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由“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大众式教育,但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变化不大,定位模糊,致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从而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关键字:高校 企业 就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一、导言
许多应用性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性本科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变化不大,定位模糊甚至盲目攀比重点高校,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无形中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毫无疑问,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企业发展为主。为此,本课题组结合所在地方高校经管类院系——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策划了“百名学子企业行”调研活动,随机抽样石家庄市500家中小企业进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旨在找出本院系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具体差距,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为所在院系,也为同类高校、同类院系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二、调研的组织及实施
此次调研活动历时两周,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和组织100名本学院在校生作为调查员入户走访石家庄市500家企业。根据石家庄市企业行业分布和课题组所在学院往届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情况,选取的500家企业涉及工业和制造业(20%)、城建和环保业(5%)、交通运输和物流业(5%)、建筑和房地产业(5%)、科学技术业(5%)、贸易和实业(20%)、广告服务业(5%)、金融业(10%)、通信网络业(5%)、餐饮娱乐休闲业(5%)、医疗药品保健业(5%)、消费品(10%)等12大类行业。问卷由10道封闭式和4道开放式问题组成,问题涉及企业概况、企业所需人才专业、企业用人标准、企业招聘渠道等方面,对本院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调查结果统计
1.调查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且大多数成立于2000年以后。所调查的456企业中,职工人数在50人以下的占52%,50~200人的占30%,201~500人的占11%,501~1000人的占4%,1000人以上的占3%。根据本学院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大多数毕业生就业在中小型新建企业,只有部分毕业生能够到历史悠久的大型企业就业,所以此次调查对象符合我院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数据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2.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明显偏少。所调查456个企业中,企业用人需求数量为1~5人的占34%,6~10人的占20%,11~30人的占15%,30人以上的占15%,而有16%的单位表示没有用人需求。这是当前金融危机条件下的客观事实,也是毕业生必须接受的事实。
3.企业用人重能力,相对轻学历。被调查的企业对学历层次要求不是很严格,基本要求具有大专学历即可,只有少数要求研究生学历。其中专科学历需求占44%,本科占72%,硕士占13%,博士生需求则为零。在对企业管理人员访谈中还了解到,在企业实际招聘过程中,往往专科学历就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但由于市场上本科生供给较多,本科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更具有发展潜力,所以同样的成本能够招聘到更高学历的人才,企业必然提高学历要求。但是学历只是一个敲门砖,一个应聘的门槛,到底是否被录用,还是要看毕业生能力,而不是有了学历就一本万利。
4.企业人才需求中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仍是主流。被调查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要求各有不同,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占所需人才的69%,而对其他专业的需求则相对较少,只占31%。具体来看,企业所需经济管理类人才中,工商管理类占18%,经济国贸类占25%,财务会计类占33%,行政文秘类占16%,市场营销类占45%。
5.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青睐内在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在招聘中,企业看重毕业生的素质排名为:吃苦耐劳(65%)、团队精神(51%)、专业知识(46%)和诚信品质(43%),而对外貌(6%)、性别(4%)、资格证书(13%)、学习成绩(6%)、学生干部或党员(3%)、社会关系(16%)等外在因素不是非常关注。
6.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应从多方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调查显示:在招聘过程中有86%的企业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认为沟通表达(60%)、组织协调能力(47%)、创新能力(43%)、专业知识(41%)、实践经验(37%)、心理素质(37%)等项素质是亟待提高的,而外语水平(21%)、计算机能力(13%)、文案撰写(5%)也不可疏忽。
7.企业所提供的就业条件与大学生求职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所调查企业反映,求职毕业生对企业所提供的薪酬水平、发展空间以及工作地点和企业管理制度等方面不太满意,就业岗位的供需双方存在一定矛盾,其中薪酬矛盾占31%,发展空间矛盾占34%,工作地点矛盾占18%,毕业生对企业管理制度不认同所造成的矛盾占9%。
8.网上求职和招聘会找工作是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的主要渠道。企业的招聘方式比较倾向于现场招聘和网络招聘,少数是通过内部介绍进行招聘,其中网上求贤占36%,招聘会占57%,内部推荐占31%,校园招聘占15%,报纸广告占19%。可见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从现场招聘会和网络上寻找招聘信息,会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
四、调查分析与对策
1.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构建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模型,为用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
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类似一个生产型企业,其产品即是“毕业生”,高校应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模型,据此科学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方法,以使培养的毕业生符合企业用人需求,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孤芳自赏”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各项管理、服务职能部门也要以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模型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各项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指导中心要建立毕业生动态信息库,对每届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并收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此来调整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模型,构建教-学-用良性循环机制,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更适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2.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专业理论课时与应用实践课时最佳数量及最适比例,最大程度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要想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就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类课程和实践课课时,积极探索各年级学生、各门课程,其专业理论课时与应用实践课时的最佳数量及最适比例,最大程度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期实现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的“零对接”。
3.加强校企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三结合”的办学思路
“走出去”是指一方面鼓励教师在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的情况下,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在为企业服务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实际可参考的问题处理方法,提供更新鲜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的深入企业,进行实习、见习、顶岗等形式的工作,提高实践工作经验。“请进来”指把企业员工和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请入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实战教学。
4.学校、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首先,学校、教师通过开办讲座或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大局观念,要面对现实,在工作地点、企业类型、工作报酬、工作内容等方面不应盲目追高、好高骛远,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其次,有针对性地开设大学四年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科学合理地安排相关教学内容,以期使学生尽早了解就业形势,明确自己四年毕业后的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此外,还应积极邀请企业中的成功人士做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5.突出办学特色,加大宣传力度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中的制胜法宝,高校办学同样如此。以本院校为例,在调查过程中,很多企业不知道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只觉得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都是在学校做老师,所以在招聘过程中一般不会考虑我院的学生,这也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尴尬。学校、学院有责任利用各种手段宣传自己,扩大知名度,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为自己的“产品”销售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在招聘会上发放我院宣传材料;设置大学开放日;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搞横向课题,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这些对提高学院知名度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调查结论
作为地方高校应用性专业院系——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为本省各地市乃至外省市培养输送了一批经管类专业人才,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此调查也了解到,本学院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零对接”,学院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模型;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理论课和应用实践课,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积极主动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大力推进“走出去”、“请进来”、“三结合”的办学思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相信这些建议不仅对本学院,对同类的经管类高校或院系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达军.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若干思考——浙江海洋学院特色办学的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2.李孟辉,熊春林.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障碍及其化解[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普通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o8020162。
关键字:高校 企业 就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一、导言
许多应用性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性本科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变化不大,定位模糊甚至盲目攀比重点高校,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无形中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毫无疑问,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企业发展为主。为此,本课题组结合所在地方高校经管类院系——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策划了“百名学子企业行”调研活动,随机抽样石家庄市500家中小企业进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旨在找出本院系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具体差距,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为所在院系,也为同类高校、同类院系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二、调研的组织及实施
此次调研活动历时两周,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和组织100名本学院在校生作为调查员入户走访石家庄市500家企业。根据石家庄市企业行业分布和课题组所在学院往届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情况,选取的500家企业涉及工业和制造业(20%)、城建和环保业(5%)、交通运输和物流业(5%)、建筑和房地产业(5%)、科学技术业(5%)、贸易和实业(20%)、广告服务业(5%)、金融业(10%)、通信网络业(5%)、餐饮娱乐休闲业(5%)、医疗药品保健业(5%)、消费品(10%)等12大类行业。问卷由10道封闭式和4道开放式问题组成,问题涉及企业概况、企业所需人才专业、企业用人标准、企业招聘渠道等方面,对本院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调查结果统计
1.调查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且大多数成立于2000年以后。所调查的456企业中,职工人数在50人以下的占52%,50~200人的占30%,201~500人的占11%,501~1000人的占4%,1000人以上的占3%。根据本学院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大多数毕业生就业在中小型新建企业,只有部分毕业生能够到历史悠久的大型企业就业,所以此次调查对象符合我院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数据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2.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明显偏少。所调查456个企业中,企业用人需求数量为1~5人的占34%,6~10人的占20%,11~30人的占15%,30人以上的占15%,而有16%的单位表示没有用人需求。这是当前金融危机条件下的客观事实,也是毕业生必须接受的事实。
3.企业用人重能力,相对轻学历。被调查的企业对学历层次要求不是很严格,基本要求具有大专学历即可,只有少数要求研究生学历。其中专科学历需求占44%,本科占72%,硕士占13%,博士生需求则为零。在对企业管理人员访谈中还了解到,在企业实际招聘过程中,往往专科学历就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但由于市场上本科生供给较多,本科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更具有发展潜力,所以同样的成本能够招聘到更高学历的人才,企业必然提高学历要求。但是学历只是一个敲门砖,一个应聘的门槛,到底是否被录用,还是要看毕业生能力,而不是有了学历就一本万利。
4.企业人才需求中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仍是主流。被调查企业所需人才的专业要求各有不同,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占所需人才的69%,而对其他专业的需求则相对较少,只占31%。具体来看,企业所需经济管理类人才中,工商管理类占18%,经济国贸类占25%,财务会计类占33%,行政文秘类占16%,市场营销类占45%。
5.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青睐内在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在招聘中,企业看重毕业生的素质排名为:吃苦耐劳(65%)、团队精神(51%)、专业知识(46%)和诚信品质(43%),而对外貌(6%)、性别(4%)、资格证书(13%)、学习成绩(6%)、学生干部或党员(3%)、社会关系(16%)等外在因素不是非常关注。
6.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应从多方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调查显示:在招聘过程中有86%的企业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认为沟通表达(60%)、组织协调能力(47%)、创新能力(43%)、专业知识(41%)、实践经验(37%)、心理素质(37%)等项素质是亟待提高的,而外语水平(21%)、计算机能力(13%)、文案撰写(5%)也不可疏忽。
7.企业所提供的就业条件与大学生求职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所调查企业反映,求职毕业生对企业所提供的薪酬水平、发展空间以及工作地点和企业管理制度等方面不太满意,就业岗位的供需双方存在一定矛盾,其中薪酬矛盾占31%,发展空间矛盾占34%,工作地点矛盾占18%,毕业生对企业管理制度不认同所造成的矛盾占9%。
8.网上求职和招聘会找工作是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的主要渠道。企业的招聘方式比较倾向于现场招聘和网络招聘,少数是通过内部介绍进行招聘,其中网上求贤占36%,招聘会占57%,内部推荐占31%,校园招聘占15%,报纸广告占19%。可见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从现场招聘会和网络上寻找招聘信息,会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
四、调查分析与对策
1.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构建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模型,为用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
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类似一个生产型企业,其产品即是“毕业生”,高校应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模型,据此科学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方法,以使培养的毕业生符合企业用人需求,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孤芳自赏”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各项管理、服务职能部门也要以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模型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各项服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指导中心要建立毕业生动态信息库,对每届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并收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此来调整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模型,构建教-学-用良性循环机制,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更适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2.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专业理论课时与应用实践课时最佳数量及最适比例,最大程度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要想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就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类课程和实践课课时,积极探索各年级学生、各门课程,其专业理论课时与应用实践课时的最佳数量及最适比例,最大程度地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期实现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的“零对接”。
3.加强校企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三结合”的办学思路
“走出去”是指一方面鼓励教师在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的情况下,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在为企业服务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实际可参考的问题处理方法,提供更新鲜的教学案例;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的深入企业,进行实习、见习、顶岗等形式的工作,提高实践工作经验。“请进来”指把企业员工和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请入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实战教学。
4.学校、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首先,学校、教师通过开办讲座或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大局观念,要面对现实,在工作地点、企业类型、工作报酬、工作内容等方面不应盲目追高、好高骛远,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其次,有针对性地开设大学四年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科学合理地安排相关教学内容,以期使学生尽早了解就业形势,明确自己四年毕业后的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此外,还应积极邀请企业中的成功人士做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5.突出办学特色,加大宣传力度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中的制胜法宝,高校办学同样如此。以本院校为例,在调查过程中,很多企业不知道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只觉得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都是在学校做老师,所以在招聘过程中一般不会考虑我院的学生,这也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尴尬。学校、学院有责任利用各种手段宣传自己,扩大知名度,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为自己的“产品”销售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在招聘会上发放我院宣传材料;设置大学开放日;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搞横向课题,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这些对提高学院知名度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四、调查结论
作为地方高校应用性专业院系——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为本省各地市乃至外省市培养输送了一批经管类专业人才,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此调查也了解到,本学院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零对接”,学院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模型;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理论课和应用实践课,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积极主动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大力推进“走出去”、“请进来”、“三结合”的办学思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相信这些建议不仅对本学院,对同类的经管类高校或院系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达军.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若干思考——浙江海洋学院特色办学的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2.李孟辉,熊春林.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障碍及其化解[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普通高等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o80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