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与他的诗歌(作家印象)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ai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劲松的相知似有一点戏剧性。1999年《散文诗》刊的“跨世纪散文诗大奖赛”,我是评委之一。在评选中,我将组诗《在冬日深处打开春天》推为金奖的候选作品,它的作者是谁,不知道,因为评奖稿件是隐去作者姓名的,以示公正。我在给主编邹岳汉、冯明德先生的信中,陈述了我对此作品的观点,其中有言:“我觉此章作品在语言和音乐性的把握上,深得散文诗文体的独特风韵,它的精炼和跳跃性节奏,不仅体现了音乐美,而且有多层次多指向的内容含蓄性包容与简洁推移的效果,这种技巧的掌握运用达到如此娴熟的程度,并非易事。尤其其中的《鸟》一章,‘叫声,剔去一切杂质的歌唱,凸出于所有颂词的主题之外,在这个冬天亮着唯一的光芒’,这类既美又深刻的诗语言,颇堪传诵。结构、构思的完整性,也几乎达到无懈可击的严密。”评奖结果揭晓,才知道作者的名字叫陈劲松,然而他只得一票,被列入铜奖。随着此事过去,陈劲松的名字,也便一掠而过了。
  一晃三年过去,《散文诗》刊到青岛开笔会,他不远千里从青海格尔木赶来,乃有机会得以见面。陈劲松,瘦瘦的却很有精神的一个大男孩,站在面前了,也不过握握手而已。我下楼梯时,他两次过来扶我走下楼梯,我注意到他纤细而瘦长的手指,以及他的温和、宁静与谦逊的笑。这次见面,总共谈话也不过几十句吧,未及深谈,但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他回高原之后,我寄去一信,他竟在半夜起来,灯下命笔直书,用四小时的时间给我写了一封长信,这使我深受感动。信中介绍了他童年时的一些琐事,却使我真正认识了他那“男孩子”的气质,并且找到了他之所以成为一个诗人的内在原因。我在他的诗与人之间,找到了一道脉脉贯通的暗流,这便是我在一篇写他的散文中写到的:敏感而又无助,善良并且柔弱,孤独内向,讷于言。他说他像“一只悬在空中的瓷器”,随时有被撞击成碎片的危险。这便是某种程度的“脆弱性”,以及瓷器的那种干净与洁白。如果这还不足以显现他性格的特征,那么,还可以用我一章散文诗中描写他少年神态的几句诗:
  穿过竹林,农家小男孩,瘦瘦身姿,怯弱步履,总怕冒犯了谁。
  阳光拨动竹叶上的一滴水珠,落在你的眉尖上了,银子般闪闪。
  阳光,竹叶,青草的香气息,染绿了你的手指。我把她们唤作:时间的嫩枝。
  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从这简略的勾勒中,如果能依稀觉得他散文诗中那基本神韵的由来,便也足够了吧。还是来读他的诗吧。
  劲松是具有诗的敏锐感觉和诗意表现力的诗人,这一点,也许是他最可贵的一笔创作财富。写水,雪,梨花,很柔;写山,高原,和鹰,很刚。刚柔并济,柔中有刚,恰如他的名字所示:劲松,松的挺拔与刚劲正是他诗的内在气质。他早期不少作品流畅、宏阔,富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色彩,如果将其视为青春期写作,大体不差。而近期,对于人的关注,现实忧患的介入,视角每向细部伸展,在写作技法上,现代主义的吸入多了起來,这都是可喜的变化。他在最近发表的作品前题写的“散文诗观”中说:“诗歌应该更注意‘引体向下’,让文字能够抵达时代的疼痛。”便传达出一种信息,这应该是由“青春期写作”向成熟诗人过渡的一个信号。眼睛向下,才能感知“时代的疼痛”吧。
  劲松还很年轻,他的“诗龄”却已二十多年了。他的成就是他自己勤奋努力的结果,当然也与前辈及同辈诗人们的提携有关,尤其是《散文诗》刊,是他得以成长的摇篮,邹岳汉、冯明德两位主编给予他的鼓励和支持至关重要。在他的笔下,“雪山上亮起战栗的灯盏,青海湖盛满轰响的雷霆”,他的文字将会给我们以什么样的视觉与听觉的震撼呢?您读一下便知。
  作者简介:耿林莽(1926—),笔名余思。江苏如皋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曾历任徐州《新徐日报》、青岛《青岛日报》编辑,青岛市文联《海鸥》文学月刊编辑,编审,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第一届理事,青岛市作协名誉主席。著有《耿林莽散文诗选》《五月丁香》《耿林莽散文诗精品选》等散文诗集,《人间有青鸟》《耿林莽随笔》等散文集及《散文诗评品录》等。获中国现代文学馆等授予“中国散文诗终身艺术成就奖”。
其他文献
2019年7月31日,黄南州保安镇城内村一片欢声笑语,一位风度翩翩、满头银发的老者拄着双拐手拿相机不停地变换姿势对着一帮老人按动快门。一会儿,他停下来给老人们从相机翻看刚才拍下的照片,老人们从相机上看到令他们满意的照片后对老者高超的摄影技术赞叹不已,又被老者一句句幽默风趣的话语惹得哈哈大笑,这个既温馨又感人的场景又被站在旁边照顾老者的老伴儿摄入她的镜头。  这一天,这样的场景也同样出现在保安镇的城
期刊
又是一夜不眠。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眼中布满血丝,带着丝丝的倦意,他又匆匆投入新的一天工作的忙碌中。不知道这是他第几次通宵达旦整理文案的一夜,但对于他来说,都已经是习以为常的“片段”。忙碌!似乎才是他生活与工作的全部。这就是荣获海西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模范个人,海西州消费者协会秘书长王保君工作与生活的真实写照。  寒冬的“温暖”  海西州是以蒙古族、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它不仅物产丰富,
期刊
陪陪我      阳光伸向高心所的每一间病房,用足够的温暖唤醒了病房里的心脏病患者。早晨未过,每个门里都是进进出出、挤挤挨挨的人。医院里的热闹赛过早市闹街,床位是抢手货,一走人立马就有人替补空床。   嗯。来病友了!九号病房三号床位上看来又来新病人了。一男一女正推着一位老太太走进了九号病房,四处打量寻找着被安排的床位。“呶,在那!”年轻的姑娘伸手指着靠近窗户的三号床位对男青年
期刊
郭勒木德镇:奏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它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镇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地位突出,尤其是在多民族乡镇,其民族团结、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突出。  郭勒木德镇是格尔木市管辖的一个小镇,位于格尔木市区西郊,距市府驻地仅7千米。辖区面积约2.66万平方公里,人
期刊
2019年6月30日,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玉树市结古张灯结彩、国旗鲜艳。人们喜气洋洋,感受着迎面吹拂而来的新时代的徐徐暖风,玉树藏族自治州正在隆重举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总结表彰大会,玉树州、玉树市、治多县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州、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前夕,即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玉树州委统战部、玉树市委荣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宗金才、更松拉吉、堪布多杰及
期刊
本期推荐的《路过一个人是如此之快》这首小长诗的灵感,缘起于一次装修房子时的经历。  那一年夏天,装修房子独自跑前跑后,接触最多的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类人物。在和他们打过一段时间关乎切身利益的交道后,我觉得有必要把他们传递给我的生存感受和执着情感表达出来。就像诗名一样,虽然和他们只是短暂的接触,甚至有些人只有一面之交或者几句话的交流,但我想,路过一个人的速度再快,他身上所带的温度总会隐藏在擦肩瞬间
期刊
在我提笔写这篇作家印象时,这篇文字的主人公班玛南杰正组织贫困户采摘野生林菌。在那个种植了大片黑青稞与蓝青稞、原始森林覆盖面积达70%以上的藏族贫困村,他已经驻扎了一年。  初见南杰,是三年前的一個夏日。在省城西宁,从果洛回来不久的他带着准备出版的诗集《闪亮的结》的清样,想让我帮忙看一看。  暮色渐沉。在城市如水的车流中,他匆匆停车交付书稿,未及多言便匆匆告别。  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那么年轻,藏族
期刊
当下诗坛众多诗人中,马非无疑是一位个性鲜明、诗艺别具一格的诗人;当下诗人们纷纷混迹于各种诗歌活动的环境中,马非却是一位不凑热闹、静听风雨的诗人;当下诗人们以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诗作而得意,马非是一位早已将此看得云淡风轻的诗人。其更多地看重一个诗人高产的创作和高质量的诗作,只用作品来发声,以此来衡量一个诗人生命质量的高低。  马非的诗更多着眼于人性和生活的深度关怀,善于从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发现诗意,以反传
期刊
听说,贵德县人民医院来了一位三十多岁的江苏“曼巴”,刚到贵德就当了副院长,他是专门看眼病的,摘除白内障“一把抓”,挺厉害!但有些老百姓认为,年纪太轻的医生不可过分相信,在他们心里,医生越老越有经验,越老越值钱,三十多岁就是个“才长全了牙的毛头小伙子”嘛。  带着和老百姓一样的疑问,我于2018年6月7日走进了贵德县人民医院。按照在单位找人的惯性思维,我朝着副院长办公室走去,副院长办公室有三个,门都
期刊
1  严格来说,我最早接触的新诗是昌耀老师的诗。所谓严格,即通读诗集,并对我深具影响。昌耀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深奥的词汇,看起来像深埋大地的宝藏,很古旧,符合我的审美,那是茶凉的、怀旧的基调。当然,对我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神性藏地,我曾在《青海日报》介绍藏地诗歌的引言中写道:“西藏大地的每一个石块里都栖居着一位神明。”藏族早期的宗教信仰“本波”就是泛神論,对藏族的世界观影响很大,对我的诗歌创作也深具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