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升级应对人口红利衰减

来源 :中国计算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q1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红利期关闭的紧迫性,正逐渐给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形成“倒逼压力”。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该逐步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本报记者 姜洪军
  
  虎年春节刚过,“用工荒”再度刺激了沿海制造业的神经,有报道称仅珠三角地区的劳工缺口就达百万之多。
  早在2007年3月,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人类发展局局长伊曼纽尔·吉米内兹就表示,由劳动力队伍扩张和赡养率下降形成的人口红利将于2010年左右在中国消失。伊曼纽尔·吉米内兹的预言效果不是一种巧合,而是经济与社会规律的自然演绎。
  人口红利是指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的黄金时期。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曾有一个论断:拥有人口红利的国家,必然会经历一个从劳动力过剩到劳动力短缺的过程,这个转折点就被称为“刘易斯拐点”。这个拐点一旦出现,就意味着人口红利优势的反转、消失。
  由此看来,虎年伊始的用工荒,无论在正月十五过后能否缓解,中国制造业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逐渐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许多人印象中,中国制造业从业主体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背景下的农民工形象,但新一代劳动力主体已经是80后甚至90后,他们时尚,眼界比父辈们开阔,劳动技能也更强,困扰他们的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未来三五年自己的人生规划,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简单体力工作对他们没有吸引力。
  看清潮流的企业应该在信息化升级上下工夫,这样做有三大益处:
  首先是提升企业的制造效率,减少对工人数量的需求,在完成同样产能的前提下,能够开出一份比较有吸引力的薪酬。
  其次,信息化升级后的企业,相应的岗位也更多呈现白领化,这对80后甚至90后的新一代从业人员有吸引力。产业升级应该与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升级保持步调一致,这会更有利于留住他们。
  最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使企业逐步摆脱加工车间的角色,拓展企业的前端研发和后端营销能力,提高企业在国际化生产与营销链条中的地位,而不采用信息化手段很难实现这个目标。
  实现技术与产业升级,是沿海城市企业的生存手段,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内陆地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人口红利期关闭的紧迫性,正逐渐给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形成“倒逼压力”。
  人口红利期关闭的紧迫性,正逐渐给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形成“倒逼压力”。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应该逐步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本报记者 姜洪军虎年春节刚过,“用工荒”再度刺激了沿海制造业的神经,有报道称仅珠三角地区的劳工缺口就达百万之多。
  早在2007年3月,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人类发展局局长伊曼纽尔·吉米内兹就表示,由劳动力队伍扩张和赡养率下降形成的人口红利将于2010年左右在中国消失。伊曼纽尔·吉米内兹的预言效果不是一种巧合,而是经济与社会规律的自然演绎。
  人口红利是指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的黄金时期。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曾有一个论断:拥有人口红利的国家,必然会经历一个从劳动力过剩到劳动力短缺的过程,这个转折点就被称为“刘易斯拐点”。这个拐点一旦出现,就意味着人口红利优势的反转、消失。
  由此看来,虎年伊始的用工荒,无论在正月十五过后能否缓解,中国制造业廉价劳动力的人口红利逐渐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许多人印象中,中国制造业从业主体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背景下的农民工形象,但新一代劳动力主体已经是80后甚至90后,他们时尚,眼界比父辈们开阔,劳动技能也更强,困扰他们的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未来三五年自己的人生规划,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简单体力工作对他们没有吸引力。
  看清潮流的企业应该在信息化升级上下工夫,这样做有三大益处:
  首先是提升企业的制造效率,减少对工人数量的需求,在完成同样产能的前提下,能够开出一份比较有吸引力的薪酬。
  其次,信息化升级后的企业,相应的岗位也更多呈现白领化,这对80后甚至90后的新一代从业人员有吸引力。产业升级应该与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升级保持步调一致,这会更有利于留住他们。
  最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使企业逐步摆脱加工车间的角色,拓展企业的前端研发和后端营销能力,提高企业在国际化生产与营销链条中的地位,而不采用信息化手段很难实现这个目标。
  实现技术与产业升级,是沿海城市企业的生存手段,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内陆地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人口红利期关闭的紧迫性,正逐渐给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形成“倒逼压力”。
其他文献
本报讯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近日发布《以客户为中心,创新业务模式——建立咨询驱动的本土私人银行》报告。报告预计,到2010年,中国高财富净值客户的数量将达到41.6万人,其财富拥有量将达到20万亿美元。然而,中国本土银行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方面经验少,其中,尽管银行业在IT投资方面远高于其他行业,但在私人银行的IT系统支持方面却仍然不足。  报告认为,私人银行不同于一般银行业务,包括明确的客户细分、
“新闻是易碎品,但要把它当成艺术品去雕琢。”梅尔文门彻这样说过。新闻除了当时记者的精深叙述外,还有一个外在的雕琢力量——时间。  在记录20世纪中期以来信息化变革浪潮的浩瀚文字中,有一些特质在熠熠闪亮,这些亮点不一定总是成功的荣耀,一些走过的弯路、失败的技术和品牌,同样是人类发展史上光辉的实践。记录他们一闪而过的瞬间,是本专栏开设的初衷。  让我们在这里重温历史,汲取经验。    2007年8月2
随着世界制造业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声和压力越来越大,产品及其供应链的绿色化是世界各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公司的计划策略中,未来3年,绿色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无论是在自身的产品上,还是IT架构上,我们要将自己打造成为一家绿色的环保型企业。”苏州昆岭薄膜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昆岭薄膜)中国区IT经理杨平喜说。    打造绿色IT     
8月以后的超级网银不会封闭为商业银行之间运行的内部平台,央行给商业银行留出了一段时间差,让它们快速补课。但从近年来商业银行在网银上的欠佳表现来看,央行应该早已认识到,需要“鲶鱼”来激活它们的潜能。  ——本报记者 姜洪军    超级网银8月份上线,该消息的传播热度持续不减。大家关注的焦点从商业银行接入系统的備战,已转向第三方支付平台后续的生存,以及其他非金融企业能否从事支付业务。因为早在4月初,中
随着互联网内容和应用的丰富,传统的CDN产品只能够逐一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而无法从整体上帮助客户提升业务水平。对于互联网基础服务提供商来说,必须基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入挖掘及互联网业务的前瞻性分析,推出一种可以融合多种客户需求的技术解决方案,帮助客户解决加速难题并提供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障。  2010年5月25日,网宿科技推出了一款自主创新的网宿科技全站加速(网宿WSA)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可以满
信息安全产业是一个攻防战役时刻都在上演的战场,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注定将是一个永远变化的动态产业,而真正有生命力的信息安全企业必然也要适应这种变化。从2000年开始,业内主流的信息安全企业陆续离开了完全专注产品化的道路,到2003年,“安全服务”已经被众多的安全厂商看作新的生机和商机。10年过去了,中国的信息安全服务产业经历了从“产品”到“解决方案”,最后到“IT服务”的发展历程,东软安全十余年
富士施乐前段时间推出了针对大中型企业的Kisyu高速彩色复合机,但是其高速、高质、高价的定位让很多中小企业用户望而却步。所以富士施乐又针对中小企业用户推出了Kisyu的低端入门版本DocuCentreⅣ C2260彩色复合机。  DocuCentreⅣ C2260从外观上看和Kisyu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尺寸更小些。在功能方面,DocuCentreⅣ C2260也没有进行太多的减配,只不过是把Kis
在3G向4G的演进之路上,其他通信设备巨头放弃WiMAX直奔LTE,而摩托罗拉却凭借自己在OFDM(正交频分复用)上的技术实力,同时从WiMAX和LTE两大方向进军4G。虽然兵分两路,但其在WiMAX领域的技术沉淀和运营级经验使得它具备抢占4G制高点的先机。  摩托罗拉企业移动解决方案及网络事业部副总裁兼总经理Mohammad Akhtar在巴塞罗那 2010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前夕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邦永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项目管理研究与开发,集项目管理咨询、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培训于一体的专业外资企业。PM2项目管理系统是邦永公司为项目法人单位、承包商量身订做的信息管理系统,它以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项目管理现状,充分应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从项目资金投入、计划编制、资金使用、项目合同、设备采购、成本核算、协同办公、招标管理、资源分配、进度跟踪、风险分析、项目评估等各
开篇语:  从事10年的企业信息化及ERP相关工作,从ERP项目的开发、实施、运维再到ERP咨询,自己的角色不断变化,也在不停地学习与总结,积累了些许经验,一直希望与正在进行ERP项目实施的项目经理、希望从事ERP领域相关工作以及对ERP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分享,这是我应《中国计算机报》之邀开设ERP项目管理专栏的动因。  在这个专栏的系列文章中,我期望通过对ERP项目的案例分析与对策描述,与读者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