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志愿服务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之一,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重要途径.南京市的老年临终关怀机构正出现良性发展,机构之间的合作也在增多,专业性也在增强,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与困境.在机构的工作人员中,自行开展工作、没有专家指导、兼职的志愿者有近期退出临终关怀服务的打算,也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方面的问题.深化拓展志愿服务要从政府、社会、志愿组织、志愿者等方面进行规划推动.全面普及临终关怀理念,深入开展生命教育.加强志愿者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凝聚社会志愿服务力量,完善基层志愿服务
【机 构】
:
南京邮电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出 处】
: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愿服务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之一,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实现社会治理精细化的重要途径.南京市的老年临终关怀机构正出现良性发展,机构之间的合作也在增多,专业性也在增强,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与困境.在机构的工作人员中,自行开展工作、没有专家指导、兼职的志愿者有近期退出临终关怀服务的打算,也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方面的问题.深化拓展志愿服务要从政府、社会、志愿组织、志愿者等方面进行规划推动.全面普及临终关怀理念,深入开展生命教育.加强志愿者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凝聚社会志愿服务力量,完善基层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憨山德清为“万历三高僧”之一,在中国佛教史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其创作传记文30篇,具有文学和历史双重价值.从文学方面来看,其将浓郁的感情注入文中,运用各种叙述手法展现晚明僧人的奇狂个性,突出人物性格,避免了脸谱化的人物描写;从历史方面来看,文中记录了晚明时期僧人尝试复兴佛教的历史事实,描绘了有志僧人的群像,是研究该时期佛教的重要史料.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有关肠道菌群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和功能的改变与很多疾病密切相关,如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消化道肿瘤等.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菌群移位、“驱动-乘客”模型、“毒性”肠道细菌模型等机制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而补充膳食纤维与益生菌,应用肠道微生物移植技术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形成,降低炎性指标,增强肠道免疫功能等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胡学文的长篇小说《有生》包含丰富复杂的经验性和体验性内容.小说在日常语境中还原性地呈现漫长而沉重的中国现代历史经验性图景.作家以个人经验、历史记忆、民间生存和世俗生活为根基和方法,深入发掘人物的生命体验,将历史隐含在生活和生命场景与细节体验中,使乡村历史经验与生命体验在更深层联结.小说对中国乡土叙事经验、现代主义文学经验和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经验的汲取,有效地传达了中国现代历史经验和百年国人的生命体验.
《泰泉乡礼》是明代香山宿儒黄佐以史官直笔的手法,博采朱熹《家礼》等众家之长以筑基“化乡”的著述.该书立教“推家及乡”,宗本“新三纲”的治理理念,聚焦“化乡以礼”“礼耕人情”“治理以事”的数理和合之维,因循“四礼”以契机“乡里之教”的入乡随俗,很好地达到了“礼下庶人”的治理效能.同时,“斟酌五事”的具体实践,在事上磨砺中报本返始,不离原始儒家“三纲八条目”的伦理教化鹄的而又能随时代需要而做“迁善导俗”的数字化新诠释,找到了一条切近“乡治”以“端本厚俗”的知行路径.
有清一代,在满语文的影响下汉语音韵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反切的改良、“尖团音”的出现、旧有发音部位术语的重新界定、韵图构造的改变等.其中最为值得注意的是,在满语文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种新式韵图,这种新式韵图的作者借由满文音韵规则设计出特有的韵图结构,从而表现当时汉语的语音特点,这是满汉两种语言文化交融的产物.
深入开掘和阐发立德树人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基,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儒家“成人”教育思想是立德树人重要的传统文化根基,体现在“人是什么、树什么人、如何树人(立德)”三个方面.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分析可以发现,关于“人是什么”,立德树人和儒家“成人”教育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是个人、社会、文化(人类)三个层面的动态统一、不断扩展的复杂系统;关于“树什么人”,儒家三位一体论的“成人”教育目标是立德树人人才观的传统文化根基;关于“如何树人(立德)”,儒家“内圣外王”“知行合一”“礼乐合一”“
宁夏依地理环境分为南部山区地区和北部平原地区,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穿越宁夏南北,中西文化在宁夏南北融汇交流,为宁夏多元文化的积淀、繁荣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环境,创造了独有的条件,造就了宁夏独具一格的文化生态.丰富多元的种群文化与历代变更的礼俗风情,浸润影响着宁夏戏曲文化的生成发展,宁夏在两宋时期戏剧歌舞艺术的发展基本与中原风尚一致,明代的宁夏已经广泛接纳了中国北方丰富的戏曲艺术形式.通过对近现代以来宁夏地方戏曲剧种发展、剧团变化、剧场建设、剧目生产等戏曲文化要素调查,评估丝绸之路宁夏段戏曲文化现状,提出
用典,是汉语表达中历史悠久的一种修辞手法.从汉语修辞史的视角看,用典修辞法历来深受文人学士青睐,尤其是在文学作品或其他书面语表达中,运用这种手法建构修辞文本更是司空见惯.从修辞实践上看,无论是在自然人的日常修辞中,还是在政治人的政治修辞中,用典文本的建构都是时有所见.不过,在以用典手法建构修辞文本时,政治人与自然人在文本建构的目标预期上是有所区别的.一般说来,自然人在日常修辞中以用典法建构修辞文本,多是为了展现其学识的渊博与表情达意的含蓄优雅;而政治人在政治修辞中以用典法建构修辞文本,则多倾向于追求表情达
对比小屯南地历一类、历二类、无一类、无二类甲骨大版之卜辞关系可知,历一类同版卜辞数量多,占卜主题多,占卜时间节点多,卜 辞内容齐备、前辞省刻较少,但是行款杂乱,排列无序,经常多列分布;无一类、无二类正好相反:其卜辞的逻辑性、条理性很强,有的卜辞还形成了固定的占卜格式,同黄组;历二类兼具历一类和无一类、无二类各特征.从历一类、历二类到无名组一类和二类,形成一个有规律的发展演变序列,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同版主题越来越显明,文辞越来越简明,行款越来越简洁,文辞之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越来越强,有的占卜类型到黄组僵化为
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是在现代白话文基础上发展的.当代文学语言已经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但目前学界关于该方面的研究还基本停留在较为浅表的层面,缺乏深入、系统性的探讨,尚未整合更多的影响元素来发掘其变化特质.观念史思维是深化当代文学语言研究的一种创新方式.当代文学语言观念史研究是对当代文学语言观念的生成、变迁过程的梳理和探析,语言习惯、语言策略和情感方式等要素所蕴含的语言认知是其重要的研究对象,从创作思潮、作家代际差异、文学传播等维度展开的具体分析,是实施该研究的有效路径.文学语言观念史研究具有跨学科的学术特征