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分析与对策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ingya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不同程度的困难,产生了就业心理压力,影响着大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文章首先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大学生因就业压力而导致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更新学生就业观念;完善就业市场和渠道;加强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等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压力 心理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5-0059-03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学校开始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受教育者人数逐年增加。高等学校的扩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但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以及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国家就业政策的变化,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并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预计总数将达到77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严重不平衡的状况,具体表现在:第一,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薪资待遇较好的职位,但由于社会岗位需求的逐渐饱和,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缺乏优势。第二,市场上部分急需人才的岗位,因为工作待遇的差异或者劳动形式的差异并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和重视。第三,很多大中型企业开始要求大学生要具备较丰富的工作经验,缺乏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很难获得大型企业的认可。第四,中小型企业招聘方面逐渐从原来的定向培养转变成直接录用,对人才的选择上很少考虑经验较少的大学生,少数企业宁愿职位空缺也不会考虑应届毕业生就业。第五,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也是影响大学就业难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很多产业的大部分岗位,对知识水平和专业要求不高,而相对于用人成本来看,很多中小企业都会选择知识水平较低的人才,这对大学生的就业也增加了一定的阻碍。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1.当代社会人才供求结构发生变化。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发生改变,人才的需求方向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大部分岗位需要的人才都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政府逐渐建立了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虽然有效避免了思想宣传和行政强制等问题,但是由于经济调控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也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与此同时,大多数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常常集中于各大城市,加之本地的职位需求有限,又进一步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很多地区都存在“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双向问题。
  2.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相对缓慢。首先高等教育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求相比相对缓慢,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虽然很多高等学校在一次又一次地改革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并逐渐向应用型人才发展,但是由于教育改革政策的相对滞后,高等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与社会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高等学校的选修课对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有帮助,但是部分学生存在不重视心态,觉得选修课可有可无,学校放任学生自行选择,造成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非常盲目。再次,高等学校部分专业的师资条件有限,再加上学校没有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一线教师也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及时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导致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最后,高等学校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不高,培养出的大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也较弱,使其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少优势。
  3.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目前针对大学生择业、创业方面的专业指导课程并未全覆盖,基本上只是在大学生毕业之时开展突击教育,时间很短并且缺乏专业性。对于其中的教育内容,往往是一成不变地指向就业,而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自我创业方面的内容则是少之又少,造成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另外,很多高等学校由于没有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没有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造成大学生难以根据教师的指导,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无法正确规划自身的就业方向。
  4.家庭环境造成的压力。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原生态成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很多家长往往给予子女过高的就业期望,来自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后离开他们生活过的优越地区;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其父母渴望孩子通过上大学改变人生,希望孩子能够谋求到薪资高、待遇好的工作,从而改变家庭环境与家庭的社会地位,而对于这部分大学生本人而言,他们背负着家庭的压力,也渴望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与家庭的命运,这在就业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选择。
  5.传统观念的影响。虽然现在大学教育已经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变,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的理念已经根深蒂固,依旧认为大学生应该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获得一份薪水丰厚、工作环境优越的满意工作,就会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质疑。此外,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往往会使学生形成人上人的心理,导致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就业情况盲目乐观,毕业时面对激烈的就业形势难以接受,处处碰壁,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三、大学生就业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
  1.自卑与自负。自卑或者自负的心理大多与生活中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与自我认知的偏差有关。大学生受到用人企业的轻视或者对自身价值的否认,在受挫后开始对自身的能力产生质疑,逐渐降低对自身的要求和评价,在求职过程中逐渐失去信心、勇气,没有与其他毕业生竞争的理念,常常处在一种自卑状态,认为自己就业希望非常渺茫。而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认为自己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本专业的岗位需求较多,家庭背景较好,盲目自信,对自我价值的过高估计,对未来职位期望过高的自负心理却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2.焦虑与偏执。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在没有获得相应的心理指导时往往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内心产生严重的危机感、迷茫感,对就业选择产生恐惧,甚至有的学生由于承受不住这种压力,产生心理疾病,部分大学生的性格因此变得较为偏执,更不利于自身心理的调节。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都是就业市场对自己的不公平对待,而没有意识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差距。还有的学生过分追求符合自身专业的职位,没有结合自身的能力和市场的需求,这很大程度影响了择业方向。
  3.期望与失落。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时基本上都期望获得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或者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企等工资收入较高、工作环境相对优越的就业岗位。因此,在选择职业过程中,根本没有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来选择,常常导致工作性质并不适合自己。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存在很大差距,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生就业现象,这对大学生求职心理也带来很大的困惑和难以排解的压力。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策略
  1.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过程中,高等学校工作人员应认真对待并重视就业指导对大学生求职心理的正面作用。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正确认知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求职过程中的挫折问题,并指引学生形成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为学生传授有效的降压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加强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各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对人才的具体要求,有效避免学生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此外,就业指导应提升为大学生的必修专业课程,并提出相应的课时教育方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教学和择业技巧的培养。与此同时,高等学校内部的心理咨询机构应落实自身的职能,与专业课程双管齐下、互相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2.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针对就业择业过程中所遭遇的轻视或者其他问题而导致的自我挫败感,大学生要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去分析,为自己未来的选择和发展留有充足的空间,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失落。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切实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就业计划和方向,不能过于自负。大学生应该时刻掌握就业形势,并进行深入分析,客观看待社会和自身的发展,逐渐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方向,从而实现自身的就业计划和目标。这样实际情况与自身预想的发展方向出现差距时,就不会出现自卑和自负的负面心理。此外,还要做好心态的自我调节。在求职过程中,挫折和困难往往会为大学生带来多种负面情绪,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发泄,任由其堆积叠加下去可导致压力超越自身的承受能力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失衡。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在求职的各个阶段,合理调节自身的负面情绪。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仅要正确地认识,还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解决,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承受能力。
  3.更新学生就业观念,引导其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择业观。随着高等学校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也必须客观认识自我,准确把握就业机会,降低就业期望值,改变传统的仅以大城市、大企业为择业选择和发展的理念,政府也要给予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足够的重视,并将其融入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中,让学生能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待业、失业等情况,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求职的过程。
  另外,须加强大学生创业理念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其积极自主创业,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力,逐渐将大学生从求职者转变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因此,大学生要在思想观念上做出及时调整,突破原有的传统就业理念,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4.政府宏观调控下对就业市场和渠道的完善。第一,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自身在大学就业工作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并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宏观调控市场需求与毕业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就业信息,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规范。第二,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给予科学的管理和监督,不断完善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为其拓宽就业渠道,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第三,政府要多鼓励事业单位,为大学生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并且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尤其要对中小企业接收高等学校毕业生,提供便利的条件和相应的政策。第四,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政府应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挖掘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和潜力,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而且对社会发展也能够提供助力。
  5.加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使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高等学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适当调整本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优势,增强就业能力。随着国有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完善,必然会使其对人才的要求发生变化。因此,高等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第一,要对传统的专业学科不断进行提升和完善,使其教学内容得到及时更新。完善教学结构,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以及先进的教学设备,使传统专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二,高等学校应该对当地的发展需求和趋势做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多增设与当地经济发展及建设紧密相关的实用型专业。第三,对于一些社会需求较小、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做出适当的取舍。第四,创设符合本校的特色专业,改变以往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使教学内容和方式做到与时俱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多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使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符合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吴新中.大众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
  [2]王晶.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OL].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2016-03-18].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3]孟勇.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0).
  [4]李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5(4).
  [5]文爱国.辅导员的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影响[D/OL].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3[2016-03-18].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6]邱桂平,张丽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5).
其他文献
用胃肠膜粘膜提取物治疗实验性大鼠急性胃粘膜病变,结果实验组溃疡指数和炎症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溃疡抑制率为89.00%,腺胃组织丙二醛含量实验组校对照组明显降低,而谷胱甘肽过氧化
心内手术过程中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22例,其主要原因为手术缝扎时损伤了心脏传导系统,经相应处理后17例恢复窦性心律,近、远期死亡各1例。熟悉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部位,提高手术技巧
目的:探讨低剂量的干扰素-α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中的疗效。副作用及预后。方法:对我院1997年1月-2001年6月间诊断为ET经过干扰素-α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
文章介绍了日本产业大学以"高目标、高师资、高学历、高就业"为定位,"引企入教、产学结合、校企联动"促进产业发展的经验和举措,推进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出教师进企业,行
CT定位经皮穿刺注射酒精治疗肾囊肿46例报告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12)韩丛辉江苏省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高文平1990~1996年,我们在CT定位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95%酒精治疗单纯性肾囊肿46例,治愈率达90%。现报告
中国“三农”透着勤劳古朴的民风,肩负着中华民族生存的重责,迈着坚实而沉重的步伐一路走过来。长期以来,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