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上之“秋”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1886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染,月晕寒,霓虹絢烂。谁叹?不过星火阑珊。
  弦断,暮霭淡,幽梦萦散。谁堪?不若一尘不染。
  馨怜,落指尖,昙花一现。谁念?不晓岁月翩跹。
  再见,红线牵,新人比肩。谁羡?不道时过境迁。
  ——题记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又一秋。
  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洋洋洒洒的一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落叶扑簌而下的那个寻常秋天,感慨从宋玉下,一路悲歌,蔓延千古,缠眷春秋。自此,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人生情绪的晴雨表。
  少陵野老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把愁绪推向高潮。人世沉浮,漂泊不定,恰逢落叶飘零,秋色迷离,风的清冷,带着遐思遥向夜色。人生辗转,生命无常,满腔愁绪劈空而来,不过自己一人默默承受这伤痛,躲在阴暗角落舔舐伤口。
  婉约派的宋词亦推崇这愁绪之美。柳耆卿感伤离别之愁,尤是这清落之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水路迢迢行千里,暮霭沉沉漫天际。微寒,将要离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只想握住她的手,千言万语,静静凝视,再用温柔描摹她的音容笑貌。十里长亭,琵琶踏歌,撕扯人心,十指连心的痛在凛冽的寒风里,肝肠鸣啼。长空凄唳孤飞雁,千秋怨,依依私恋。醉酒解相思,一醉了千愁。却又在酒醒后寂寞无言。朦胧雾散,身影缥缈逝云烟。举目四望,只有岸边的杨柳,和那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星隐月残。醉梦相思几时休?柳絮轻软,流水尽飞花。自将美酒对江倾天倒,一番洗今朝,原来堪一笑。如殇的独奏负得苍山如幻,满腹梦里花香如痴如醉幽盏孤身楼台。晓风残月在一转眼间已成往事如烟,又更与何人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的“寻觅”之词带给了人一种苦涩而无法解脱的别恨,一种缠绵的思绪和优柔矛盾的情感。红绡香断,暗香渐逝,伤春时又伤己,花凋零,岁月去,昔日花容月貌早已不在。秋日萧瑟凄清,残红落尽,绿叶染黄,碎花残叶在清冷的风中悄然离去,零落成泥碾作尘,再不复旧时颜色。伤春时,悲秋日,刹那芳华,红颜弹指老。走过繁华的境遇,聆听时节轮回,只有你永远是最美好的模样。所有的自然,当所依自然中生长,生生不息的草木感应中不负你的遥听。景在心外,心在景中,只添一笔苍凉的暗香,凭冷暖的四季交替独享清寂在门前寡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易安居士半生的飘零寄托于这丝丝细雨,倒是与太虚的“无边丝雨细如愁”有异曲同工之妙了。依稀故梦诉离殇,闲暇心绪幽静于庭院深处,辞那花期的旧事,风干暖香,收藏入骨透心的涟漪,无论梦在哪,生香的暖永远在心房有着它固定的地方,守藏着寸寸不老的模样。情怀是生命的另一个旅程,用它抚慰荆棘丛生的生命线,有了情怀自己就有歇息疲惫的心灵,沧桑太多,人情复杂纷乱,惟愿自己的心有着最灿烂的情怀。回眸处,总会以情怀绕过沧桑,以灿烂,灿烂自己。哪怕孤苦无依,哪怕颠沛流离,心之所在,即为爱。
  秋,便是这样,在一页一页枯黄的纸张里,被那缕缕的哀怨、愁绪,熏得迷迷离离,萧瑟了“心”上之“秋”。
  秋意渐浓,诤隋愈烈,好一秋。
  指导老师:刘厚超
其他文献
前不久,当我读到“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时,不禁回忆起那个寒冷而封闭的冬天和紧接着的潮湿而闷热的夏天。并不遥远,却恍如隔世。我想,我错过了刻骨铭心、挥汗如雨的奋斗日子,也错过了毫无压力、自娱自乐的逍遥生活。并未像其他人一样埋头于书本中,也没有自暴自弃地挥霍时光。我徘徊在二者之间,左右为难,辗转难眠,以至于我這段时间的记忆已经在年华中褪色,
期刊
我如何也想不通,我竟会为两块钱较真。  那一年是2014年的元旦,我们预科学院早早放了假,我便把升本科不要的书全装了行李箱,一咕噜全往家里带,我是舍不得扔书的,至今家里还留存着我小学到高中的好些书。  火车是早上九点左右从成都出发的,抵达位于重庆东南部的彭水县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此时的天空已经暗得像是一幅水墨画卷。我拎着沉甸甸的行李箱艰难地下了火车,虽然运动量不大,但身子像被微波炉加热过似的,
期刊
墨尔本的性别苗笑阳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澳洲的最南端,有一个不足万人,默默无闻的小镇,被命名为“墨尔本市”。这个孤独的小镇虽然成了“市”,但因为坐落在偏僻区域,几乎没有引起过民众的注意。这里如果不能开出灿烂之花,人们还会继续将它遗忘着。  可是刚进入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墨尔本的土地上,突然绽开了一朵灿若金黄的鲜花。这朵鲜花,果然用黄金做成。1851年,人们在墨尔本发现了金矿。这朵黄金之花,吸引来
期刊
千古傳诵赤壁前,我辈重研赤壁后。说起《赤壁赋》,映入人们脑海中的往往是《前赤壁赋》。作为一代大文豪的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寄托自己的哲思种种,实则耐人寻味,令人回味与神往。殊不知,这位北宋文坛领袖的《后赤壁赋》依旧不可忽视。彷徨黄州路,客醉赤壁坂。其中蕴含的是东坡先生一生的心灵归处!一、月白风清“引”欲游之兴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自题金山画像》是苏
期刊
原先看到鼓,总认为它是件蠢笨的乐器。将自己硕大的身躯蹲在地面上等待敲打。  但今日一见,却发现,我错了。  一只大鼓在黄色的土坡上直立着,似乎要与这阔大的天地浑为一体。一个汉子用鼓槌支着鼓面,闭眼而立,仿佛在沉思着过去。  只是,突然,他整个人如弹簧一般弹向空中,身体后仰,仿若一支蓄满力量的强弓。“咚!”人如流星坠下,将全部的力量倾注于鼓槌。一声闷响,震彻了我混沌的灵魂。  一声声沉闷的鼓声传来,
期刊
“何小姐,我今天能多吃一块巧克力吗?”我隔着书房喊道。在我的世界里,何小姐是比妈妈更亲昵的叫法,而何小姐本人也十分喜欢这个称呼。  何小姐幽默风趣,当时中美贸易战,她讲课的稿子中引用了钱锺书老先生的一句话:跟美国人打贸易战,就像跟老年人谈恋爱,没完没了。本来严肃沉重的会场顿时变得妙趣横生。这样的奇思妙想,独何小姐一份。她总说:生活两点一线多无趣,总要自己找找乐子,才能明朗呐。  我可以接受所有人羡
期刊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毛诗》  大自然里有许多奇妙的声音,会引起不同人们听觉的兴趣。如水手喜欢听涛声,猎人喜欢听兽鸣,牧童喜欢听黄雀的歌唱,庄稼人喜欢听田禾的拔节;至于从宋玉作《风赋》,欧阳修作《秋声赋》以来,喜欢听风雨虫鸣的人就更多了。苏东坡坐亭闻雨,欣然赋《喜雨亭记》;清朝的福格一辈子喜欢听雨声,最后将他的一本笔记文学索性题名为《听雨丛谈》。最莫名其妙的恐怕要数三国时“建安七子”之一的
期刊
史书很短,它记不完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人生;史书很长,它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源远流长。历史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形形色色的人们组成的大合唱。  在古老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但你们从万千星辉中脱颖而出,虽是“一介女流”,但是散发着自己独有的光芒。你们的柔肩亦担重任,巾帼怎能让须眉!泰山苍劲,倾尽全力守山河  你诵皑皑白雪纷飞如絮,你书巍峨泰山幽玄自然。家国破碎,责任与担当注定不凡。“峨
期刊
“那再简单不过的语言,再真实不过的父子之情,甚至连煽情都来不及,却使文中的主人公和读者都潸然泪下。”徐堂忠在他的散文中这么说。父子之情,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动人的。  父亲的同学聚会结束后,我和他聊天。父亲的同学中有的人去外面的世界发展,找了一份高薪的好工作;有的人到了部隊,取得了一个高职务;还有的呢,则是留在了这里,我的父亲就是留在这里的一员。这是他们高中毕业二十周年,他们重回母校聚会。  父亲的
期刊
美花  在《我读莫言》一文中,我介绍了莫言作品在埃及的接受和研究状况,同时提到在莫言的小说创作中,象征主义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在文章的最后我说,莫言的大部分小说都使用了象征手法,但我在阅读莫言作品的过程中也发现,他的《檀香刑》,特别是这部作品所采用的象征主义手法,却鲜有人深入触及。阿拉伯文学界专门从象征主义视角透视莫言《檀香刑》的文章则更为稀缺,而这样的文章对了解这部作品在国外特别是在阿拉伯世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