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切实解决好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问题

来源 :共产党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3280618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按照自治区党委的安排部署,第一专题重点解决理想信念方面的问题。作为党员干部,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学习党章党规才有更强的自觉性,做合格党员才有更强的主动性。
  理想信念是“总开关”
  习近平总书记把坚定理想信念比喻为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既形象生动,又直指问题要害。什么是理想信念?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古往今来,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政党,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其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其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一个组织和个人一旦确立了理想信念,就会产生巨大动力,排除一切困难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否则就会松松垮垮,毫无斗志。
  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就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人都有理想,但层次有高有低。共产党员的理想是和共产党员的身份联系在一起的,不是一般理想,政治性很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每个党员都应为此努力奋斗。共产主义所追求的社会状态是人类几千年来的共同梦想。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了大同世界,其中心思想就是“天下为公”,即天下人都没有私心,个人所做的一切工作与努力都是为了社会更加美好,这与共产主义有相近之处。近代以来,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有识之士对我国未来发展方向的追求,很多与共产主义也不谋而合,比如美好的社会要有一定的物质保障,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每个人要有很高的道德水准,等等。西方社会思想家莫尔、圣西门、傅立叶等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也是希望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直到马克思主义诞生,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方法论出发,将共产主义从空想转到了科学的平台,提出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所以,共产主义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上,代表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共同追求和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上也曾有过种种同情、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那样,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联系在一起,代表着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共同利益。比如共产主义把全人类解放和个人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坚定理想信念就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通过一个过渡阶段才能实现,即社会主义。现在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已是一个客观事实,但仍然不时听到一些议论: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实际上,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从1840年开始,两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改变这一局面,先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推动洋务运动,企图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摆脱落后挨打局面,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破灭。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维新变法,希望推动自上而下的改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结果只维持了103天。再后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等封建旧军阀窃取。“五四”时期,很多仁人志士也都探索过无政府主义、资本主义,但都行不通。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的革命焕然一新。可见,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由哪一个政党、哪一部分人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而是人民的共同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发展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建国初期,建立起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发生了历史性重大变化,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67万亿元,排名世界第二,国际贸易和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所取得的成就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国家相比都毫不逊色。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是完全正确的。
  坚定的理想信念要经过磨砺才能逐步形成。我们党成立之初,许多加入组织的同志只是认识到这个主义好,能够救中国,还不知道走这条道路将面临多大凶险。比如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有13名,其中也有人脱党和叛党。为什么?就是因为当时加入共产党的人并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1927年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一年多时间杀了30多万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而在此期间和之后入党的党员理想信念就特别坚定,因为当时入党首先面临的是死亡威胁,他们知道入党意味着什么,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已完成了主观自觉,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信仰。朱德同志加入共产党前是国民党旅长,据说一年工资在北京能买好几套四合院,但他统统舍弃了,毅然决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出这种选择是需要理想信念的。虽然现在不再有生死考验,但人情考验、利益考验无处不在。作为一名党员,首先必须把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问题解决好,然后才能解决其他问题。
  坚定的理想信念源自于理论上的清醒
  认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能单靠朴素感情、一腔热血,特别是和平时期入党的党员,没经历过战争年代的生死考验,坚定的理想信念从哪里来?就来自于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否则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其基本原理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依赖于物质,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以现在的技术手段,人类仍然没有发现意识能够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比如今年2月美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为什么引力波在没有探测到之前就能够从理论上论证其存在呢?就是因为从事物是内在联系的普遍规律出发,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中缺失引力波是不完整的。现在引力波从推测到被发现,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人类社会,就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既然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规律可循。马克思正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才能把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大阶段,这五大阶段的演进就是受人类社会基本规律支配的。比如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发展、批判资本主义弊病的同时,也肯定了资本主义相对封建社会的进步,但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局限性,认为应该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最后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我们党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固守马克思经典作家从特定时代出发作出的一些具体预测和论断。现在,有人抓住个别国家社会主义事业暂时受挫,认为马克思主义失败了;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也不能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所以自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到列宁主义的产生,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始终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始终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
  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现在社会上有人感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以此来形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对党员干部来说,应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要历史地看待共产主义理想。我们将共产主义称为远大理想。为什么叫远大理想?因为它确实“远”,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而且也很“大”,涉及全人类,要达到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实行共产主义公有制,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么“远”“大”是否就实现不了?并非如此,我国仅封建社会就经历了2000多年,还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生产力和物质财富的积累有一个过程。改革开放前说“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求”,有人会认为不太可能,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现在看,几十年发展下来,我们的物质财富增长了多少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再发展下去“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求”,是完全有可能的。并且当代社会已经出现了共产主义的因素,比如我国对老人发放养老补贴、高龄补贴等;比如现在社会上舍己救人、助人为乐的事非常多,应该说这些也有共产主义的因素。所以共产主义虽然远大,但并不是在现实中一点都看不到,只是万丈高楼平地起,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要把握事物的主流和支流。一个事物是好还是不好、是对还是错、是肯定还是否定,首先得分清是基本对还是完全不对。辩证法否认绝对真理,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事。微观世界的粒子,宏观世界的宇宙,人类都研究出很多成果,但涉及人类思想、情感的问题,相对复杂得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看什么事、听什么话,自然而然地就想起辩证法。在观察、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善于把握主流,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把支流看成主流。
  要正确看待群众的不同意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腐败、环境污染等现象,老百姓不满意。老百姓有意见,大部分不怨老百姓,是我们工作有问题。虽然很多同志夙夜在公、兢兢业业,但在谋划发展、照顾利益的时候,可能对一些具体的、局部的、眼前的利益没照顾到,使一些人的眼前利益、具体利益、个人利益受到损失,即使没受损,和别人相比可能得到的少了,就产生了意见。实际上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党和政府的意见不一样,老年人意见相对就少,年轻人意见就比较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年人从一穷二白的阶段过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对比就觉得好,意见就少。而80、90年代出生的人,一出生就接触的是现代化生活,对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进步没有对比,反而对网络上宣扬的什么事都当真。所以,观察问题要用辩证的观点,看主流和大方向,这样就不会觉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了。
  要正确看待理想和人生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仅仅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还不够,还要把这种理想信念和自己的人生结合起来。
  人生要有精神追求。“人是要有点精神的”。通俗讲,就是人需要一个美好的向往来引领。也许美好向往短时间内实现不了,但不能没有,否则人就会沦为物质欲望的奴隶,走上邪路、歪路。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三个年轻人在工地干活,一个认为被迫工作,内心比较抵触,不愿意干;一个认为这是职业,要讲职业道德;一个认为劳动能够创造新东西,是一种幸福和享受。若干年后,三个人的命运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可见,一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不同,结果就会不同。我年轻时的工作条件在现在年轻干部看来非常辛苦,当时在农村干活就是体力劳动,白天种地,晚上组织唱歌、学习毛主席著作,还要用锅底灰在墙上泥黑板,办黑板报,当时也没人要求这么做,全是义务的,但觉得很快乐。工作几十年下来,加班已成了习惯,休假超过三天就觉得不舒服。所以说人还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如果只把工作看成一个职业,认为人生就是玩好、吃好、穿好,虽然也算一种“追求”,但不能说是有精神追求的。因为你的人生追求和人类发展的远大目标是不相联系的。到老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就会觉得虚度了光阴。只有把日常生活、现实工作和整个社会的远大目标联系起来,人生才会富有意义。
  人生要有格局。一个人的目标比较大、理想比较远的时候,他的人生格局就会大;一个人的目标比较小,格局就自然会变小。中国近现代的一些大学问家,有的去世的时候穷困潦倒,但内心很丰富、很强大;有些人物质生活虽然很好,但精神生活很差。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个人追求不同造成的。一个人对名利的看法与有没有人生远大目标有很大关系,有大目标,名利就是小事;没有大目标,名利就成了个人追求的大事。所以从人生格局这个角度看,还是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然远大的理想可以包含具体的目标,通过实现具体的目标,进而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需要不断提高修养。孔子两千多年前讲“克己复礼”。从人类社会来讲,“克己”是必要的,人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否则就会变得很野蛮,甚至对社会产生损害;如果所有的人都任性妄为,那社会就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只有所有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克己”,社会才能变得更美好。所以每名党员在规划人生的时候,“克己”这一条很重要。中国传统文化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克己”就是修身,“克”什么?“修”什么?就是老百姓讲的“天地良心”,就是要确保做人的基本底线,就是要克制个人的私欲、物欲,进而才能向更高标准、更高层次迈进。这就要求把“克己”同远大理想联系起来,这样“克”才会有方向,“克”才能坚持一贯。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党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切实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作者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本文根据作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综合二处党支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第一专题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整理)
  责任编辑:田光锋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