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起一粒细菌

来源 :新知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_lww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让你从地上捡起一枚硬币,你一定会用双指将其夹起。如果有人只用一指,想通过指上的手汗把硬币粘起来,就会显得很傻。
  但是,科学家若想要捡起一粒细菌的话,就不得不干类似这样的傻事,尽管纯粹考虑技术的话,在现实中倒是挺成功的。
  细菌就跟一个细胞大小差不多,它无非比我们人体的细胞独立一点,“一个人”也能生活。所以它太小了,肉眼看不见,要在显微镜下才能捡起它。细菌又很黏,它的细胞壁上有很多粘性分子,抓着附着的表面不放。它还很弱,你使点儿劲吧,就把它捏破了。
  所以科学家要捡起一粒细菌,不能像平时捡硬币那样用捏,只能用粘的方式。细菌黏附力再强,不会强过自身的撕烈强度。
  为了把细菌粘起来, 科学家想了很多办法。直接拿一个小东西(通常是硅化合物材料)去粘细菌,有时还粘不上来,需要涂上点“胶水”。各种胶水都试过,但有很多对细菌来说是有影响的。有的胶水会使细菌“昏迷”,有的会直接把它药死。细菌都死了,就没有研究意义了。所以要采用不影响细菌活性的胶水。为了保持细菌存活,整个操作当然也要在营养液中进行。
  科学家捡起一个细菌来都研究什么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首次有人捡细菌开始到现在,大家主要都是就便研究细菌和其他生物体细胞的黏附行为,看看这些小生命的力气怎么样,喜欢什么表面,讨厌什么表面。凝血和血栓的形成,就是因为血红细胞壁上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容易粘成一团的缘故。癌的扩散,也跟癌细胞的脱落和黏附有关。因此,研究单细胞的黏附性质意义是不小的。当然,将来这种捡细菌的技术可能还会用来帮细胞“排队”,实现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其他文献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则轶闻:东晋初年有个叫孔坦的人,有一天去拜访一位姓杨的朋友。不巧朋友不在家,招待他的是朋友的九岁小儿。孔坦见这小孩子摆上来的果品中有杨梅, 就指着杨梅打趣道:“此是君家果。”(这是你家的果子)不料这小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无独有偶, 唐代大诗人杜甫早年曾经写过两首诗叫《题张氏隐居》。在诗中杜甫也拿起自己和对方的姓氏开玩笑:“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原
美国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能帮助他们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科研人员在美国《神经学杂志》上报告说,研究中发现,每当参加完体育活动后,孩子们学习的注意力会更加集
孩子感冒真是件麻烦的事,常常闹得一家人都心神不宁,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正值春天,是感冒的高发期,医院儿科因感冒来就诊的人满为患。其实家长只要懂得一些感冒的常识,科
我是一名乡村医生,最近我接诊了一名36岁的妇女,她连续怀孕两次都自然流产了,当地医院也查不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想请教专家,导致这位妇女连续流产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在以往哲学家的观点上提出并论证正义的含义,认为正义有两层含义:正义意味着公平,同时正义意味着自由。其中,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正义是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罗尔斯提出了“作为公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给各国公共养老保险支出带来了巨大压力,养老保险支出责任趋向于由政府向企业和个人等市场主体倾斜。对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市场化供
【正】古代中国天文学曾在目视观测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准。无论是登封的观象台,还是目前在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明、清时代的天文仪器:浑仪、简仪、圭表、天球
现有文献中有关巫山神女的记载较多,三峡地区也有不少关于神女传说的版本,只是其与文献记载的神女故事情节相差甚远。民众在创作民间传说时,会根据具体的自然环境、社会伦理
我是开出租车的,夏季天热。每天要在车上吹10几个小时空调,这段时间以来,我的肩膀酸疼酸疼的,手一点劲都没有,胳膊也抬不了。朋友告诉我可能患了肩周炎。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静脉滴注”是医疗上的用药原则,但是很多家长提出:“为何我的孩子生病了总是需要打针呢?是医院要赚钱吧!”其实不然,吃药和打针是两种常用的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