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教学的内容是理论知识,一旦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工作交给学生,学生又不具备这种迁移的能力,必然会产生工学矛盾的感觉。如果教学的内容是方法和工具,课堂就能教会大家用方法和工具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就不会存在工学矛盾。
工作和学习的矛盾之所以被提出,是因为很多培训内容与业务无关,而且在促进学生有效发生改变方面,老师无能为力。如果培训敢于直面业务问题,能够直接促进业务发展,何来工学矛盾?造成工学矛盾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培训工作者专业水平不够。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五星教学法”助力精品课程开发
如果有人说可以用四天的时间实现如下教学目标:一、引入“五星教学法”,并在骨干内训师团队落地; 二、以业务场景为线索,萃取一线业务精英的最佳实践经验;三、开发一门以真实业务场景和实践案例为内容的五星教学式的精品课程; 四、教会内训师和业务骨干把行动学习当成一种工作方式; 五、培养一批下课就能讲课的内训师。
你信吗?你也许不信,但这确实是可以实现的表现型目标。
某企业培训总监对我的规模轮训的做法羡慕不已,问我愿不愿意用三四天时间带领他们全国的业务骨干萃取业务经验并开发一门精品课程,我欣然应允。这些学员中,大部分是资深业务骨干组成的内训师、小部分是高潜业务骨干、个别是大区业务总监,共二十多人。
第一天上午,我给大家介绍了基本的课程设计原理,指出一门好的课程必须要有好的理论框架和教学框架以及基于真实业务场景的案例和最佳实践,这样既可以让业务人员有理论上的拔高,也有接地气的最佳实践做参考,既能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又能依葫芦画瓢照着做。接着,我系统地介绍了五星教学框架,指出五星教学框架是基于师生互动、手把手将学生教会的一种实用教学框架,好的内容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第一天下午,针对学员们业务中的每一个典型场景,我用微行动学习的方式做案例萃取。微行动学习之后,每个小组都有基于真实业务且可以适当加工的典型案例或素材萃取出来。然后,我再对这些案例和素材的有效性和背后的理论进行点评、总结。
有学员说,这些做法都是他们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每天都在用却不知背后的原理,经过我的点评他们才有了升华的感觉。我说:朴素的经验只有经过理论的升华,提炼出起关键作用的要素和套路,让员工带着套路去实践,才能变成可复制、可预期的方法论。
萃取结束之后,我引导大家把这些典型场景中的微理论、最佳实践案例和五星教学框架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用“五星教学法”进行的教学单元。萃取的案例很有用:既可以作为聚焦问题的场景,也可以作为激活旧知的引子——老师讲一个故事,引导学员讲自己的故事,还可以作为论证认识新知的例子,当然,也可以做成新知应用前的样板。
盘复改进 实现“四赢”梦想
基于理论框架、教学框架以及真实场景的案例,现场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备课,然后各组进行试讲。试讲结束后,其他小组和我对试讲者进行点评,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改完后再讲,最终形成一个单元的标准教案。第三天下午结束时,终于开发完所有六个典型业务场景的单元教学,把每个单元串起来,就完整了。
第四天,每个内训师认领一部分内容,在班里进行模拟试讲。每人20分钟,全班学员和我为每个内训师指出1–2处需要改进的地方。接着,内训师现场结对子,安排规模轮训的排班表,十几位内训师在两个月内覆盖数百名一线业务员工,他们的规模轮训就可以轻松开展了。每个内训师承担四五次授课任务,两天的课由两位内训师结对授课,共同备课,每人讲一天。其中一位授课时,另一位当观察员,观察授课老师是不是用“五星教学法”进行教学、是不是有效果、学员的参与性和反应如何、是不是改进了试讲时老师指出的问题。每天课后两位讲师切磋课程改进方案和每个人的改进计划。
接下来,各地的内训师每周授课回来之后,我组织他们复盘改进,并根据学员的反馈改进课程。哪些难点要重新设计?哪些案例可以用学员现场分享的更精辟的案例替换?某位老师现场发挥的神来之笔是否可以升华到课件中?就这样,课程不断迭代升级,真正实现学员要有收获,对组织要有贡献,老师要有提升,课程要有改进的“四赢”梦想。
评教时,一位大区业务总监这样写道:以后的培训都要这样接地气才行!最后一天吃晚饭时,一个学员对我说:“田老师,我是完美型性格,以往给大多数老师评教,我都只打两三分,唯独你的课我每一项都打五分。听了您的课,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教学,什么是接地气的课程开发。”
这个案例进一步验证了我的一贯主张:教学专家和业务骨干应该是优势互补的,教学专家有理论研究、教學框架和行动学习工具,业务骨干有最佳业务实践和业务内容,把实践和业务内容中的核心要素萃取出来,并且和业务关联,装到“五星教学法”的教学框架中去,简直是完美的结合。有快速主题阅读的本领和五星教学框架,又能用微行动学习的方式萃取经验,还有什么难以开发的课程呢?
如果教学的内容是理论知识,一旦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工作交给学生,学生一般又不具备这种迁移的能力,必然产生工学矛盾的感觉。如果教学的内容是方法和工具,课堂就能教会大家用方法和工具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就不会存在工学矛盾。所以我说,工学矛盾是个伪命题。
(转载自老田培训讲坛公众号)
责任编辑:左力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
工作和学习的矛盾之所以被提出,是因为很多培训内容与业务无关,而且在促进学生有效发生改变方面,老师无能为力。如果培训敢于直面业务问题,能够直接促进业务发展,何来工学矛盾?造成工学矛盾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培训工作者专业水平不够。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五星教学法”助力精品课程开发
如果有人说可以用四天的时间实现如下教学目标:一、引入“五星教学法”,并在骨干内训师团队落地; 二、以业务场景为线索,萃取一线业务精英的最佳实践经验;三、开发一门以真实业务场景和实践案例为内容的五星教学式的精品课程; 四、教会内训师和业务骨干把行动学习当成一种工作方式; 五、培养一批下课就能讲课的内训师。
你信吗?你也许不信,但这确实是可以实现的表现型目标。
某企业培训总监对我的规模轮训的做法羡慕不已,问我愿不愿意用三四天时间带领他们全国的业务骨干萃取业务经验并开发一门精品课程,我欣然应允。这些学员中,大部分是资深业务骨干组成的内训师、小部分是高潜业务骨干、个别是大区业务总监,共二十多人。
第一天上午,我给大家介绍了基本的课程设计原理,指出一门好的课程必须要有好的理论框架和教学框架以及基于真实业务场景的案例和最佳实践,这样既可以让业务人员有理论上的拔高,也有接地气的最佳实践做参考,既能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又能依葫芦画瓢照着做。接着,我系统地介绍了五星教学框架,指出五星教学框架是基于师生互动、手把手将学生教会的一种实用教学框架,好的内容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第一天下午,针对学员们业务中的每一个典型场景,我用微行动学习的方式做案例萃取。微行动学习之后,每个小组都有基于真实业务且可以适当加工的典型案例或素材萃取出来。然后,我再对这些案例和素材的有效性和背后的理论进行点评、总结。
有学员说,这些做法都是他们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每天都在用却不知背后的原理,经过我的点评他们才有了升华的感觉。我说:朴素的经验只有经过理论的升华,提炼出起关键作用的要素和套路,让员工带着套路去实践,才能变成可复制、可预期的方法论。
萃取结束之后,我引导大家把这些典型场景中的微理论、最佳实践案例和五星教学框架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用“五星教学法”进行的教学单元。萃取的案例很有用:既可以作为聚焦问题的场景,也可以作为激活旧知的引子——老师讲一个故事,引导学员讲自己的故事,还可以作为论证认识新知的例子,当然,也可以做成新知应用前的样板。
盘复改进 实现“四赢”梦想
基于理论框架、教学框架以及真实场景的案例,现场完成一个教学单元的备课,然后各组进行试讲。试讲结束后,其他小组和我对试讲者进行点评,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改完后再讲,最终形成一个单元的标准教案。第三天下午结束时,终于开发完所有六个典型业务场景的单元教学,把每个单元串起来,就完整了。
第四天,每个内训师认领一部分内容,在班里进行模拟试讲。每人20分钟,全班学员和我为每个内训师指出1–2处需要改进的地方。接着,内训师现场结对子,安排规模轮训的排班表,十几位内训师在两个月内覆盖数百名一线业务员工,他们的规模轮训就可以轻松开展了。每个内训师承担四五次授课任务,两天的课由两位内训师结对授课,共同备课,每人讲一天。其中一位授课时,另一位当观察员,观察授课老师是不是用“五星教学法”进行教学、是不是有效果、学员的参与性和反应如何、是不是改进了试讲时老师指出的问题。每天课后两位讲师切磋课程改进方案和每个人的改进计划。
接下来,各地的内训师每周授课回来之后,我组织他们复盘改进,并根据学员的反馈改进课程。哪些难点要重新设计?哪些案例可以用学员现场分享的更精辟的案例替换?某位老师现场发挥的神来之笔是否可以升华到课件中?就这样,课程不断迭代升级,真正实现学员要有收获,对组织要有贡献,老师要有提升,课程要有改进的“四赢”梦想。
评教时,一位大区业务总监这样写道:以后的培训都要这样接地气才行!最后一天吃晚饭时,一个学员对我说:“田老师,我是完美型性格,以往给大多数老师评教,我都只打两三分,唯独你的课我每一项都打五分。听了您的课,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教学,什么是接地气的课程开发。”
这个案例进一步验证了我的一贯主张:教学专家和业务骨干应该是优势互补的,教学专家有理论研究、教學框架和行动学习工具,业务骨干有最佳业务实践和业务内容,把实践和业务内容中的核心要素萃取出来,并且和业务关联,装到“五星教学法”的教学框架中去,简直是完美的结合。有快速主题阅读的本领和五星教学框架,又能用微行动学习的方式萃取经验,还有什么难以开发的课程呢?
如果教学的内容是理论知识,一旦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工作交给学生,学生一般又不具备这种迁移的能力,必然产生工学矛盾的感觉。如果教学的内容是方法和工具,课堂就能教会大家用方法和工具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就不会存在工学矛盾。所以我说,工学矛盾是个伪命题。
(转载自老田培训讲坛公众号)
责任编辑:左力 邮箱:chinadisedu@zxxx.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