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比较颅骨钻孔引流术和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我院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1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观察组采用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首次血肿清除量、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并发症发生及病死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NIHSS评分、住院时间、血肿清除量、ADL评分分别为(46.5±9.6)min、(10.2±3.9)分、(24.4±6.2)d、(77.2±9.1)%、(65.2±14.4)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37.9%、13.8%,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颅骨钻孔引流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血肿清除率高、并发症少等优势,较开颅手术更加安全有效。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颅骨钻孔引流术;开颅手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1- 0007-02
脑出血为脑血管常见疾病,而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以高血压为始动因素的非外伤性脑血管出血,是高血压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约占脑卒中的30%,此病发病急、进展快、致残率及病死率高,患者多表现为剧烈头疼、恶心、呕吐,常伴有躁动、昏迷、嗜睡,血肿对侧发生偏瘫,严重时出现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呼吸衰竭,危及患者生命[1]。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消除血肿、解除颅内高压、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随着影像学、立体定位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外科手术成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为有效的手段,传统的开颅手术麻醉时间长、创伤大、并发症多,效果不甚理想,颅骨钻孔引流术逐渐受到青睐[2]。本文分别采用颅骨钻孔引流术和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经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排除外伤、动脉瘤、动脉畸形等原因引起的脑出血、有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及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42-77岁,平均(54.6±4.9)岁,出血量31-88ml,平均(58.8±6.3)ml;高血压病史3-11年,平均(4.7±3.6)年;发病距就诊时间1-24h,平均(8.3±2.9)h;GCS评分4-15分,平均(7.8±3.1)分;出血部位:基底节27例,丘脑19例,脑页部12例;其中轻型10例,中型36例,重型12例;对照组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40-79岁,平均(55.8±5.3)岁,出血量30-87ml,平均(57.2±7.5)ml;高血压病史4-10年,平均(4.9±3.4)年;发病距就诊时间3-24h,平均(8.1±2.4)h;GCS评分4-15分,平均(7.5±3.5)分;出血部位:基底节29例,丘脑16例,脑页部13例;其中轻型14例,中型34例,重型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出血量、出血部位及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临床可比。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颅骨钻孔引流术,利用头颅CT,测量并定位出血肿最大层面,确定靶点和穿刺路径,注意避开血管,实施局部麻醉,于头皮作3-4cm切口,撑开头皮,在颅骨上钻一骨孔,电凝硬膜边缘,“十”字形切开硬脑膜,按预定穿刺路径插入12F硅胶管,拔出针芯,接上注射器缓慢抽吸血肿,抽出2/3的血肿量后固定引流管,术毕;术后将2万U尿激酶+5ml生理盐水注入血肿腔内,夹闭2-4h后放开,8-12h/次,密切复查头颅CT,观察引流管位置及血肿量,血肿抽出85%以上时拔出引流管。
对照组实施开颅手术,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60°,采取气管插管下全麻,头颅CT定位血肿穿刺位置,选择额颞马蹄形切口,游离骨瓣,蝶骨向前下咬除,分开额叶和颞叶,暴露岛页,用脑针穿刺约1cm进入血肿腔,注意避开血管及重要结构,然后切开岛页进入血肿腔,用吸引器抽出血肿,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确定无出血后留置引流管,关闭切口。两组术后均给予抗感染、保持呼吸通畅、降颅压等综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首次血肿清除量、NIHSS评分、ADL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为σ=0.05。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NIHSS评分、住院时间分别为(46.5±9.6)min、(10.2±3.9)分、(24.4±6.2)d,均低于对照组,首次血肿清除量、ADL评分分别为(77.2±9.1)%、(65.2±14.4)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见表1。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37.9%、13.8%,对照组分别为79.3%、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长期高血压使脑底的小动脉管壁发生纤维样或玻璃样变性及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削弱血管壁强度,导致局限性扩张,形成微小动脉瘤,患者过度体力、脑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血压剧烈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脑血肿,而血肿急性膨胀引发脑疝,压迫周围脑组织,使微血管发生痉挛、梗阻、坏死;另一方面,血肿释放出的毒素损害周围脑组织,使其水肿、变性、坏死,损伤患者神经功能[3]。
清除血肿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关键,内科保守治疗清除血肿慢,预后差,而外科手术可迅速、最大程度的清除血肿,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改善脑脊液循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而选择正确的外科手术方式可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改善预后[4]。颅骨钻孔引流术以头颅CT定位为基础,采用局部麻醉,操作简单、切口小、麻醉及手术时间短,患者耐受性高,使用硅胶软管穿刺,进管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分离脑组织的作用,减少了对脑组织损伤[5]。颅骨钻孔引流术仅在颅骨钻孔,无需暴露脑组织,有效避免了对血管及脑组织的牵拉,减少医源性脑损伤;引流管直径小,密闭性、稳定性好,且在血肿中心进行抽吸,可预防和减少再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采用颅骨钻孔引流术的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实施开颅手术的对照组,且首次血肿清除量、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对比差异,P<0.01。因此,颅骨钻孔引流术较开颅手术更加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树祥,崔杰,乔柏林等.开颅手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2):56-57.
[2]贺艳阳,崔丙周,张鹏远.老年患者脑出血选择应用钻孔引流术与血肿清除术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7):61-63.
[3]申学明.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J].2014,20(2):43-44.
[4]陈天宝,古磊,甄云等.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3):29-30.
[5]李在雨,罗毅男,金美善等.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2,34(1):60-63.
[6]刘志伟.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钻孔引流术与开颅手术疗效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9,
11(3):234-236.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颅骨钻孔引流术;开颅手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1- 0007-02
脑出血为脑血管常见疾病,而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以高血压为始动因素的非外伤性脑血管出血,是高血压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约占脑卒中的30%,此病发病急、进展快、致残率及病死率高,患者多表现为剧烈头疼、恶心、呕吐,常伴有躁动、昏迷、嗜睡,血肿对侧发生偏瘫,严重时出现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呼吸衰竭,危及患者生命[1]。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消除血肿、解除颅内高压、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随着影像学、立体定位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外科手术成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为有效的手段,传统的开颅手术麻醉时间长、创伤大、并发症多,效果不甚理想,颅骨钻孔引流术逐渐受到青睐[2]。本文分别采用颅骨钻孔引流术和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经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排除外伤、动脉瘤、动脉畸形等原因引起的脑出血、有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及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42-77岁,平均(54.6±4.9)岁,出血量31-88ml,平均(58.8±6.3)ml;高血压病史3-11年,平均(4.7±3.6)年;发病距就诊时间1-24h,平均(8.3±2.9)h;GCS评分4-15分,平均(7.8±3.1)分;出血部位:基底节27例,丘脑19例,脑页部12例;其中轻型10例,中型36例,重型12例;对照组58例,男37例,女21例,年龄40-79岁,平均(55.8±5.3)岁,出血量30-87ml,平均(57.2±7.5)ml;高血压病史4-10年,平均(4.9±3.4)年;发病距就诊时间3-24h,平均(8.1±2.4)h;GCS评分4-15分,平均(7.5±3.5)分;出血部位:基底节29例,丘脑16例,脑页部13例;其中轻型14例,中型34例,重型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出血量、出血部位及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临床可比。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颅骨钻孔引流术,利用头颅CT,测量并定位出血肿最大层面,确定靶点和穿刺路径,注意避开血管,实施局部麻醉,于头皮作3-4cm切口,撑开头皮,在颅骨上钻一骨孔,电凝硬膜边缘,“十”字形切开硬脑膜,按预定穿刺路径插入12F硅胶管,拔出针芯,接上注射器缓慢抽吸血肿,抽出2/3的血肿量后固定引流管,术毕;术后将2万U尿激酶+5ml生理盐水注入血肿腔内,夹闭2-4h后放开,8-12h/次,密切复查头颅CT,观察引流管位置及血肿量,血肿抽出85%以上时拔出引流管。
对照组实施开颅手术,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60°,采取气管插管下全麻,头颅CT定位血肿穿刺位置,选择额颞马蹄形切口,游离骨瓣,蝶骨向前下咬除,分开额叶和颞叶,暴露岛页,用脑针穿刺约1cm进入血肿腔,注意避开血管及重要结构,然后切开岛页进入血肿腔,用吸引器抽出血肿,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确定无出血后留置引流管,关闭切口。两组术后均给予抗感染、保持呼吸通畅、降颅压等综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首次血肿清除量、NIHSS评分、ADL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为σ=0.05。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NIHSS评分、住院时间分别为(46.5±9.6)min、(10.2±3.9)分、(24.4±6.2)d,均低于对照组,首次血肿清除量、ADL评分分别为(77.2±9.1)%、(65.2±14.4)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见表1。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37.9%、13.8%,对照组分别为79.3%、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长期高血压使脑底的小动脉管壁发生纤维样或玻璃样变性及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削弱血管壁强度,导致局限性扩张,形成微小动脉瘤,患者过度体力、脑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血压剧烈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脑血肿,而血肿急性膨胀引发脑疝,压迫周围脑组织,使微血管发生痉挛、梗阻、坏死;另一方面,血肿释放出的毒素损害周围脑组织,使其水肿、变性、坏死,损伤患者神经功能[3]。
清除血肿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关键,内科保守治疗清除血肿慢,预后差,而外科手术可迅速、最大程度的清除血肿,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改善脑脊液循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而选择正确的外科手术方式可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改善预后[4]。颅骨钻孔引流术以头颅CT定位为基础,采用局部麻醉,操作简单、切口小、麻醉及手术时间短,患者耐受性高,使用硅胶软管穿刺,进管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分离脑组织的作用,减少了对脑组织损伤[5]。颅骨钻孔引流术仅在颅骨钻孔,无需暴露脑组织,有效避免了对血管及脑组织的牵拉,减少医源性脑损伤;引流管直径小,密闭性、稳定性好,且在血肿中心进行抽吸,可预防和减少再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采用颅骨钻孔引流术的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实施开颅手术的对照组,且首次血肿清除量、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对比差异,P<0.01。因此,颅骨钻孔引流术较开颅手术更加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树祥,崔杰,乔柏林等.开颅手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2):56-57.
[2]贺艳阳,崔丙周,张鹏远.老年患者脑出血选择应用钻孔引流术与血肿清除术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7):61-63.
[3]申学明.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J].2014,20(2):43-44.
[4]陈天宝,古磊,甄云等.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3):29-30.
[5]李在雨,罗毅男,金美善等.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2,34(1):60-63.
[6]刘志伟.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钻孔引流术与开颅手术疗效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9,
11(3):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