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自由 侧运用 重修改 求个性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tanch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升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有助于培养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所见、所闻和所想通过文字明确具体地表达出来,对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至关重要。很多学生写作时不知如何下笔,找不到方向,基于此,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无定法”向“文法自然”过渡,展开高效的作文教学,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1.加强自由作文训练,激发写作热情
  在小学作文教学的初始阶段,不可一味地向学生传授作文知识。为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其写作热情,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只有鼓励学生大胆写作,才能充分暴露学生在作文过程中的困惑与盲点,便于教师找准教学切入点,开展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文无定法”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要关注学生的作文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确保学生掌握作文的正确方法。例如,针对学生不会分段的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语义,确保开头与结尾都围绕主题,按照内容大意分段,有助于学生掌握作文的基本布局。训练开头和结尾时,可引导学生开篇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简述故事情节,为后面引出主题做铺垫。也可运用比喻、排比、设问等手法,增强作文的气势,抒发情感。以《金色的鱼钩》和《草原》为例,前者开篇即点明“时间是1935年秋天,人物是我、两个小同志、指导员、炊事班长,事件是红军过草地,多人得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赶不上队伍,班长照顾我们”。结尾总结全文,点题阐明中心。这样引导学生把握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理顺了学生的写作思路;而后者,开篇就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表达灵活,增强了草原美景的感染力。结尾紧扣文章的主旨“蒙汉情深”,较好地揭示了主题。通过这样有侧重的引导,学生在作文时有了抓手,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懂得作文要与课文结合起来学习,进而掌握积累素材的方法、运用修辞、谋篇布局,助力学生形成独特的作文风格。
  2.侧重字词句和修辞运用的训练,强化运用能力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受到语文基础、综合能力等因素影响,学生的作文质量有一定差异,普遍存在内容不通顺,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过渡生硬等问题,影响作文的流畅。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要注重词句的运用,使表达内容更加丰富,通过修辞的合理运用美化作文,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围绕“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香港还是一个旅游胜地”等过渡句,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连接词,不断完善作文内容,包括“首先、然后、最后”“春、夏、秋、冬”等表达顺序的词,“渐渐地、忽然、可是”等表示变化转折的词等。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指导他们在作文中自如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阅读时,可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修辞手法,美化作文,改善情感的表达效果。另外,公式法的运用能强化学生的用词能力,比如“这、着”“的、地、得”“动词+着”“形容词+的”等,通过找近反义词、扩句等专项训练强化学生的作文能力。
  3.重视引导学生的修改意识,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好作文往往都是经过反复修改才完成的,教师要注重强化学生的修改意识,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让学生自主修改作文是培养良好写作习惯的可行途径,或者学生之间交换批改,有助于锻炼学生学习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显著提升自主修改作文的意识与能力。教师面批也是重要的方式,让作文能力强的学生当自己的助手,让学生对比修改前后的词语、句子等。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评,有助于学生感知作文修改的价值,加深作文体验,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互相学习借鉴,共同进步。
  4.打破情感固化思维,培养个性化的写作能力
  写作时,学生普遍存在格式化、同化思维等共性问题,比如提到家乡就会想到思念,提到祖国就会想到热爱,提到英雄就会想到无畏牺牲等,充分表现出学生思维定势与情感态度的固化,若这一情况得不到有效改善,很难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到家乡可以想到欢喜,提到祖国可以想到感恩、勿忘国耻、众志成城,提到英雄可以想到惋惜、敬仰,也可以想到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等。通過赋予作文情感态度以多种可能性,为学生的作文提供多种选择,从生活中获得更深刻的感悟,让作文内容更加丰富,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写作,呈现出不一样的表达效果,展现出不同的自我。
  总之,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没有固定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遵循作文规律,掌握写作方法,做到文法自然。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优化写作体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合理运用词语和修辞手法,善于统筹规划谋篇布局,以获得生活和生命的感悟,进而感知写作的魅力,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能力,逐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其他文献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现在,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专门的写作课,但在实际教学中,遗憾地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较慢。究其原因,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没有写作素材,面对作文题目,只能冥思苦想生编乱造,应付了事。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重视传授学生写作技巧,还要重视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一、留心观察生活  生活是万花筒,每天都会发生数不清的小事,有的让人发笑,有的
期刊
根据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写话教学指导是教师需要进行的一项重要教学工作。指导他们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为有效促进低年级学生的发展,本文对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指导低段学生写话进行相应的探究,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的帮助。  由于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低年级的
期刊
好习惯对于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写作亦如此,好的写作习惯对学生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良好写作习惯的形成,不仅要靠学生的努力践行,更要靠教师的耐心引导。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从规范、观察、修改三方面探讨写作习惯的养成,旨在对小学生作文指导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好习惯让人受益终身,反之则会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改作文时,卷面清晰的作文让人赏心悦目,字迹潦草的作文则要费力去猜写作内容。这样的
期刊
有的同学一听说写作文,立刻一个头两个大,不知道写什么。其实,这是因为平时不注意积累,没有素材库的原因。那么,怎样才能拥有丰富的素材库呢?首先,得准备个笔记本,和手掌差不多大最好,可以称为“掌中宝”。那么怎样使“掌中宝”里的“宝贝”越来越多呢?  一、在优秀作品中“淘宝”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阅读的“输入”,就没有写作的“输出”。阅读时,把作家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空闲时拿出来读一读,想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了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既然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教学就要打破课堂限制,走入五彩缤纷、无限广阔的生活中,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很少参加劳动,对农村生活体验较少,导致冥思苦想也“挤”不出几句话。这是正常的,素材贫乏,无
期刊
我缓缓地合上《西游记》这本厚厚的经典小说,脑海中浮现出一句话——“坚持比任何仙法都重要!”  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大闹五庄观……无一不展示了取经的不容易,唐僧师徒是凭借什么渡过这重重难关的?仙法?是,也不是,因为最重要的是坚持!  其实,学习也好比是“西游”,我们要像唐僧师徒一样“一心向佛”,向着目标一路前行,凭着坚持不懈的意志战胜困难。难题
期刊
看图写话是小学低年级最直接和有效的写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本文以叙事类看图写话为角度,围绕训练目标探讨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能提升低年级看图写话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从图像思维朝抽象思维过渡,但是在面对图片时,他们不能找准中心点,更不能将图片内容转变为优美的词句。相对而言,叙事类写作在日常教学以及考试中出现的几率比较大,因此叙事类
期刊
【提示·四种思路】  1.写人。可以写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无论写谁,都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点,重点写出这个人的品质,以事带人,表达情感。  2.写事。选择一件最令我难忘的事来写,先写一写时间、地点和人物,然后再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事情的经过最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要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等进行细致刻画。  3.写景。选择一处自然景物或景象,如,日出日落、高山小河、田野风光等。可以按空间或时间
期刊
《语文课标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即坚持“生活本源”的育人理念。想要作文训练扎实有效,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其在日记中记录见闻和感受,再依托方法的指导及小组内滚雪球式的碰撞,达到共享的目的,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题组尝试从生活中寻找支点,指导学生“找米下锅”“平中觅奇”,从共性中悟出个性,从平淡无奇中悟出独特感受。  审视当下小学生的作文,可以发现存在主体迷失的问题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确保小学作文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稳步提升。  1.创新作文指导方法的意义  由于小学生的作文基础、生活见闻、思维方式等都不相同,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由于要推行素质教育,学生的作文要体现创新,和社会发展现状相契合。传统的作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低,但当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如果教师缺乏不断汲取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