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户籍问题,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们,影响着人们的权利,然而,建国以来所有的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都找不到对于中国公民的户籍(户口)有什么严格的规定和限制,更找不到以户口来区分公民的身份等级和福利待遇的依据。可是,现实情况却是,人们的公民身份等级、福利待遇,产权、股权和土地分配等公民的实质权利,都深受户籍(户口)影响。
甚至还出现了很多以户籍(户口)为依据的不合理现象:比如农村人口要四个人才顶城里一个人的选举权,同人不同权;同一宗事故意外死亡赔偿城里人要比农村人多几倍,同人不同命;这些事例都来源于人大和最高法院的解析,可是依据是什么法律呢?这又没有明确的说明了。受此种种因户籍而受到不平等对待的事情的影响,人们越来越期待户籍能有所改革。
国家领导人也越来越重视户籍改革问题,多方面探讨,希望能够解除受户籍制度捆绑的诸如住房、教育、养老、社保等诸多公共福利,使得“进城农民难享市民待遇”、“高额户改成本谁来承担”等深层次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人们对这一改革攻坚战有了更多期待。
可是户籍改革为何成为难啃的“硬骨头”?进入深水区的户籍改革突破点又在哪里?
刘丽丽(化名,24岁,山东人,来北京打工):我离开山东农村老家来北京打工已经四年了,换过两份工作,如今在北京一家医疗纠纷调节机构工作。像很多同龄人一样,我也带着“城市梦”在北京打拼。但和很多人不同的是,一纸农村户口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饱受歧视和委屈。有时候,户口本拿出来上面写着农业户口,经常会受到歧视,说你是农民工没素质,还说你是土包子。上保险不一样,农村户口是上三险,城市户口就是四险。买房这方面,必须要5年以上纳税证明。不过,以我现在的收入状况也买不起。
杨光林(四川人,建筑工):我没有本地户口,只能通过用工单位购买综合社保。但是像我这样在工地打短工,今天在这家做水泥工,过3个月又去那家做钢筋工,不可能长期固定,社保也从没有办妥过。由于没有各种保险,我们觉得心里总是没底。平时小病小痛忍着,比较严重的,就去小诊所随便开点药,甚至到“黑诊所”求医。这些就罢了,最让我们头疼的是孩子上学的事,当地能让我们外地户口的孩子上学的学校条件一般都太差了,好学校又不能去。而且去了学校,他们说我们是外地户籍,入学要交赞助费,一开口就是好几千一年,我们咋交得起?嘴上老说着明年就不干了回老家,但是每年都这么说,每年都没能下定决心回去,说到底,还是舍不得这大城市。要是能像本地人一样,啥保险都能买,啥政策都能享受,该多好!
20世纪50年代,由于城市就业机会、生活资料供给不足,为了限制农村向城市、小城市向大城市的人口流动,中国的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应运而生。如今,户籍制度已严重制约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但取消它却难走“回头路”。原因在于60年间,户口被附加了太多公民权益与社会福利,打破户籍壁垒必然存在利益再分配。对此,本地市民有着不同的看法。
反对开放户籍的本地市民:像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已经人满为患了。开车上班根本走不动。买房难、买车难,还有小孩上学,像我们有北京户口的孩子想上好学校都不容易,竞争太激烈了。我觉得大城市的户口门槛不能降低。
不反对开放户籍的本地市民:人家(流动人口)也为你这个城市做出贡献了,为什么不能享受公平的待遇?不能因为怕竞争就不让外来人口落户。农村人优秀了可以来北京上学,你城里人竞争不过,就应该被淘汰。我是认为,该开放外来人口的限制,这并不会影响本地户籍的利益。
一边是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一边是亟待解决的社会公平。尽管已经呼吁多年,但横亘在城乡、区域之间的这堵墙却迟迟难以打破,根本原因在哪儿呢?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关键要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但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动力不足。中央政府希望各地推进,但地方政府没有这个积极性。北京800多万流动人口,上海、深圳流动人口有1000多万,这些人在此工作,为城市做贡献,但他们的住房、流动儿童上学需要很大成本支出,各地对这些成本支出没有积极性。这就是追求短期效应,利用人口红利,但你的负担我不解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中央出台措施,对各地解决外来人口设定解决指标。防止一些地方政府有所谓把外来人口赶出去的可笑说法。
有研究显示,目前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13万元,预计2030年前我国有3.9亿农民需要市民化。以此粗略计算,市民化所需公共成本约51万亿元。这对地方政府而言确实是一笔庞大的资金。不过,成本支出对政府而言真是无解的难题吗?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员、兼任浙江大学“卡特中心”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户改决策权还是要中央来把握。从大的原则来看,中央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会适当调整事权和财权关系,承担更多责任。户改应该仅针对农民工,而不包括大学生。官方要求户改“分步改革”,我的理解是有诸多“分步”:按照规模,先小城市、中大城市,后大城市、特大超大城市。北京这样的城市肯定到最后才改革。另外,1.63亿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存量和未来增量的分步;存量里就业稳定、有合法住宅、对社会贡献大的农民工和相反情况的分步;举家外迁和单身外迁,也需要分步。
段成荣(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类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如果继续保持现有的城乡、区域发展格局,大城市必须要逐步放开户籍限制,但长远而言,区域平衡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户籍改革要突破字面意义,从发展格局来改变,要让更多城市发展起来,不要让所有的机会和项目都放在少数的几个大城市。从根上讲就是要区域均衡发展。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在城镇化的体制转型任务中,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尤为重要,一定要把城乡户籍的二元化改为城乡户籍的一元化。城乡一体化要走一条稳妥的道路,先做好大量准备工作,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会使社会动荡,无助于城镇化的有序进行。具体路径上,应坚持新社区先行,中小城市次之,大城市再次,特大型城市最后,“水到渠成”,这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户籍一元化的基本途径。
人民日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今年以来,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加速推进。2月,三部委出台《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 “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制度”、“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全民医保体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等,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将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在于户籍制度改革。6月26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作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称,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中国要想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合。这其中不仅仅是户口本身,还包括与此相关的就业、居住、养老及其他的基本福利保障。只有拥有真正的市民身份,享受同城化待遇,农村人口走入城市才能消除后顾之忧,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所在城市的“主人”。
甚至还出现了很多以户籍(户口)为依据的不合理现象:比如农村人口要四个人才顶城里一个人的选举权,同人不同权;同一宗事故意外死亡赔偿城里人要比农村人多几倍,同人不同命;这些事例都来源于人大和最高法院的解析,可是依据是什么法律呢?这又没有明确的说明了。受此种种因户籍而受到不平等对待的事情的影响,人们越来越期待户籍能有所改革。
国家领导人也越来越重视户籍改革问题,多方面探讨,希望能够解除受户籍制度捆绑的诸如住房、教育、养老、社保等诸多公共福利,使得“进城农民难享市民待遇”、“高额户改成本谁来承担”等深层次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人们对这一改革攻坚战有了更多期待。
可是户籍改革为何成为难啃的“硬骨头”?进入深水区的户籍改革突破点又在哪里?
刘丽丽(化名,24岁,山东人,来北京打工):我离开山东农村老家来北京打工已经四年了,换过两份工作,如今在北京一家医疗纠纷调节机构工作。像很多同龄人一样,我也带着“城市梦”在北京打拼。但和很多人不同的是,一纸农村户口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饱受歧视和委屈。有时候,户口本拿出来上面写着农业户口,经常会受到歧视,说你是农民工没素质,还说你是土包子。上保险不一样,农村户口是上三险,城市户口就是四险。买房这方面,必须要5年以上纳税证明。不过,以我现在的收入状况也买不起。
杨光林(四川人,建筑工):我没有本地户口,只能通过用工单位购买综合社保。但是像我这样在工地打短工,今天在这家做水泥工,过3个月又去那家做钢筋工,不可能长期固定,社保也从没有办妥过。由于没有各种保险,我们觉得心里总是没底。平时小病小痛忍着,比较严重的,就去小诊所随便开点药,甚至到“黑诊所”求医。这些就罢了,最让我们头疼的是孩子上学的事,当地能让我们外地户口的孩子上学的学校条件一般都太差了,好学校又不能去。而且去了学校,他们说我们是外地户籍,入学要交赞助费,一开口就是好几千一年,我们咋交得起?嘴上老说着明年就不干了回老家,但是每年都这么说,每年都没能下定决心回去,说到底,还是舍不得这大城市。要是能像本地人一样,啥保险都能买,啥政策都能享受,该多好!
20世纪50年代,由于城市就业机会、生活资料供给不足,为了限制农村向城市、小城市向大城市的人口流动,中国的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应运而生。如今,户籍制度已严重制约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但取消它却难走“回头路”。原因在于60年间,户口被附加了太多公民权益与社会福利,打破户籍壁垒必然存在利益再分配。对此,本地市民有着不同的看法。
反对开放户籍的本地市民:像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已经人满为患了。开车上班根本走不动。买房难、买车难,还有小孩上学,像我们有北京户口的孩子想上好学校都不容易,竞争太激烈了。我觉得大城市的户口门槛不能降低。
不反对开放户籍的本地市民:人家(流动人口)也为你这个城市做出贡献了,为什么不能享受公平的待遇?不能因为怕竞争就不让外来人口落户。农村人优秀了可以来北京上学,你城里人竞争不过,就应该被淘汰。我是认为,该开放外来人口的限制,这并不会影响本地户籍的利益。
一边是有限的公共服务资源,一边是亟待解决的社会公平。尽管已经呼吁多年,但横亘在城乡、区域之间的这堵墙却迟迟难以打破,根本原因在哪儿呢?
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关键要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但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动力不足。中央政府希望各地推进,但地方政府没有这个积极性。北京800多万流动人口,上海、深圳流动人口有1000多万,这些人在此工作,为城市做贡献,但他们的住房、流动儿童上学需要很大成本支出,各地对这些成本支出没有积极性。这就是追求短期效应,利用人口红利,但你的负担我不解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中央出台措施,对各地解决外来人口设定解决指标。防止一些地方政府有所谓把外来人口赶出去的可笑说法。
有研究显示,目前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13万元,预计2030年前我国有3.9亿农民需要市民化。以此粗略计算,市民化所需公共成本约51万亿元。这对地方政府而言确实是一笔庞大的资金。不过,成本支出对政府而言真是无解的难题吗?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员、兼任浙江大学“卡特中心”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委员、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户改决策权还是要中央来把握。从大的原则来看,中央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会适当调整事权和财权关系,承担更多责任。户改应该仅针对农民工,而不包括大学生。官方要求户改“分步改革”,我的理解是有诸多“分步”:按照规模,先小城市、中大城市,后大城市、特大超大城市。北京这样的城市肯定到最后才改革。另外,1.63亿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存量和未来增量的分步;存量里就业稳定、有合法住宅、对社会贡献大的农民工和相反情况的分步;举家外迁和单身外迁,也需要分步。
段成荣(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类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如果继续保持现有的城乡、区域发展格局,大城市必须要逐步放开户籍限制,但长远而言,区域平衡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户籍改革要突破字面意义,从发展格局来改变,要让更多城市发展起来,不要让所有的机会和项目都放在少数的几个大城市。从根上讲就是要区域均衡发展。
厉以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在城镇化的体制转型任务中,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尤为重要,一定要把城乡户籍的二元化改为城乡户籍的一元化。城乡一体化要走一条稳妥的道路,先做好大量准备工作,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只会使社会动荡,无助于城镇化的有序进行。具体路径上,应坚持新社区先行,中小城市次之,大城市再次,特大型城市最后,“水到渠成”,这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户籍一元化的基本途径。
人民日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今年以来,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加速推进。2月,三部委出台《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 “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制度”、“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全民医保体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等,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将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在于户籍制度改革。6月26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作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称,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中国要想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户籍制度改革的配合。这其中不仅仅是户口本身,还包括与此相关的就业、居住、养老及其他的基本福利保障。只有拥有真正的市民身份,享受同城化待遇,农村人口走入城市才能消除后顾之忧,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所在城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