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30022长春市南关区曙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院外心脏骤停(OHCA)目前已经成为公共卫生健康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近期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大人群研究显示:美国每年发生OHCA 18.4万~45.0万例。尽管目前我国尚无确切数据,但院外的心脏骤停是总死亡中一个明确的重要部分。
目前院外心脏骤停病人的生存率和出院率非常低。稍早期和近期的研究显示:在美国和加拿大总的OHCA的生存率<5%。安大略省的研究显示:及早有效的电除颤,也只能将生存率从<4%,提升至5%左右。但是2004年MayoClinic的最新报告显示:对于心室纤颤为原发病因的OHCA,进行及时快速除颤抢救后,其复苏成功率可高达40%左右。尽管近期有研究显示:在院外心脏骤停的病例中,以心室纤颤为首发表现的心律失常的比例有所下降,而以无脉搏的心电活动、电机械分离为首发的心律失常似乎有所增加,但是心室纤颤在OHCA发生的最初3~5分钟内,仍然是最主要的心律失常表现。
第1个4分钟内的早期电击除颤:在心脏骤停的电时相阶段,最重要的救治措施就是及早的电击除颤。对于VF电转复的 成功率,随着VF时间的延长,迅速地下降。电生理实验室内诱发出来的VF,几乎100%可被电击终止;而有研究显示:在VF持续60秒钟后进行电转复的成功率降至80%~90%,而在VF持续20分钟后再进行电击除颤,几乎不能转复。
双时相和单时相的经胸电击除颤的区别:双时相除颤波形特点是:开始为一个正向电流,而后为逆向电流。
动物实验显示:对于持续时间较短的VF、VT,双时相除颤波比单时相波形(Monophasic-waveform Defibrillation Shock,MDS)的除颤阈值要低30%~56%;而对于持续10分钟的VF、VT其除颤阈值较单时相除颤波低38%~56%。植入式除颤器和半自动体外除颤器释放的均为双时相除颤电流。
Faddy 等对于单相除颤和双相除颤的6项随机临床试验荟萃分析显示:与应用200J单相负正弦波形的除颤相比较,200J的双向除颤,能够降低首次除颤失败率81%(包括持续性室颤、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型室速以及首次电击后的无收缩状态等)。
Higgin SL等比较了一种特殊的直线双向除颤波形与单向负正弦除颤波形,对于OHCA病人进行高级心肺复苏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在OHCA病人的复苏中,应用120J和200J直流双向电流转复VF、无脉的VT,其效果优于200J和360J的MDS。但是尽管恢复成为有效的电活动的几率较高,但两组病人的复苏——入院前生存率和至出院前生存率相似,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病人大部分已经处于心脏骤停复苏的循环时相期,而应同时或先进行有效地心肺按压复苏。双向波电流除颤在OHCA或住院的CA病人均应考虑使用。
尽管目前还无严格临床试验来对比双向电流除颤和MDS在CA复苏的电时相的效果,但根据有限的研究结果,仍应考虑将其作为体外除颤的标准处置。
循环时相-有效的心肺复苏应在除颤之前:动物实验显示:持续的、未治疗的VF(≥7分钟),在使用电击除颤前的5分钟内先进行CPR并使用肾上腺素,与首先使用电击除颤比较,更为有效。
Wik等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比较了OHCA病人接受标准立即除颤治疗或在除颤前接受3分钟CPR抢救。共119例病人,从急救人员出发到急救现场的时间基本>5分钟,因此首先进行CRP组的病人数较多,而此组病人恢复自主循环的比例也较首先进行电击组为高:58% vs 38%(P=0.04),生存至出院的比例为:22% vs 4%(P=0.006),1年的生存率为20% vs 4%(P=0.01)。但是在急救人员到达时间<5分钟的亚组里,两种处置的结果无差别。
在复苏的循环时相中,首先进行3分钟以上的CRP后再行电击除颤,是应该更合理的。但仍需要严格设计的临床研究予以证实。
心肺复苏时使用过度高通气导致血压偏低: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进行高通气,将延长胸腔内部正压的时间段,进而明显限制在胸廓回弹时的静脉回心血流。
在一项由专业急救人员进行的心肺复苏的观察性研究中,在病人以30±3.2次/分频率进行气管插管后的人工通气情况下,无1例抢救存活。
Aufderheide TP等发表在2004年Circulation的最新动物实验研究显示:胸腔内维持正压的时间,应该占总时间的45%~50%:对9头猪在室颤状态下,分别进行每分钟12次、20次和30次的辅助通气,结果与其他组比较:在12次/分通气组,其胸腔内正压较低,而冠状动脉的灌注压力较高(7.1±0.7 vs 17.5±1.0mmHg,23.4±1.0mmHg vs.16.9mmHg)。
在院外心脏骤停病人救治中应用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的比较:早期有初步研究显示,在心脏骤停(CA)存活者中内源性血管加压素水平比复苏失败死亡病人体内水平为高,这促使学者们探讨血管加压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
一项入组1219例病人的临床试验,将OHCA复苏病人随机分组,首先接受最少2次的Vasopressin(40IU),或者首先接受2次以上Epinephrine(1mg),随后根据情况再使用肾上腺素。结果显示在对于VF导致的CA的复苏中,两组之间无差别,但在以无收缩作为首发表现的CA复苏中,先使用血管加压素救治组的抢救-住院、出院率明显高于首先使用肾上腺素组(29.0% vs20.3%,4.7%vs1.5%),这也是迄今以无收缩为首发症状的OHCA抢救中,出院率最高的一个报告。
在CA复苏的循环时相,使用血管收缩药物是有明确指征的,但是在复苏的代谢时相,则应当谨慎使用。在复苏的循环时相,当判断需要使用大量的血管收缩药物时,应考虑及早使用血管加压素,特别是当无收缩作为首发记录时。Paradis NA等的研究显示: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素可能反而有害,特别是在复苏进入代谢时相阶段。
院外心脏骤停(OHCA)目前已经成为公共卫生健康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近期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大人群研究显示:美国每年发生OHCA 18.4万~45.0万例。尽管目前我国尚无确切数据,但院外的心脏骤停是总死亡中一个明确的重要部分。
目前院外心脏骤停病人的生存率和出院率非常低。稍早期和近期的研究显示:在美国和加拿大总的OHCA的生存率<5%。安大略省的研究显示:及早有效的电除颤,也只能将生存率从<4%,提升至5%左右。但是2004年MayoClinic的最新报告显示:对于心室纤颤为原发病因的OHCA,进行及时快速除颤抢救后,其复苏成功率可高达40%左右。尽管近期有研究显示:在院外心脏骤停的病例中,以心室纤颤为首发表现的心律失常的比例有所下降,而以无脉搏的心电活动、电机械分离为首发的心律失常似乎有所增加,但是心室纤颤在OHCA发生的最初3~5分钟内,仍然是最主要的心律失常表现。
第1个4分钟内的早期电击除颤:在心脏骤停的电时相阶段,最重要的救治措施就是及早的电击除颤。对于VF电转复的 成功率,随着VF时间的延长,迅速地下降。电生理实验室内诱发出来的VF,几乎100%可被电击终止;而有研究显示:在VF持续60秒钟后进行电转复的成功率降至80%~90%,而在VF持续20分钟后再进行电击除颤,几乎不能转复。
双时相和单时相的经胸电击除颤的区别:双时相除颤波形特点是:开始为一个正向电流,而后为逆向电流。
动物实验显示:对于持续时间较短的VF、VT,双时相除颤波比单时相波形(Monophasic-waveform Defibrillation Shock,MDS)的除颤阈值要低30%~56%;而对于持续10分钟的VF、VT其除颤阈值较单时相除颤波低38%~56%。植入式除颤器和半自动体外除颤器释放的均为双时相除颤电流。
Faddy 等对于单相除颤和双相除颤的6项随机临床试验荟萃分析显示:与应用200J单相负正弦波形的除颤相比较,200J的双向除颤,能够降低首次除颤失败率81%(包括持续性室颤、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型室速以及首次电击后的无收缩状态等)。
Higgin SL等比较了一种特殊的直线双向除颤波形与单向负正弦除颤波形,对于OHCA病人进行高级心肺复苏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在OHCA病人的复苏中,应用120J和200J直流双向电流转复VF、无脉的VT,其效果优于200J和360J的MDS。但是尽管恢复成为有效的电活动的几率较高,但两组病人的复苏——入院前生存率和至出院前生存率相似,这可能是由于这些病人大部分已经处于心脏骤停复苏的循环时相期,而应同时或先进行有效地心肺按压复苏。双向波电流除颤在OHCA或住院的CA病人均应考虑使用。
尽管目前还无严格临床试验来对比双向电流除颤和MDS在CA复苏的电时相的效果,但根据有限的研究结果,仍应考虑将其作为体外除颤的标准处置。
循环时相-有效的心肺复苏应在除颤之前:动物实验显示:持续的、未治疗的VF(≥7分钟),在使用电击除颤前的5分钟内先进行CPR并使用肾上腺素,与首先使用电击除颤比较,更为有效。
Wik等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比较了OHCA病人接受标准立即除颤治疗或在除颤前接受3分钟CPR抢救。共119例病人,从急救人员出发到急救现场的时间基本>5分钟,因此首先进行CRP组的病人数较多,而此组病人恢复自主循环的比例也较首先进行电击组为高:58% vs 38%(P=0.04),生存至出院的比例为:22% vs 4%(P=0.006),1年的生存率为20% vs 4%(P=0.01)。但是在急救人员到达时间<5分钟的亚组里,两种处置的结果无差别。
在复苏的循环时相中,首先进行3分钟以上的CRP后再行电击除颤,是应该更合理的。但仍需要严格设计的临床研究予以证实。
心肺复苏时使用过度高通气导致血压偏低: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进行高通气,将延长胸腔内部正压的时间段,进而明显限制在胸廓回弹时的静脉回心血流。
在一项由专业急救人员进行的心肺复苏的观察性研究中,在病人以30±3.2次/分频率进行气管插管后的人工通气情况下,无1例抢救存活。
Aufderheide TP等发表在2004年Circulation的最新动物实验研究显示:胸腔内维持正压的时间,应该占总时间的45%~50%:对9头猪在室颤状态下,分别进行每分钟12次、20次和30次的辅助通气,结果与其他组比较:在12次/分通气组,其胸腔内正压较低,而冠状动脉的灌注压力较高(7.1±0.7 vs 17.5±1.0mmHg,23.4±1.0mmHg vs.16.9mmHg)。
在院外心脏骤停病人救治中应用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的比较:早期有初步研究显示,在心脏骤停(CA)存活者中内源性血管加压素水平比复苏失败死亡病人体内水平为高,这促使学者们探讨血管加压素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
一项入组1219例病人的临床试验,将OHCA复苏病人随机分组,首先接受最少2次的Vasopressin(40IU),或者首先接受2次以上Epinephrine(1mg),随后根据情况再使用肾上腺素。结果显示在对于VF导致的CA的复苏中,两组之间无差别,但在以无收缩作为首发表现的CA复苏中,先使用血管加压素救治组的抢救-住院、出院率明显高于首先使用肾上腺素组(29.0% vs20.3%,4.7%vs1.5%),这也是迄今以无收缩为首发症状的OHCA抢救中,出院率最高的一个报告。
在CA复苏的循环时相,使用血管收缩药物是有明确指征的,但是在复苏的代谢时相,则应当谨慎使用。在复苏的循环时相,当判断需要使用大量的血管收缩药物时,应考虑及早使用血管加压素,特别是当无收缩作为首发记录时。Paradis NA等的研究显示: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素可能反而有害,特别是在复苏进入代谢时相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