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分析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采用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118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各59例,对照组行短肌腱移位术,实验组行骨膜瓣移位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6.4%,高于对照组的61.0%;实验组巴氏评分为(80.1±7.2)分,高于对照组的(55.1±5.0)分;实验组在手术时间和愈合时间上少于对照组。上述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膜瓣移位术能有效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减少手术与愈合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关键词】 胫腓分离 踝关节损伤 手术治疗
骨科外伤中踝关节损伤属于常见疾病,会损伤外侧副韧带,对关节功能造成影响。且反复发作,容易并发胫腓联合分离,为治疗带来困扰[1]。本次研究即对比不同手术的疗效,探讨该疾病的合理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于我院骨科收治的患者中选取118例,选取时间为2013年11月到2015年11月。采用乱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9例。
对照组男30例,女29例,年龄在21到71岁之间,平均(48.6±2.1)岁。
实验组男31例,女28例,年龄在20到70岁之间,平均(47.9±1.8)岁。
临床症状:局部淤血、肿胀并伴有压痛;翻转向健侧则痛感严重;将腓骨按压向胫骨则胫腓联合位置有剧烈痛感。
纳入标准:有外翻扭伤史;突发性足部内翻;活动受限;X线提示踝关节半脱位,并有下胫腓联合改变。
排除标准:蜂窝组织炎;外胫腓骨骨折;钝挫伤。
本次研究符合医学伦理标准,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有可比性(P>0.05),研究前征得家属同意并获签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行短肌腱移位术,于短肌腱近端将半肌腱外侧截断,使之距踝关节平面为5mm。钻骨髓道于腓骨前缘、后缘之间。用丝线编织被游离的腓骨短肌腱,缝合踝关节前侧和肌腱末端的软组织,重建胫腓韧带。
实验组行骨膜瓣移位术,切断伸肌支持带,将伸肌腱向外侧拉伸。定位腓动脉穿支降支以及外踝前动脉起始处。以条状切取骨膜瓣于远端前内侧腓骨处,并翻转向下重叠压紧下胫腓韧带,止血并缝合切口。
1.3 评定标准
优:踝穴形态经X检查为正常,可正常活动,踝关节拓屈功能、背伸功能均恢复;
良:踝穴形态恢复,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对活动稍有影响;
一般:外踝外移,踝关节功能受限,无炎性反应。
另以巴氏评分表[2](Barthel index)评价两组生活能力。满分100,分值越高则生活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对实验数据以SPSS19.0软件处理,两组手术及愈合时间以(x±s)表示,用t检验,治疗优良率以(%)表示,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实验组巴氏评分为(80.1±7.2)分,高于对照组的(55.1±5.0)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12,p<0.01)
2.2 如表1所示,实验组优良率为86.4%,高于对照组的61.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如表2所示,实验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和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
3 讨论
踝关节在负载状态下会承担完全的内翻稳定支持和30%的旋转稳定支持,一旦负载超过关节支持能力则会造成损伤[3]。有研究证实踝关节损伤后,韧带依旧能提供良好的力学稳定性,但患者的机械性感受器却遭到损坏,从而无法准确感知踝关节韧带以及关节囊的运动,导致该疾病患者反复扭伤的现象[4-5]。
反复扭伤还会损伤胫腓骨下端结构,使踝穴宽度增加,距骨向后侧或外侧脱位。从而导致下胫腓联合分离。一旦踝关节损伤伴发下胫腓联合分离,则通常无法直接进行缝合修复,故而需要重建韧带,使踝关节复位并保持长期稳定[6]。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取短肌腱移位治疗。由于腓骨短肌腱能辅助足拓屈与外翻,可由腓骨长肌进行功能代偿并重获肌力平衡。同时与韧带相类似的结构也有助于实现肌腱韧带化,所以能为踝关节运动提供足够的韧性、弹性支持与抗拉能力[7]。并且术后踝穴与距骨关节面协调,可改善运动功能。然而术中瘢痕与增生组织会对复位形成阻碍。
骨膜瓣移位术与之相比则无需特殊技术与器械,通过膜瓣覆盖能为损伤处提供丰富血运,加速骨膜成骨并有效防止骨不连现象。本次研究中实验组采取骨膜瓣移位术进行治疗,研究结果证实骨膜瓣移位方法可将骨损伤处覆盖,加速“外骨痂”形成与损伤处愈合。术中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治疗优良率高,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显著优势。
有上可知,对踝关节损伤且并发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而言,采用骨膜瓣移位手术进行治疗,能减少手术时间与愈合时间,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华伟,高宏广.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附42例报告)[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12(24):77-78.
[2]张冠英.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146-147.
[3]余斌峰,王伟良,林锡鹏.皮质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踝关节骨折[J].中国骨伤,2015,28(7):663-665.
[4]洪劲松,付小勇,潘永雄.AO-B型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及治疗[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5,1(1):62-65.
[5]李文朝.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3):96-97.
[6]余世明,胡俊勇,李占春等.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4):4168-4169.
[7]孙建皖,朱晨,方诗元等.踝关节损伤中下胫排联合分离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4):375-376.
【关键词】 胫腓分离 踝关节损伤 手术治疗
骨科外伤中踝关节损伤属于常见疾病,会损伤外侧副韧带,对关节功能造成影响。且反复发作,容易并发胫腓联合分离,为治疗带来困扰[1]。本次研究即对比不同手术的疗效,探讨该疾病的合理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于我院骨科收治的患者中选取118例,选取时间为2013年11月到2015年11月。采用乱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9例。
对照组男30例,女29例,年龄在21到71岁之间,平均(48.6±2.1)岁。
实验组男31例,女28例,年龄在20到70岁之间,平均(47.9±1.8)岁。
临床症状:局部淤血、肿胀并伴有压痛;翻转向健侧则痛感严重;将腓骨按压向胫骨则胫腓联合位置有剧烈痛感。
纳入标准:有外翻扭伤史;突发性足部内翻;活动受限;X线提示踝关节半脱位,并有下胫腓联合改变。
排除标准:蜂窝组织炎;外胫腓骨骨折;钝挫伤。
本次研究符合医学伦理标准,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有可比性(P>0.05),研究前征得家属同意并获签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行短肌腱移位术,于短肌腱近端将半肌腱外侧截断,使之距踝关节平面为5mm。钻骨髓道于腓骨前缘、后缘之间。用丝线编织被游离的腓骨短肌腱,缝合踝关节前侧和肌腱末端的软组织,重建胫腓韧带。
实验组行骨膜瓣移位术,切断伸肌支持带,将伸肌腱向外侧拉伸。定位腓动脉穿支降支以及外踝前动脉起始处。以条状切取骨膜瓣于远端前内侧腓骨处,并翻转向下重叠压紧下胫腓韧带,止血并缝合切口。
1.3 评定标准
优:踝穴形态经X检查为正常,可正常活动,踝关节拓屈功能、背伸功能均恢复;
良:踝穴形态恢复,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对活动稍有影响;
一般:外踝外移,踝关节功能受限,无炎性反应。
另以巴氏评分表[2](Barthel index)评价两组生活能力。满分100,分值越高则生活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对实验数据以SPSS19.0软件处理,两组手术及愈合时间以(x±s)表示,用t检验,治疗优良率以(%)表示,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实验组巴氏评分为(80.1±7.2)分,高于对照组的(55.1±5.0)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12,p<0.01)
2.2 如表1所示,实验组优良率为86.4%,高于对照组的61.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如表2所示,实验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和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
3 讨论
踝关节在负载状态下会承担完全的内翻稳定支持和30%的旋转稳定支持,一旦负载超过关节支持能力则会造成损伤[3]。有研究证实踝关节损伤后,韧带依旧能提供良好的力学稳定性,但患者的机械性感受器却遭到损坏,从而无法准确感知踝关节韧带以及关节囊的运动,导致该疾病患者反复扭伤的现象[4-5]。
反复扭伤还会损伤胫腓骨下端结构,使踝穴宽度增加,距骨向后侧或外侧脱位。从而导致下胫腓联合分离。一旦踝关节损伤伴发下胫腓联合分离,则通常无法直接进行缝合修复,故而需要重建韧带,使踝关节复位并保持长期稳定[6]。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取短肌腱移位治疗。由于腓骨短肌腱能辅助足拓屈与外翻,可由腓骨长肌进行功能代偿并重获肌力平衡。同时与韧带相类似的结构也有助于实现肌腱韧带化,所以能为踝关节运动提供足够的韧性、弹性支持与抗拉能力[7]。并且术后踝穴与距骨关节面协调,可改善运动功能。然而术中瘢痕与增生组织会对复位形成阻碍。
骨膜瓣移位术与之相比则无需特殊技术与器械,通过膜瓣覆盖能为损伤处提供丰富血运,加速骨膜成骨并有效防止骨不连现象。本次研究中实验组采取骨膜瓣移位术进行治疗,研究结果证实骨膜瓣移位方法可将骨损伤处覆盖,加速“外骨痂”形成与损伤处愈合。术中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治疗优良率高,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显著优势。
有上可知,对踝关节损伤且并发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而言,采用骨膜瓣移位手术进行治疗,能减少手术时间与愈合时间,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华伟,高宏广.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附42例报告)[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12(24):77-78.
[2]张冠英.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146-147.
[3]余斌峰,王伟良,林锡鹏.皮质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伴踝关节骨折[J].中国骨伤,2015,28(7):663-665.
[4]洪劲松,付小勇,潘永雄.AO-B型踝关节骨折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及治疗[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5,1(1):62-65.
[5]李文朝.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3):96-97.
[6]余世明,胡俊勇,李占春等.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4):4168-4169.
[7]孙建皖,朱晨,方诗元等.踝关节损伤中下胫排联合分离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4):37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