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一节放假,我和家人到公园散步。路上,一位五十来岁的男子走上前来,问我是不是曾经住在北京“前三门”大街。当我点头首肯后,他又问我是否记得他?
“我是附近副食二店的‘小东北’呀!那时刚从北大荒回来,在卖肉组,还跟您聊过天呢!”唔,这张脸我的确好像见过。记忆也在这一刻渐渐清晰起来。
“您还记得我们店的‘二秋香’吗?就是那个漂亮姐儿呀。她不是还因为一次您去买烟,跟您闹了场不痛快吗?”
我想起来了,想起那个绰号叫“二秋香”的女售货员。那时中国老百姓正在“疯看”一部香港故事片《三笑》。我们楼下副食店那个女售货员,因为是个《三笑》迷,人又长得俊俏,大家便戏称她是“二秋香”。
至于那件不痛快的事儿,已经过去20多年了。可能是从小跟老一辈人学的,我买东西有个习惯,就是不管买什么,交了钱临走时总会对售货员说声“谢谢”。不曾想,就是这频频出现的“谢谢”,最后竟会弄得我很尴尬。
某天,我又去买烟和糕点。当我付了钱,“谢谢”二字刚一出口,那位“二秋香”突然很严肃也很不愉快地说:“你别老说‘谢谢’行吗?人家还以为我偷偷给了你什么好处似的。你又没少给钱,谢什么谢!有什么可谢的!真是多余,没事儿找事儿!”
听了这一顿连珠炮般的抢白,我顿时愣住了。当然,惹女士生气固然不好,但我确实不知错在何处。但由此我也就有了几分悲哀,也多了个心眼,不敢随时随地把“谢谢”挂在嘴上了。
那是“文革”动乱结束不久的上世纪80年代。
如今20多年过去了,“谢谢”二字早已成为今天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人们交往寒暄的常用语。你再也不会因为一声“谢谢”让人感到唐突和不自在。就像如今一位男士在称赞某女士漂亮时,不会受到“臭流氓”“不正经”的责骂一样。“谢谢”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又回归了中国人的日常语言体系、回归到中国人的行为文明之中。在人们都在忙着论述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如何伟大时,这等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当然不可能进入所谓的“正史”,但它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和像我一样的老百姓身边。
如果说这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小目标,那么下一个小目标又该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微笑”。前几天有一则新闻说,西安市政府为办好世界园艺博览会,号召全市人民要向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学习,用真诚的微笑迎接八方来客。
记得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各大航空公司的空姐和机场服务人员都曾经学习过“微笑”。为了让微笑有个标准,规定张嘴笑时要露出几颗牙齿。而为了整齐划一,每个人还练习咬住筷子。因为据说,人在轻咬筷子时,嘴张开的大小恰恰就是“微笑”时张嘴的幅度。看着新闻照片中一排排轻施粉黛的北京上海姑娘,个个嘴里咬着一根筷子在找“微笑”感觉的样子,我禁不住哈哈大笑。不过,这笑绝非讥笑。因为笑过之后,我们会觉得阳光都变得格外明丽;风,也变得很清爽。
写《毛泽东传》的美国人特里尔曾经说过(大意),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区别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是放学回家的小学生教老奶奶识字,是部队中的军官给自己的战士补袜子,是宾馆中的服务生把客人丢失的钱夹送到飞机场,是少先队员给外地人详细地指路甚至带路,是环卫工人因为他们的劳动而成为得到社会荣誉的人……
从上述种种,我们会受到启迪:正是文明的语言和文明的行为会勾勒出整整一个时代。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明白:微笑,也许是社会进步的“小目标”,但这个小目标却会成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送给世界的第一张无形的名片。●
(责任编辑:智建丽)
“我是附近副食二店的‘小东北’呀!那时刚从北大荒回来,在卖肉组,还跟您聊过天呢!”唔,这张脸我的确好像见过。记忆也在这一刻渐渐清晰起来。
“您还记得我们店的‘二秋香’吗?就是那个漂亮姐儿呀。她不是还因为一次您去买烟,跟您闹了场不痛快吗?”
我想起来了,想起那个绰号叫“二秋香”的女售货员。那时中国老百姓正在“疯看”一部香港故事片《三笑》。我们楼下副食店那个女售货员,因为是个《三笑》迷,人又长得俊俏,大家便戏称她是“二秋香”。
至于那件不痛快的事儿,已经过去20多年了。可能是从小跟老一辈人学的,我买东西有个习惯,就是不管买什么,交了钱临走时总会对售货员说声“谢谢”。不曾想,就是这频频出现的“谢谢”,最后竟会弄得我很尴尬。
某天,我又去买烟和糕点。当我付了钱,“谢谢”二字刚一出口,那位“二秋香”突然很严肃也很不愉快地说:“你别老说‘谢谢’行吗?人家还以为我偷偷给了你什么好处似的。你又没少给钱,谢什么谢!有什么可谢的!真是多余,没事儿找事儿!”
听了这一顿连珠炮般的抢白,我顿时愣住了。当然,惹女士生气固然不好,但我确实不知错在何处。但由此我也就有了几分悲哀,也多了个心眼,不敢随时随地把“谢谢”挂在嘴上了。
那是“文革”动乱结束不久的上世纪80年代。
如今20多年过去了,“谢谢”二字早已成为今天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人们交往寒暄的常用语。你再也不会因为一声“谢谢”让人感到唐突和不自在。就像如今一位男士在称赞某女士漂亮时,不会受到“臭流氓”“不正经”的责骂一样。“谢谢”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又回归了中国人的日常语言体系、回归到中国人的行为文明之中。在人们都在忙着论述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如何伟大时,这等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当然不可能进入所谓的“正史”,但它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和像我一样的老百姓身边。
如果说这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小目标,那么下一个小目标又该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微笑”。前几天有一则新闻说,西安市政府为办好世界园艺博览会,号召全市人民要向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学习,用真诚的微笑迎接八方来客。
记得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各大航空公司的空姐和机场服务人员都曾经学习过“微笑”。为了让微笑有个标准,规定张嘴笑时要露出几颗牙齿。而为了整齐划一,每个人还练习咬住筷子。因为据说,人在轻咬筷子时,嘴张开的大小恰恰就是“微笑”时张嘴的幅度。看着新闻照片中一排排轻施粉黛的北京上海姑娘,个个嘴里咬着一根筷子在找“微笑”感觉的样子,我禁不住哈哈大笑。不过,这笑绝非讥笑。因为笑过之后,我们会觉得阳光都变得格外明丽;风,也变得很清爽。
写《毛泽东传》的美国人特里尔曾经说过(大意),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区别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是放学回家的小学生教老奶奶识字,是部队中的军官给自己的战士补袜子,是宾馆中的服务生把客人丢失的钱夹送到飞机场,是少先队员给外地人详细地指路甚至带路,是环卫工人因为他们的劳动而成为得到社会荣誉的人……
从上述种种,我们会受到启迪:正是文明的语言和文明的行为会勾勒出整整一个时代。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明白:微笑,也许是社会进步的“小目标”,但这个小目标却会成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送给世界的第一张无形的名片。●
(责任编辑:智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