识广博而灵活;想象力贫乏的学生,只能跟着老师转,学得很死板。这正式想象力不同而产生的学习差异,可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想象,不但可以获得间接的知识,还可以使知识深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想象,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创见”,激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并把想象力培养作为教学目标来抓。
一、营造氛围,鼓励想象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在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气氛与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奠定想象的情感基础。只有在欢愉舒畅的自由氛围中,学生才能够、才敢于去尽情想象。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有新意”“你真聪明”……把这一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大胆的想象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二、据文绘图,展开想象
布莱克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进步诗人和画家。他从小喜欢想象,六岁那年放学路过一座公园,在夕阳的余辉里,树木花草呈现出一片迷离的五彩斑斓的颜色。这情景让小布莱克目荡神迷,顿生奇想,眼前出现了一片美妙的梦幻:许多漂亮的仙女身穿彩衣,生着翅膀,在公园里嬉笑游戏。这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奇妙的想象世界。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为学生插上遐想的翅膀,丰富学生的想象。如教学古诗《登鹳鹊楼》时,先介绍鹳鹊楼,然后逐句理解。上联就登楼所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把黄昏时的一片雄浑开阔景象熔铸在十个字里。下联:诗人由眼前壮丽景色,又想到了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于是又吟唱出极富哲理的诗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不仅倾注着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且富哲理意味,给读者提供了联想的广阔田地。在学习了这首诗后,学生思维活跃,脑海中出现了壮观的景象。这时,让学生把诗意绘成图,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记忆,更加体会其真实内涵。不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了特别强烈的优势兴奋中心,此时,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汇成一幅图,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小小识字,调动想象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中国的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固定的读音和字义,需要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地揣摩理解,多积累,天长日久对字义理解就会精准。中国汉字多,字形千变万化,对小学生、外国人来说,记中国汉字的字形很让人头痛,这时候在教学中如果多问一问“这个字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这种问题,就给孩子提出了需要他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事实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处处存在着想象力激发的机会,让我们抓住时机,让学生得到最大化的锻炼。
如在识记生字“灭”时,学生说的记字方法很有趣,有学生说,在火上一压就灭了,有学生运用自己在消防小画册上看到的,锅里的油着火了,用锅盖盖上,地上汽油着火了撒一层沙子,若是床上棉被着火了,就泼一盆水,把火压住。学生结合自己的见识,想象得多么丰富,说得多好啊。
四、情感训练,深化想象
对一些课文朗读时理解抽象的词语,要求学生用讲故事或具体描述的形式进行理解,把文中略写的部分加以详细叙述,让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想象。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应指导学生明确朗读,读小女孩的痛苦生活时应用较慢、较低的语调读,读出同情的思想感情,读后再想象一下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年夜卖火柴的艰难情景;在朗读小女孩擦火柴时出现美好幻觉时用欢快的语调读,读中想象和体会小女孩的美好向往;读小女孩悲惨结局时,用缓慢、低沉的语调,以表示对小女孩的同情和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愤慨。读写练习也是训练想象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例如《穷人》《凡卡》等文章所写的情节虽然完整,但事情还可以继续或有新的发展。据此可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起点,并联系课文和生活实践,来想象新的局面,构想新的情节,使其合理地延续下去。
五、情境教学,唤起想象
在教学中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而创设情景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作用的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景创设,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语文学习的“场”,在这种“场”境氛围里,学生融入其中,有利于学生的感悟与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而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感受语文学习兴趣的回归。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永恒的主题,并非朝夕之功即能收效,须长期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晓慧.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