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格胜是当今中国画坛上活跃的实力派画家,师承岭南画派大师黄独峰先生,作品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功底,个性鲜明又有独到的艺术视野和画理画论,笔墨酣畅淋漓浑厚饱满又有奇特的水墨趣味。用透视、块面、质感、光影等西方绘画技法融入到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中,达到了应物像形、传移摹写、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画面意趣横生,雅俗共赏。
众所周知,黄格胜是巨幅作品的缔造者,远有八十年代长达200米的《漓江百里图》,近有巨作《壮锦》,都饱含了作者的灵性和才气,相对于这些大画而言,这次展览的作品那绝对是“小品”。小品既可精心构思、慎密经营,也可随意而为,笔墨简洁,意趣鲜明,它能透射出畫家的功力、灵性和才气。黄格胜这批小品画,是他多年来创作大画而积攒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的体现。
黄格胜的艺术风格与传统文人或现代大多数画家的追求不一样,他的画风来自于写生,是通过无数次的写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师承流派、价值取向、审美追求,把握中国画的精髓,沉下心来于闹市中苦心经营自己的艺术创作,把全部感情用于表现“自家山水”,表现的是一种质朴的、与众不同的、真实的、动人的家乡情怀。是他心中所想、符合大众的、纯真的状态,这种简朴的乡村景物是常见的、耳熟能详的、普遍的身边一切事物,是一种大众之雅。
这种大众、纯真的表现,体现了黄格胜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的反思和关注。他反对迂腐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甚至是虚情假意的荒芜境界,追求的是实在的、清新的、朴素的家乡美景。他在画展前言里提到:“我骨子里也很喜欢和钦佩那些轻松、飘逸、高雅的小品和文人画。但我困惑的是,现在的山水文人画和山水小品多以古建筑、古人为主以显古雅,以此以为雅的话,宋、元的山水、文人画为何不画洞穴和住在里面的原始人呢?”就像石涛讲的“笔墨当随时代”,只有立足当代,深入当代人生活,才能创作出与时代发展相符的艺术品。
时代的作品不能脱离现实,是需要用眼睛去寻找、挖掘、提炼、创造出来的,画出自己心中所想,画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作品也只有注入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好画,也才能更加动人,就像黄格胜所说“无情莫作画”,爱她才能画好她。他作品中的每一个物象,都凝聚了对家乡魂牵梦绕的爱恋与浓浓的故乡情。画家只有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才能创造出可居、可游、可玩、可赏的幽美画境,这样的真情投入使作品有了美好的意境。
美好意境是画家所追求的,但并不是每位画家都能创造出好意境。黄格胜是“造境”高手,同时也是“造趣”高手,“意”和“趣”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因为“意”多是富有“趣”的,缺少“趣”就会影响“意”的创造和表现。先生深知“意趣”“天成”,只有自然朴素的“白然美”才符合中国艺术的审美要求。而黄格胜独特的审美意趣皆因广西独特的地域环境。广西桂北多是喀斯特地貌,先生在此写生了几十年,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形成的石骨嶙峋的地形,奇山林立,形状各异。先生在写生中,通过线的灵动穿插,运用中锋、侧锋、逆锋反复使用、交错,趁湿十擦、破墨等,集天趣、笔趣、墨趣为一体,以大小不一的、不规则格子结构形成“格胜皴”,以独特、简约、空灵、气清实质的“黄氏山水”面貌,把桂林山水的“秀、美、巧、意、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质朴、原始的趣味也使得黄格胜先生的山水画与众不同,他曾说:“我的表现语言也是独特的,因为他们都是我从生活中发现、提炼和锤炼的,是我个人情感的物化所以有强烈的个性。我组成画面的树、石、舟、桥、房屋、水、云、舞以及笔墨色彩章法韵味都是我特有的,不雷同于任何个人和今人。”看黄格胜的树,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独有趣味的美感,或枯或荣,像位思想者,屹立低头沉思;亦像为舞者,婀娜多姿,体态优美;或像蛟龙,斗转星移,锵锵铁骨。他所画石头,推笔逆锋或散锋随意转笔,根据笔形任意变化石头造型,或像踽踽行进的神龟、或像看家护院的小狗、或像两相对望的恋人,趣味十足。如作品《水明凝有月烟澹似无山》,互为顾盼石头和树,正在书写岁月的沧桑,谱写和谐自然的优美乐章。
和黄格胜相处过的人,都会觉得他很风趣幽默,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观他的作品亦然。作品画境深邃,画面协调舒服,细读进去就会发现其乐无穷,如作品《待月》,在一片朦胧的景致前,一座拱石桥上,一对恋爱的男女背对着观众,戴帽子的男子歪斜着的手放在女孩肩上,画上左上方题日:妹子真是乖,汉子坐得歪,说是看月亮,实为谈恋爱。作品《待归》,一只小狗矗立于小木桥上,凝视着远方,期盼主人快快回家,画左方题曰:主人此时未归来,估计喝得爽歪歪。这些都是黄格胜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想出那么有趣的词汇,画面题跋语趣与画境的意趣结合,完美提高了画面意境的表述。
黄格胜山水小品意境静美,笔墨轻松活泼,在吸取了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将自然界的真山真水作了精神化的改动,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山水画图示与意境。在黄格胜的小品画中,没有荒芜、孤独、消极、酸腐的出世倾向,有的是清新、阳光、浓郁、健康、质朴的气息,传导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就是黄格胜的雅趣之作。
众所周知,黄格胜是巨幅作品的缔造者,远有八十年代长达200米的《漓江百里图》,近有巨作《壮锦》,都饱含了作者的灵性和才气,相对于这些大画而言,这次展览的作品那绝对是“小品”。小品既可精心构思、慎密经营,也可随意而为,笔墨简洁,意趣鲜明,它能透射出畫家的功力、灵性和才气。黄格胜这批小品画,是他多年来创作大画而积攒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的体现。
黄格胜的艺术风格与传统文人或现代大多数画家的追求不一样,他的画风来自于写生,是通过无数次的写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师承流派、价值取向、审美追求,把握中国画的精髓,沉下心来于闹市中苦心经营自己的艺术创作,把全部感情用于表现“自家山水”,表现的是一种质朴的、与众不同的、真实的、动人的家乡情怀。是他心中所想、符合大众的、纯真的状态,这种简朴的乡村景物是常见的、耳熟能详的、普遍的身边一切事物,是一种大众之雅。
这种大众、纯真的表现,体现了黄格胜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的反思和关注。他反对迂腐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甚至是虚情假意的荒芜境界,追求的是实在的、清新的、朴素的家乡美景。他在画展前言里提到:“我骨子里也很喜欢和钦佩那些轻松、飘逸、高雅的小品和文人画。但我困惑的是,现在的山水文人画和山水小品多以古建筑、古人为主以显古雅,以此以为雅的话,宋、元的山水、文人画为何不画洞穴和住在里面的原始人呢?”就像石涛讲的“笔墨当随时代”,只有立足当代,深入当代人生活,才能创作出与时代发展相符的艺术品。
时代的作品不能脱离现实,是需要用眼睛去寻找、挖掘、提炼、创造出来的,画出自己心中所想,画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作品也只有注入真情实感才能成为好画,也才能更加动人,就像黄格胜所说“无情莫作画”,爱她才能画好她。他作品中的每一个物象,都凝聚了对家乡魂牵梦绕的爱恋与浓浓的故乡情。画家只有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注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才能创造出可居、可游、可玩、可赏的幽美画境,这样的真情投入使作品有了美好的意境。
美好意境是画家所追求的,但并不是每位画家都能创造出好意境。黄格胜是“造境”高手,同时也是“造趣”高手,“意”和“趣”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因为“意”多是富有“趣”的,缺少“趣”就会影响“意”的创造和表现。先生深知“意趣”“天成”,只有自然朴素的“白然美”才符合中国艺术的审美要求。而黄格胜独特的审美意趣皆因广西独特的地域环境。广西桂北多是喀斯特地貌,先生在此写生了几十年,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形成的石骨嶙峋的地形,奇山林立,形状各异。先生在写生中,通过线的灵动穿插,运用中锋、侧锋、逆锋反复使用、交错,趁湿十擦、破墨等,集天趣、笔趣、墨趣为一体,以大小不一的、不规则格子结构形成“格胜皴”,以独特、简约、空灵、气清实质的“黄氏山水”面貌,把桂林山水的“秀、美、巧、意、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质朴、原始的趣味也使得黄格胜先生的山水画与众不同,他曾说:“我的表现语言也是独特的,因为他们都是我从生活中发现、提炼和锤炼的,是我个人情感的物化所以有强烈的个性。我组成画面的树、石、舟、桥、房屋、水、云、舞以及笔墨色彩章法韵味都是我特有的,不雷同于任何个人和今人。”看黄格胜的树,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独有趣味的美感,或枯或荣,像位思想者,屹立低头沉思;亦像为舞者,婀娜多姿,体态优美;或像蛟龙,斗转星移,锵锵铁骨。他所画石头,推笔逆锋或散锋随意转笔,根据笔形任意变化石头造型,或像踽踽行进的神龟、或像看家护院的小狗、或像两相对望的恋人,趣味十足。如作品《水明凝有月烟澹似无山》,互为顾盼石头和树,正在书写岁月的沧桑,谱写和谐自然的优美乐章。
和黄格胜相处过的人,都会觉得他很风趣幽默,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观他的作品亦然。作品画境深邃,画面协调舒服,细读进去就会发现其乐无穷,如作品《待月》,在一片朦胧的景致前,一座拱石桥上,一对恋爱的男女背对着观众,戴帽子的男子歪斜着的手放在女孩肩上,画上左上方题日:妹子真是乖,汉子坐得歪,说是看月亮,实为谈恋爱。作品《待归》,一只小狗矗立于小木桥上,凝视着远方,期盼主人快快回家,画左方题曰:主人此时未归来,估计喝得爽歪歪。这些都是黄格胜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想出那么有趣的词汇,画面题跋语趣与画境的意趣结合,完美提高了画面意境的表述。
黄格胜山水小品意境静美,笔墨轻松活泼,在吸取了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将自然界的真山真水作了精神化的改动,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山水画图示与意境。在黄格胜的小品画中,没有荒芜、孤独、消极、酸腐的出世倾向,有的是清新、阳光、浓郁、健康、质朴的气息,传导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就是黄格胜的雅趣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