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40年代,发生于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的笃戏"改造,历史地呈现为革命文艺人所展开的思想革命过程,而与一般的艺术史事件相区别.在抗日根据地的革命熔炉里,旧艺人在政治上接受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在演艺中与新文化人合作,在生活圈内互相"诉苦"启寐,革命觉悟迅速提高,救亡—民主的主题意识因而得到淬炼.社会教育工作队中的知识人,包括小学教员和新文艺人,在戏曲改造过程中,反省审美趣味,深入乡里生活,理解地方性知识,依托农村俱乐部和民众学校启蒙乡民,凡此以确认民间艺术的时代价值.
【机 构】
: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基金项目】
:
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南地方戏与近代乡村生活研究"(19BZS09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0年代,发生于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的笃戏"改造,历史地呈现为革命文艺人所展开的思想革命过程,而与一般的艺术史事件相区别.在抗日根据地的革命熔炉里,旧艺人在政治上接受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在演艺中与新文化人合作,在生活圈内互相"诉苦"启寐,革命觉悟迅速提高,救亡—民主的主题意识因而得到淬炼.社会教育工作队中的知识人,包括小学教员和新文艺人,在戏曲改造过程中,反省审美趣味,深入乡里生活,理解地方性知识,依托农村俱乐部和民众学校启蒙乡民,凡此以确认民间艺术的时代价值.
其他文献
《西厢记》是我国当代戏曲中“夺魁”的不朽之作,在海内外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可是,这部名著的作者,人们却所知甚少;除《录鬼簿》留下了他的姓字、籍里和一个不无可疑的大名及一首吊词之外,余无所知。如能对他的生平情况有所发现、有所深入的话,那应该是件大好事。
日本“中唐文学研究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9月24日在京都女子大学文学部举行。来自日本全国数十所大学的近五十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由中国元好问学会、河南省社联、河南省诗词学会和开封师专主办的第三次元好问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1月在开封举行。大会收到专著2部,论文30余篇。
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是国内学术界近几年兴起的研究领域.范畴研究作为中国新时期文论和美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范式,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呈崛起之势.范畴是命题的基础,是构成命题的基本要素,命题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所谓"命题",通常是指具有判断性的短语或短句.从语言学的意义上来看,命题不是一个单词或并列性的复合词,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短语,在这个短语内部,已经有了相对复杂的语法关系.命题更为明确地表述了主体的思想观点,成为美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标志性元素.中国美学命题研究起步虽早,但目前尚处于自在阶段.王元化
<正> 亚历山大·贝克的长篇小说《新的任命》写于60年代初,但直到今天才同读者见面。小说描写的是30年前的事:撤消部,成立国民经济委员会,这一变革使苏联部长会议的一个领导人改行担任大使工作。我认为上述事情同我们的改革有直接关系。作为研究社会生产管理体制的经济学家,我打算谈谈同我有直接关系的一些想法。
中国古代美学命题研究,是国内学术界近几年兴起的研究领域.范畴研究作为中国新时期文论和美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范式,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呈崛起之势.范畴是命题的基础,是构成命题的基本要素,命题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所谓"命题",通常是指具有判断性的短语或短句.从语言学的意义上来看,命题不是一个单词或并列性的复合词,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短语,在这个短语内部,已经有了相对复杂的语法关系.命题更为明确地表述了主体的思想观点,成为美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标志性元素.中国美学命题研究起步虽早,但目前尚处于自在阶段.王元化
"人民中心论"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时代自觉和集中表达,堪称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党的百年奋斗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蓬勃朝气和强大生命力,也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想伟力和时代魅力.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此,必须从理论上深刻领悟新时代"人民中心论"所蕴含的五个重要议题:人民至上论、人民主体
阶级斗争是社会转型、发展及至文明进步的原动力.如果说托克维尔通过设想自由社会与专制社会这两大对立体制来论述现代社会不断民主化的趋势,马克思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及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演变中结合人类实现全面解放的终极目标来阐发其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那么,阿隆则主要聚焦1950年代以来东西方工业社会中的阶级状况、阶级关系、阶级利益和阶级政权问题.阿隆既批评唯名论的阶级定义,也质疑现实主义的阶级定义,主张东西方社会既竞争又合作的阶级关系,强调工人阶级的"雇佣劳动化",而非"无产阶级化".阿隆认为,虽然工人阶
主张逻辑的多元性,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逻辑哲学立场.后承多元论是近来最为显著的逻辑多元论学说,它主张逻辑的多元性来自逻辑后承的多元性.本文首先考虑并排除了两类典型的针对逻辑多元论的整体性反驳;其次阐述了直觉性的、非形式的后承概念的未确定性,以及毕奥和雷斯托尔以此为动机所提出的后承多元论;然后考虑了这个理论的一个直接但饱受质疑的结果,即存在两个不同的经典逻辑后承,尤其说明这个结果在处理逻辑哲学难题时的用处;最后再次回到后承概念的未确定性,探讨了对它的两种理解:含混性和歧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