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眼光动力疗法治疗前后脉络膜毛细血管变化特点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xia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患眼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前后脉络膜毛细血管变化。

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确诊的CCSC患者19例21只眼(CCSC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5只眼,女性5例6只眼;病程>6个月。均为接受半剂量光敏剂PDT治疗者。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眼底检查正常者20名4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检眼均行频域OCT (SD-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SD-OCT深度增强成像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SD-OCT仪同期获取OCT-Retina map及Angio-OCT 3 mm×3 mm范围图像;记录OCT-Retina map模式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应用Image J软件对Angio-OCT 3 mm×3 mm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并计算低像素区面积比(FSV )。治疗后1周,1、3个月行SD-OCT、OCTA检查,对比观察治疗前后CMT、SFCT、FSV、BCVA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CCSC组及正常对照组FSV与SFCT及年龄的相关性。

结果

基线时,CCSC组患眼平均CMT、SFCT、FSV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3个月,平均SFCT、FSV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平均CMT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CCSC组患眼PDT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1、3个月,平均CMT、SFCT、FS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 )。两两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时与治疗后1周,1、3个月比较,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1、3个月比较,平均CMT (P=0.000、0.000、0.000、0.000、0.000)、FSV (P=0.010、0.000、0.000、0.001、0.000)降低;治疗后1、3个月CMT、F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8、0.702 )。基线时与治疗后1、3个月比较,平均SFCT降低(P=0.024、0.008 );基线时与治疗后1周比较,治疗后1、3个月SF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2、0.687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CSC组FSV与年龄无相关性(r=0.052,P=0.822 ),正常对照组FSV与年龄呈正相关(r=0.716 ,P=0.000)。

结论

CCSC患眼PDT治疗后脉络膜毛细血管缺血程度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健康眼。

其他文献
目的明确大气颗粒物PM2.5对人角质形成细胞中皮肤屏障相关蛋白和前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取5例包皮环切术后的包皮分离培养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0(对照组)、10、50、100、200 mg/L PM2.5分别刺激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24 h,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50 mg/L PM2.5处理原代角质形成细胞0、3、6、9、12、18和24 h,以只加培养基的孔作为对照组,CCK-8检测细胞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皮损和非皮损组织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并阐述差异表达基因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016年7-10月于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州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门诊收集5例汉族AD患者的皮损和非皮损组织,运用二代高通量RNA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进行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候选基因在
目的观察模拟失重对成年小鼠闪光ERG明视负波反应(PhNR)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正常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48只随机分成模拟失重组和对照组,每组再分为A、B、C 3个亚组,各亚组8只小鼠。模拟失重组A、B亚组悬尾时间分别为15、30 d,悬尾时间达到要求后,马上对观察指标进行检测;模拟失重组C亚组悬尾30 d,在检测指标前先恢复正常体位30 d。对照组A、B、C亚组小鼠分别保持正常体位15
多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在急性发病后4~6个月可自行好转;而大约有30%~50%的患者出现慢性病程,常出现持续性视网膜下液及复发性或持续性神经上皮脱离,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盐皮质激素受体(MR)是一种核激素受体,通过与包括醛固酮、皮质醇等在内的多重配体作用,参与水电解质平衡、炎症反应等。MR被过度激活与许多疾病有关。研究发现,MR拮抗剂治疗慢性CSC有明显疗效,可降低视网膜厚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一种因视网膜静脉压力升高引起静脉纡曲扩张,继而出现视网膜内出血、水肿、硬性渗出等眼底表现的血管性疾病。OCT血管成像(OCTA)凭借无创、分辨率高以及可分层显示浅层、深层视网膜血管和量化视网膜血流密度、无灌注区大小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RVO在内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中。OCTA除了可以提供疾病状态下视网膜微血管结构、血流灌注信息,增加临床医生对视网膜循环结构的认识
目的观察脉络膜转移癌患者的眼底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28例3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单眼18例,双眼10例。平均年龄(50.8±6.9)岁。全身抗肿瘤治疗后,脉络膜转移病灶消退3例4只眼。所有患者均行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FAF、FFA、频域OCT、B型超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是指除外感染因素及伪装综合征的一类累及葡萄膜及玻璃体、视盘和视网膜的眼内炎症性致盲性疾病,常反复发作,其诊断及随访依赖眼底影像检查。OCT血管成像是一种快速、无创、可量化的血管成像新技术,可分层次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形态,侦测血流灌注异常及新生血管形成等。目前已在前葡萄膜炎以及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Behçet病、结节病、鸟枪弹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