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经济不景气,但台湾米外销量却暴涨几十倍。以台湾米每吨1200美元的离岸价格(编按:船上交货价格)计算,台湾米比同样条件的美国米价高9%、比泰国米价高逾七成,甚至是越南米的2.4倍。而且台湾米是卖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农粮强国。
为何台湾米能够走上国际?背后是一段段台湾米农不再看天吃饭的故事。有人替米健身,扭转稻米结实累累就是好的迷思;有人用法国人种葡萄的方式来种稻米,用最专业的方式种出台湾最贵的米;还有人回归自然栽培法,种出健康的有机米。
台湾大米外销大幅成长,光是今年前三季就达过去5年外销总量的20倍。第三季外销量高达1.7344万吨,更是去年同期34吨的510倍之多。
谁说稻穗沉甸甸地往下垂才是好?其实米也能减肥、健身。
在台湾,就有一个米的健身教练,他花6年时间,帮每株稻穗减去多余的碎米粒(编按:一粒重量低于20毫克的白米),集中养分于剩下的每一粒米中,使整株稻穗变轻,每粒米的质量却多出3毫克。今年这种米打开外销市场,进入日本与澳大利亚,它幕后的健身教练,就是联米企业总经理刘德隆。
7月,酷暑,彰化县埤头乡下的田埂小路塞满农人与卡车,这里是台湾最大的米仓,刘德隆抓起眼前一把稻谷,挑出一粒直径5毫米的米。
再走进彰化县二林,400公顷的稻田,以30公顷为单位,划分为外竹、香田、竹围子等11个产区。这里有人用法国葡萄酒酒庄分级制度(AOC)来耕种,追求最高价的米。
这些农地,被分成9000多个标准篮球场的稻作面积,每个篮球场各有不同的土壤性质与水质环境,可种出不同等级的米;台湾最贵的外销米就在其中。
规划稻米分级栽种的是陆协碾米工厂(大桥牌)董事长陈肇浩。今年7月,小包装(1公斤)出货达1.2万包,使得远在地球另一头的北美超市,也能在架上看到陈肇浩种出来的台湾越光米。
陈肇浩卖出的米,比台湾米外销限制价格高两倍,秘密就在于依稻米产地分区管理,分级采收、分级加工,透过汰选,确保每粒米的品质。
“土壤黏度高,施肥效果好,就要减少施肥次数;而沙土养分易流失,则要少量多次补充水分。”不仅土壤会影响稻米的品质,就连乡下田埂旁常见的路灯也会影响到稻米生长。陈肇浩指着一块土地说,这一区稻穗看起来已饱满成熟,但这区评等就是最低的D级,只能算是葡萄酒中最平常的日常餐酒(Vins de Table)等级。为什么?
因灯光长时间照射,晚上稻米因感光错乱,长叶而不结穗,会有“假稻米”现象,结穗多为水分饱和度在30%以上的未成熟粒;稻米水分饱和度过高,煮熟后吃起来反而偏干、偏硬。
每亩田中,灌溉水源的流向、迎风或背风面,甚至光照都会影响品质等级。稻穗的体型,也和分级有关,若与地面呈现90度直角且整株饱满就是上等;若出现倾斜角度的稻穗可能是中等;倒伏后碰到土而发芽,就更会被评为最次级。
每期稻作收割前,陈肇浩亲自巡视11区的稻田,用酒庄分级酿酒的细致度,分析每亩田的稻米品质,作为分级采收和分级加工的初步判断。
经过分级收成的稻谷,品级越高,收购价格就越好,就是直接奖励农民“种好米、重品质”。1公斤的A级米售价170元,可以比台湾平均米价多出130元,由此可看出分级后产生的惊人效益。
“种好米才有好价!”陈肇浩实施分级制度8年后的今天,他不只改变台湾米的命运,还扭转传统农业薄利多销的竞争概念,将家传三代的种稻事业推向高价的精致农业。
地点转到苗栗县苑里乡,摇摆的鸭子身影,同样种出高品质稻米。
此处有着台湾南北交界的特殊气候,加上大安溪冲积带来的肥沃土质,让苑里镇素来有“苗栗谷仓”之称。
6年前,山水米及泉顺食品企业总经理叶淑蕙和担任董事长的丈夫李东朝,开始在大安溪畔的苑里冲积扇稻田里,靠鸭子划水发展特有的有机米。
出生台北的农村媳妇叶淑蕙,只身撑起台湾第一个有机米产销班,多年挨家挨户推广下来,不但打入上海超市,今年还外销456吨有机米到日本、新加坡及俄罗斯。每吨3400美元的价格,比起美国出口米每吨1100美元的离岸价还高出逾两倍。
走在大安溪水源头,顺着苑里第一亩田沿着清溪水源走,叶淑蕙指着有40多只鸭子的田里说着:“有杂草的那亩田里,看得到小蝌蚪、青蛙,也会有白鹭鸶停留的,就是有机稻田。”宛如生态圈的稻田,正是有机米的价值。
刚开始,她先想办法游说农民用苦茶粕取代化肥,以黄粘板或防虫网等防治虫害。与农民已经习惯的化学稻作完全不同,不用化学肥料、不施农药、不用生长调节剂,有机农法就是回归自然与生态共存。
从整地开始,利用“水淹农地”的方式,将病虫卵、幼虫或蛹淹死,施有机肥、整地、拉平,再经过80天的休养,就能开始新的生态循环。一旦开始有机栽种,每亩田经过3年的土壤转换期,就能成为有机田。
尽管一开始参与的农民只有三人、2.6公顷土地,叶淑蕙仍然坚持有机农法。
起初,农民对天然栽种心存怀疑:“对抗病虫害怎么可能不用药?”叶淑蕙为了推广有机农法,决定以市价1.5倍的保证价格收购,并鼓励农民用镰刀慢慢割草,不再使用化学的除草剂。
坚持至今,契作面积已成长至100公顷。这里的景象是,合鸭在田中吃虫卵、福寿螺,而合鸭划水也让田水混浊,避免光合作用让杂草蔓生;鸭蹼翻土则有助于稻苗生根;连鸭子排粪也成了最佳天然肥料,有机肥的成本甚至比化肥低2%。
“谁的食物安心,谁就胜出。”叶淑蕙说。苦心经营多年,鸭间稻赶上全球“安全饮食”风潮,每一粒米,都通过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检验无农药残留,销售量近5年平均约两位数字增长,也逐步打开国际市场。
(摘自《商业周刊》)
责任编辑 袁红
为何台湾米能够走上国际?背后是一段段台湾米农不再看天吃饭的故事。有人替米健身,扭转稻米结实累累就是好的迷思;有人用法国人种葡萄的方式来种稻米,用最专业的方式种出台湾最贵的米;还有人回归自然栽培法,种出健康的有机米。
台湾大米外销大幅成长,光是今年前三季就达过去5年外销总量的20倍。第三季外销量高达1.7344万吨,更是去年同期34吨的510倍之多。
谁说稻穗沉甸甸地往下垂才是好?其实米也能减肥、健身。
在台湾,就有一个米的健身教练,他花6年时间,帮每株稻穗减去多余的碎米粒(编按:一粒重量低于20毫克的白米),集中养分于剩下的每一粒米中,使整株稻穗变轻,每粒米的质量却多出3毫克。今年这种米打开外销市场,进入日本与澳大利亚,它幕后的健身教练,就是联米企业总经理刘德隆。
7月,酷暑,彰化县埤头乡下的田埂小路塞满农人与卡车,这里是台湾最大的米仓,刘德隆抓起眼前一把稻谷,挑出一粒直径5毫米的米。
再走进彰化县二林,400公顷的稻田,以30公顷为单位,划分为外竹、香田、竹围子等11个产区。这里有人用法国葡萄酒酒庄分级制度(AOC)来耕种,追求最高价的米。
这些农地,被分成9000多个标准篮球场的稻作面积,每个篮球场各有不同的土壤性质与水质环境,可种出不同等级的米;台湾最贵的外销米就在其中。
规划稻米分级栽种的是陆协碾米工厂(大桥牌)董事长陈肇浩。今年7月,小包装(1公斤)出货达1.2万包,使得远在地球另一头的北美超市,也能在架上看到陈肇浩种出来的台湾越光米。
陈肇浩卖出的米,比台湾米外销限制价格高两倍,秘密就在于依稻米产地分区管理,分级采收、分级加工,透过汰选,确保每粒米的品质。
“土壤黏度高,施肥效果好,就要减少施肥次数;而沙土养分易流失,则要少量多次补充水分。”不仅土壤会影响稻米的品质,就连乡下田埂旁常见的路灯也会影响到稻米生长。陈肇浩指着一块土地说,这一区稻穗看起来已饱满成熟,但这区评等就是最低的D级,只能算是葡萄酒中最平常的日常餐酒(Vins de Table)等级。为什么?
因灯光长时间照射,晚上稻米因感光错乱,长叶而不结穗,会有“假稻米”现象,结穗多为水分饱和度在30%以上的未成熟粒;稻米水分饱和度过高,煮熟后吃起来反而偏干、偏硬。
每亩田中,灌溉水源的流向、迎风或背风面,甚至光照都会影响品质等级。稻穗的体型,也和分级有关,若与地面呈现90度直角且整株饱满就是上等;若出现倾斜角度的稻穗可能是中等;倒伏后碰到土而发芽,就更会被评为最次级。
每期稻作收割前,陈肇浩亲自巡视11区的稻田,用酒庄分级酿酒的细致度,分析每亩田的稻米品质,作为分级采收和分级加工的初步判断。
经过分级收成的稻谷,品级越高,收购价格就越好,就是直接奖励农民“种好米、重品质”。1公斤的A级米售价170元,可以比台湾平均米价多出130元,由此可看出分级后产生的惊人效益。
“种好米才有好价!”陈肇浩实施分级制度8年后的今天,他不只改变台湾米的命运,还扭转传统农业薄利多销的竞争概念,将家传三代的种稻事业推向高价的精致农业。
地点转到苗栗县苑里乡,摇摆的鸭子身影,同样种出高品质稻米。
此处有着台湾南北交界的特殊气候,加上大安溪冲积带来的肥沃土质,让苑里镇素来有“苗栗谷仓”之称。
6年前,山水米及泉顺食品企业总经理叶淑蕙和担任董事长的丈夫李东朝,开始在大安溪畔的苑里冲积扇稻田里,靠鸭子划水发展特有的有机米。
出生台北的农村媳妇叶淑蕙,只身撑起台湾第一个有机米产销班,多年挨家挨户推广下来,不但打入上海超市,今年还外销456吨有机米到日本、新加坡及俄罗斯。每吨3400美元的价格,比起美国出口米每吨1100美元的离岸价还高出逾两倍。
走在大安溪水源头,顺着苑里第一亩田沿着清溪水源走,叶淑蕙指着有40多只鸭子的田里说着:“有杂草的那亩田里,看得到小蝌蚪、青蛙,也会有白鹭鸶停留的,就是有机稻田。”宛如生态圈的稻田,正是有机米的价值。
刚开始,她先想办法游说农民用苦茶粕取代化肥,以黄粘板或防虫网等防治虫害。与农民已经习惯的化学稻作完全不同,不用化学肥料、不施农药、不用生长调节剂,有机农法就是回归自然与生态共存。
从整地开始,利用“水淹农地”的方式,将病虫卵、幼虫或蛹淹死,施有机肥、整地、拉平,再经过80天的休养,就能开始新的生态循环。一旦开始有机栽种,每亩田经过3年的土壤转换期,就能成为有机田。
尽管一开始参与的农民只有三人、2.6公顷土地,叶淑蕙仍然坚持有机农法。
起初,农民对天然栽种心存怀疑:“对抗病虫害怎么可能不用药?”叶淑蕙为了推广有机农法,决定以市价1.5倍的保证价格收购,并鼓励农民用镰刀慢慢割草,不再使用化学的除草剂。
坚持至今,契作面积已成长至100公顷。这里的景象是,合鸭在田中吃虫卵、福寿螺,而合鸭划水也让田水混浊,避免光合作用让杂草蔓生;鸭蹼翻土则有助于稻苗生根;连鸭子排粪也成了最佳天然肥料,有机肥的成本甚至比化肥低2%。
“谁的食物安心,谁就胜出。”叶淑蕙说。苦心经营多年,鸭间稻赶上全球“安全饮食”风潮,每一粒米,都通过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检验无农药残留,销售量近5年平均约两位数字增长,也逐步打开国际市场。
(摘自《商业周刊》)
责任编辑 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