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探微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0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动力,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以文学阅读课教学为例,从总体规划、课中实践、习得语言三方面来探究文学阅读课的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开启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一、总体规划,明确任务
  1.阅读总体规划
  《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落实从课内指导延伸至课外拓展阅读方法的指导。迫于高考的压力及学生自身对阅读的不重视,教师要从学生可支配的时间去考虑,从整体上以课标为指导,规划阅读的时间、阅读的目标和阅读的任务,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规划落实整本书阅读。
  高一上学期文学作品阅读以散文为主,兼顾学术著作。文学作品可以选择《边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乡土中国》,阅读方向包括查阅资料、了解生平,并拓展阅读相关的作品,做到阅读与研讨相结合。阅读的形式可以是自主阅读、写读书随笔、建立阅读卡、学写评论、展示风采等。高一下学期以小说阅读为主,作品可以选择《平凡的世界》《巴黎圣母院》《紅楼梦》,阅读方向包括概括情节、分析人物、体味语言、理解主题,做到泛读与精读相结合。阅读的形式可以是自由阅读、读书日志、思维导图、朗读比赛、测试竞赛等。
  2.明确阅读任务
  根据文学作品题材的不同,明确不同的阅读任务。小说类的阅读以人物、情节、环境、主旨为阅读的大方向,散文除形散而神不散外,知人论世也是把握散文主题意蕴的有效途径。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在读懂、读通、理解篇章内容的基础上向外延展,有助于理解文中的关键概念,把握本书的思路。阅读《红楼梦》,笔者制定了以下阅读任务:①理清小说主要人物间的关系,用图表记录下与人物有关的情节。②选择《红楼梦》中的一位人物,品读其诗词,建立诗词阅读卡片来鉴赏,加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③组织班级诗词朗诵比赛。④合作探究,深入思考《红楼梦》的主题。
  二、课中实践,阅读检验
  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建立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课堂指导上的。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制作阅读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在文学阅读中就像一棵辐射性的“结构树”,体现整本书阅读知识框架的整体性和序列性,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
  《乡土中国》作为一部社会学著作,学生阅读时感觉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整体框架,进而把握本书的知识体系。《乡土中国》中的14篇文章相互关联,综合分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和特点。学生可以在阅读各篇章的基础上,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之间的关系,归纳每章节主旨,记录相应的内容摘要。然后借助思维导图,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篇章节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此书的知识脉络。
  2.建立诗词曲赋阅读卡片
  对整本书阅读而言,只有阅读,没有整理,一定程度上影响阅读效果。卡片,是一个小载体,通常在几十到几百字之间。学生通过收集有关的阅读信息资料建立卡片,学会对阅读内容进行整理,概括提炼。这有助于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更好地挖掘深层义,加深对名著的理解。《红楼梦》中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诗词曲赋较多,阅读时,选取书中林黛玉写的《杏帘在望》,让学生通过建立阅读卡片的形式来赏析诗作,并说明理由。
  学生卡片:这首诗是《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元春省亲让大家作诗时林黛玉代贾宝玉所作的,因是写给元春贵妃看,诗中“盛事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这句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歌颂了太平盛世。林黛玉通过诗中景物描绘了盛世才有的太平田园图景,实际上它是个想象的田庄。
  3.举办朗诵赛
  阅读课的开展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层面,而是以发展“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为提高学生文学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举办朗诵比赛,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能活跃思维,培养能力。朗诵内容可以是精彩段落,也可以是改编的章节。《红楼梦》中的精彩场面很多,学生可以朗诵宝黛初见的片段,也可以朗诵《葬花吟》等片段。教师要努力让学生透彻地了解内容特色和作者的用意,达到欣赏和借鉴的目的。
  三、习得语言,展示风采
  整体书阅读可收获巨大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对不同语言环境的接触、内容的感悟、阅读层次的练习等,能够在实践中习得语言,提升能力。课内外阅读的拓展,不仅能拓展阅读总量,还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培养习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将学习成果凝结成经验,让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阅读方法,收获自己的阅读体验。
  1.学写评论,落实语用
  学评论:评论者的观点对学生阅读文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寻找名家观点,指导学生利用不同名家的观点多方面认识作品,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学评论来提升自我思考能力。
  写评论:评论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理解与想象维度,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认真阅读和分析,提出个人有价值的观点,完成人物或者整本书的评论。可让学生任选一个《红楼梦》人物,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人物评论。
  2.测试竞赛,拓展阅读
  为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展示学生的风采,教师可采用测试竞赛的形式促进学生整本书的阅读。竞赛题目可由学生编写,竞赛范围限定为已读的文学作品,出题形式主要以填空题和判断题为主,竞赛环节可设为个人和小组二轮赛。可通过填写《红楼梦》中诗词名句和辨别文中人物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3.分享评价,展示风采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以借助读书交流的形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讨论,并鼓励各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分享的形式,将“个人阅读”变成“团队阅读”,将“个人智慧”变成“团队智慧”。在《乡土中国》阅读分享中,有学生展示中国乡村的历史与文化,有学生展示阅读中学到的社会学研究法,也有的展示解决当今农村问题的答案等。在整本书阅读分享评价的过程中,推动学生阅读思维的碰撞,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度思考。
  总之,阅读课是学生探寻合作、领悟方法、碰撞思维、深度思考的课堂。教师探寻与阅读课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努力推进整本书阅读向纵深发展,有利于落实整本书任务群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中学
其他文献
《皇帝的新装》是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童话,作者是丹麦的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 课文写了一个穷奢极欲、愚不可及的国王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被两个伪装成裁缝的骗子欺骗,最终穿着并不存在的衣服在街上游行的诙谐故事,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昏庸、虚伪和愚蠢. 课文以幻想的故事为载体,运用荒诞、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期刊
在统编版教材中,《泊船瓜洲》是经典诗篇。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较为浅显,未能真正实现文学鉴赏中“知人论世”的要求。   一、作者及诗歌分析   王安石擅长文学,他的绝句《泊船瓜洲》是流传千古的宋诗典范。这首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堪称名句,极为后人称道。特别是该句中的“绿”字,被公认为诗句推敲炼字的典范。南宋学者洪迈在其著作《容斋随笔》中曾有记载,王安石在写这句诗时,先是写“春风
语文是人们认知世界和改造自然的工具,语文素养能够直接决定语言的使用能力,内化人们的逻辑思维,形成一套完整的表达型语言组织结构。因此,学习好语文,对高中学生而言存在著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语文学科体系中,听说读写是四项主要的必备技能,而作为输入端的“读”,是占据着大部分语文课程内容的核心要点,对语言思维的培养、文学修养的提高和跨学科实践运用能力的强化都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加之,高中阶段是学生建立个人思
提及李白的《蜀道难》,人们对其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记忆深刻。缘何读者对诗中的这句话留有不可磨灭的印记,除了与诗人反复咏叹的章法有关外,更在于诗人在推敲“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具匠心。诗歌中,诗人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作为关键句,从句子本身而言,句子内部接连运用了两个“难”字,两个“难”字词性不同,“蜀道之难”中的“难”字是一个名詞性主语,“难于上青天”中的“难”字属于动词性谓语,这就
期刊
在中国的诗词歌赋中,有数不清的吟咏秋天的作品,且“悲秋”者众多,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欧阳修的《秋声赋》,宋玉的《九辩》等,但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壮美的秋景图,词的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哲理深远,堪称情与景的完美结合。  每当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都会让人油然而生崇敬、赞叹、振奋的情感,我们不仅被毛泽东那恢宏的气势、浪漫的情怀和以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是十九世纪中国独特社会、文化、政治背景的产物,国学鼎革之际,西学东进日盛,得风气之先的中国文坛呈现出“两多”——名家多、名作多. 我于众多作家之中独爱女性作家,于女性作家之中独爱萧红. 初识萧红时正读中二,一个偶然的机会拜读了她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呼兰河传》. 和萧红的许多作品一样,《呼兰河传》以北国乡村广袤的黑土地为背景,描写了白山黑水间的一个北国乡村小镇,闭塞、落后、粗野、荒凉. 萧红以其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笔触、敏锐视角、朴实情感,描绘出一个个鲜活可爱的人物,文风明丽之中略带凄婉,写实之余略
期刊
阅读是一个重温经历,唤起读者情感的思维过程,所以,阅读在某种意义上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学习,更多地是一种精神的成长。几轮散文教学后,我慢慢思索,深入咂摸,发现只要我们找到散文中那条“不散的神”,即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并且抓住散文中这条时隐时现的“情感”线,理解体味文本中的那些人与事,就会更易读懂散文。  一、初读散文,寻找情感点,读懂情感  散文贵在“有我”,字里行间总是隐藏着作者的情感洪流。读散文,
期刊
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往往是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或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其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背景. 只有读懂了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用意,才能进一步对文本主题进行深层次分析.
期刊
在艺术创作当中,有一重要的手法叫“留白”,留白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给艺术欣赏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欣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赋予这些艺术作品以不同的意义.在文学创作当中,也有留白的说法,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有的是作者刻意为之,有的则是解读者所发现的.无论什么样的成因,也都让文学作品的解读者有了新的解读空间.
期刊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才有探究的欲望. 课堂提问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常用教学手段之一,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但是教学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下面笔者以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读不完的大书》为例,谈谈如何创设主问题及问题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