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海洋经济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本文试图从中日海洋近代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研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前景。
一、中日经济贸易发展的特征
纵观中日经济关系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西汉、唐朝至明朝时期,双方民间、官方就有了一些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本“明治维新”改革之后,随着日本国力不断增强对亚洲多国开始了侵略与掠夺,写下了罪恶的战争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20多年里,中日民间虽有一些经济贸易往来,但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两国关系进入友好和平交往时期,双方经贸呈以下4个主要特征:
一是中日贸易迅猛发展。截至2006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已达到2073.6亿美元,是1972年的186倍;2011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3449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近几年,由于钓鱼岛之争和日元贬值等因素影响,双边贸易虽有所波动,但每年双边贸易总额仍维持在30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二大进出口市场,日本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由此可见,中日贸易在双方对外贸易及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是加工贸易型占主导地位。在中日贸易中,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对日出口总额的五成左右。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本是中国的主要外来投资来源国之一,日本利用中国缺少技术、资金,但在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对中国侧重发展互补型对外投资,把中国视为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基地,在中国建立大批加工贸易型企业,在中国加工完后返销日本或其他国家。因此,中日贸易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中国成为日本企业生产基地的背景下实现。
三是对日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长期以来,中国对日出口商品大类中,以纺织原料及制品、食品、机电产品及零部件居前三位,其次为石油、矿产品、化工品、工艺品、土畜产品等,约占出口的1/3。近年来,随着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机电产品出口的政策举措,纺织品、食品的比重逐渐下降,机电产品的比重急剧上升,其比例已超过40%,产品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四是中日经贸关系在合作与摩擦中徘徊。近几年,由于中日钓鱼岛之争、日元贬值、日本设置贸易壁垒等因素,导致双方经贸关系摩擦不断,两国贸易增长幅度趋缓。但总的看双方经贸合作仍处于基本正常状态。
二、日本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和方针
日本发展海洋经济采取“海洋立国”战略和发展海上贸易同时并举方针。
1.推行“海洋立国”战略。日本作为岛国,海洋是其命脉,海上贸易比重超90%。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把经济发展的重心,从重工业、化工业逐步转向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转移,推行“海洋立国”战略。在2001年日本内阁会议批准的科技基本规划中,海洋开发和宇宙开发共同被确立为维系国家生存基础的优先开拓领域。
2004年,日本发布第一部海洋白皮书,提出对海洋进行全面管理。并相继成立了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中心,建立了以发展海洋为核心的赞助会制度并制定实施十年期发展计划,开辟了世界一级水平的研究环境及研究体制。
日本实施海洋战略特点可归纳为:政府、学界及社会各方广泛参与;转变海洋战略方针和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加大东海和深海勘探力度。从过去过于强调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转到“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三者并重。不仅如此,日本的眼光还投向了更远的蕴藏庞大未来金属资源的深海。利用尖端技术,投入巨资在冲之鸟岛岩石周围建筑堤坝,试图获取比日本国土还大的专属经济区和丰富的资源。
日本“海洋立国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发展的大好时机,使经济得到长年高速增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加强了国内的海洋立法,尤其是在海洋政策、海洋安全、海洋国土以及海洋资源方面的立法,以实施新的海洋战略。
2.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实现海洋立国的首要任务是要发展海洋经济。大力发展海上贸易是日本实施“海洋立国战略”的重头戏。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主要港口有神户港、名古屋港、横滨港、川崎港、梗津港、北九州港、酒田港、千叶港等。日本主要进出口区域为亚洲、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欧盟15国,这三大区域合计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九成左右。其中,中国和美国是日本第一和第二大进出口市场。
据日本《朝日新闻》2015年4月15日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14日公布了2014年贸易进出口总额的统计结果,中国连续两年位列世界第一,贸易总额达到4.303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7万亿元)。美国位列第二,4.032万亿美元;德国位列第三,2.728万亿美元;日本以1.506万亿美元排名第四,其中出口额为6840亿美元,较上年减少了4%,进口额为8220亿美元,减了少1%。从中不难看出,尽管近年日本经济不太景气,但进出口贸易仍位列世界前几名。这与日本历年来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互补型对外投资、推行战略性进口保护政策、加速日元国际化策略等因素息息相关。这里不再赘述。
日本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做法:一是目标明确。围绕海洋产业发展采取一系列务实的配套措施;二是以法律制度为保障。先后制定出台了《海洋基本法》《海洋基本计划》等;三是举全民之力,人人有责,并实行政府内阁总理大臣负责制。
日本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长年锲而不舍地有序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已经形成沿海旅游、港口海运、海洋渔业、海洋油气等四大支柱产业,占日本海洋经济总产值70%左右。毋庸讳言,日本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经济发展强国之一。
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前景广阔 与日本相比,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我国管辖的海域辽阔,海洋事业的发展曾有过兴衰的历史。隋唐至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事业繁荣发展并一度进入全盛期,明朝初期郑和“七下西洋”标志中国航海事业曾进入顶峰。但明中叶至清末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海洋事业衰败至极,海上外侮接踵而来。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海洋经济得到全方位快速发展。沿海地区、近海资源、远海公土一体开发;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多业并举;海洋管理体制逐步健全、海洋行政管理机构建设得到加强;海洋政策和法规建设不断完善。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总体上看,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仍面临基础薄弱,经验不足的发展瓶颈,至2014年,我国海洋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约9%。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长8%的目标,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0%。尽管如此,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占全国GDP的比重仍然偏小,与我国海洋大国的地位仍不相称,与日本及美、英、法、德、意等世界上海洋经济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实现海洋经济强国目标任重道远。
1.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意义重大。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海道交通大动脉,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历史上曾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广泛赞誉。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东南亚期间提出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其重大意义有以下三点:
其一、“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实现新世纪跨越的宏伟构想。海洋自古以来就成为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路径。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已为世界有识之士所认同。如今,我国已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本世纪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提上党中央、国务院议事日程,标志着我国将重新认识海洋、利用海洋、建设海洋,筑造并实现中国的“海洋梦”。
其二、“海上丝绸之路” 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与跃升。据中国经济网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深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必将提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
其三、“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一翼。“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两翼之一,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两翼”出击必将再铸丝路辉煌,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新世纪的跨越。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将助力中国“走出去”,是新一届政府让中国“走出去”的最重要战略构想,是一个以中国为圆心从陆地和海上向世界辐射的动态平台,是多个系列的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接续。要想实现这一战略构想,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如何让多国政府与民间经济打破藩篱、共同参与,更重要的是,要让此经济带成为融通、繁荣的陆地与海上通衢。
如果说“一带一路”确实有非常不好逾越的障碍的话,那么“亚投行”就是打通这些关节最为有效的动力器和润滑剂。
毫无疑问,中国主导成立的“亚投行”为“一带一路”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借鉴日本经验加速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一带一路”的提出,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成立之后,“一带一路”规划更值得期待。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笔者以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作为一个陆地资源极其匮乏的弹丸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迅速又跻身于世界海洋经济强国之林,其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四、思考与建议
21世纪的世界强国必然是海洋强国。我国务必从海洋开发、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上统筹考虑加速发展海洋经济。为加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根据日本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有下述六点思考建议:
首先,迅速成立国务院“建设海上丝绸之路领导小组”。由总理牵头,各相关部委办主要领导参加,统筹部署、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并明确日常办公机构负责全面协调工作。
其次,制定“海上丝绸之路”长远发展战略规划及实施细则。明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力量认真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现状,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正确引导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海外转移与海外资本扩张,为有计划、分步骤地分别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目标创造条件。
第三,加强海洋立法工作。以南海为重点,尽快完善配套海洋立法,建立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各项法规,依法治海,强化对南海的实际管控能力。
第四,加强与相关各国沟通协调。“海上丝绸之路”是国际空间结构、地缘政治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大格局大思路大战略,是走向区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心灵共同体的理想构架。由中央与地方共同组建相关“专家工作组”多路出击,就合作项目、合作机制等问题赴沿线国家(地区)开展宣传、沟通、协调、磋商与谈判。
第五,举办多种形式的国际性“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研讨会”。由国务院相关部委、社科院、高等院校出面牵头,邀请有关国家参加,定期举办,共商发展大计。
第六,筹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基金会”。在“亚投行”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各方资金,成立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民间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基金会”。同时,从政策上大力鼓励扶持发展海洋经济类企业,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海洋经济研究队伍建设和科研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武阳.中日经济现状及展望[J]国际贸易.1982(06)
[2]刘诚.中日两国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04(04 )
[3]曾庆黎.张杰 .卢花兰.中日两国贸易相互依赖关系的演变[J]华商.2008(15)
[4]陈志恒.徐飞 .中日韩贸易合作:历史现状及特点[J]现代日本经济.2006(05 )
[5]中国海关总署历年公布的贸易数据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历年公布的数据(1973-2014)
一、中日经济贸易发展的特征
纵观中日经济关系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西汉、唐朝至明朝时期,双方民间、官方就有了一些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本“明治维新”改革之后,随着日本国力不断增强对亚洲多国开始了侵略与掠夺,写下了罪恶的战争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20多年里,中日民间虽有一些经济贸易往来,但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两国关系进入友好和平交往时期,双方经贸呈以下4个主要特征:
一是中日贸易迅猛发展。截至2006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已达到2073.6亿美元,是1972年的186倍;2011年双边贸易总额达到3449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近几年,由于钓鱼岛之争和日元贬值等因素影响,双边贸易虽有所波动,但每年双边贸易总额仍维持在30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二大进出口市场,日本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由此可见,中日贸易在双方对外贸易及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是加工贸易型占主导地位。在中日贸易中,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对日出口总额的五成左右。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本是中国的主要外来投资来源国之一,日本利用中国缺少技术、资金,但在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对中国侧重发展互补型对外投资,把中国视为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基地,在中国建立大批加工贸易型企业,在中国加工完后返销日本或其他国家。因此,中日贸易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中国成为日本企业生产基地的背景下实现。
三是对日出口产品结构不断改善。长期以来,中国对日出口商品大类中,以纺织原料及制品、食品、机电产品及零部件居前三位,其次为石油、矿产品、化工品、工艺品、土畜产品等,约占出口的1/3。近年来,随着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机电产品出口的政策举措,纺织品、食品的比重逐渐下降,机电产品的比重急剧上升,其比例已超过40%,产品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四是中日经贸关系在合作与摩擦中徘徊。近几年,由于中日钓鱼岛之争、日元贬值、日本设置贸易壁垒等因素,导致双方经贸关系摩擦不断,两国贸易增长幅度趋缓。但总的看双方经贸合作仍处于基本正常状态。
二、日本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和方针
日本发展海洋经济采取“海洋立国”战略和发展海上贸易同时并举方针。
1.推行“海洋立国”战略。日本作为岛国,海洋是其命脉,海上贸易比重超90%。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把经济发展的重心,从重工业、化工业逐步转向开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转移,推行“海洋立国”战略。在2001年日本内阁会议批准的科技基本规划中,海洋开发和宇宙开发共同被确立为维系国家生存基础的优先开拓领域。
2004年,日本发布第一部海洋白皮书,提出对海洋进行全面管理。并相继成立了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中心,建立了以发展海洋为核心的赞助会制度并制定实施十年期发展计划,开辟了世界一级水平的研究环境及研究体制。
日本实施海洋战略特点可归纳为:政府、学界及社会各方广泛参与;转变海洋战略方针和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加大东海和深海勘探力度。从过去过于强调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转到“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三者并重。不仅如此,日本的眼光还投向了更远的蕴藏庞大未来金属资源的深海。利用尖端技术,投入巨资在冲之鸟岛岩石周围建筑堤坝,试图获取比日本国土还大的专属经济区和丰富的资源。
日本“海洋立国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发展的大好时机,使经济得到长年高速增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加强了国内的海洋立法,尤其是在海洋政策、海洋安全、海洋国土以及海洋资源方面的立法,以实施新的海洋战略。
2.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实现海洋立国的首要任务是要发展海洋经济。大力发展海上贸易是日本实施“海洋立国战略”的重头戏。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主要港口有神户港、名古屋港、横滨港、川崎港、梗津港、北九州港、酒田港、千叶港等。日本主要进出口区域为亚洲、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欧盟15国,这三大区域合计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九成左右。其中,中国和美国是日本第一和第二大进出口市场。
据日本《朝日新闻》2015年4月15日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14日公布了2014年贸易进出口总额的统计结果,中国连续两年位列世界第一,贸易总额达到4.303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7万亿元)。美国位列第二,4.032万亿美元;德国位列第三,2.728万亿美元;日本以1.506万亿美元排名第四,其中出口额为6840亿美元,较上年减少了4%,进口额为8220亿美元,减了少1%。从中不难看出,尽管近年日本经济不太景气,但进出口贸易仍位列世界前几名。这与日本历年来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互补型对外投资、推行战略性进口保护政策、加速日元国际化策略等因素息息相关。这里不再赘述。
日本发展海洋经济的独特做法:一是目标明确。围绕海洋产业发展采取一系列务实的配套措施;二是以法律制度为保障。先后制定出台了《海洋基本法》《海洋基本计划》等;三是举全民之力,人人有责,并实行政府内阁总理大臣负责制。
日本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长年锲而不舍地有序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已经形成沿海旅游、港口海运、海洋渔业、海洋油气等四大支柱产业,占日本海洋经济总产值70%左右。毋庸讳言,日本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经济发展强国之一。
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前景广阔 与日本相比,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我国管辖的海域辽阔,海洋事业的发展曾有过兴衰的历史。隋唐至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事业繁荣发展并一度进入全盛期,明朝初期郑和“七下西洋”标志中国航海事业曾进入顶峰。但明中叶至清末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海洋事业衰败至极,海上外侮接踵而来。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海洋经济得到全方位快速发展。沿海地区、近海资源、远海公土一体开发;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多业并举;海洋管理体制逐步健全、海洋行政管理机构建设得到加强;海洋政策和法规建设不断完善。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总体上看,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仍面临基础薄弱,经验不足的发展瓶颈,至2014年,我国海洋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约9%。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长8%的目标,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0%。尽管如此,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占全国GDP的比重仍然偏小,与我国海洋大国的地位仍不相称,与日本及美、英、法、德、意等世界上海洋经济强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实现海洋经济强国目标任重道远。
1.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意义重大。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海道交通大动脉,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历史上曾写下了辉煌的篇章。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广泛赞誉。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东南亚期间提出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其重大意义有以下三点:
其一、“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实现新世纪跨越的宏伟构想。海洋自古以来就成为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路径。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已为世界有识之士所认同。如今,我国已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本世纪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提上党中央、国务院议事日程,标志着我国将重新认识海洋、利用海洋、建设海洋,筑造并实现中国的“海洋梦”。
其二、“海上丝绸之路” 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与跃升。据中国经济网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广阔。深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必将提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
其三、“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一翼。“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两翼之一,将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两翼”出击必将再铸丝路辉煌,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新世纪的跨越。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将助力中国“走出去”,是新一届政府让中国“走出去”的最重要战略构想,是一个以中国为圆心从陆地和海上向世界辐射的动态平台,是多个系列的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接续。要想实现这一战略构想,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如何让多国政府与民间经济打破藩篱、共同参与,更重要的是,要让此经济带成为融通、繁荣的陆地与海上通衢。
如果说“一带一路”确实有非常不好逾越的障碍的话,那么“亚投行”就是打通这些关节最为有效的动力器和润滑剂。
毫无疑问,中国主导成立的“亚投行”为“一带一路”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借鉴日本经验加速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一带一路”的提出,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成立之后,“一带一路”规划更值得期待。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笔者以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作为一个陆地资源极其匮乏的弹丸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迅速又跻身于世界海洋经济强国之林,其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四、思考与建议
21世纪的世界强国必然是海洋强国。我国务必从海洋开发、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上统筹考虑加速发展海洋经济。为加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根据日本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有下述六点思考建议:
首先,迅速成立国务院“建设海上丝绸之路领导小组”。由总理牵头,各相关部委办主要领导参加,统筹部署、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并明确日常办公机构负责全面协调工作。
其次,制定“海上丝绸之路”长远发展战略规划及实施细则。明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力量认真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现状,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正确引导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海外转移与海外资本扩张,为有计划、分步骤地分别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目标创造条件。
第三,加强海洋立法工作。以南海为重点,尽快完善配套海洋立法,建立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各项法规,依法治海,强化对南海的实际管控能力。
第四,加强与相关各国沟通协调。“海上丝绸之路”是国际空间结构、地缘政治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大格局大思路大战略,是走向区域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心灵共同体的理想构架。由中央与地方共同组建相关“专家工作组”多路出击,就合作项目、合作机制等问题赴沿线国家(地区)开展宣传、沟通、协调、磋商与谈判。
第五,举办多种形式的国际性“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研讨会”。由国务院相关部委、社科院、高等院校出面牵头,邀请有关国家参加,定期举办,共商发展大计。
第六,筹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基金会”。在“亚投行”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各方资金,成立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民间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基金会”。同时,从政策上大力鼓励扶持发展海洋经济类企业,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海洋经济研究队伍建设和科研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武阳.中日经济现状及展望[J]国际贸易.1982(06)
[2]刘诚.中日两国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04(04 )
[3]曾庆黎.张杰 .卢花兰.中日两国贸易相互依赖关系的演变[J]华商.2008(15)
[4]陈志恒.徐飞 .中日韩贸易合作:历史现状及特点[J]现代日本经济.2006(05 )
[5]中国海关总署历年公布的贸易数据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历年公布的数据(1973-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